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全阶段内部管理流程
设计团队 流程管理制度
设计团队流程管理制度一、项目管理1. 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设计团队应该对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时间表、预算等。
在这个阶段,项目经理应该制定项目计划,并明确每个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
同时,项目经理应该与客户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要求,确保设计团队和客户之间的需求一致。
2.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设计团队应该进行头脑风暴和概念设计,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与客户进行沟通,确认最终设计方案。
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应该及时更新项目进度,保持与客户的沟通畅通,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设计方案。
3. 执行阶段在执行阶段,设计团队应该按照项目计划和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工作,确保设计质量和时间进度。
设计团队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审查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同时,设计团队应该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4. 收尾阶段在项目收尾阶段,设计团队应该对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项目中的经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提供参考。
设计团队应该与客户进行项目验收,确保客户满意,提供售后服务。
二、团队协作1. 团队组织设计团队应该根据项目的需求,合理组织团队成员,明确每个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
设计团队应该建立团队协作机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协同创作。
2. 信息共享设计团队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设计团队应该定期举行会议,分享项目进展情况和设计经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3. 团队文化设计团队应该建立积极向上、互相尊重的团队文化,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设计团队应该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审批流程1. 内部审核设计团队应该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确保设计质量符合要求。
设计团队应该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设计审查,评估项目进展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2. 客户审核设计团队应该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明确客户需求,及时与客户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客户要求。
制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方法与要点
制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方法与要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是企业进行日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实现规范化、深入化和全面化的管理过程,对企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制定出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成为企业团队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介绍了如何制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方法与要点。
一、确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基本内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业务流程、人员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等。
业务流程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线、采购、销售等原始业务流程;人员管理流程主要是关于企业员工的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信息流程则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传递等。
通过进行基本内容的明确,有利于企业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设计及实行。
二、建立内部管理流程的框架通过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等信息的明确,在确定整体流程框架上,可以先制定内部管理的基本框架及流程图。
总体流程图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设计的一个基本指导,可以为企业的各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提供指导。
企业框架的制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内、外环境情况、各类需求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内部管理流程。
三、优化和完善流程设计制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方法与要点之一要注重流程的优化和完善。
流程优化包括缩短流程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使整个流程设计更加规范、简洁、具体化,从而减少人为误操作的机会,提高流程质量。
而流程设计的完善则主要是指对内部管理流程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增加信息共享、人员资源管理的提高等,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更加完整、便于控制和调整。
四、制订内部管理流程的细节要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
制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方法与要点之一是要制订内部管理流程的细节要点,确保流程的具体和精细,这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流程质量至关重要。
要重视细节,而不仅局限于流程的前端和后期控制环节。
同时,细节是企业内部管理各环节中必须把握的关键内容,因此需要对内部管理流程的每个细节要素进行全面、精细的设计。
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
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内部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变得越发重要。
一个高效和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增强组织的协调性和创新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严谨的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二、目标本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的目标是:1.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减少沟通和操作中的错误,并加快工作的完成速度。
2. 优化资源分配:通过合理的规范流程,有效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3. 加强内部协作与沟通:通过明确的流程和责任分工,促进团队合作和良好的内部沟通。
4. 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动力: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可以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边界,增强工作的可预测性和个人成就感。
三、流程规范方案1. 流程梳理和文档化:a. 对各个关键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编制详细的流程图和文档,包括输入、输出、相关角色和责任等。
b. 确定每个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以便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 流程标准化:a. 根据梳理文档,制定通用的流程标准和规范,确保每个流程的操作符合一致性要求。
b. 设立流程的控制点和审核机制,确保流程的质量和合规性。
3. 协同与协作:a. 规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机制,明确信息共享的渠道和频率,并倡导跨部门的协同工作。
b. 建立沟通桥梁,提供有效的沟通工具和平台,鼓励员工及时反馈和共享信息。
