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内功真经》
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原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
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珠山宗景房序
2楼 评论者:天一生水 于 2008/12/23 08:24 评论道:
总 论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太祖、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承人陋习,学此则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反约、泛览、博务,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者也。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 ”[注: 为“筋”之异体字,但从上下文观之,此处凡用 处,似应为“劲”字较妥,或许当时、筋、劲通用?然在以后的文中,也有、筋、劲同时出现的时候,看来又是有区别的。何以如此待考,现一律依原文刊出]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松、 小、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备多虚实,无非危机。由此言之, 固要哉。然不知 之纲领,不知 之枢机,不知 之归宿,虽有 犹未尝也。何谓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 之得失也;何谓之枢机?曰肩也,肋也。肩为臂之本,肋为气之窟,上以头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势,周身之大关会也。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工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润而得生,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可以济气矣。故用之初,气 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夫气之浮沉、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形意拳经
形意拳经注解第一节论气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精养灵根气养神。
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期间。
设若妄传无双义,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发天下是真形。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形意拳经
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 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tai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
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
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
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
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
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
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前序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
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
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
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
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
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
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
琅岈王南溪序后序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
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
《形意拳经解》
《形意拳经解》“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
形意拳经是形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
是练功的基本依据。
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
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
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腭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鹞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岁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
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
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
内功经
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
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
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
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
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
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
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
之,渐有所悟。忽思天地间之术,莫非古人拟造之术,吾独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损,不
数月忽得拘挛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为功也,不可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
增损,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耳,不然吾弟岂有受专。余惶恐无地,立誓悔过。南溪子讲
后其端的数月之后,拘挛之病遂已,自此彼以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为非者,日夜以
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
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
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
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
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
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
【国术功夫】形意拳培元固本内功十三段练法详解形意站桩养生法来自至阳子医道传承00:0028:42行功要诀行功地点最宜清静,万不可受惊,受惊则气必壅滞,结成包块,遗患甚大,若得二人同时练习,最为合宜,既呆彼此激励,互相交练,又能镇定心胆,预防惊扰。
行功之时,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饱则气咽不下,饥则气行无根,总以饥饱适宜为善,酒后不可行功,恐血气沸热,致有他虞。
气功通达全身,如能信之,坚行之久,可却一切疾病,如患周身麻木半身不遂及一切风症,虽沉疴,亦能立起,不仅实中已也。
练气以积精为本,设色欲未除徒劳无益,习此功者,当强遏欲念,绝除房事,但梦遗之事在所不免,余得屡试屡验一法,睡时勿令脚心受寒,夏时御袜护脚心,身体侧卧,两腿弯曲,外阳睾丸置在小衣之外,以不附着对象为是。
行功总则练内功到了一个月,气已经凝聚了,这时胃表现强壮,饮食增加,肚腹的两旁有两条筋鼓起来了,大约有一寸多宽,倘若用手去触摩它,会感到硬起象木石一样,这就得到了验证,在两肋之间,从胸口至肚脐眼,摸起来柔软凹陷,这时因为膜比筋要深些,揉未揉到,这时应在软凹之处慢慢地去揉,在柔软处或者用散竹棒轻轻地打,这样久了膜就会鼓起来,表皮与筋都会一样坚实,全然没有软陷的地方这样才可以算是全功。
坚持练习内功到了一百天,这样所练之气就已充满而塞遍了全身,好象大水奔了堤一样,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就会漫溢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丹田气充实了腹部的筋膜就强壮了,这时可以练第二段胃口功,第三段两肋功,应当切实注意万不可用木棒砂袋棒乱打,只可用散竹棒密密地轻打,兼用揉的方法去揉胃口心窝下部和两肋,久而久之所积的气充满了,就会引到胃口和两肋了。
练胃口和两肋到了两百天,再练第四段心窝功和第五段腔子功,只使用揉的方法,在心窝之下的两旁从肋腔到下端小腹两旁用砂袋棒拍打,兼用揉的方法,这样气从打处行走,日子久了,再由心窝轻打至颈项,从肋稍软肋下打至肩部,周而复始,不呆倒行,也不可间断,这样练一百天,气就会弃满了前胸,整个任脉的气充实盈满坚强了,内功就算成一半了。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
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
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
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
