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模拟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
古全球构造、中间阶段- 新全球构造全球,构造大地构造位置________时代1原迭加1型并列1盆地热体制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TSM 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为了正确进行盆地分析,指导发现油气,朱夏(1983)提出了一个著名的T -S -M 程式,强 调指出:“用T (环境)-S (作用)-M (响应)程式表达的系统内涵和外延诸因素”,“诸因素间有 极其复杂的相关性”,“通过电脑的运算、模拟,将能使各种盆地原型具有全球性的可比拟性,并 从而突出了中国盆地在全球构造环境中的特殊性”,“以期有助于油气田在找油工作者脑海中 的形成”。
由此,还计划了“按理论建模一实例检验一动态模拟的程序来进行盆地系统的研究 工作”(朱夏,1986),“可以检验用现今事实建立的地质演化思维模式的合理性,揭示地质作 用和油气响应的过程,进而可用依其检验拟合的必然来预测未知”(张渝昌等,2005)。
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开发了 TSM 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 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系统平台基础上,以整合单项模拟模块的软件 集成方式,实现了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模拟流程和不断扩展模拟模块的要求;可以根据盆地原 型分析,建立相应的模拟流程;可以以单井、剖面和三维的方式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盆地埋藏 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气资源分级评价。
软件系统界面规范 友好,易于使用;系统可以不断扩展功能,进行升级改进。
TSM 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已经应用于国内诸多盆地,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际应 用表明,该技术是高效、可信且低成本的盆地资源评价方法,是减少勘探风险的重要工具。
盆地评价区带评价圈闭评价TSM 盆地分析系统程式4S4M盆地离散汇聚分析-►陆TSM内3T 陆盆地原型库缘原型并列迭加控油模式置位量I麵质熟移存物成运保构式置格结形配风 降积力出 沉沉应产TSM 盆地模拟资源分级评价系统架构(江兴歌)。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模拟技术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模拟技术吴冲龙;毛小平;田宜平;翁正平;何珍文;李绍虎;李星;张志庭【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06(25)4【摘要】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生成、显示、矢量剪切和空间查询是实现盆地分析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
根据几何学和机械变形原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平台上,研发出了通过二维地震解释剖面图、构造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和钻井柱状图生成真三维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以及建立三维数字盆地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
这些技术作为三维盆地模拟、油气系统模拟、断层封堵性分析、精细油藏描述、水平井可视化设计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等软件的开发基础,已经在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数字盆地;油气系统;盆地分析;地层格架;构造格架;矢量剪切;三维可视化;空间查询【作者】吴冲龙;毛小平;田宜平;翁正平;何珍文;李绍虎;李星;张志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3【相关文献】1.基于钻孔资料的三维数字地层格架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J], 柳庆武;吴冲龙;李绍虎2.测老庙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其幕式构造演化 [J], 侯明才;伊海生;刘与安;陈洪德3.台湾西南海域澎湖盆地的构造格架,地层及地质构造 [J], 无4.盆地三维构造-地层格架的矢量剪切原理及方法 [J], 田宜平;刘海滨;刘刚;吴冲龙5.建立盆地三维构造-地层格架的插值方法 [J], 田宜平;袁艳斌;李绍虎;吴冲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模拟技术论文(2)
盆地模拟技术论文(2)盆地模拟技术论文篇二海塔盆地直快钻井技术及发展方向【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稳产形势的需要,海塔探区逐步成为大庆油田又一主战场。
经过多年的勘探,虽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海塔探区的钻井工艺技术,但还没有达到海塔增储上产降低成本的要求,钻井提速势在必行。
通过采用复合钻进、机械式随钻测斜仪引入、钻头及钻井参数优选等方法以及涡轮钻井技术等新工艺的应用,海塔盆地开展的直快钻井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大倾角地层的提速问题。
结果表明自行研制有效的防斜打快工具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海塔探区复合钻进机械式随钻测斜仪参数优选直快钻井海塔盆地位于我国东北部,蒙古国东部,属于巨大的中亚-蒙古坳拉槽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稳产形势的需要,海拉尔、塔木察格探区逐步成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又一主战场。
经过多年的勘探,虽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海塔探区的钻井工艺技术,但与海塔增储上产降低成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钻井提速势在必行。
1 海塔盆地直快钻井技术最新成果1.1 复合钻进技术1.1.1 复合钻进提速机理为解决使钻头获得较高的机械能量和水力能量的同时提高钻头进尺这一难题,在海塔地区[1]开展了螺杆钻具配高效PDC、牙轮钻头提高机械钻速的推广应用试验。
增大钻压和提高转速都可以大幅度提高钻速。
但在深部井段,钻压受到地层条件、钻头承压能力及钻井工艺技术措施的限制。
钻压大,钻柱承受的扭矩过大,容易引起钻柱疲劳破坏,造成井下事故,必将延误钻井时间,除此外还引起井斜,故在深井钻井中采用大钻压钻进是不明智的。
但只靠转盘速度提高钻头的转速是不够的,因为转盘挡数有限,并且转速高后,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转盘很难控制,容易造成钻具事故。
