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情感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及内涵

情感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及内涵

情感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及内涵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情感教育也是有具备一定的特征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情感教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情感教育的简介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情感教育的目标一般目标一般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

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阶段目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

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

(一)小学阶段: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孩子的快乐;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基础;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课使他们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他们将这种美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二)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正确认识并较好地处理哥们义气;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同时防止不良情感的影响。

绘本对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

绘本对儿童情感教育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

读绘本并 与 成人 或 同伴 交 流 的 同 时, 断地 进 行 语 言练 习 ; 不
() 6 提供生活经验 , 快速地 丰富孩童 的间接经 验 ;7 涵 养美学 , ()
寓教于乐 , 寓美 于教 ;8 在快 乐阅读和积极交 流中培养想象力。 ()
“ 图画文学是最 早进 入儿 童世 界 的文学 书面形 式 , 它 引 是 导儿童去阅读 书籍 , 把儿 童带 向广阔 的社会 生活领 域 , 给儿 童 最初的审美教育。所以 , 在儿童个性意识的形成方面 , 图画文学 有着难 以形容的巨大作用。 _绘本对 于儿 童个性 的养成有重要 ”3
事情节 以图画的方式表现 出来 ;3 在对象 上 , () 绘本的主要 阅读
对象是 0至 8 岁的幼儿 , 以学龄前后 阶段 的幼儿最为集 中, 尤 但 现今出版的绘本也有适合于小学 阶段阅读 的作品 , 甚至有成人 绘本 ;4 在功能上 , () 除了作 为儿童读物之外 , 绘本阅读在 亲子之 间亦可作为营造亲子和谐气氛 的工具 。另外 , 本对于儿 童人 绘 格的养成和基础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9 l一1 20 一O 3
的影响力 , 在其人格 发展 阶段 中 , 绘本 在引 导儿 童健康 发展并
作者简介: 冯嫒媛 (9O )女 , 18~ , 甘肃陇西人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 20 06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
富正文的说明性 , 读者不需 要借 由图来 了解 正文 。[5 三本 -] I 何
认为 :绘本是文 章在说 话 , 画也在 说话 , “ 图 两者 用不 同 的方法 表现同一 主题 。彼此间所说 的内容互不重 叠 , 且还具其 他书 而 籍所缺乏 的机能 , 如横开 和竖 开 的效 果 , 譬 书籍 开数 大小 的效

实践教育法理论依据

实践教育法理论依据

一、引言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法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实践教育法的理论基础1. 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践教育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索精神。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实践教育法正是基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实践教育法中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操作和反思,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3. 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实践教育法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反思,不断调整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践教育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5. 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育法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教育法的实施依据1. 实践教育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表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教育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实践教育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实践教育法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为什么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为什么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然而,仅仅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要求。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本文将从发展需求、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受益等方面分析为什么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首先,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是因为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特定的需求。

学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情感需求的满足远远超过了学术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互动。

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可以让儿童学会关爱和他人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是因为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情感教育,他们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面对挑战。

此外,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是因为情感教育的受益是终身的。

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其终身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良好的情感能力可以促使儿童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商和情绪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然而,当前学前教育注重情感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

一方面,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过度强调学术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不足。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缺乏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往往更关注成绩和功利性的学习。

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为儿童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是因为儿童在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特定的需求,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情感教育的受益是终身的。

浅谈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理论分析方向

浅谈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理论分析方向

浅谈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理论分析方向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成长和情感智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情感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活动。

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智慧的培养。

要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能力。

情感智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进一步提高自身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在情感表达、情感识别和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可以为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要深入分析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在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中进行,还可以贯穿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音乐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也可以通过设计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

理论分析要明确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具体分析不同学科如何融入情感教育。

要研究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情感教育融入课堂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的开发,提供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情感化的教学设计、情感化的教学评价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理论分析要明确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要研究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实施效果和问题。

情感教育融入课堂需要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和问题的分析。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情感发展和情感智慧培养方面的情况,从而评估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效果。

