《秦末农民大起义》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作业内容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实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稳固同意采纳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夫抵抗和秦灭亡的主要缘由,确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相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开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夫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稳固统一采纳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坚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相识。

生:略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局部,秦的暴政,表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知教师,你从这那么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主要卡教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聚;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视频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问题导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学生回答)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那么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师:出示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得出秦朝的赋税沉重。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

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掌握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秦朝的建立与灭亡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 秦朝的灭亡: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衰落,爆发农民起义。

第二章:秦朝的暴政1. 秦始皇的暴政:严酷的法律、苛捐杂税、徭役和兵役。

2. 民众的生活困苦:农民生活困苦,难以忍受。

第三章:陈胜、吴广起义1. 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秦朝暴政,民不聊生。

2. 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各地响应。

第四章:起义军的斗争1. 起义军的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

2. 各地起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如张耳、陈余起义。

第五章:秦朝的崩溃1. 秦朝的崩溃:起义军逐渐壮大,秦朝统治土崩瓦解。

2. 汉朝的建立: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汉朝建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楚汉争霸1. 楚汉争霸的背景:秦朝灭亡后,各路诸侯争夺天下。

2. 楚汉争霸的过程:楚国和汉国的争霸战争。

第七章:刘邦与汉朝的建立1. 刘邦的崛起:刘邦攻占咸阳,成为楚汉争霸的主角。

2. 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第八章:楚汉争霸的影响1. 楚汉争霸的影响:战争频繁,民众疾苦。

2. 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焚书坑儒设问: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 二、整体感知阅读本课课题、小标题,思考秦末为什么爆发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了吗?三、秦的暴政 1.表现任务一: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反映了秦朝统治的什么问题?材料一:秦朝税收20倍于古代,三分之二的收成交给国家。

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

材料二: 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

秦始皇先后进行 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

观频、思考问题阅读教材标题,制作知识框架研料,总结材料一:赋税沉重材料二:徭役、兵役繁重点拨提升:民众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教材内容,归纳秦朝暴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图一:秦朝刑具图二:秦坑儒谷碑材料一: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上乐以刑杀为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诗书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图一、材料一:法律严苛图二、材料二、材料三: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任务三:你能讲讲指鹿为马的故事吗?结合教材内容,反映了秦二世怎样的统治?指鹿为马归纳观片,阅读史料,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指鹿为马: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史料分析:分析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朝的统治状况,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

4. 史料分析:呈现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2. 推荐阅读:《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食货志》等史料,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思考题:讨论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秦末农民起义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如汉朝黄巾起义、唐朝安史之乱等,分析其异同。

2. 探讨秦末农民起义对后世农民起义的影响,如明朝李自成起义、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述合理性等。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时间、建立政权、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刘邦建汉。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学会从插图和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搜集成语典故。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篇章教学:第一篇章为“秦无道,官逼民反”。第二篇章为“诛暴秦,揭竿起义”。第三篇章为“论英雄,楚汉之争”。
导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于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为什么会短命而亡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篇章---秦无道,官逼民反,去寻找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吧!
事件
成语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刘邦入咸阳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4.完成任务四:分析比较: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2: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材料研读”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和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和意义)。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培养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斗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产物,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认识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2.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 各地起义响应: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斗争。

4. 秦朝的灭亡:巨鹿之战、秦二世自杀、秦朝覆灭。

5. 农民起义的影响:推翻秦朝暴政,为汉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等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起义的斗争过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趣。

2. 讲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分析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等原因。

3. 讲述陈胜、吴广起义:介绍大泽乡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 分析各地起义响应:讲述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斗争。

5. 讲解秦朝的灭亡:介绍巨鹿之战、秦二世自杀等事件,说明秦朝覆灭的过程。

6. 讨论农民起义的影响:引导学生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为汉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7. 总结本课:强调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4. 学生小论文:通过论文了解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认识到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

2. 通过分析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培养学生对他们英勇斗争精神的敬佩。

3. 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以及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敬佩之情。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暴政的表现,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趣。

1.2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导入新课。

2. 讲授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分析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2.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

3. 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3.1 教师详细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突出起义领袖的英勇斗争精神。

3.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4.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英勇斗争精神。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6.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秦末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如缺乏统一领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成语,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答案提示:指鹿为马教师指导:赵高想要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指鹿为马这件事给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敲响了秦朝灭亡的钟声,下面让我们走入本课,一起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指什么?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①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答案提示:赋税沉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要向官府交纳的田租、人头税,以及花在盐铁上的钱(因为秦代盐铁价贵),这些是以前的二十倍。

有的人耕种豪民的田地,交纳十分之五的税。

所以贫困的人常穿牛马的衣服,食猪狗的食物。

材料二解析:至秦始皇时,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

②材料一:......又加月为更卒(劳役),已复为正(正卒),一岁屯戍(戍卒),一岁力役(郡兵),三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答案提示:徭役、兵役繁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人民每年给官府服一个月徭役,即“月为更卒”;服完徭役之后又连月轮番服兵役,一年或充任卫士以保卫京师,守卫京师诸官府,或为戍卒戍守边境,另一年服役于本郡县,边服役,边训练,以上所有的服役是以前的三十倍;材料二解析: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3)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3)采用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暴政和人民反抗的必然性;(2)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稳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其与农民起义的关联;(2)农民起义对秦朝统治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朝末期的关注;(2)提问:“你们认为,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秦朝暴政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治状况;(2)对比分析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农民起义领袖和秦朝官员,进行情景再现;(2)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强调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思考:农民起义对秦朝统治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3. 选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进行对比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以下是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和重要事件。