在硬地层与钻头相互作用及钻柱与井壁碰撞诱发的剧烈振动严重损坏钻具。
相比之下,在保证井眼净化充分的前提下,利用螺杆钻具提高钻头的转速对提高钻速是相当有利的,特别是对于PDC钻头,由于其结构上的特殊性和破岩方式的不同,使之能承受较高的转速[2]。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200613003*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
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
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
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
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
其编制原则如下:(1)面积守恒原则。
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
(2)断层法则。
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
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
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
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
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地质过程定量模拟(盆地数值模拟技术)-第一章绪论
总之,国际上前10年以一维模型为主,重点研究 盆地三史,即地史、热史、生烃史,多数处于试验性 应用阶段;后10年以二维模型为主,研究的重点是盆 地中油气的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并全面进入实际应 用阶段;目前正朝着三维模型、三相多组分运移方向 发展。
在软件的工业化应用方面,目前在国际商品软件 市场上活跃的主要是三家盆地模拟软件: ① 德国有机地化研究所(IES)的PetroMod,由剖面 二维油气系统分析软件PetroFlow、平面二维油气系统 分析软件Finesse和沉积作用分析软件Sedpak三个相对 独立的系统组成。
盆地模拟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油气形成 的石油地质机理为建模基础,将复杂的石油地质过程 模型化、定量化,从而实现盆地的三维动态分析模拟 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可以说,作为研究石油地质过程的一种思维,盆 地模拟是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 手段或工具,盆地模拟是一种技术。
二 盆地模拟发展简史
1 国外发展简史
自1978年原西德尤利希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一维盆地模拟系统以来,世界各大石油美国、英国、日本等分别推出了规 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盆地模拟系统。
(1)1978年原西德尤利希公司石油与有机地化研究所 推出了基于正演地史的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其基本思 路是:按压实作用恢复埋藏史,对欠压实地层计算其 古超压史,同时算出相应的古厚度史,并获得流体速 度史;通过热流方程获得古地温史;
盆地分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性 和复杂性的特征。长期以来,由于受地质理论、测试 手段及计算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石油地质家对含油气 盆地的特征和形成演化,只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 和成因推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沉积盆地中油
气成藏作用机理和成藏作用过程的认识。而盆地模拟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对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系统 的石油地质过程研究的快速、定量化成为可能。
盆地模拟——盆地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盆地模拟——盆地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方国庆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1991(2)1
【摘要】本文对盆地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进展情况作了简述,并认为盆地模拟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切实地在盆地评价中应用。
【总页数】4页(P30-33)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勘探;盆地模拟
【作者】方国庆
【作者单位】中科院兰州地质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在盆地模拟中约束区域性剥露作用的重要性:北非古达米斯盆地的生烃史研究[J], R. Underdown;J. Redfern;张运波;王忠;杨国丰;
2.地震资料解释与盆地模拟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联合运用 [J], 苏劲;张水昌;杨海军;李本亮;朱光有;陈建平
3.盆地模拟的风险模型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古压力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卓超;王振奇;岳思录
4.四川盆地大气层中矿物颗粒-甲苯-Cr3+耦合规律模拟研究 [J], 叶海燕;董发勤;边亮;何辉超
5.CSAMT正演模拟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砂体储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J], 苏晓波;张韶华;宁君;王殿学;徐红军;臧亚辉;黄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模拟技术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关键 词:盆地模拟 ;资源评价 ;技术 ;软件 系统 ;运聚单元
中图分类号 :TE l . l11
文献标识码 :A
1 技术发 展背景
系统【; 6 同年 美 国南卡 罗拉那大 学地 质科学 系提 出了利 l
盆地 模拟技 术研究 已有近 3 年 的历 史。盆地 模拟 用镜 质组反 射率 确定 古热流 的方法 ,并 建立 了相应 的 0 技 术的发 展是 石油 地质定 量研 究发展 的必 然结果 。早 盆地模 拟系统 【 96 , 国不列颠 石油 公司 ( P , 7 8年 英 l 。1 B )
生 烃 史 、排 烃 史 和 聚集 史 , 增 加 了许 多 非传 统 的研 究 内 容 。通 过 对 技 术 现状 的分 析 和 总 结 ,认 为 盆地 模拟 技 术 正 朝 着 还