要关注实施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充分、情感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理论分析要关注情感教育融入课堂的实施效果和问题,为实践提供反思和改进的依据。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摘要:本文以作者的实践经历为实践依据: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点中关于情感教育的阐述、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以及皮亚杰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展开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方法研究前言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目前的美术教学现状应该做些具体的实事,利用好美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为此,我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两个方面出发,初步探究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理论在美术教育领域,可以将情感教育的实践归为三大环节:感知—情感—表现。

感知,即为使学生情感得以产生的基础,是连接学生身体反应同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枢纽,更是将信息加以交换的平台。

情感,当对美术座屏形成了一定的感悟之后,就需要升华为高水平的情感领悟。

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作品当中涵盖的情感加以揣摩和感悟,将静止的事物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丰富的事物。

表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自发性反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突出学生无限制的情感流露,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宗旨。

综上所述,“感知—情感—表现”三大环节是彼此依偎、彼此促进的关系,其中情感发挥着关键的连接作用。

三大环节共同前行、共同升华。

所以,情感作为主线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二、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小学生情感的首要特征即为缺乏稳定性,情绪容易出现波动。

当小学生的岁数不断变大、社会经历逐渐丰富时,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内心感悟会更加平稳。

小学生情感又一特征即为爱憎分明。

他们爱“好人”,恨“坏人”。

但是这种爱憎还比较简单、肤浅,而且一般只与具体人物褶联系。

到了高年级,这种爱憎感就深化得多,也丰富得多。

小学生情感的另一特征即为较为脆弱。

小学生善于为他人提供帮助,积极进取,争先排优特别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开展批评和惩戒,否则会对小学生的情感形成严重的影响。

小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而滋生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如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妒忌、幸灾乐祸等。

浅论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浅论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浅论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摘要】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们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其个性朝正面发展,同时也为将来储备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

情感教学的依据包括:教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学;依据一、教育学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新信息。

(2)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I)初步归类。

(2)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人某一类别。

(3)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4)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的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认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一)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二)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2012—2014年)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CELS2012S235课题承担单位:重庆滨江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梁林联系电话:课题指导单位: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课题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学会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1. 古代社会,“情感教育”放首位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古代教师的课程三维目标。

它与当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放在了教育的末位。

2.当代社会,“情感教育”缺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涌入、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充裕,造成我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紊乱,整个社会价值追求极端功利化,进而导致学校功利化办学、教师功利化教书、学生功利化学习,尽皆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当前,学生“厌学、逃学、不学”“学业负担过重”等诸多校园问题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凸显。

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情感教育”(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也是建国以来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改革目标。

(3)课标修订新一轮课标修订,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4)党的十八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

4.学校生源现状亟需加强情感教育我校虽然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但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导致学校主体生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本地生源大幅流失,流动儿童已超过生源总数的一半成为生源主体。

中学部: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2013-14学年占比达到%.小学部: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2013-14学年占比达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由于绝大多数的家庭处于社会底层,因而对社会、对学习、对他人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紊乱,进而导致其价值认同、行为习惯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一、引言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是一种结合自然景色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计方法。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荷塘月色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认识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背景与意义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是一种将自然场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的背景在于教育学中的“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商,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荷塘月色作为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色,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1. 感性认知理论:感性认知理论认为,感官体验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过将自然景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生动。

2.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等。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需求,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3.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情商。

荷塘月色作为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色,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 活动教学理论:活动教学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活动和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1. 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要与荷塘月色相结合的教学知识点或主题。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荷塘月色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搜集与之相关的荷塘月色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阶段,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都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通过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

本文将从理论依据和基本过程两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1. 学习理论的支持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通过活动、体验和实践探究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主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情感教育的考虑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情感教育的考虑。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的渗透,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主题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信心。

3. 认知发展的导向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三是认知发展的导向。

主题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认知活动建构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过程1. 教学准备阶段在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 学习导入阶段在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学习导入阶段,教师要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主题内容,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过程1. 引言1.1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通过主题教学,学生能够将零散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

主题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持续性。

1.2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包括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等多个方面。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调整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建构知识,将教师提供的信息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2. 正文2.1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过程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指在对语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拆解后,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方式,以达到有效地教学效果。

