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1982年11月

授课地点:湖北省宜昌市

授课对象:宜昌市五中(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授课时数:2课时

观摩人员:“湖北省中语会年会”与会人员200余人

第一课时

(上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课本第四册上面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次讲演》。(板书: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面的注释①,准备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要聚精会神地看书,力求把内容记住] 师:看完了吧?请举手回答问题![过了一会儿,有两名学生怯怯地把手举了起来。教师指定其中的一个答问]

生:[把书上的注释①念了一遍]

师: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很好,但不要照着注释念。我们要求看了以后,迅速记住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后注意。

【评:这个提醒很重要,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表述。】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狗急跳墙,对人民力量疯狂镇压,甚至采取极其卑劣的暗杀手段。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追悼会。当时闻一多先主的处境也相当危险,大家都劝他不要去参加追悼会,但闻一多先生一定要去。本来没有安排闻先生发言,但是会场上混进了一些国民党的特务,当李公朴先生的夫人报告李公朴被暗杀的经过的时候,这些特务分子在会场上抽烟说笑,故意捣乱。看到这种情景,会场上的人都很气愤。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立即走上讲台,拉过话筒,发表了这篇慷慨激昂的演说。会后,闻先生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回家的路上,他被事先埋伏在路上的特务分子开枪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因此,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因为是即席讲演,没有写讲稿,这篇讲演词是当时听讲的人记录下来的,题目是后来人们加上去的。

【评:介绍时代背景,意在让学生知道闻先生演讲的来龙去脉,且兼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语言精炼,感情充沛。】

这篇讲演词,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讲演词。下面,请大家听我读一遍。

【评:教师范读十分重要。这是教学生朗读课文的现身说法。】

师:[表情朗诵全文]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

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的时候,用了哪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他那憎爱分明的感情?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最好看两遍,第一遍,了解这一部分的大意,顺手把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划出来,第二遍,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找出关键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成几点意思。]

【评: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随时予以指点。如此长期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指日可待。】师:看完了吗?(生齐答:看完了)好,现在按小组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相互议论,但声音都比较小,不十分热烈。教师鼓励学生:大声说话,敞开议论,不要害怕。]

【评:鼓励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请举手发言。(有十多个学生举手)很好,要求发言的人很多。请你说!

生:因为,他们杀害李公朴先生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杀的;还有,他们在杀死李公朴先生以后,还制造谣言,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

师:答得很好,他答出两点来了:①他们不敢公开地杀,不敢光明正大地杀,而是暗杀②杀了人还要制造谣言诬蔑人。还有没有补充?(学生举手)好,你说。

生:李公朴是因为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而遭到国民党杀害的。

师:讲得非常好。我们把两位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就完整了,是不是这样几点:①李公朴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不过是写写文章,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反动派居然杀害这样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不是卑劣无耻啊?(生齐答:是的!)②反动派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杀,而是采取什么手段啊?(生齐答:偷偷摸摸地暗杀)这更加卑劣无耻!’③杀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这尤其卑劣无耻!刚才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很有水平,说明很会读书,就要像这样学下去。

【评:归纳学生讨论的发言,切中时机,过了这个村就是那个店;切中肯綮,使学生纷乱的思维条理化,进入深层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他那憎爱分明的感情?(学生纷纷举手)啊,举手的很多,很不错。请你说说痛斥敌人的有哪些词语。

生:最卑劣、最无耻。

师:对![板书:卑劣无耻]

生:偷偷摸摸,不敢光明正大。

师:对![板书:不敢光明正大偷偷摸摸]没有啦?请坐下。谁有补充?

生:诬蔑。

师:对![板书:诬蔑]大家看,这些词语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痛斥了敌人。[板书:痛斥敌人]我们再想想,赞颂烈士的有哪些词语?你说。

生:光荣,骄傲。

师:对![板书:赞颂烈士光荣骄傲]还有没有?

生:宝贵。

师:对! [板书:宝贵]作者就是运用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痛斥了敌人,赞颂了烈士,表达了憎爱分明的感情,对李公朴被杀事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板书:憎爱分明对李公朴事件表明态度]

【评:引导学生从痛斥和赞颂两个方面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把学习语言落到了实处。】

下面,我们来朗读这一部分,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哪位同学读第1

自然段?(学生举手)请你读。

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一句,读的时候要把重音落在哪里?