“ 系统化”和 “ 工具化”的方向发展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的应用表明 ,盆地模 拟技术在具体应用 中不断发展完善 并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促进基础地质 参数研究的规范化 ,使资源评价参数更可靠 ;②解决有效烃 源岩原始分布面 积、 排烃效率 和裂解气计算等难题 ,使生烃量与排烃量的计 算结果更准确;③结合多元统 计技术的研究成果 ,更准确地
油研究 院 ( P) I F 开发 了一套较 为完 整的二维 盆地模 拟 极 大的推进 作 用….l I。
・ 基金项 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攻关项 目 “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部分成果。
第一作者 简介:郭秋麟 ,男,高级工程师 ,18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 ,1 8 年获石油大学 ( 95 98 北京 )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在读博士 , 目前从事油 气资源评 价研究 工作 。 收稿 日期 :20 ~l_2 0 5 0- 5
盆地模拟pdf
盆地模拟概述
盆地模拟是一种基于物理化学的地质机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由计算机定量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方法。
盆地模拟的目的是揭示盆地油气规律本质,其以一个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单元为对象,在对模拟对象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首先建立地质模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动态模拟各种石油地质要素演化及石油地质作用过程,定量计算和评价油气资源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
盆地模拟包括地史模拟和盆地模拟两个部分。
地史模拟的主要功能是重建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其中地史模拟的关键是恢复地层的古厚度也即地层压实校正。
盆地模拟是从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出发,综合利用沉积盆地的各种资料(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动力、热力学等资料),应用多学科知识,经过建立地质模型、数学模型和编制软件等过程,在时空概念下由计算机定量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
盆地模拟方法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盆地模拟可以确定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沉积特征、储层分布规律、
油气藏类型和成藏规律等;在盆地评价阶段,通过盆地模拟可以预测潜在的油气富集区位、勘探有利区块和钻探目标;在油田开发阶段,通过盆地模拟可以评估油田开发效果和预测开发前景。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盆地模拟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获取。
探索“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奥妙”三十年
探索“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奥妙”三十年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9期任战利,西北大学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三秦人才津贴。
西北大学矿产与普查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系学术分委员会副主任。
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及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等。
主要从事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油气地质综合评价、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973”项目课题及油田企业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5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200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Geological Journal、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AAPG Bulletin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从1979年考入西北大学的那一刻起,任战利30多年的岁月都在这里度过。
西北大学留下了他青春奋斗的印记,而他把更多的热情奉献给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
多年过去了,任战利依旧坚守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他感慨说“把自己一生的青春汗水都洒在这里了”。
30多年来,任战利一直奋战在科学研究及教学一线,为我国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在研究工作中,他勤于钻研,勇于拼搏,不畏艰险,曾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无人区、柴达木盆地等条件异常艰苦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野外工作,对中国北方10余个含油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及油气评价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30年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变化特征