4. 质量控制:a. 制定质量标准和指南,确保每个流程在操作层面上符合质量要求。
b. 定期对关键流程进行质量检查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
5. 监控与评估:a. 设立流程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b. 定期召开内部会议,审查流程执行情况,分享经验和找出改进的机会。
6. 培训与沟通:a. 开展内部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和掌握流程规范以及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b. 定期组织内部会议和沟通活动,分享流程改进和优化的实践经验。
地产设计管理制度及流程(4篇)
地产设计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地产设计管理成为了地产开发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一个成功的地产项目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及流程来保证设计工作的高效进行和质量的保障。
本文将从制度和流程两个方面来探讨地产设计管理的相关内容。
二、地产设计管理制度1. 设计管理部门的设置地产开发公司应该设立专门的设计管理部门来负责地产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
该部门应有专业的设计管理人员,并与其他部门(如项目开发部、市场部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2. 设计管理流程(1)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设计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项目规划,明确项目的定位和需求。
同时,要制定项目的设计管理计划,确定设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设计策划阶段设计管理部门应与设计单位进行会商,制定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并明确设计方案的要求和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多轮评审,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设计方案阶段设计管理部门应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项目定位和需求,并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
如果方案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修改。
(4)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部门应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文件的编制、审核和审查等。
同时,要组织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协调,确保施工图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5)施工阶段设计管理部门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变更和施工问题。
同时,要与施工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6)竣工验收阶段设计管理部门要参与竣工验收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项目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
并及时做好项目的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
3. 设计管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地产开发公司应制定设计管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对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进行评价和认可。
合格的设计成果可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设计成果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并要求设计单位进行修正和改进。
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流程,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良好组织运转和协调各部门工作,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步骤。
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运作流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分配资源、协调工作、监控绩效,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下面将介绍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流程的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制定策略规划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第一步是制定策略规划。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
这一步骤包括确定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细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些策略规划将成为后续各项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
第二步:制定组织结构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第二步是制定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
在制定组织结构时,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合理安排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渠道。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和信息流失。
第三步:分配资源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第三步是分配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财务资源等。
在分配资源时,需要根据企业的策略规划和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个部门的人员和设备,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四步:制定工作流程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第四步是制定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动作和步骤。
在制定工作流程时,需要明确各个环节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信息的流畅和工作的高效。
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浪费和错误。
第五步:监控绩效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第五步是监控绩效。
监控绩效是指通过设定目标、制定指标和采取相应的测量和评估手段,对组织和个人绩效进行监控和评估。
通过绩效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第六步:持续改进企业内部管理运作的最后一步是持续改进。
管理制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是什么
管理制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是什么?在任何组织中,管理制度的设计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引导组织运转,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管理制度的设计究竟包括哪些步骤和内容呢?步骤一:明确目标和需求在设计管理制度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管理制度的目标和需求。
这就要求对组织内部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包括组织的规模、性质、人员结构等。
只有明确目标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组织的实际情况。
步骤二:制定制度框架在明确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要制定管理制度的框架。
制度框架包括管理制度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文等,它是管理制度设计的基础。
设计制度框架时要考虑到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确保设计的制度框架既全面又具体。
步骤三:确定制度内容制度的内容是管理制度设计的重点。
内容的确定需要根据组织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通常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确定制度内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重点,不可过度冗余,以免制度繁琐难以执行。