生:(齐)最卑劣、最无耻。

师:为什么重音要落在这些地方呢? (有几个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

师:对!这两个词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罪行,又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示范朗读]下面,“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这个问句是设问,还是反问呢?(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反问。

师:反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举手)好,你说。

生:设问。

师:这就有争论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反问句,就是不知答案,设问句就是事先知道答案。

师:都同意这个意见吗?(学生举手)好,你说。

【评:这就是教学艺术!教学犹如带领学生登山,山路弯弯,难免会有障碍,教师就要善于帮助学生清除路障,来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里的“设问”与“反问”之争,教师顺势引导,何其自然!】

生:反问句,作者知道答案没有说出来;设问句答案说出来了。

师:对!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就是明知故问。不同点,设问是有问有答,反问是有问不答,因为答在其中。这句,“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后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部分学生答:回答了)回答了。他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没有犯罪嘛,他是爱国嘛!可见这是个设问句。读的时候,要把质问敌人的语气读出来[示范朗读]再看下面这句话,“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生:(齐)讲,说,打,杀。

师:为什么?(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李先生是用笔用嘴来说事实、讲道理,敌人没有事实可说,没有道理可讲,而采取打和杀的法西斯手段。

【评:多次指导学生重读,重读运用得到家,就表明对文章透彻地理解。】师:回答得很好。李先生是摆事实讲道理嘛,他没有拿起武器来对付你们嘛!你们有事实就讲嘛,有道理就说嘛,为什么要打要杀呢?这里的“讲”、“说”与“打”、“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法西斯罪行。读的时候要突出这四个字。“这成什么丢”这是个什么问句?(生齐答:反问)这句话包

含的答案是“这太话不成话!”读这句要读出痛斥敌人的语气。现在请同学们各人练读第l自然段。

[学生放声朗读]

师:集中。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学生举手)请你读。

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读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全体学生齐读]我们再来研究第2自然段。××,请你读一下。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只是读掉了一个字。“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这里为什么改换人称,用个“你”字?

生:(大部分)是对特务说的,会场上有特务。

师:对!这时是面对面的斗争。“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这句话后面有个括号,后头还有些话后面有括号,这是用来记录会场的气氛和闻先生当时的情绪的。“厉声”是什么意思?(生齐答:严厉的声音)对,这一句要读出厉声质问敌人的语气。[示范]“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读的时候,语调要特殊一点。[示范]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不这样读呢?【表演一种不正确的读法](学生举手)请你说。

【评: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细微的感情。教师示范实际上是教师给学生在“传染语感”。已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经典例证。】

生:因为“桃色事件”、“共产党杀共产党”是敌人说的,是造谣的话,所以读的语调要特殊一点。

师:对!这些话太荒唐、太无耻了,闻一多先生引用这些话的时候是很愤怒的。后面“无耻啊,无耻啊”,为什么连用两个“无耻啊”?(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为了加重语气。

师:回答得对。我们还可以细致研究一下,听我读一下。 [示范]第一个“无耻啊”,是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卑劣行径表明自己的看法,读的时候要咬牙切齿,声音要低沉一些;第二个“无耻啊”,是闻一多先生愤怒地发出控诉,读的时候,要大声疾呼!下面,连续三个“光荣”,是对烈士的高度赞颂。要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现在,请各人练读这一段。

[学生练读第2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学生举手),请你读。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但还要进一步体会感情。我们现在要设想,不是在课堂里读给同学和这些听课的老师听。我们要设身处地地想,闻一多先生,当时面对着敌人,这时的感情应该是很激愤的。

【评:好一个“设身处地”!这就是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读在文中,想在文外,体验加深,感悟甚多。】

[示范朗读]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部分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下课)

第二课时

(上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前面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被杀事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痛斥了敌人,赞颂了烈士。而在表明态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这个事件进行深刻的分析。现在,我们来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学习这部分,请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①看书的时候把跟思考题有关的语句划上横线;够用原话的,尽量用原话]

【评: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入,就用不着老师教了。】②根据思考题的要求归纳几点,能学生的学习有方法,就得其门而