近30年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变化特征目录一、总览 (2)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2)1.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二、吐鲁番盆地坎儿井概述 (4)2.1 吐鲁番盆地的地理环境 (5)2.2 坎儿井的历史和功能 (6)2.3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分布情况 (7)三、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7)3.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径流量的总体变化 (9)3.2 年际变化特征 (10)3.3 季节性变化规律 (11)四、影响坎儿井年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2)4.1 气候变化的影响 (14)4.2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14)五、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变化的成因探讨 (16)5.1 自然因素 (17)5.2 人为因素 (18)六、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19)6.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6.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6.3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3)七、未来应对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变化的建议 (24)7.1 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25)7.2 加强坎儿井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6)7.3 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27)八、总结和展望 (28)8.1 研究结论 (30)8.2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30)8.3 未来研究方向 (32)一、总览吐鲁番盆地,作为中国内陆最临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坎儿井作为传统的灌溉水利设施,是吐鲁番盆地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近30年来,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规律。
该分析旨在详细描述近30年吐鲁番盆地坎儿井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包括流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季节分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突出特征,为当地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本研究聚焦于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尤其针对过去30年间坎儿井系统的水文动态。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_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1)
收稿日期:20000623作者简介:李思田(193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地质与能源专业,长期从事沉积学与能源地质研究。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摘 要:沉积盆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
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资源与灾害问题的严峻挑战,要获得对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资源就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盆地。
盆地动力学是当今沉积盆地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为了认识盆地的成因及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不仅需要了解盆地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还需要了解其与深部地幔对流系统的关系。
天然地震层析、岩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手段。
盆地中流体系统的研究对油气成藏和层控金属矿床成矿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关键意义,以往研究薄弱的这一领域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聚焦点。
盆地及其中的油气、煤和放射性矿产等能源资源研究和勘探事业的发展一直有赖于高技术手段、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如三维、四维和多波地震探测,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新世纪之初将更精确地提供地下地质体和流体活动的影像。
计算机模拟技术将成为研究地质与成藏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重新观察和审视沉积盆地的内部构成将带来资源勘查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盆地动力学;盆地流体系统;能源资源中图分类号:P61811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30001090 引言沉积盆地是为人类提供资源的巨大宝库。
当今人类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自然灾害方面的巨大挑战,能源和矿产资源都在过量地消耗,水资源的缺少和污染日益严峻。
上述形势对地球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研究整个地球系统,认识其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宏伟目标,并将这些规律性的认识用于保证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繁荣的持续发展。
这一总体研究战略将对地学各分支学科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人们将从更高的层次认识本学科的任务,并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结合。
4地质信息技术之_地质成矿过程的动态模拟
1.盆地模拟的任务、性质和内容
盆地模拟的方法是一种定量化方法,盆地模拟系 统是以石油地质机理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知识而建立起 来的大型综合软件,通常包含有地史、热史、生烃史和 排烃史等四个模型,相互间组成有机的统一体。这种针 对含油气盆地整体演化历史的定量模拟技术的出现,第 一次使石油地质学家直接定量地揭示盆地油气本质和规 律的理想成为现实。 盆地模拟的近期发展,主要是从单因素的有机地球 化学模拟,转变为多因素的盆地演化综合模拟;从1维 空间的单井序列模拟,转变为2维空间的联井剖面模拟, 并且正在向3维空间的区块或盆地整体模拟前进。盆地 模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到一系列基本观念、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改进,需要加以认真的探讨。