其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备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

2. 绪论阶段: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通过导入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教育泰斗”。

他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重点,以启发式教育、个性教育为途径,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德育目标。

德育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理想是要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但是“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因而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始终认为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融合道德教育,具有德育意义。

德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推崇对学生精神的塑造。

他认为学生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德育应该满足学生的这些“精神需要”,而德育工作者则应该为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奋斗,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道德素养要求:明白自己生活在人们之中;对社会、对他人心怀感恩之心;热爱劳动,坚信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嫉恶如仇,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斗争等等。

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发展层次性原则。

他主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等把德育过程分为三个渐次深入的阶段。

渗透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以及“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性质”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特点推崇审美教育。

他认为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最终创造美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道德信念的核心都是情感,离开了情感,则离开了道德,感情上的缺乏教养是“道德消沉的根源”。

倡导启发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或辩论道德问题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会好于教师直接传授道德知识。

巧设情境教学 实现高效课堂

巧设情境教学 实现高效课堂

巧设情境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情境教学已逐渐成为教师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真实生活或虚拟环境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将学生置身以达到一种目的的教学方法。

相比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本文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如何巧设情境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情感教育理论等。

它强调学生是主体,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

情境教学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务,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借助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二、巧设情境教学的方法1. 情境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巧设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设计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因素,选取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欲望的情境。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市场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学习计算、比较和预算等技能。

这样的情境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情境设计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

教师在巧设情境时,应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展开探索和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授科学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境设计应提供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情境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巧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应提供一个情感温暖、鼓励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和交流情感。

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依据(3篇)

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依据(3篇)

第1篇摘要: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学实践中常用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并探讨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实践;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情感教育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学实践中常用的理论依据,并探讨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1. 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思考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 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知识。

三、多元智能理论1. 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具有九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

2. 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激发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情感教育理论1. 理论概述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是学生认知、行为和个性发展的基础。

2. 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一)、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素质可以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审美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等等,都属于情感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使他们幸福地生活,这是教育的理想。

因此,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二)、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

因此,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只有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要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它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饱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三)、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价值如果我们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语文教学也是不科学的。

有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是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右半球是非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是很需要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仅仅需要智力,因为人与生物的本性还是富于感情的。

所谓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力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

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及政府关注学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

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及政府关注学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

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及政府关注学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个体人性的重要环节。

教育所具备的人文关怀属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需求以及人格发展。

为了推进学生人文关怀工作,政府在教育领域加大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关注与投入。

本文将从人文关怀的内涵,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以及政府关注学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教育领域中,人文关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和包容:人文关怀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歧视、不偏袒,包容他们的特点和不足,打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学习环境。

2. 情感关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3. 个体发展: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帮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4. 倾诉与倾听:人文关怀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倾听学生的需求与困惑,积极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属性。

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人文关怀环境:教育者应该创设一个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爱学生情感需求的学习环境。

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课程设计和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氛围。

2. 个别关怀与照顾: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别需求,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困难,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针对性地给予关怀与照顾。

3. 情感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通过情感教育课程、沙盘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4. 学习动力激发:教育者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整本书教学的实践依据(3篇)

整本书教学的实践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逐渐从“片段教学”转向“整本书教学”。

整本书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整本书为教学单元,以阅读理解、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依据、实践意义、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整本书教学的实践依据。

二、理论依据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整本书教学以整本书为载体,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2. 阅读理论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等多个阶段。

整本书教学强调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3. 文化传承理论文化传承理论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整本书教学以经典名著、传统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 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整本书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实践意义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本书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本书教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生活变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爱国情怀。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整本书教学以经典名著、传统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策略1. 选择合适的整本书选择合适的整本书是整本书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整本书。

学前教育学中的情感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学中的情感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学中的情感发展理论学前教育是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幼儿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情感的发展对幼儿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探讨了幼儿情感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情感的定义和重要性情感是个体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情绪态度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具有个体差异和发展动态性。

情感在学前阶段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与幼儿的社交、情绪管理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还与幼儿的整体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