师:看完了吧?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相互议论,比较热烈。教师巡视、指点。]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回答问题的时候,明确地说出一点,二点,三点。谁发言?(学生纷纷举手,有三十多人)呵,这么多举手的人,太好了!请你说。

生:第一点就是:广大人民是打不尽、杀不完的;第二点就是: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师:请停一下,这两点意思是不是差不多啊?不能列为两条吧?我打断了你的话,请继续说。

【评:随时指出学生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提高。】

生:第三点,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师:这一条跟上面的意思还是差不多。你再动动脑筋,请坐下。谁补充?(学生举手)请你说。

生: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师:这一条是历史的证据,补充得好。谁能系统地归纳几条?(学生举手)你说。

生:第一点: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自己在恐怖;(师:好,说得好。第二点?)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师:好。第三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评:这就是师生合作!师生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师:(激动地):这三点概括得多好啊!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啊!就要像这样读书。自己动脑筋,自己分析问题,这才能锻炼出真本事。我再把她的意思阐述一下。为什么说敌人“快完了”,我们一定胜利呢?闻一多先生是怎样透过这个事件,揭示这个事件的本质的呢?【板书:透过事件揭示本质]闻一多先生说出了三点:①敌人制造恐怖,说明他们自己在恐怖。[板书:敌人在恐怖]因为他们害怕人民起来推翻他们,想用恐怖的手段把人民吓倒。②杀死一个李公朴,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因为敌人的暴行不仅没有把人民吓倒,反而激起千百万人民的愤怒,使千百万人民看清了敌人的本质,自觉地起来反抗。[板书: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③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板书:历史证明]闻一多先生把

这件事情分析得很透彻,给我们的感觉是深刻有力。[板书:深刻有力] 【评:概括升华,归纳小结,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归档

储存。】

下面,我们来朗读第4自然段。谁读?(学生举手)好,你读。

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有感情。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这句后面的括号里写的什么?(生齐答:捶击桌子)可见闻一多先生当时是怎样地气愤!他讲这些话是越来越激动。读的时候句与句之间要接紧些,情绪越来越激昂,最后要把拳头捶下去。

[示范读]不要从形式上模仿我,要体会感情。只要体会了感情,这拳头是捶得下去的。下面,又是面对面的质问:“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这句重音在哪里?(大部分学生答:想想,几)对。[示范读]“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了事”重音应该落在哪里?(生齐答:了)是吗?[教师试读,强调“了”字]行吗?(大部分学生:重音在“事”字上)对![示范读]再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重音在哪里?(生齐答:吓)吓?我们试试看? [教师试读,强调“吓”字]行吗? (生齐答:应该是“倒”字)对的![示范读]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分析的,各人练读。

【评:这一段实录是指导学生朗读,把语感传给学生的典型案例。练语气、练重音,甚至情之所激,“练捶桌子”,身临其境,获益甚多。】

[学生放声朗读]

师:读完了?谁把这一段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学生举手)你读。

生:[朗读第4自然段,有感情]

师:读得非常好。 [以上是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花6分钟]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被暗杀的事件,表明了态度,痛斥了敌人,赞颂了烈士。接着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事情的本质。最后,闻一多先生对青年发出了号召,同时表示了自己的决心。闻一多先生对青年发出了什么号召?他自己表示了怎样的决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准备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第三部分。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这道思考题只要求笥略的回答,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意思,概括几句就行了。]

师:就看完了?(学生纷纷举手,有四十人左右)请你讲。

生:闻一多先生号召青年:第一、要发扬云南的光荣历史;第二、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让特务们这样横蛮下去;第三、要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

师:很好。谁还发表意见?你说。

生:闻一多先生向青年发出号召,第一点是,要用李先生的血换来政协会议的重开;第二点是,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第三点是,青年们要携起手来,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他自己的决心就是,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师:说得多好啊!看来同学们学会读书了,很会读书了。这部分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板书:发出号召继承传统争取胜利]坚定地表示决心,誓死战斗,不怕牺牲。[板书:表示决心誓死战斗不怕牺牲热情坚定]我这都是同学们说过了的意思,同学们说的都对。不是同学们说的不对,老师的才对,千万不要这样想。要有自己读书的信心。

