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望》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365b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0.png)
春望原文,翻译,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春望原文,翻译,赏析春望原文,翻译,赏析春望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春望词四首其一唐代:薛涛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春望》读后感
![《春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e4112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b.png)
《春望》读后感在我读完唐代诗人王维的《春望》之后,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春”这个词语,它像一座高山,立在我的脚下。
在王维的笔下,这座高山被延伸、抽象,成为了行进中的季节。
我在这首诗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春天的美好,还有王维通过笔墨所传递的内在的哲学思考和感悟。
首先,作为王维的代表之一,《春望》是他诗歌中自然风光描写的典范之一。
王维用诗歌语言勾勒了春天的景象:江水泛起涟漪,柳树吐青,麦苗逐渐翠绿。
每一句诗句都是用精心的文字,将自然景色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这些自然的景物不仅是一幅美好的画卷,更激发了人们的感性认知。
人们通过感性认知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自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和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太过倚重科技技术和人为控制,忽视了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影响。
然而,只有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才能真正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其次,王维在描写春天的同时,用细腻的笔墨让读者领略到了“禅”的思想。
在《春望》中,诗人讲述了自己船行于江水之上,最后到达山林的情景。
在江水上的洗涤之后,诗人的心灵也得到了一场洗礼。
因为他感受到江水本身是流动不息的,无形无影的,这是一种让人宁静的感觉。
而当船行进山林,景色流转时,王维的情感也一直旋转漂移。
这种内心被自然清洗的感受,是人们通往心灵的方向和突破口,让人在感知和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对生命本质的牢固认识。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生活压力大、焦虑心理等问题比比皆是。
从王维的《春望》中,我们能够找到解压、冥想的方式。
通过自然的魅力,让身心得到净化和洗涤,重新获得平静与清明。
最后,王维通过赞美春天的方法,告诉我们关于时光流转和物我两忘的哲学思考。
在《春望》中,王维先后出现了“花落知多少”和“羌笛何须怨杨柳”等句子,这些句子给人带来了对时间和自我的思考。
时间是流动而无情的,我们都会在时间长河中逝去。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和感悟人生中的美好,活在当下。
当我们关注太多自我的欲望,而不是自然和艺术的真谛时,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时间的认知。
杜甫《春望》课件PPT
![杜甫《春望》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7abb5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8.png)
与同时代诗人作品风格异同点分析
01
与李白作品比较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注重个性和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春望》
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表现,风格沉郁顿挫。
02
与王维作品比较
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杜甫的《春望》
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和批判,风格更加沉重。
03
与白居易作品比较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春望》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它不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 歌中描写春天景象和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经典之作。
05
《春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唐代诗歌发展贡献
丰富了唐诗题材
杜甫的《春望》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 局动荡、国破家亡的深沉忧思,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内容。
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
意象
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烽火、家书、白头、簪等。
意境
通过描绘破败的景象和抒发深沉的 情感,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忧 国思家的意境。
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表达技巧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拟人等手 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诗歌更 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艺术特色
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 细腻入微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 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 功底。
杜甫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时 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杜甫对于 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展现 了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04
《春望》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比较
Hale Waihona Puke 与其他春天题材诗歌比较情感表达差异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十四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十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fc1a4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0.png)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十四篇《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堤:即白沙堤。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
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
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
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
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
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指织绫女。
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沽酒:买酒。
梨花:酒名。
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赏析:首联,先推出“望海光公“护江堤公,是因为光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照映照下,一“明公一“白公,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照气氛,渐启以下佳境。
在这里,“照公光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公堤遨游则是游人照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照“望公字。
诗中原注:“城东光名望海光公,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
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照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照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照年华和火一般照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公“春藏公照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照历史尤容照“伍员庙公“苏小家公里,使古老照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照愉悦。
唐诗三百首-《春望》赏析
![唐诗三百首-《春望》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92fe050b4c2e3f572763c5.png)
唐代杜甫《春望》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句注释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3-4]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作品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fed46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d.png)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起笔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衰之感。
他描述了长安城被战争破坏,但自然景色依然壮丽,草木茂盛。