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
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序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
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
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
“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形意拳高手一拳打死人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形意拳高手一拳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有形意爱好者见到拳谱上写着“硬进硬退无遮拦”,便以为要练得刚猛,一练拳便频频发力,果然也有成效,打架厉害,听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话,便以为练对了。
其实练一年拳击也能打死人,一般的拳击都有七十公斤力量,七十斤打在人心口,当然能打死人。
许多练形意拳的拳师,一上年纪,腿脚就不好,甚至短寿。
还有年轻小伙子练了几个月形意拳,身体亏损得很厉害,神经衰弱、肾虚各种毛病都出来了,身体一天天坏下去。
喜欢形意拳表面的刚猛,结果练成了“伤人伤己”,铁骨头硬茧子,但仍免不了像一般屠夫,剖了牛,刀子也坏了,早晚伤了自己。
形意拳流传极广,有多种著作公开发行,但公开的只是招法,按照旧的武林规矩,形意拳的口诀等许多东西不能公开,只能面授口传。
加上人们比武求胜的心理,许多人学形意拳都是在学格斗法,对于深一层的道理不求甚解。
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诀都是不一样的,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比武,是形意拳普传后存在的弊病。
打法即用法,其中窍门很容易说清楚,马上就能用于实战,但只是技巧,不是功夫,功夫是不能速成的,只能慢慢练。
不明白练法、打法有别,拼命学怎么打死人,身体自然出毛病。
形意拳练法和打法,迥然不同。
比如,练法要“以身推肩,以肩推肘,以肘推手,直至练到川流不息的程度;而打法则先要将手鞭子一样地甩出去,再以肘追手,以肩追肘,以身追肩。
形意拳古谱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话,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和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则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尚云祥绰号“铁脚佛”,可以脚裂青砖,但他教徒弟不让足下用力,要提着脚心,因为在人体力学上,脚跟和后脑是杠杆的两端,打拳时狠劲蹬地,会震伤后脑。
练形意拳练得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就是脚下太用力了。
我刚跟随尚(云祥)师时候,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
形意拳谱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与人较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臀打起落不见形,猛虎坐卧出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要分明。
肚腹打法意要隆,好似弯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内外合一见奇功。
从上至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精。一拳百变,七拳紧相连,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注: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阳前高骨;
如林中射鸟,鸟应弦而落;草中击蛇,蛇死枪响。往哪里提防,哪里封闭。
七顺
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肘;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
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七顺。
八要
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矣。
肩: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臂: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过曲不达,过直少力。
手:左手齐胸,右手护心,前者力伸,后者塌劲,两手皆覆,用力宜均。
指:五指略分,其形似钩,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形。
之肾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固命。此谓之三顶。
扣: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气阔,气力达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周身力凑。此之谓三扣。
圆: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三圆。
详细图解:李文彬解析形意拳劈拳
详细图解:李文彬解析形意拳劈拳形意拳五行拳五行拳以内经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以祛病健身,变化人的气质为前提,以培养技术,加深功底为目的。
所以要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
尚云祥先生所传五行拳之劈拳与钻拳不同一般。
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讲“劈”就该有似斧之形和似斧之劲。
所以劈拳,既握拳又用拳与肘的中节发劲,明显不同于一般技法,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惯例,在技法上别具特殊效用。
钻拳,既有实战击法,又有健身效果。
它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其健身、练功的效益显著。
步法上突出的是“夹剪腿”和“槐虫步”。
它的前趟和后蹬劲,进也打,退也打,步步体现出“脚打七分”、“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技法特色。
五行拳,应突出练功、找劲和发挥内在的五行精神作用,少讲招法的施用。
经云:“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四梢但齐,五行乱”,“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
尚先生曾说“内要提。
”就是要把内在的精神提起来,把内五行发动起来。
“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肺功成雷声,脾动肾加功。
”这样发动内在的精神作用,自然会倍增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尚先生所传的形意拳动作和发劲,迅猛、刚实。
正如经云:“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它的动作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轻松自然中求得。
先要“松得开”,再要“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从而把刚劲练好。
只有掌握好刚劲的“爆发劲”才算有了真正发人的本钱。
这就是练形意要先练好“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刚(明)劲,再求“缓动遂发”的柔(暗)劲,最后再求“不意而发”的化劲,进而掌握形意进阶之路的真谛。
五行拳中,钻、横之拳要尽量外拧;劈、崩、炮之拳要抻出腕星。
为便于记忆五行各拳的技法要领,将近代人编的五行拳歌,作了改编,分别列于各拳动作说明之前,供参考。
形意拳内功经解
形意拳内功经解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增长功力、开智、强身的秘要详述
人体潜能的开发,其实就是在“返先天”的静定状态下人体“真性真觉”的激发显现,这种“先天智 慧”与“后天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概念。《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尤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摄 心”功夫,《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当“格物尽性”至“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境界时,人体先天智慧便能充分彰显而臻“前知”之境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故“至诚如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虚其 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清净无为”修持法,最终须“归根复 命”而达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显示先天真性而开发人体潜能。佛家讲“戒、定、慧”,定能生 慧,没有静定,就没有智慧。人生在世,外缘纷扰,杂念纷呈,自身的灵明性体常被后天“识 神”所蒙蔽。我们练功的目的,便是不断调整“心灵”与“肉体”的修炼过程和一步步“返归先天”的过 程。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找回“真我”而服务的。无非动功乃“动中求静”之法,静功 乃“静中求动”之法。正如宋世荣宗师所言:“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 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形意拳乃“诚中形外”之拳术,其理与三教相合。宋世荣宗师 云:“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 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运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此论以儒家“内 天德、外王道”来解释形意拳,并以“中和”之道论形意拳。