【评:学生会读书了,这是老师指导的结果。真是教师指导一分,学生学习长一寸。】

学习了这篇讲演词,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它非常激动人心,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这篇讲演词为什么这样感人、这样有力量呢?请大家总结一下

两节课的收获,请从感情、道理和语言三个方面去归纳,用自己的话说。在各人思考的基础上,再相互议论一下。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边想边写。一会儿,相互议论起来,比较热烈] 师:请举手发言!(学生纷纷举手)你说。

生:从感情方面来说,闻一多先生在讲演词里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怀念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道理方面,总结出一条,人民的力量终究是要胜利的。语言方面,通过一些设问、反问、感叹句,表达了愤慨和激动的心情,所以这样感人。

师:讲得很好。但我们不是固定一种答案,大家还可以讲,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纷纷举手,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教师放手让他们讲)啊,大家都想讲,好,一个一个地讲。

生:这篇讲演旗帜鲜明,感情强烈,对进步力量和反动派的态度绝然不同,所以这样感人。

生:一、这篇讲演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二、这篇讲演向人民谈述了国民党的卑劣无耻;三、……

师:停一下,向人民什么?(生:谈述了)我跟你商量一下,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生:揭露了)揭露了,这个词换得好,往下讲。

生:三、这篇讲演赞扬了人民的力量。所以能感人和鼓舞人。

生:这篇讲演词,一、憎爱分明,热情坚定;二、分析透彻,深刻有力;三、通俗简短。

师:他提出“通俗简短”,这是补充的新的内容。接着发言。

生:这篇讲演语言生动,感情逼真,道理深刻。

生:这篇文章在感情上有两点:第一点,闻一多先生用贬义词表现出自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痛恨;第二点,用褒义词表现了对李先生的赞扬,说明自己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师:停一下。“说明”这个词换一下好不好?

生:(思考了一会儿)表现了。

师:“表现了”合适些。说下去。

生:在道理方面,深刻分析了这次暗杀事件,揭露敌人的罪行,指出敌人快完蛋了,语言方面,生动充实,而且有力量。

生:这篇讲演还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评:这一段关于学习演讲词收获的学生发言精彩纷呈,发言面较广,发言的内容很有深度。老师随时指导学生纠正用词不当的语病,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师:同学们充分发表了意见,都很有见解。我要说的都被你们说完了。我只能把大家的意见稍微归纳一下。

这是一篇讲演词。讲演就是把道理和意见公开向群众阐述。作者是怀着对烈士无比敬仰、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感情来作讲演的。爱什么,恨什么,都是很明确的。感情强烈,旗帜鲜明,所以能够激动人心。[板书:感情:憎爱分明感情强烈]一篇讲演,仅仅有真挚的感情还不行,还要对所讲的事情作透彻的分析,讲出深刻的道理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说服人、鼓舞人。[板书:道理:分析透彻道理深刻]这篇讲演词,紧紧扣住李公朴被暗杀这个事件,表明态度,分析事理和发出号召,我们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①反动派暗杀了李公朴先生——这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②这件事是反动派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③这件事不仅

不能说明敌人有力量,恰恰相反,正表明他们在恐怖,他们快完了。这件事将激起千百万人奋起斗争。历史证明,反人民的势力一定要被人民毁灭的;④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我们青年要继承革命传统,争取和平民主的胜利。一篇讲演,要使听众听得明白,听得亲切,语言要通俗,要口语化,句子要简短。因为短句容易听明白,也比较有力量。此外,还要适当用一些设问、反问、感叹等句式,加强语气、加强力量。这篇讲演词就有这些特点。[板书:语言:通俗简短多用感叹、设问、反问等句式]

总的来看,这篇讲演词,以憎爱分明的感情,犀利的语言,揭露了敌人,赞扬了烈士,鼓舞了人民,同时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毛主席曾经说过:“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l、2、4自然段。

【评:这一段结束语提纲挈领、画龙点晴。让学生把课文学习所得加以梳理,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既是学习的升华,又是方法的指导,一箭双雕,实在难得。】(下课)