通常认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如下四个模 型有机组合而成: ——地史模型; ——热史模型; ——生烃史模型; ——排烃史模型(油气初次运移)。 地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 应考虑沉积间断、沉积压实、欠压实(超压)、单层剥蚀、 多层连续剥蚀、断层及后面四个模型的精度。 采用的模拟方法可分为三种:回剥技术(适用于正常压 实带);超压技术(运用于欠压实带);回剥与超压相结合 的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和欠压实带)。这三种技术都 是建立在垂直沉降假设的基础上。近年来,为了超越这 一假设的限制,普遍引进了适用于拉张或挤压条件的平 衡剖面技术。
2.概念模型的相似性问题与构造-地层格架的反 揭再造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的研制遵循由实体模型到概 念模型,再由概念模型到方法模型,然后由方法模型到软
件模型的建模过程。概念模型是实体模型的抽象描述,它
与实际过程的符合程度,即概念模型的相似性,是模拟成 败的关键之一。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模型所描述的过程应该是盆地演化的实际过程; (2)模型应当考虑到盆地本身的复杂性,不能过分简化。
盆地模拟技术论文
盆地模拟技术论文盆地模拟是石油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项高新仿真技术,对推动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和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盆地模拟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盆地模拟技术论文篇一盆地模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发展与应用摘要:盆地模拟是石油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项高新仿真技术,对推动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和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其技术内涵是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预测油气在四维时空中的分布。
随着油气地质理论、计算机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的快速发展,盆地模拟技术日趋完善。
国内各油田都十分重视盆地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评价、沉积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研究、圈闭预探部署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油气田的发现和油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增长。
关键词:盆地模拟; 模拟系统; 油气勘探; 定量评价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2-0027-03引言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模拟是任何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必由之路,油气地质科学也不例外。
由于石油地质学的多学科性和复杂性,该领域长期处于定性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盆地模拟技术是一项高新仿真技术,对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深化地质认识并促进地学定量化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1]。
国内各油田都十分重视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技术内涵所谓盆地模拟(basin modeling),即从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出发,首先建立地质模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2]。
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等五个模块有机组成[3]。
各模块结构上相对独立,在系统内依次排列、彼此耦合。
前置模块是后续模块的前提与条件,对后续模块的运行有制约与控制作用;后续模块是前置模块的延展与推进,对前置模块的运行有反馈作用。
盆地模拟技术与BasinMod软件应用
() 2
国 外 研究 内容
国 内
时 间 17 98正
石油 公 司 或 研 究机 构
创新 及 意 义 建 立 了世 界上 第 一 个 盆 地 模 拟 系统
苑 坤 ,陈彬 滔 , 于兴 河 ,李 胜 利
( 中国地 质 大 学 ,北京 10 8 ) 0 0 3
摘要: 盆地模拟是含 油气 盆地勘探评价 的重 要技术 方法 之一 。B s Mo ai d盆地模 拟软件 是用 c++ B i e .0开发 n ul r d4 研制 的微 机版盆地模拟软件 :应用 B s Mo ai d软件能够进行埋 藏史 、 n 热史 、 生排烃 史 、 气运 聚史的模 拟和油 气资源 油 量估算 。埋藏史模 拟现已开通压实 回剥 法 , 史模拟 已开通地温梯度法 , 热 生排 烃史模 拟已开通烃 产率法 和化学动力 学法 , 油气运聚史模拟 已开通 运载层吸附油气散 失模 型法 , 资源 量估 算 已开通 排聚系数 法 。B s Mo ai d盆地 模拟软件 n
5 6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表 1 盆 地 模 拟 技 术 及 软 件 开发 的历 史 沿 革
Ta e 1 bl Hit r c lou lne o sn o lng t c ni ue nd s fw a e d veo so ia ti fba i m dei e h q s a o t r e l pm e nt
的盆 地模 拟 技术 及软 件 的开 发奠定 了基础 。
盆地 模 拟技 术及 软件 的发 展大 致 可 以分为 试验
性应 用 、 际应用 阶 段 和集 成 与 三 维 可 视 化 三 个 阶 实 |
段( 1 。 表 )
试 验 性应 用 阶段 主 要 发 生 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
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一):国内外发展状况
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一):国内外发展状况
石广仁;李阿梅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7(024)003
【摘要】盆地模拟技术已有近20年发展历史,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技术难点是排烃史和运聚史模拟。