二、情感的起源和发展幼儿情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胎儿期,随着外界刺激的增加,幼儿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出生后的早期,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随着发展的进一步,他们逐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并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三、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情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生物因素是情感发展的基础,包括遗传、神经生理和脑部发育等方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教育环境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幼儿对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的策略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构建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安全感;2. 注重情感教育的培养,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3.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交往能力;4. 提供情感支持和积极回应,帮助幼儿处理情感问题;5.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幼儿适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

五、情感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情感发展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

情感发展理论还可以指导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和游戏,提供适宜的情感发展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视情感培养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对主客观关系的概括和深入认识与一贯的态度之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就是情绪。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情绪的动力作用在情绪的特性中,呈现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现象,这既是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是情绪动力性表现。

在管理活动中,当人的情绪处于增力表现时,就会促使其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活动、工作效率。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地加强情绪的增力,是必要的。

但当人的情绪处于减力状态,其活动积极性下降,思考问题时思路狭窄,活动不灵活,力度不大,容易使工作出现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情绪的智力开发功能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活大脑兴奋中心,而且能促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最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的灵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况下产生的。

瓦特发明改进蒸汽机的关键设备冷凝器,是在散步时想出的,凯库勃顿发现苯酚的结构,是在炉子边取火时感悟到的;侯振挺证明“巴尔姆断言”,是在送同学上火车的火车站上完成的,等等。

心理学家哈洛克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的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反之,爱到训斥而引起的害怕、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则能阻碍智力的发展。

3、情绪的调节作用情绪的调节作用:是指情绪对认识和行为具有支配、调节、影响功能。

情绪能加强或减弱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进而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如果不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能算是真正正常的社会人。

4、情绪的信号作用情绪的信号作用,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换句话说,是指人能把主体的愿望、需求、态度和观点,通过情绪的评价方式传达给周围的人或去影响对方。

了解掌握这些信号,有利于管理者通过对人情绪反应了解其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

当代情感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教材的输送和课堂氛围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认识到情感因素对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而强调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的回顾隆安中学·梁明东开始工作自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在漫长的近20年工作里,我的总体感受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驾御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级管理的效果每况愈下。

按理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应越来越强才对,但为什么倒是相反呢?经过几年的反思和对管理工作理论的学习,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

这里边,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原因主要有这么一些:第一,学生的思想一代比一代活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存在必然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

学生的思想在新的多元化社会社会意识这个大背景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接受各种思想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自由、更开放、更民主,或者说更前卫。

如果老师仍以绝对服从的传统思想去管理和要求他们,势必造成双方的冲突和对立;第二,随着独生子女一族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自小接受的挫折教育越来越少,而到了高中之后,他们遇到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也变得更加严重;第三,师生之间的心理“代沟越来越大,思想沟通会变得更困难。

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时,思想沟通比较容易。

但随着老师年龄的增大,而面对的学生则永远年轻时,如果老师不能保持自己的年轻心态,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格格不入。

而对人的管理,关键在于互相理解。

这些客观原因比较复杂,还有很多,大有文章可挖掘,但由于它不是本人要论述的内容,所以只能简单说明。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我没有能够将情感教育坚持到底。

关于情感教育,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故事。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

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石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快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根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快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错了,再奖给你一快,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情感教育就是这么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建立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以情感育人,以人格的魅力折服人。

“文革”期间,有位老师在上课时,忽然有个学生冲到讲台来,挥手朝他的脸庞擅了一个耳光,并叫嚷着:“牛鬼蛇神,耍什么威风。

”这位老师气不打一处来,举手回敬了一个巴掌,并用江青的话到:“这叫文攻武卫。

”这一耳光把全班镇住了,这节课特别静。

“以毒攻毒还真有效!”老师心里特别高兴。

谁知第二天一早,这个学生被当工人的家长带到老师住处,家长了解情况后,当着老师的面把学生狠狠揍了一顿:“下次造反,剥你的皮。

”事情至此还没完,这位家长又把孩子带到厂里,在同事面前又抽了一顿,并向大家宣布:“我没有教育好孩子,你们的子女不要学我孩子的样。

”闻信后,老师赶往学生的家,看到孩子心灵受伤后可怜巴巴的样子,“以毒攻毒”的思想一下子全部崩溃了。

面对学生,他恭恭敬敬地鞠躬:“孩子,老师对不住你!”然后抱着学生,师生俩泪珠夺目而出。

后来,这位学生深受感动,从此努力学习,“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他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