表明态度{妻曩慧全)憎爱分明

r敌人在恐怖、揭示本质{千百万个站起来I深刻有力

【历史证明 J号召、决心{誊芜笺莩)热情坚定《<最后一欢讲>教学实录》总评

宜昌,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上又是秋天,满山红叶煞是可爱。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日子。我们荆楚大地的语文教改精英聚会于此,探讨研究语文教改的问题,该是何等惬意!在会上,洪镇涛老师给大家奉献了一堂研究课——执教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课,体现了改革精神,上得潇洒风流,反响强烈,是我省语文教坛秋收的成果。由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成了洪老师的传统保留节目,以后全国许多地方都请他去上这一课。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2年过去了,重读《(最后一次讲演)教学实录》,抚摩着沧桑,耳畔犹回荡着当年洪老师慷慨激昂的声音。用今天的视觉来观照,这堂课风采依然。

1.教学生学会读书。洪老师教语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教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洪老师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就本课文说,洪老师处处指导学生读书。上课伊始,他指导学生读注解,要求学生一迅速记住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思考“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并找出表达爱憎分明感情的词语;等等,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读书,把读书当作是深入堂奥的重要途径。第二课时,洪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时,他在巡视中提示:“①看书的时候把跟思考题有关的词语划上横线;

②根据思考题的要求归纳几点,能够用原话的,尽量用原话。”最后,课即将结束了,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两节课的收获”。怎样总结呢?“请从感情、道理和语言三个方面去归纳。”这些指导极为具体细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读书。元代诗人元好问诗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而语文教改则不然,要把“金针”“度与人”,让学生自己用“金针”去绣出美好前程。把“金钥匙”教给学生,让学生去打开科学宝库,去攀登书山,去涉渡学海。仙人指路,教给学生“点金之法”,让学生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点石成金。联想到今天,全球都在呼唤教会学生学习,把教会学生学习当做是学校教育的头等重要的大事。本次新课程改革,把教会学生学习当做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标

志。然而,早在20多年前,洪老师在教改中已经艰难地起步了。这说明洪老师对教改思考与实践的深远价值。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语文,就应该抓住文章的感情,以此去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浓烈的感情中学习语言,体悟人生。洪老师讲课,向来以感情投入、感情充沛著称,听洪老师的课无一例外地受到他高尚、积极、进取的情绪的感染。本课教学,洪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注于课堂,他开讲以悲壮的心情、激昂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接着要求学生“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篇演讲词”。自始至终,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引情,以心换心,整个的课堂教学在接受闻一多先生高尚情操的熏陶。特别是教师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设想当时闻先生讲演的现场,你就是闻一多,你就是反内战的民主战士,你就在当年昆明的讲台上,慷慨陈词,揭露敌人的卑劣伎俩,赞扬李公朴的献身精神。于是学生情之所至,竟不知不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约而同地“捶桌子”,表示愤激的感情。这点在当时被传为美谈,以至成为后来的学生学习这篇演讲的经典范例。今天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说明“体验”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焦点,强调阅读课必须上成“体验的课程”。阅读的本质,归根结底是阅读主体情感体验的兑现,体验越多理解就越深,阅读时要提取读物的意义,主体就必须支付自己的经验、阅历、知识、情感和态度。这一点,洪老师的课堂教学至少已经领悟到体验之于教学的重要。

3.指导学生语言实践。语文课究竟干什么?说到底,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中,洪老师始终把握这一航向,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对于像演讲词这样的课文,就尤其要学习语言。本课教学,他反复强调学习演讲词的语言。例如,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他先要求学生找出痛斥敌人的词语,如“最卑劣、最无耻、偷偷摸摸、不敢光明正大、污蔑”等,接着要求学生找出赞扬烈士的词语,如“光荣、骄傲、宝贵”等,让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词语是语言的基础,学生的词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有自如的表达。否则就会词不达意,就会带来“语言痛苦”。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正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如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回答时明确地说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纷乱的思维条理化,学会连贯地、有层次地表达,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很快作了有条理的回答。接着,教师又予以示范,语言简洁明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老师立即予以纠正。如,学生说“这篇演讲向人民谈述了国民党的卑劣无耻”,洪老师说:“我跟你商量一下,‘谈述’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学生立即改为“揭露”,这不仅用词恰当,而且也显示思维的严密。当学生说“用褒义词对李先生的赞扬说明自己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洪老师说:“停一下,‘说明’这个词换一下好不好?”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换为“表现”,这就准确了。学习语言就是要这样对词语掂量轻重,辨别范围,区别情感色彩,等等,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表达就会出错误。洪老师教学,就是这样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逐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通顺、连贯、得体,这是多么值得今天的语文课借鉴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呼唤的“语文味儿”。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洪老师的这堂课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光荣榜上,历久而弥新……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8年春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话稿 时间:2018年6月29日 地点:铁石乡安乐小学操场 主讲人:刘波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2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