国外近10年以二维模型为主,正在研究全自动模拟过程中增添人工干预界面,使石油地质家能便捷地修改参数、修正模拟结果,并与常规分析紧密结合,力图提高模拟精度。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石广仁;李阿梅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二)——油气运聚平面分层模拟方法 [J], 石广仁;李阿梅
2.盆地模拟技术与JunMod盆地模拟软件 [J], 王绪龙;杨海波;等
3.拉伸盆地模拟理论基础与新进展 [J], 林畅松
4.钛酸锂电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 [J], 张静; 赵程; 高玉双; 刘鹏
5.国内外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发展状况 [J], 闫凤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SM盆地模拟原理方法与应用
TSM盆地模拟原理方法与应用徐旭辉;朱建辉;江兴歌;陈拥峰;陈迎宾【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7(039)006【摘要】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总页数】9页(P729-737)【作者】徐旭辉;朱建辉;江兴歌;陈拥峰;陈迎宾【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高原地区Dialog TSM常用参数定期校正原理及其方法 [J], 李晓东;张良才2.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 [J], 江兴歌3.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 [J], 吴冲龙;杨甲明4.应用TSM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J], 周雨双;贾存善;张奎华;赵永强;余琪祥;江兴歌;曹倩5.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地模拟——PRA盆地模拟软件应用 [J], 杨海波;兰文芳;张闻林;唐勇;赵铮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发展趋势分析
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发展趋势分析
徐晨光;张金功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6)003
【摘要】为了准确和定量地重建出盆地发展过程或油气成藏过程,掌握盆地与油
气成藏模拟软件发展趋势及技术难点,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对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盆地与油气成藏模拟软件的发展趋势:源
岩与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关系决定着油气藏形成过程,应以源岩与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为基础建立模型,将盆地模拟技术与资源评价思想结合模拟出油气藏形成过程;发展模拟的真三维技术,实现油气运移的三维动态模拟.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徐晨光;张金功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5
【相关文献】
1.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为例 [J], 黄娅;孙盼科;徐怀民;江同文;昌伦杰;王超
2.物理模拟实验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和马海气田成藏过程为例 [J], 张洪;庞雄奇;姜振学
3.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
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
4.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
5.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J],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陈金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邱登峰;李双建;袁玉松;毛小平;周雁;孙冬胜【摘要】利用三维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演化过程,在地史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阐明了其发育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扬子板块泥盆纪沉积前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格局,印支期在扬子地台上形成北东向的“一隆两坳”格局.对比加里东期与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发现,印支期的川西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隆起之上,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亦覆叠在加里东期的川南坳陷之上,南充—梁平一带位于构造转换的枢纽带,印支期的石首—宜昌隆起发育在加里东期的江汉盆地北部坳陷上,反映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现象十分显著.从贯穿四川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2条构造演化剖面也可以看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构造的叠加和反转,并反映出古构造的形成与迁移过程.泸州古隆起是一个典型的印支期古隆起叠加在加里东期古坳陷上的构造,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资源配置关系,对以志留系为源的油气勘探应该具有良好的前景.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是印支期以前奥陶系以下地层油气运移的持续指向区,但它们仅能控制寒武系烃源岩的油气,与寒武系生烃坳陷相邻的古斜坡部位油气勘探比较有利.【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8页(P6-13)【关键词】地史模拟;回剥法;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反转;中上扬子地区【作者】邱登峰;李双建;袁玉松;毛小平;周雁;孙冬胜【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自从20世纪70年代Ojakangas首先用计算机实现一维沉积柱的升降模拟以来,盆地模拟方法发展神速[1],作为一项高新仿真技术,它对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深化地质认识并促进地学定量化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2]。