步骤四:编写制度细则制度细则是管理制度设计的具体体现,它对制度内容进行详细和具体的说明,包括实施方法、责任分工、执行程序等。
编写制度细则需要严谨认真,确保表达清晰、操作简便,方便组织成员理解和执行。
步骤五:试行和调整设计好管理制度后,需要进行试行和调整。
试行可以让管理者和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制度,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使制度更加完善。
持续的试行和调整是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管理制度不断地与组织实际情况保持契合。
综上所述,管理制度设计的步骤包括明确目标和需求、制定制度框架、确定制度内容、编写制度细则、试行和调整。
这些步骤的合理实施能够有效地提升组织的管理效率,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更好地理解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步骤!。
建筑设计内部管理流程
建筑设计内部管理流程建筑设计内部管理流程是指建筑设计公司或建筑设计部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优质完成,所制定的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
下面将从需求收集、设计方案确定、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质量控制和项目交付等方面详细介绍建筑设计内部管理流程。
一、需求收集阶段需求收集是建筑设计内部管理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项目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建筑设计团队与业主充分沟通,了解项目目标、要求以及特殊需求,并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可行性分析。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和限制条件。
二、设计方案确定阶段在需求收集阶段之后,设计团队将根据业主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出多种可能性的设计方案。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创意思维、研究设计原理、制定设计策略等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并与业主进行详细讨论,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三、深化设计阶段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设计团队将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包括制定详细的施工图纸、模型制作、材料选择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设计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和设计细节,为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做好准备。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完成后,设计团队将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图、构造图、细部图以及相关设计计算书,并与施工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施工图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五、质量控制阶段质量控制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有效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满足业主的需求。
在质量控制阶段,设计团队将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行监督和检查,包括验收设计文件、检查施工现场的进展和施工质量、参与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等。
六、项目交付阶段项目交付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项目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将整理和归档所有的设计文档,包括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相关计算书等,并与业主进行项目交付和验收。
同时,设计团队还需向业主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后续的维护工作。
设计部内部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设计部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设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设计部全体员工,包括设计师、设计助理、设计顾问等。
第三条设计部内部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团队协作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第四条设计部内部管理应坚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五条设计部设部长一名,负责全面管理工作;副部长一名,协助部长工作;下设设计一组、设计二组、设计三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组日常工作。
第六条部长职责:1. 负责设计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2. 制定和实施设计部的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3. 确保设计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4. 负责设计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5. 负责与公司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第七条副部长职责:1. 协助部长完成设计部的各项工作;2. 负责设计项目的跟进和监督;3. 负责设计部内部文件的起草和审核;4. 负责设计部员工的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组长职责:1. 负责本组设计项目的策划、执行和验收;2. 确保本组设计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3. 负责本组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4. 负责本组设计资源的协调和分配。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九条设计项目流程:1. 项目立项:由客户提出需求,设计部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是否立项;2. 项目策划:确定项目类型、设计风格、设计元素等;3. 设计方案:设计师根据项目策划,完成设计方案;4. 设计评审:设计部内部评审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5. 设计修改:设计师根据评审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6. 设计定稿:确定最终设计方案;7. 设计制作:设计师按照定稿进行设计制作;8. 项目验收:客户验收设计成果,确认无误后结案。
第十条设计部内部工作流程:1. 设计师接到项目后,应在24小时内向组长汇报;2. 组长在24小时内向部长汇报;3. 部长在48小时内对项目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4. 设计师在48小时内完成修改,并提交给组长;5. 组长在24小时内对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6. 设计师在24小时内完成最终修改,提交给部长;7. 部长在24小时内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提交给客户。
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的方法与流程
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的方法与流程建筑管理是指为达到建筑的安全、经济、有效、环保等要求,合理地管理建筑物本质的一系列有机过程。
而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则是指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更新及拆除等各个阶段,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节约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的起点,它决定了建筑物的性能和使用价值。
在此阶段,需运用基于能源、环境、生命安全、耐久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评估方法来协助决策。
同时,建筑师需要了解建筑物的目标、设计抱负、空间需求和可操作性,以便从一开始就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性能分析。
二、建造阶段在建造阶段,通过建立清晰的施工计划、监控资源使用情况以及保持沟通和协作,可以最小化成本和资源消耗,同时保证建筑品质、符合设计要求和符合法律和法规。
在此阶段还应当考虑长期维护的需求,例如将设备(如电力和管道)整合到方便维护的空间中。
三、使用阶段在使用阶段,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的关键是维护和管理建筑物的运行和性能。