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 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

总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研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叙事线索。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3、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片(日本侵华图片),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我们很愤怒,如果我们失去了国土失去了民族语言,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们不能学习汉语了你们会怎样呢?(让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最后一课》体会一下文中将要失去自己国家语言的小弗朗士的感受吧!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篇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

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的含义。 2、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四、再次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懊悔________ 郝叟_________ 强迫__________ 字帖_________ 踱步_________ 哽咽__________ 2、让学生查阅词典:找出几个词有几种音并组词:强、帖、咽 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回顾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今天我们要从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入手来进行本课的深一步学习。 2、合作探究: (1)我们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将本课分为四个阶段,讨论哪四个阶段? (2)既然是最后一课,那么和平日里上课有什么不同? (3)本课围绕小弗朗士的思想变化而展开,那么他的思想有怎样的变 化呢? 提示:从课文中对学习、老师和祖国几个方面来谈论小弗朗 士的变化。 (4)本课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请同学们讨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青州实验初中王连海 一. 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 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 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 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好的。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吴翠芹)

--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课件 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生的阅读训练首先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自主阅读的习惯尚未定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引导。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和学习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并非在所有文章中都全部渗透,而是将能力要求分解,具体落实在各篇文章中。《最后一课》的欣赏就可以在初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和大声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最后一课》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外国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因此《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情节发展为线,同时体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情,理清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主要是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达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目的,并从中体会到爱国情感是伟大而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完美版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 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 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 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 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 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文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有几要素? 生:三要素。 师:哪三要素? 生:人物、环境、情节。 师:哪个要素是核心? 生:情节。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

课文。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ppt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______,后被________占领。 ____来了命令,_______的学校只许教___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____语课。)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ppt出示: 课文是__法___国作家__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__占领。 _柏林_来了命令,__阿尔萨斯__的学校只许教_德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

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最后”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有情朗读,揣摩“最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图复述课文。 ①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②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③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三、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合作探究: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讲课人:丁建丽 时间:2015.3.25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生:我觉得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注解:《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比较浅显。本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与主要人物、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品味题目,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3、质疑求异,展开个性阅读;4、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一、品味题目,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看看印发的写作背景。现在来问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 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更具体一点? 生:我查了一下资料,不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结果失败了,普鲁士就割法国的两个省,一个是……阿尔萨斯,一个叫洛林的,普鲁士人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用德语上课,而课文中说“新老师明天就到”,所以这节课就成了小弗郎士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品品题目,能不能从这四个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生低声读“最后一课”)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从这四个字中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没有了吧?哦,林**,你还有话要说? 生:嗯。我从题目中读出了同情。 师:呵呵,刚才别人说“恨”,你现在来“同情”,这不是唱反调吗?你先别说话,我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其他同学。同学们猜一猜,林**想同情谁呀?生:应该是同情……自己吧。 师:自己?哪个“自己”? 生:本文的“我”是指小弗郎士,“自己”就是指他啰。 师:呵呵,小弗郎士就是“自己”啊。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点点头)师:他猜对了你的心思吗?生:没有。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师:说的好,有理有据。老师本来想在这个环节上点到为止,没想到倒引出同学们这么多话来。既然如此,老师就多问几个问题:这最后一课,还牵涉到哪些人呢? 生:镇上的人。 生:从前的镇长啊,邮递员啊,还有郝叟老头等人。 师:不错。那么大家说说,“最后一课”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师:谁来说说看? 生:他们也有后悔。因为书上说,他们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师:还有吗? 生:课文第16段里好像有。他们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来,他们也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他们来这里是对失去的国土充满敬意。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

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 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