羌塘盆地航空物探调查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羌塘盆地航空物探调查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周道卿;熊盛青;王保弟;曹宝宝;郭志宏;胡悦;郑宇舟;赵睿;魏岩岩;肖梦楚;胡夏炜;闫巧娟
【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
【年(卷),期】2024(48)2
【摘要】航空物探方法具有“绿色、经济、高效”和作业受地面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是青藏高原开展基础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回顾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近三十年来航空物探工作进展情况,系统总结了航空物探综合调查与地质解释成果,介绍了航空物探方法在盆地边界、中央隆起带、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盖层特征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在识别油气有利构造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与认识,对羌塘盆地航空物探调查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总页数】9页(P287-295)
【作者】周道卿;熊盛青;王保弟;曹宝宝;郭志宏;胡悦;郑宇舟;赵睿;魏岩岩;肖梦楚;胡夏炜;闫巧娟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自然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综合物探方法在羌塘盆地煤炭勘探中的应用
2.羌塘盆地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的应用
3.羌塘盆地油气调查获新进展
4.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5.羌塘盆地高精度航空重磁调查对盆地基底性质与构造格局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石广仁先生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I T 界德高望重资深专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值牛年新春,我们首发此文,深感荣幸,该文有以下三点新意:(1)此文首次对盆地模拟技术的现状、最新技术、技术目标定位、改进方案及今后技术研发方向进行评述。
(2)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新技术是近年来作者的个人研究成果,都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是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在国际权威杂志《Mathe matical Geol ogy 》2006年第1期上刊载了对作者盆地模拟英文书(见参考文献[4])的书评,表示该书获得了国际数学地质界的认可;国际权威杂志《Mathe matical Geosciences 》2008年第1期上刊登了作者盆地模拟文章(见参考文献[23])。
(注:《Mathe matical Geol ogy 》期刊从2008年开始改名为《Mathe matical Geosciences 》)。
(3)与本文有关的参考文献精心选择了31篇(这是支持本稿内容所必需的),有益于盆地模拟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盆地模拟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石广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摘 要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建立以来,已30周年。
本文首先概述盆地模拟技术的现状,指出盆地模拟的主要最新技术。
然后,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对盆地模拟的目标进行定位,认为盆地模拟基本上起到区带评价的作用,尚未起到圈闭评价的作用。
最后,针对盆地模拟技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作为今后技术研发的方向。
关键词 盆地模拟;地史;热史;成岩史;生烃史;排烃史;运聚史;风险分析0引 言由于石油地质学的多学科性和复杂性,该领域基本上尚处于定性或局部定量的阶段。
盆地模拟技术基于物理化学的地质机理,在时空概念下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故能直接揭示盆地油气规律本质。
1978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一维盆地模拟系统[1],上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了二维盆地模拟系统[2,3],90年代开始了三维盆地模拟系统的研发。
盆地模拟技术虽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但仍是当今世界石油勘探大力发展的技术,也是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的热门手段,被认为是油气勘探七大关键技术的第2个技术(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7月24日)。
实际上,盆地模拟不仅仅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油气地质勘探日常地质分析的必备技术。
本文首先概述盆地模拟技术现状,然后提出该技术的定位及改进。
1盆地模拟技术现状目前作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是由如下6个模型有机组成:地史模型,热史模型,成岩史模型,生烃史模型,排烃史模型(初次运移),烃类运聚史模型(二次运移)[4]。
一般地说,判断一个盆地模拟系统的优劣可从如下五个方面考虑:①输入参数的种类和数量尽可能多;②模型数目齐全,即一维系统应由上述前五个模型组成,二维和三维系统应由上述六个模型组成;③各模型的方法正确,技术先进;④输出图件的种类齐全,精确实用;⑤具有参数敏感性与风险分析的功能。
实际应用时,各模型所采用的维数应取决于勘探程度:在高勘探程度阶段(即有较多的井和地震复盖),宜用三维模拟;在中等勘探程度阶段(即有较少的井和地震复盖),宜用二维模拟;在低勘探程度阶段(即仅有很少的井),宜用一维模拟。
笔者总结了盆地模拟主要技术的最新成果(见表1)。
1.1地史模型地史模型是盆地模拟的基础,应考虑沉积间断、沉积压实、欠压实(超压)、单层剥蚀、多层连续剥蚀、断层及古水深等地质现象,其精度直接影响后面五个模型的精度。
采用的模拟方法可分为三种(表1):超压技术(适用于欠压实带);回剥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回剥与超压相结合的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和欠压实带)。
3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总第61期 2009年第1期作者简介石广仁(1940-),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学定量(含盆地模拟)研究。