包括确保设备高效运行和修复损坏,以及优化楼宇运营的过程和系统。
此外,也应加强与用户的协作与沟通,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满足它们。
四、维护阶段在维护阶段,需要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尽可能长。
包括:保养与修理、更新与改造以及拆除。
此外,设计方案还应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建筑物的退役计划,废弃物的处置等。
五、流程的整合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需要纵向和横向集成计划、财务和操作流程等,构建有效的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跨越各个生命周期针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这有利于提升建筑物整体性能和减少时间可变量,也能确保决策是基于实际数据和信息的。
总之,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筑物的各个阶段出发,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和有效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节约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整合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更新和拆除等各生命周期部分的流程和流程文档,打造高效和纵向横向集成管理流程,可实现建筑物整体的良性发展和永续发展。
内部管理流程
内部管理流程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包括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及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正确的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判风险,同时也能够增加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第一部分:沟通与交流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各部门应当定期进行开会,并传达重要信息。
一方面,这有助于各部门之间认识到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另一方面,这也能够建立起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凝聚力。
此外,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准备会议,阐明自己的想法,梳理好管理流程,将工作布置得明确清晰,并让每一个参会者明确自己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第二部分:制定计划与目标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第二步是制定明确的计划与目标。
制定目标应当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同时也需考虑到现在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状况。
具体来说,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有刺激性的、可实现的和与时间限制的。
经过分析和比较,确定优先性和重要性,是制订计划与目标的关键部分。
第三部分:实施计划与目标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第三步是实施计划与目标。
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并在进行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此外,细心记录和监测企业的各项工作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能够帮助企业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改进,以确保任务的进度和完成质量。
第四部分:检查与评估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第四步是检测与评价。
管理人员应当对工作成果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并分析成绩并鼓励改进和提升工作效率。
在评估中,需要比较计划的执行状况与目标完成情况和管理的绩效。
积极采取措施,以优化和改进运营流程,提高效率和减轻负担。
结论:企业的管理流程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管理流程会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建立优秀的管理流程还有利于减小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并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公众平台。
全流程制度管理方案
全流程制度管理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制度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好的制度管理可以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内部风险,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需要全流程制度管理方案。
二、制度管理的要素制度管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 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指制度的制定和规范化。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到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并贴近业务流程。
在制定制度时,需要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2. 制度落实制度落实是指通过制度的执行来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好的制度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落实整个流程。
当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时,需要及时解决。
3. 制度监控制度监控是指对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
监控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4. 制度改进制度改进是指对现有制度的不足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全流程制度管理的流程1. 制度设计阶段•SOP分析阶段:制定制度管理全流程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了解现有的制度管理状况,确定分析目标和方向。
•数据分析阶段:对SOP进行数据分析,对制度管理全流程进行分析,确定需要制定的制度、流程和具体内容,明确各流程间的关系。
•制定方案阶段:按照制度管理全流程的分析结果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制度管理方案。
2. 制度落实阶段•组织设计阶段:组织人员、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全流程管理责任人。
•推行阶段:按照制定的方案,将制度管理方案全流程推行到企业内部。
需要配合具体的推行计划,做好培训、宣传等工作。
•完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管理方案进行完善。
如出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和调整。
3. 制度监控阶段•建立监控体系:制定监控流程和规范,建立监控清单和指标体系。
监控范围包括制度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企业内部管理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提高效率和协调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工作,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和控制活动。
下面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一般步骤:1. 设定战略目标:企业首先需要设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包括市场份额、盈利目标和发展方向等。
这些目标应该与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相一致。
2. 制定策略和计划:基于战略目标,企业需要制定具体的策略和计划,包括营销策略、产品开发计划和人力资源规划等。
这些策略和计划应该能够实现战略目标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 分配资源:为了实施策略和计划,企业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
分配资源时要确保各个部门和项目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配备。
4. 组织架构和分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分工,明确各个部门和职能的职责和权限。
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提高协作效率和决策速度。