《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孙禄堂云:“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宋世荣宗师曰:“丹书 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 ’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 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 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 用也。”《内功经》亦有“炼神气返本还原”之说。可见练习形意拳,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 是为了返归先天虚无状态而“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以求在虚极静笃的大定状态下显现先天智 慧,开发人体潜能。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开启智慧的一个途径吗?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国术 2008-09-21 22:49 阅读39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夫內勁者,寓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此固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亦可參焉。
蓋意乃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
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至理也。
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唯顫勁是也。
撞勁太直,而難起落。
功勁太死,而難變化。
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轉。
唯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
要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顫之頃,如虎之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乎。
一、五行: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配与五拳者,为劈、崩、钻、炮、横二、五行(五拳)相生:劈拳变钻拳,为金生水钻拳变崩拳,为水生木崩拳变炮拳,为木生火炮拳变横拳,为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三、五行(五拳)相克: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为土克水钻拳破炮拳,为水克火炮拳破劈拳,为火克金(注:形意拳对练,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自编自排)形意十二形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鲐、鹰、熊(注:鲐字有误,应该是台加鸟的鲐,由于电脑打不出来,故只好以鲐代之) 一、龙形:龙形飞升,伏龙落地二、虎形:虎抱头,猛虎扑食三、猴形:猴子挂印,猴子窃绳,猴子爬杆四、马形:勒疆,搬,顶五、鼍形:左右翻江六、鸡形:三穿掌,金鸡舍米,金鸡抖鳞(一)(二)金鸡上架,金鸡报晓七、鹞形:鹞子束身,鹞子入林,盖捶,鹞子拈天,鹞子返身八、燕形: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九、蛇形:蛇形缠身,蛇形昂首,蛇形转身十、鲐形:鲐形俯身,鲐形上架十一、十二、鹰形,熊形,鹰熊斗智:熊顶,鹰抓李存义拳谱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
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形意拳拳经
形意拳拳经第一节论气1.精养灵根气养神。
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
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是舌抵上颚。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
形意拳内功(文武功)内家武学大揭秘红极一时比如胡耀贞的道家先天气功,松溪派的童子功,王和新心拳道的内壮功,大成拳的桩功,浑圆内拳(意拳气功)的浑圆桩等等。
金家功夫是著名的内家功夫,当代金家功夫代表人物胡鸿飞,张力,戴涌波等,金家功的内容:开合功.九家膀法(为金家功的精髓).四把.十二形.十种拿法.十面埋伏.高英先生一脉的开合与张家的开合是有区别的,前者为中脉劲,后者为任督劲。
内壮易筋经、五禽图、童子功,胡耀贞先天气功等,都是内壮功夫。
学练形意拳的步骤tjboyue学练形意拳的步骤。
练习形意拳时,时时离不开三体式,所以说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
练习这些套路时都离不开五行拳,如3个崩拳连着一个砲拳叫''鹳子人林'',一崩拳可叫''黑虎人洞'',也可叫''金鸡食米'',又可叫''燕子啄泥'',不胜枚举。
故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练好了五行拳,就等于练好了形意拳。
拳谚云“三年一小成”是有道理的,但这只是小成,距离大成甚远,离“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硕鼠侠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大成拳桩功为求取整体劲力的核心功法。
更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张恩桐这二位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学体系,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窥其一二,但从老人的讲授和叙述中已清晰地再现了他们的拳学底蕴。
[NextPage] "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
形意拳(高煜刚)业随身形意拳(高煜刚)形意拳(高煜刚)桩功是内功,五行拳是内劲。
对于讲功力的,五行拳就是五行拳。
修炼顺序为,劈拳乃入门必练是找劲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劲的最好方法,钻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
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序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
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
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
“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
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
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
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
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
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
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
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
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
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脉),而终入手三阴,再入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如此循环,流注不息。
图2十二经的具体循行线路1、手太阴肺经(图2)。
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的贲门部,上贯串横膈膜,分属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侧缘,入腕后桡动脉部,沿大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外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走食指横侧缘,达尖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图32、手阳明大肠经。
起自食指末端,沿食指背侧桡侧缘,上出第一、二掌骨之间,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凹陷处,沿下臂背侧桡侧缘,至肘外侧,再经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颈部脊椎骨之大椎,返向下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通贯横膈,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槽,回绕至上唇,交会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夹鼻孔旁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4)。
图4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上行交会于鼻根凹陷部,旁纳交会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入上齿槽,复出绕口唇,交叉于颏唇沟中点处。