表1 盆地模拟的主要最新技术1.2热史模型热史模型是盆地模拟的关键,因为地温史是烃类成熟度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采用的模拟方法可分为两种(表1):地球热力学法(若不以地化资料为约束条件,可靠性较差);地球热力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可靠性较好)。
1.3成岩史模型在地史模型和热史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成岩史的模拟计算(表1):方解石胶结、伊利石充填、石英次生加大。
它们都会引起岩性的变化,造成次生孔隙,影响孔隙发育史。
1.4生烃史模型生烃史模型是盆地模拟相当重要的部分,因为生烃量史是油气资源评价的一部分。
烃类成熟度的表达有:干酪根降解率;TTI ;R o ;甾烷、霍烷的异构化指数(不能据此计算生烃量)。
采用的模拟方法可分为三种(表1):TTI -R o 法,适用于高勘探程度阶段;化学动力学法(有油气二相、组分两类),适用于中等勘探程度阶段;Easy R o 法,适用于低勘探程度阶段。
1.5排烃史模型排烃史(又称油气初次运移史)模型是盆地模拟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排烃量史和排烃方向史是油气资源评价的一部分,其精度又直接影响后面运聚史模型的精度。
国外主要采用Pepper -Corvi 模型[5],国内主要采用压实渗流法求排油、物质平衡法求排气(表1)。
1.6烃类运聚史模型运聚史(又称油气二次运移史)模型是盆地模拟的最重要部分,因为油气运聚量史是油气资源评价的最重要部分,因为石油地质家虽然关心前五个史,但更注意运聚史的结果,以便确定油气聚集的位置及其数量,进而预测出有利勘探地带(初级目标)、有利钻探位置(高级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模型总体上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4种运聚定量模拟技术(表1):多相达西流法[2,3,6-11],流径法[fl o wpath,译为流径法,以示与油藏模拟的类似技术strea m line (译为流线法)之区别][7,11-14],混合法[7,11,14]及侵入逾渗法[7,11,15-19]。
多相达西流法在上述4种技术中是技术最复杂也是采用最早的方法,被称之谓“全物理方法”,因为它考虑了各种力(浮力、毛细管力和粘滞力)的总和与平衡,描述油、气、水的“烃源→圈闭”的运动;又曾被誉为“主力技术”。
流径法是继多相达西流法之后的第2个方法,实际应用较广。
该技术类似于油藏模拟的流线法,但两者的模拟条件不同。
混合法是第3个方法,实际应用稍晚。
侵入逾渗法是第4个方法,实际应用较晚。
2盆地模拟技术的定位及改进由于上述每模型自身的诸多简化假设、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故:(1)在低勘探程度阶段,不能进行二次运移模拟;(2)在中等勘探程度阶段,起到区带评价的作用;(3)在高勘探程度阶段,基本上还是起到区带评价的作用,只在局部可能起到圈闭评价的作用。
由此可见,盆地模拟技术真正成为油气系统[20]或油气成藏动力学[21](烃源→圈闭)的定量手段尚需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这是笔者对盆地模拟技术的目标定位。
下面对现有的盆地模拟技术提出改进意见。
总体而言,为了提升盆地模拟系统的整体水平及改善模拟结果精度,①必须提高模型维数:目前大多数盆地模拟系统来说,没有实现真3-D 模拟,这是由于地史模型是1-D (单井模拟),故上述前5个模型实质上为1-D,第6个模型为2-D 、假3-D;②必须提高地质建模精细度:在允许的数据条件下,将地质建模单位由地层(f or mati on )改为小层(layer )。
2.1地史模型目前沉积史和构造史模拟精度较低,不适应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石油勘探地质条件(尤其是国内),其原因是:除了上述的模型维数、地质建模精细度外,三种模拟技术(表1)都是建立在垂直沉降假设的基础上。
若要打破这一假设,还应采用平衡剖面技术4Co m pu ter Applica tions of Petroleum 2009,T otal 61No .1(适用于盆地的拉张或挤压)。
鉴于世界上极大多数盆地模拟系统的超压史尚未达到实用水平,主要表现在超压史的模拟结果现今值在井的多数深度上(尤其是低孔高超压地带)明显地偏离实测数据[22],影响后续的排烃史和运聚史的模拟结果。
所以推荐采用新的超压史模拟技术[23]。
2.2热史模型无论何种方法(表1),都应以地化资料(如镜质组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甾烷、霍烷、芳香烃、旋光、花粉、A r39/A r40等)为约束条件对模拟结果进行校准[24,25]。
2.3成岩史模型化学动力学模型研发较早,比较成熟;溶解沉淀模型研发较晚,虽较前者简便,但尚需不断改进[26]。
国内多数软件没有成岩史模拟功能,影响岩性发育史和沉积史的模拟结果。
无论何种方法(表1),都应以地化资料(如K-A r定年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数据等)为约束条件对模拟结果进行校准[26]。
2.4生烃史模型国外采用化学动力学法;国内主要采用TTI-Ro 法或Easy Ro法。
国内多数软件的生烃史模型不适用于海相碳酸盐[27]、没有组分化学动力学法[4,28],影响盆地模拟的应用(尤其是国外)。
2.5排烃史模型很多学者就排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方法,如烃类成熟度(如Ro)法、降解率法、生烃量门限法、饱和度门限法及扩散法[29]。
由于难于采用试验手段来弄清复杂的排烃机理问题,这5类方法至今倍受争议,迄今尚无一个公认的方法。
故有的盆模软件干脆跳过排烃计算直接由生烃量进行二次运移的模拟,但若无排烃史模型,影响后续的运聚史的模拟结果。
笔者认为,既然排烃量的正确性难于检验,可采用简单但争议少的方法计算排烃,其正确性由二次运移的模拟结果是否接近勘探实际来判别[30]:压实渗流法求排油史[4],既适用于有规律压实(即孔隙度―深度曲线比较正常)的地区,也适用于无规律压实(即孔隙度―深度曲线有异常,如变化较小或甚至不变)的地区,比纯压实排油法合理;物质平衡法求排气史[31]。
2.6烃类运聚史模型关于二次运移的过程仍在讨论中,了解也尚不够。
但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地质研究,已有一定的共识,比初次运移争议少。
2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如下7点认识[11]:①烃源岩在盆地内的分布是较大范围的,生烃持续几十甚至几百个Ma;②排烃后的运移通道的分布是聚焦式的,沿着通道运移在时间上是脉搏式的,导致最大烃类运移速率在局部可能是很高的;③油气运聚在时空上是非常小的;④借助浮力,油气在运载层和储集层内的运移总体上是沿着垂直方向;⑤低渗高毛细管力的构造在足够的油气压力下可被侵入;⑥随压力变化的油气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⑦扩散作用可以忽略。
上述二次运移的地质认识是侵入逾渗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流径法的部分理论基础,但不是多相达西流法的理论基础。
从物理意义来看,侵入逾渗法与流径法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认为二次运移是微观的、不连续的油气“线串”(stringer)沿着优势通道的非均一的运动,且可瞬时完成的,故可不考虑时间模拟功能,虽然两者技术方法的计算实现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