5. 管理沟通和协调: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此外,还需要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合作,解决冲突和协调资源。
6. 设定绩效指标:为了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效果,企业需要设定相应的绩效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市场份额、销售额和客户满意度等。
绩效指标应该与战略目标和计划相一致。
7. 监控和评估:企业需要定期监控和评估业务运营的情况,以及员工和部门的绩效。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措施。
8. 持续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企业需要从经验中学习,不断优化流程和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和知识创新能力。
总之,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以战略为导向,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沟通和协调机制,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
内部管理体系的流程设计与规定
内部管理体系的流程设计与规定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内部各个部门的高效协作,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流程设计和规定两方面探讨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流程设计1. 流程分析与优化在建立内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各个流程进行分析与优化。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流程的具体步骤和涉及的人员,以及每个步骤的时效性和工作重要性,可以找出潜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而进行合理的优化。
在流程优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确保流程的高效率和质量。
2. 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了确保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顺畅,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效能,需要对流程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
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流程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每个流程环节的责任、权限和时间要求。
通过制定明确的流程标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沟通和协调的成本,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流程监控与改进建立流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对流程进行监控和改进则是为了确保流程能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获得流程执行的数据和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对流程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规定的制定与落实1. 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的法律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同时,要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宣贯工作,确保员工能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并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2. 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为了确保内部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起协作机制。
在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沟通和协调,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模式。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员工的工作表现与企业的目标相匹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设计
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设计一、引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流程的复杂化,内部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风险,制定一套合理的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案,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
2. 原则:(1) 合规性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2) 适应性原则:在不同部门和业务流程之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3) 信息化原则: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流程监控能力;(4) 持续改进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
三、管理流程规范方案设计1. 内部审批流程规范化(1) 设定审批权限和层级,明确各级审批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2) 确定审批流程和审批周期,明确各环节所需处理时间和所需资料;(3) 引入电子审批系统,实现流程电子化、自动化和实时监控;(4) 定期对审批流程进行评估和优化,及时解决审批环节的瓶颈问题。
2.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1) 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2) 针对不同业务流程,定制相应的管理模块和报表功能;(3) 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管理决策水平;(4) 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和灾备能力,防止信息泄漏和不可预见的风险。
3. 岗位职责明确化(1) 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矩阵,规范岗位职责的划分;(2) 建立岗位职责手册,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3) 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员工能力和责任意识;(4) 定期评估员工绩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和激励。
4. 流程管控与优化(1) 确定关键监控指标,对流程进行量化和可视化管理;(2) 制定流程改进计划,解决流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3) 借助流程管理软件,实现流程监控和预警功能;(4) 定期组织流程改进小组,推动流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流程管理的四个环节
流程管理的四个环节流程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并保证质量。
它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流程的设计、执行和监控,可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在流程管理中,常常涉及到四个环节:流程设计、流程执行、流程监控和流程优化。
一、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指在开展工作之前,对工作的具体步骤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流程设计阶段,需要明确目标、确定任务、定义步骤、制定时间安排和资源调配等工作内容。
首先要明确需要实现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然后根据目标确定工作任务,并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步骤和操作。
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确保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
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工作的流程,还要充分考虑到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确保流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流程执行流程执行是指按照流程设计的要求,开展实际的工作活动。