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以花和鸟为媒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感到悲伤,以至于看到花都像是在流泪;他心中痛苦,以至于听到鸟的叫声都感到惊心。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生动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以家书为引子,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由于战争的原因,家书变得比万金还要珍贵。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忧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描绘对象,强调了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这一描绘非常具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的笔下,春天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破败和痛苦的代表。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春望作品赏析
![春望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80887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2.png)
春望作品赏析《春望作品赏析》《春望》是杜甫的一首经典诗作,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诗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啊,国家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
诗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一句就像一幅沉重的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你看啊,国家已经破碎了,可山河却依旧在那里,没有改变。
这就好比一个人家破人亡了,可他家的房子还立在原地,那房子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着曾经的美好和如今的凄凉。
春天本来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城里的春天呢,草木长得很茂盛,可这茂盛的草木背后,却是一片死寂。
这茂盛的草木像是侵略者的嘲笑,它们肆意生长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没有了往日人们的欢歌笑语来打扰。
这两句诗里啊,杜甫把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都揉进去了。
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写得那叫一个绝妙。
正常情况下,花是美的象征,鸟叫是悦耳的声音。
可在杜甫这儿呢?感伤时事的时候,看到花都会觉得花儿像是在流泪,怨恨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都觉得惊心。
这就好比你心情极度不好的时候,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会觉得是一种讽刺。
你本来就心里苦啊,那花再美,也好像是在故意刺激你,鸟儿叫得越欢快,你就越觉得心烦意乱。
杜甫这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花和鸟身上,让这些原本没有情感的东西都变得充满了哀愁。
这是多么强烈的情感啊,能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自己内心的色彩,就像一块黑色的布,把周围的东西都遮得黯淡无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代表着战争,战争持续了好几个月啊。
在那个时候,家人之间的消息很难传递。
一封家书能值万金,这可不是夸张。
你想想看,在战争的混乱中,你不知道家人是死是活,要是能收到一封家里的信,告诉你家人都平安,那这封信比什么都珍贵。
这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哪怕那曙光很微弱,可对你来说那就是全部的希望。
杜甫在这里写出了战争时期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说自己因为忧愁啊,头发都变白了,而且越挠越短,都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8651f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杜甫《春望》赏析文/余长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
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唐诗春望赏析
![唐诗春望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ab14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6.png)
《春望》赏析
《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乱时代背景下春天景象的诗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忧虑之情,以及对战乱早日结束的期盼。
现在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诗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的长安城景象。
国家破碎,山河失陷,而春天依然来临,城市里草木茂盛。
这种对比揭示了战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破坏,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痛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战乱中离散亲人的思念。
诗人以花和鸟为载体,传达了自己在战乱时代背景下感慨万千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战事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家书难传的困境。
诗人通过这一点,表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分离之苦和对团圆的渴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则展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在战乱时代背景下,诗人白发苍苍,愁绪满怀,频繁挠头,头发越来越短,甚至难以插簪。
这一细节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总的来说,《春望》通过描绘战乱时代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人民和亲人的忧虑与思念。
诗中以生动的
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赏析古诗《春望》唐 杜甫
![赏析古诗《春望》唐 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4d9fb9b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1.png)
《春望》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特点
01
语言简练: 用词精炼,
表现力强
02
韵律优美: 诗句间的押 韵和节奏感
强
03
比喻生动: 运用各种生 动的比喻, 形象地描绘 出春天的景
象
04
意境深远:通 过描绘春天的 景色,表达诗 人对国家和人 民的关切和忧
02 使用人物形象作为隐喻:诗人自己,代表着忧国忧 民的情怀
03 使用历史事件作为隐喻:安史之乱,象征着国家的 动荡和灾难
04 使用语言表达作为象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象征着国家虽然破败,但仍有希望和生机
《春望》的历史影响
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 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深 深忧虑和忧虑之情。
杜甫的生活环 境:战乱中四 处漂泊,生活 艰辛
《春望》创作时 期:安史之乱爆 发后的第二年, 杜甫在长安城中
诗歌主题:描绘 了战乱中的长安 城,表达了诗人 对国家和人民的 忧虑和关切
《春望》的内容理解
诗歌的主题思想
主题: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
思想: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赏析古诗《春望》 唐 杜甫
演讲人
目录
01 《春望》的背景 03 《春望》的艺术成就
02 《春望》的内容理解 04 《春望》的历史影响
《春望》的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公元757年
01
杜甫在长安 沦陷后,逃 往成都,写 下《春望》
03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84f5e0a2161479161128a8.png)
《春望》杜甫唐诗阅读答案《春望》是唐朝诗人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也常常会出现在同学们的考试试卷当中,下面是yjbys 为了让大家考到更好的分数,特地整理了《春望》,欢迎阅读练习!《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口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口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杜甫《春望》课件
![杜甫《春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87fb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1.png)
对比
诗人通过将长安城的破败 与曾经的繁华进行对比, 突出了安史之乱带来的严 重后果。
拟人
诗人将花鸟拟人化,赋予 其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用典
诗人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 ,如“离宫树色入秋晴” 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叙事技巧
倒叙
诗人打破了常规的叙事顺序,将望中所见与回忆、想象交错 出现,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意象丰富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 ,如“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等,使诗歌 更加生动形象。
名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 忧虑,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 景观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感时花溅泪”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花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局势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忧虑。
CHAPTER 03
《春望》的深层含义解析