2. 难点: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秦末农民大起义。

大家知道秦朝末年为啥会有农民起来反抗吗?
生:是不是秦朝的统治太残暴啦?
师:对啦!秦朝的赋税、徭役都特别重,老百姓生活得很苦。

那大家知道最先起来反抗的是谁吗?
生:陈胜吴广!
师:没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了什么口号呀?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非常好!那后来还有谁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呢?
生:项羽、刘邦。

师:对呀,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那同学们想想,秦末农民大起义最后结果怎么样啦?
生:推翻了秦朝。

师:没错,但是最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那同学们觉得秦末农民大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师:对,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也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较好地掌握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秦末农民大起 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 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包括秦朝的暴政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以及秦朝灭亡的过程。

4、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和影响。

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

2、难点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秦朝历史的视频片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讲授新课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秦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沉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等大型工程,使百姓苦不堪言。

严酷的刑法:一人犯法,亲族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社会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

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压迫,使平民生活艰难。

2、陈胜、吴广起义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陈胜、吴广的远大抱负和反抗精神。

经过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起义军迅速发展,建立了“张楚”政权。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4、秦朝的灭亡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2、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有什么重要意义?(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五)布置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末农民大起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5篇)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5篇)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闫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 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赋役沉重,滥用民力,刑法严苛,思想控制,导致民怨沸腾,陈胜吴广掀起农民大起义,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反秦浪潮,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大致形势。

(时空观念)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教学难点: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导入:师: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长眠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归秦,并且推行种种制度,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天下归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他自称始皇帝,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二世、三世,传之万世而无穷,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二世而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何如此短命?它是怎么被推翻的呢?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师:其实秦始皇陵就埋藏着秦朝灭亡的部分因素。

骊山陵是一座宏伟堂皇的地下宫殿,从嬴政即位的那年(BC246)开始,一直到BC210年他死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据文献记载,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

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

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

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

当时,在秦始皇陵周围曾有民谣流传,“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

渭水为什么不流呢?因为修始皇陵要运石头,很多人在运石过程中死去了,尸体多到把河口都堵住了。

关于秦的暴政,后人编了这样一首诗歌《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

请大家结合这首诗歌,阅读课本,找出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生:1.赋税沉重,2.徭役和兵役繁重,3.法律严苛师:秦朝建立后,修建皇陵只是百姓们需要承担的徭役之一。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教科书书名:中国历史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8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

看完视频,相信同学们心中会有疑惑,声名显赫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显示标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提问: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因为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3.引导:很好。

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结合材料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看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

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2)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3)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4)认识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秦朝的暴政;(2)通过比较分析,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4)通过讨论,认识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史料、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朝的暴政;(2)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3)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4)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秦朝的暴政的表现;(2)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的分析;(3)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查阅史料,了解秦朝的暴政;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过程;4.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秦末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秦朝的暴政(1)导入:介绍秦朝的成立和统一六国;(2)讲解:阐述秦朝的暴政的表现;(3)练习:让学生列举秦朝的暴政措施。

2. 第二课时: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内容;(2)讲解: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3)练习:让学生简要概括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方案】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认识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3)掌握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运用史料对比,评价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3)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对国家兴亡和人民反抗精神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1)秦始皇的暴政(2)秦朝的统治危机(3)农民的苦难2. 陈胜、吴广起义(1)起义的爆发(2)起义军的壮大(3)起义的影响3. 秦朝的灭亡(1)刘邦、项羽的反秦力量(2)楚汉争霸(3)秦朝的覆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3)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秦朝的暴政对农民的影响;(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3)秦朝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史料对比: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评价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4. 地图和时间线: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朝的暴政,引发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 史料对比: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评价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5. 地图和时间线:运用地图和时间线,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动画形式使学生了解战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直观更生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课堂进入了高潮。
重新梳理知
识,加深理解
与把握
板书设计
一、秦的暴政: (表现)赋税、徭役、兵役、刑法
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领导(第一阶段〉
二、秦末农民战争
2、项羽、刘娜领导(第二阶段)
三、楚汉之争
教学反思
学生品析诗句,了解秦朝的发展历史
通过品析诗句,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核心过
程推进
一、自主探究:
1、说出秦的暴政的表现有哪些?
出示四副情景,让学生归纳秦的暴政: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徭役繁重
学生阅读课本
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观看视频后,
组内展开讨论
组内讨论
共同得出结论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学生对照进行回忆。
处理检测题
交出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小组内交习成果,利于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也利于同伴互学,从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课题
秦末农民起义
课型
新授
案序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赋税沉重(每年缴收三分之二)
情景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刑法残酷(死刑有十几种)
情景四: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德育渗透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1、秦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
2、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根据所学知
识单独作答
了解学生对上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开放式
导入
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师: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3)分析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4.请学生观看故事“破釜沉舟”(flash),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4、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Hale Waihona Puke 分析楚汉之争的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5、夏、商、周、秦朝他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教师点拨:
秦秦朝统治者的专横、残暴,导致秦的灭亡。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检测:
学生对照问题
自读课文和材
料得出结论
学生看课本
结合提示得出
结论
学生归纳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视频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