在流程执行阶段,需要明确责任和权限,分配资源和人员,并确保每个步骤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流程的执行效果,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同时,还需要对流程进行不断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流程监控流程监控是指对流程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控和管理。
在流程监控阶段,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通过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流程的顺利进行和执行效果的实现。
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流程优化提供参考和支持。
四、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指对流程进行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在流程优化阶段,需要根据流程的实际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剔除冗余环节、简化步骤、加强协同和提高自动化水平等措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避免资源浪费。
流程优化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馈和改进,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
综上所述,流程管理的四个环节分别是流程设计、流程执行、流程监控和流程优化。
全过程工程管理流程
全过程工程管理流程全过程工程管理(TotalProjectManagement,TPM)是指对一个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时间、成本和安全等目标。
下面是全过程工程管理的一般流程:1.规划阶段:确定项目需求和目标: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和可行性,与业主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项目的技术、经济、市场和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制定项目计划:建立项目组织结构,制定项目计划,包括时间计划、成本预算和资源分配等。
2.设计阶段:进行项目概念设计:确定项目的基本设计要求和方案,包括可行性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进行详细设计:根据概念设计方案,进行工程的详细设计,包括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和布置、系统集成等。
编制施工图纸:根据详细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纸,并进行审查和审批。
3.施工阶段:筹备施工:组织现场建设,包括进场准备、现场搭建、材料采购等工作。
管理施工:对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完成验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项目验收,包括技术验收、验收检查和最终验收报告等。
4.运维阶段:运营准备:对项目进行设备调试和系统优化,为正式运营做好准备工作。
正式运营:进行项目的正式运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5.项目收尾阶段:结算和验收:完成施工和运维,并进行结算和最终验收。
项目总结和归档: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归档,包括问题记录、经验总结和项目文档的整理和保存。
维护和保养:进行项目的维护和保养,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
以上是全过程工程管理的一般流程,具体的执行过程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全过程工程管理旨在通过全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项目的成功交付。
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及优化方案设计
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及优化方案设计第一章:引言 (2)1.1 流程管理概述 (3)1.2 流程优化的重要性 (3)1.3 设计目标与原则 (3)第二章:流程现状分析 (4)2.1 流程识别与分类 (4)2.1.1 流程识别 (4)2.1.2 流程分类 (4)2.2 流程效率与问题诊断 (4)2.2.1 流程效率分析 (4)2.2.2 问题诊断 (5)2.3 流程优化需求分析 (5)2.3.1 流程优化目标 (5)2.3.2 流程优化措施 (5)第三章: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5)3.1 流程优化策略 (5)3.2 流程重构与简化 (6)3.3 流程标准化与信息化 (6)第四章:组织结构调整 (7)4.1 组织结构优化原则 (7)4.2 组织结构变革方案 (7)4.3 岗位职责调整 (7)第五章:流程控制与监督 (8)5.1 流程控制机制 (8)5.1.1 控制机制的构建 (8)5.1.2 控制机制的实施 (8)5.2 流程监督体系 (8)5.2.1 监督体系的构建 (8)5.2.2 监督体系的实施 (9)5.3 流程绩效评估 (9)5.3.1 评估指标的确定 (9)5.3.2 评估方法的选取 (9)5.3.3 评估结果的运用 (9)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 (10)6.1 人员配置与培训 (10)6.1.1 人员配置原则 (10)6.1.2 人员选拔与招聘 (10)6.1.3 培训与发展 (10)6.2 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 (11)6.2.1 激励机制设计 (11)6.2.2 绩效考核体系 (11)6.3 企业文化建设 (11)6.3.1 企业文化理念 (11)6.3.2 企业文化载体 (11)6.3.3 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11)第七章:信息系统建设 (12)7.1 信息技术选型 (12)7.1.1 选型原则 (12)7.1.2 选型流程 (12)7.2 系统设计与开发 (12)7.2.1 设计原则 (12)7.2.2 设计流程 (13)7.2.3 开发方法 (13)7.3 系统实施与运维 (13)7.3.1 实施策略 (13)7.3.2 运维管理 (13)第八章:流程优化实施 (13)8.1 实施策略与计划 (14)8.1.1 实施策略 (14)8.1.2 实施计划 (14)8.2 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 (14)8.2.1 风险识别 (14)8.2.2 应对措施 (14)8.3 成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5)8.3.1 成果评估 (15)8.3.2 持续改进 (15)第九章:流程优化效果评估 (15)9.1 评估指标体系 (15)9.1.1 概述 (15)9.1.2 构建原则 (15)9.1.3 具体指标 (16)9.2 评估方法与流程 (16)9.2.1 评估方法 (16)9.2.2 评估流程 (16)9.3 成果分析与反馈 (16)9.3.1 成果分析 (16)9.3.2 反馈 (16)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7)10.1 流程优化成果总结 (17)10.2 未来发展方向 (17)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 (18)第一章:引言1.1 流程管理概述企业内部流程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流程的识别、设计、实施、监控与改进,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
设计部工作流程
设计部工作流程设计部的工作流程,是指设计部门内部进行项目管理和协作的方法和步骤。
在设计部门中,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开发成本。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
1. 需求沟通阶段在设计部门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时,首先需要进行需求沟通。
与客户或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沟通,明确项目的背景、目标、功能和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然后由设计部门内部的高级设计师或项目经理,根据需求制定一份详细的设计部门工作计划、时间表和任务分配。
2. 初始设计阶段根据需求沟通的结果和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工作经验,设计师开始进行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调研、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等方面的构思和规划。
此时需关注的重点包括:设立设计目标、评估可行性;确定设计方案并输出草图、模型图或初版;评估设计方案的技术难度、设计周期和开发成本等等。
如果需要,在此阶段可以建立关键点演示标准,制定可衡量的进度和时间表。
3. 设计开发阶段在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后,设计师进入设计开发阶段,开始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制作。
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求维护,保证设计的有机性以及确保设计符合原始的设计目标。
此外,设计人员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与其他部门或客户沟通,及时反馈设计进展情况和调整设计方案。
