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事物描写下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相同点:1.都对燕子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
2.都以它们为载体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借物抒情。
不同点:《海燕》作者寄托的是乡愁。
《燕子》作者赞扬它是勤劳的使者。
(二)作者引用“燕子归来寻旧垒”来表达思乡之情。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燕子(柯蓝)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无穷地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只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它们在这新地方发现了工场,找到了工作,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到它们的工场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的!也知道你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你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的。甚至你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的!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三、合作探究
(一)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二)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寄托乡思,抚慰心灵。
(三)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么以“海燕”为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海燕是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看到海燕,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请不自已,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上。所以本文以“海燕”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学生看画面,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描述一下这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学习郑振铎笔下的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著有《郑振铎文集》。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远行欧洲时。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整体感知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
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
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斜飞
隽逸的横掠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海上的
小燕子
乌黑的
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学生讨论,每组统一答案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播放《乡愁》朗读。
(四)课文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优美。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讨论,每组得出统一答案,派代表回答。
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一)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柯蓝的《燕子》进行比较阅读,从燕子的描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课件、幻灯片、MP3、鸿合白板
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找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教师明确:相同点:1.都对燕子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
2.都以它们为载体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借物抒情。
不同点:《海燕》作者寄托的是乡愁。
《燕子》作者赞扬它是勤劳的使者。
(二)作者引用“燕子归来寻旧垒”来表达思乡之情。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燕子(柯蓝)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无穷地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只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它们在这新地方发现了工场,找到了工作,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到它们的工场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的!也知道你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你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的。甚至你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的!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三、合作探究
(一)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二)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寄托乡思,抚慰心灵。
(三)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么以“海燕”为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海燕是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看到海燕,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请不自已,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上。所以本文以“海燕”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学生看画面,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描述一下这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学习郑振铎笔下的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著有《郑振铎文集》。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远行欧洲时。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整体感知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
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
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斜飞
隽逸的横掠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海上的
小燕子
乌黑的
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学生讨论,每组统一答案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播放《乡愁》朗读。
(四)课文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优美。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讨论,每组得出统一答案,派代表回答。
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一)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柯蓝的《燕子》进行比较阅读,从燕子的描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课件、幻灯片、MP3、鸿合白板
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找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