再向后沿颏后下缘,出下颌角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经过上关,沿发际到额颅;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入迎,沿喉咙入锁骨上窝,过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直行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经腹里下至腹股沟部;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达伏兔,下至膝髌中,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跗,入足第二、三趾之间;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另走第三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入足大趾内图5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大趾胫侧赤白内际,经过第一趾骨小头,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过横膈,夹行咽喉食管部,连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腑别行,上过横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图6)。
图6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过横膈,联络小肠腑,其支脉从心系上夹咽喉,联系到目系;直行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下走腋窝,沿上臂屈侧尺侧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的后方,下行肘窝,循下臂屈侧尺侧缘,直达尺骨基突,进入掌内后方,沿小指桡侧到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图7)。
图7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至腕,出尺骨小头直上,沿下臂外侧出于肘内侧与肱骨内上踝和尺骨鹰嘴之间,再沿上臂侧尺侧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下行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入属小肠本腑;其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至眼外眦,进转耳内;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眼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而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图8)。
图8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上过额,交会于巅顶;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脉从头顶入里内络脑,复出顶后,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脏,入属膀胱本腑;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柱行臀部,直入膝月国窝中;后项支脉从肩胛内侧缘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股外侧后缘下行,与腰部而下的支脉汇合于膝月国窝中,由此向下穿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接(图9)。
图9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转足跟,上行小腿内侧,出膝月国窝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横贯肝和横膈,进肺中,沿喉咙,夹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出走,联络心脏,灌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图10)。
图10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连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达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行于下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入掌中,沿中指达指端;掌中分支从掌内沿无名指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图11)。
图11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指端,上行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出下臂外侧尺骨与桡骨之间。
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交出于足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分布胸中,联络心包,过横膈,从胸至腹,遍属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从胸上出锁骨上窝,走颈项,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绕面颊至眼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前,过上关前,与颊前支脉相交,再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图12)。
图1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下耳后,沿颈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后,向下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目外眦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至颈与入锁骨上窝支脉相会合,下走胸中,过横膈,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胁肋内,出少腹腹股沟动脉处,经外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锁骨上窝部直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走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与入髋关节部的支脉会合,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走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趾间缝,出大趾末端,回转穿过趾甲,至趾背的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图13)。
图13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沿足跗部内侧至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小腿内侧,在距内踝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行膝月国窝内缘,沿设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腑,上过横膈,散布胁肋,沿喉咙之后,过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别贯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2)。
除以上十二正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
同时,奇经八脉是内功家们非常重视的;因为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
故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八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
所以,内功家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八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
八脉的详细循行线路图141、任脉。
起于会阴,上行阴毛部,沿腹内上过关元,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部,和冲脉会合,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颊到目眶下;其支脉下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贯穿脊柱的里面(图14)。
图152、督脉。
起于会阴,上循脊柱内部,直达脑后凹陷中的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后沿前额下到鼻柱,于龈交穴与任脉相连接(图15)。
图163、冲脉。
起于腹内胞中,沿脊柱上行出于气街,并于少阴,从横骨沿肾经夹脐上行,到达胸中而散,其浅表部分,由腹上行会于咽喉,绕络口唇(图16)。
图174、带脉。
起于季肋下部,横行环绕腰腹一周(图17)。
图185、阴维脉。
起于诸阴经交会处,沿内踝上行至小腿内侧足少阴肾经之筑宾穴,再沿胃经上行,过胸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府舍穴会交(或曰三阴、阳明四经会交府舍),又与足厥阴肝经会于期门穴,贯膈上胸,交于任脉之廉泉穴(图18)。
图196、阳维脉。
起于诸阳经交会处的金门穴,沿外踝经小腿腓侧足少阳胆经阳交穴,继沿胆经上行,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于肩后俞穴,再上行肩部和手足少阳经会交天髎穴与肩井穴,至前额部则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阳白穴,走至本神、临泣穴处,再沿脑空穴下至风池穴,至项后会督脉哑门穴(图19)。
图207、阴跷脉。
起于照海,上走内踝,直上沿肾经进入阴部,又上行胸腔里侧至缺盆,达人迎之前,经咽喉与冲脉一起行于唇口,上行于鼻部,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图20)。
图218、阳跷脉。
起于申脉穴,绕行外参由外踝上行,经跗阳过髋部与足少阳胆经相会居穴,向躯干又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相会合,再向前上行,与手足阳明经交会口角,沿鼻两旁与手阳明经会于足阳明经的巨髎穴,直贯任脉相会足阳明承泣穴,行至三阳五会之睛明穴,入脑后发际止于风池穴(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