此时需关注的重点包括:制定专业化的设计计划并分配人员和任务;进行实验和验证、编写设计文档和报告,并建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和代码规范。
同时还需要进行代码审核和技术检查,确保程序实现和设计的一致性。
4. 测试和上线阶段在设计开发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测试和上线准备。
测试工作的重点是验证设计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以及确保其符合客户或公司的要求和标准。
上线前还要针对不同的用户平台和环境进行相应的适配和调整。
此时需关注的重点包括:开展全面的测试和检查,发现和修复漏洞和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售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上线准备,准备上线所需的文档、资料和标准等。
5. 运维支持阶段在项目完成后,设计部还要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确保产品的可持续性和持续优化。
设计全阶段内部管理流程
设计全阶段内部管理流程一、设计前期资料收集准备阶段1、取得设计条件取得以下基础文件、设计依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用地红线图、规划设计要点批文、地形图、(原有地质勘探资料)、市政工程设施规划资料、现有市政基础条件及道路坐标标高等。
2、市场调研对类似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进行调研,综合从规划特点、气候特色、当地的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调研。
3、现场踏勘分析了解场地条件、周边环境、交通情况等。
4、根据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总结,由总工办负责编制方案设计任务书提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其他工程相关部门配合。
二、方案设计阶段1.承担公司工程设计的单位必须具有部、省或市建委颁发的资质证书,勘察、设计人员应持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证书,并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注。
聘请国外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尚应遵守《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
2.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委托内容,必要时可采用附加条款予以约束。
3.在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由公司总工办派员跟踪勘察、设计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并与工程相关的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对于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事项及时纠正。
4.设计院提供方案设计成果文件后,由总工办负责审查方案设计成果文件,以及投资估算,就审查意见形成议案,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再将通过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方案设计成果文件提交公司股东双方审批。
三、初步设计阶段1.根据通过公司股东双方审定的方案设计,由总工办负责编制初步设计任务书,必须包含以下内容: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和各专业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工程概算书2.在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工程师对涉及本专业内容的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成熟的修改意见传达给设计单位,与设计单位充分磋商。
3.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应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能据以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应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计能据以进行施工准备4.设计院提供初步设计成果文件后,由总工办负责审查初步设计成果文件,以及概算,就审查意见形成议案,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再将通过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方案设计成果文件提交公司股东双方审批。
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计划书的制定流程
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计划书的制定流程在一个组织或企业中,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确保组织正常运转和员工行为合规的重要工具。
制定一份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计划书是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计划书的制定流程。
一、明确目标和需求制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计划书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需求。
这包括确定规章制度的范围和内容,以及制度的目标和目的。
例如,组织可能需要制定一套员工行为规范,以确保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明确目标和需求是制定规章制度计划书的基础。
二、收集信息和研究在明确目标和需求之后,下一步是收集信息和进行研究。
这包括对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组织内部规定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的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收集信息和研究,可以为制定规章制度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参考。
三、制定草案在收集信息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草案是制定规章制度计划书的重要步骤。
草案应包括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条款,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情况进行编写。
在制定草案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以确保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理解性。
四、征求意见和修改制定草案之后,需要征求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这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会议、讨论或调查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应认真对待,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征求意见和修改的过程是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环节。
五、审批和发布在征求意见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计划书需要经过上级部门或领导的审批。
审批过程中,需要将规章制度计划书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改。
审批通过后,规章制度计划书应及时发布给组织内部的相关人员,并确保他们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的内容。
六、培训和执行发布规章制度计划书之后,组织应进行相关培训,以确保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全阶段内部管理流程
一、设计前期资料收集准备阶段
1、取得设计条件
取得以下基础文件、设计依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用地红线图、规划设计要点批文、地形图、(原有地质勘探资料)、市政工程设施规划资料、现有市政基础条件及道路坐标标高等。
2、市场调研
对类似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进行调研,综合从规划特点、气候特色、当地的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调研。
3、现场踏勘
分析了解场地条件、周边环境、交通情况等。
4、根据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总结,由总工办负责编制方案设计任务书提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其他工程相关部门配合。
二、方案设计阶段
1.承担公司工程设计的单位必须具有部、省或市建委颁发的资质证书,勘察、设计人员应持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证书,并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注。
聘请国外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尚应遵守《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