这是一个我听来的故事。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学生决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中,情感是教育中的润滑剂,大凡成功的教育都深深根植于教育者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沃土之中。

教育者中情感的缺失,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教师或变着法子严加体罚,或讽刺挖苦恶言相加,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对一般学生,或过分挑剔动辄训斥,或视若路人不闻不问。

当然,有些时候,教师的情感表现得相当偏狭,只对个别学习成绩出众、从不拂逆自己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被遗忘的人。

至于那些成绩差、爱调皮的学生,自然就属于不受欢迎者,经常遭到教师的惩罚。

有时他们不听话,老师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便罚他们到讲台站立,甚至有进一步的体罚,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杀鸡敬猴是训兽师的方法,学生是人,不是兽,只有适合育人的方法才能用。

维护课堂纪律的方法很多,体罚、辱骂甚至责备都是教师无能的表鹿洞书院制订的学规中有一条,叫“己所比欲,勿施于人;行有比得,反求诸已。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细细想来,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整体。

知、行、意、行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相互生成的。

凭经验我们就能知道,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容易导致疲劳。

更由于对事物的理解,远远不只是是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不单纯是一个观察、分析、推理的问题,它同时与人们的趣味、胸臆和襟怀相联系。

一个心胸狭窄、器局很小、情感偏执的人,往往不能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特别是当问题与个人利益有一定关联的时候。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被人忽视并多少有些自我贬抑,久而久之,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就成了一种强烈的、缺乏性的需要,其表现就会有一些病态的自恋和自大。

为了造就民主社会的建设者,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舞与欣赏,这对于防范和消除病态的自我中心和字膨胀,塑造民主的性格,十分必要。

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持自我的尊严和高度尊重他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的交往去培植的。

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简单了事,而要用感情去慢慢感化。

如果把事情简单化为了欲,把人当作了机器,用冷冰冰的机制或人际关系窒息人的生命激情,那就是管理动物了,而不是管理和教育人了。

在我们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进而如何在学生的心中培植安全感、责任感、自豪感、神圣感、责任感,这就更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至于如何做到这些,我想,在学校教育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注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回想当年我带第一批学生时,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所以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当时,我比较年轻,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思想上与他们沟通比较容易;加上出为人师,新鲜的岗位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干劲和热情,所以与学生的交往较为融洽。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和更多的等等交往与对话。

当时,我几乎倾尽自己所有的的热情与干劲,智慧和才干,服务于学生。

我几乎是每两周教学生唱一首新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开学之初,我很有心机地把学生的出生月日平均,把平均数定为班级生日,让学生在自己班级生日这一天,以各种形式度过;这就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班级荣誉感;我还主编了班级刊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刊上发表文章,抒发自己对各种班内事物的心理体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饿成就感,我记得当时班刊的班名叫《润物细无声》;为使学生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为与学生有更多的等等与交往,我还不时组织学生外出交游;为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的感觉,我抓住学生中每一次不幸的机会,发动学生捐款捐物互相帮助;为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美感陶冶,为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我花费了不少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和欣赏优秀影视剧,定期利用班会向学生介绍名著和名片。

通过这么一些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感激、亲情、友谊、羞耻和精卫,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日渐浓厚。

我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我第一批学生将要毕业时的一件事。

1992年,我母亲不慎从山上跌落受伤。

当学生了解这件情况后,他们自动捐款救助我,整个年级六个班学生捐款达一千八百多元。

由于当时我不愿由此而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好言劝说各班班长把钱由退了回去。

但还有一个班,后来由通过邮局,以“团风”署名,把四百多元钱汇到了手中。

我经过多方查询,没有人承认寄这笔钱,我只能心存感激收下了这笔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