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 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 及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尽力的愧疚
之情。
思乡之情
诗中描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及因战乱而造成的山河破碎、 满目疮痍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诗 人的爱国情怀。
对战争的厌恶
杜甫在诗中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 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 的渴望。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与《登高》的比较
两首诗都是杜甫的代表作,但《春望》更注重表达情感,而《登高》则更注重 描绘自然景观。
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比较
两首诗都是杜甫的叙事诗,但《春望》更注重表达情感,而《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则更注重描绘个人经历。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01 02
珍惜家庭和亲情
诗歌中描述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和家庭生活的回忆,强调了家庭和亲情 的重要性,启示人们要珍惜家庭和亲情,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 略对家人的关心和陪伴。
春望全诗解析 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怎样的情感
![春望全诗解析 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怎样的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2b88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1.png)
春望全诗解析春望杜甫翻译和赏析怎样的情感【作品简介】《春望》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原文】《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集锦7篇)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集锦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a8833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8.png)
杜甫《春望》唐诗鉴赏〔集锦7篇〕篇1:杜甫《春望》唐诗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题目: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提醒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草木深”外表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春望》阅读答案:1.望山河草木花鸟2.参考例如:面对陷落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入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画面描写、提醒含义,意同即可)3.外表上写的是山河照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例如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陷落,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例如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杜甫诗歌春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杜甫诗歌春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https://img.taocdn.com/s3/m/8aa97d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a.png)
杜甫诗歌春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著名爱国诗《春望》就是杜甫所写,那么杜甫诗歌春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杜甫诗歌春望主要思想感情,希望对你有帮助!春望杜甫《春望》是杜甫表达爱国之情的一首五言诗歌,前四句描述了长安城残破不堪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诗人惦记家人、心系国家的情感,饱含了悲哀凄凉。
全诗格律工整,严密紧凑,颔联承上启下,与首、颈两联交相呼应,尾联强调了忧国的思虑致使头发花白稀疏,全诗对仗精妙,言语情感悲壮。
杜甫在创作此诗时,正逢安禄山叛变,潼关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
肃宗登基后,杜甫将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中途被俘虏,押送长安。
此时身在沦陷区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萧条面貌,心中五味杂陈,于哀痛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全诗大意为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所占,唯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依然不变。
此时春光无限,城中却杂草丛生。
面对这样悲惨的时局,万分感慨,就算看见花开也会忍不住落下热泪。
感伤离别的苦楚,就算听到鸟鸣声也不禁心惊胆战。
战火不断,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此时的一封家书抵得过万金银两的价值。
不知不觉间,挠头会发现自己满头的白发更是稀疏,几乎难以束起来,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方面诗人在写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脱离,以景抒情,情中有景。
其次诗人在言语上注重强烈的反差对比,以逆转来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
此外,诗人善用“破”、“溅”、“惊”等字来加深语言动态,深化个人情感。
春夜喜雨杜甫内容《春夜喜雨》是唐诗中著名的一篇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草屋居住时期所作,当时杜甫来成都定居已有一两年时间,躬耕于田,种花栽树,自给自足,与农民交往甚深,因此同农民一样对春雨很是期待和喜爱,遂写下此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诗《春望》赏析
![唐诗《春望》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61d1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8.png)
唐诗《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春日长安惨败的景象,包含着诗人的感慨万千。
后四句写的是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家的家国情怀,充满着思念和忧伤的心情。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年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后,作者杜甫安顿好家人后,去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但因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景,萧条零落,身在逆境思家心切,感慨而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的开篇即写出了春望所见。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城池在战火中残破不堪。
在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是何等的繁华,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又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然,诗人借景抒发了物去人非的历史。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
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诗人所见的山河草木虽然无情,实为抒发内心的情感拖杆于景色中,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不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国家衰败的春天这个季节却失去了应有的鸟语花香,留下的只是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未见烟柳明媚的大好春光。
“草木深”表明了长安城里已经不是井然有序,花团锦簇,而是人烟稀少,野草杂生了。
诗人睹物伤感,表达了强烈的悲伤心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以物拟人,将花和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离别之悲伤。
鸟无恨而惊心,花无情而有泪,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有感于当时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落泪。
诗人痛心国破家亡的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花开放和鸟鸣啼,只不过是自然规律,而所见之泪、锁精之心出自于诗人的感受,在这景色与感情中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前四句都在“望”字中,诗人视线由近到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池,再由城池到花鸟,在景色与自己感情的变化中,仿佛可以看到由翘首观景,逐步转入,低头沉思,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https://img.taocdn.com/s3/m/bd86d1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8.png)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国破山河,民不聊生。
杜甫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一、作品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指,指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春望》赏析
《春望》赏析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
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
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