2.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委托内容,必要时可采用附加条款予以约束。
3.在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由公司总工办派员跟踪勘察、设计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并与工程相关的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对于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事项及时纠正。
4.设计院提供方案设计成果文件后,由总工办负责审查方案设计成果文件,以及投资估算,就审查意见形成议案,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再将通过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方案设计成果文件提交公司股东双方审批。
三、初步设计阶段
1.根据通过公司股东双方审定的方案设计,由总工办负责编制初步设计任务书,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和各专业的设计说明书)
设计图纸
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工程概算书
2.在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工程师对涉及本专业内容的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成熟的修改意见传达给设计单位,与设计单位充分磋商。
3.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应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
能据以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
应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
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计
能据以进行施工准备
4.设计院提供初步设计成果文件后,由总工办负责审查初步设计
成果文件,以及概算,就审查意见形成议案,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再将通过公司董事会审定的方案设计成果文件提交公司股东双方审批。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1.施工图设计应根据公司股东双方已批准的初步设计,由总工办负责编制初步设计任务书,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封面
图纸目录
设计说明(或首页)
图纸
2.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
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
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
能据以进行工程验收。
3.设计院提供施工图设计成果文件后,由总工办负责将施工图设计成果文件送施工图审查单位进行审查。
4. 施工图审查单位将审查意见提交总工办,审查意见经总工办确认后,由总工办将审查意见发送设计单位回复。
5. 设计单位回复意见提交总工办,回复意见经总工办确认后,再由总工办将回复意见发送施工图审查单位。
6. 施工图审查完成后由总工办负责将施工图正式下发施工单
位。
五、图纸会审阶段
1.每一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图纸会审。
也可视工程需要组织专项或阶段性会审。
2.图纸会审由公司总工办组织,各专业人员、工程师参加。
3.图纸会审应邀请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总工办应准备签到表并请与会人员签到。
4.在会审之前,应先由设计单位交底,交待设计意图、重要及关键部位,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作法、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而后由各单位提出问题。
大型工程可分为专业图纸审查和综合图纸会审两阶段进行。
专业图纸审查重点是:
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及有关协议文件要求
各专业施工图的张数、编号、与图纸目录是否相符
施工图、施工图说明、设计总说明是否齐全,规定是否明确,三者有无矛盾
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标准图、通用图是否符合实际
所选用的材料和设备仪表型号等是否符合公司要求,价格是否合理
平面图所标注坐标、标高与总平面图中标注是否相符,与相关建设项目之间的几何尺寸关系以及轴线关系和方向等有无矛盾和差错图面上的尺寸、标高、预留孔及预埋件的位置以及构件平、立面
配筋与剖面有无错误
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有无问题,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地质情况,与地下构筑物、管线等之间有无矛盾
建筑与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与设备基础、水、电、卫、通等专业施工图的轴线、位置(坐标)、标高及交叉点是否矛盾结构图本身是否有差错及矛盾,结构图中是否有钢筋明细表,若无钢筋明细表,钢筋砼关于钢筋构造方面的要求在图中是否说明清楚,如钢筋锚固长度与抗震要求长度等
平面图、大样图之间有无矛盾
图纸上构配件的编号、规格型号及数量与构配件一览表是否相符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技术、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
有哪些施工特别困难的部位,如何处理;采用哪些特殊材料、构件与配件,货源如何组织
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可能性和应采用的必要措施进行商讨
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结构限于施工条件和施工机械设备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等因素,要求设计单位予以改变部分设计的,审查时必须提出,共同研讨,求得圆满的解决方案
综合图纸会审的审查重点是:
施工图纸反映的内容是否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建筑风格、立面造型、色彩的处理,外墙面选材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
各种管线的布局与走向是否合理
外立面各种管线的布置和处理是否隐蔽或破坏建筑立面效果
两个施工单位间的接点或接口位置、内容及责任
专业图纸审查中的遗留问题
6.上述问题应尽可能在图纸会审中予以全面解决。
不能现场解决的部分,应与设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约定完成期限。
7.图纸会审结束后,图纸会审结论由总承包单位跟踪整理并经四方签章完成。
8.各方签字人资格规定如下:
建设单位——总工办主任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
9.总工办应关注施工单位图纸会审完成情况,并协助解决几方签章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五、施工过程阶段(设计变更)
1.本规定适用于对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的控制,确保工程变更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2.工程变更需填写《工程技术联系单》(见附表)。
变更审批应重视量与总价的控制。
各级审批人员对增加工程造价的变更项目应特别慎重,对于突破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单项预算的项目应专项说明原因。
3.工程变更可以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
部门提出。
4.工程变更需经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同意方可进行。
5. 变更应考虑到对公司和使用单位的影响,并与相关各部门充分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
6.变更应符合提高工程质量、方便施工、节约工程投资、加快工程进度的原则。
7.无公司工地代表、工程部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变更令,施工单位不得做任何工程设计和变更的施工,否则该部分工程量可不予计量和支付。
8.工程部接到驻地监理工程师签批的工程变更申报资料后,应认真审查其提出的工程变更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并组织有关人员复核变更的工程量。
技术方案要提供对比,结合经济技术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最终的工程变更方案执行。
9.工程部负责工程变更的确认、报批、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和签证等工作。
10.设计变更的确认、审查和执行。
所有的设计更改,不论是何方提出,以及是否重大,均须进行确认或履行报批手续,填写相应的表格和记录,统一采用《工程变更签证审批表》(见附表)。
所有设计变更均应经过原设计单位审查,取得相应设计图纸,设计文件方可按更改设计施工。
更改设计可能引起的下列之一的更改,工程部应与施工单位协
商,并按协商结果执行:
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数量;
更改有关工程的性质、质量要求;
更改有关部分的标高、基础、位置和尺寸;
增加工程需要的附加工作;
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时间和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