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

合集下载

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Hale Waihona Puke 唐凯邱 丽娟
要 :财政 政 策是 一 国政 府 进 行 宏 观 经 济 调 控 的 重要 政 策 工具 ,2 世 纪 9 0 o年 代 以 来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出现过通 货膨胀 的通货 紧墙 ,袁国政府 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 经济政 策调控经 济,取得 了一定 的成

关键词 :积 极对政政策 ;紧缩对政政 策;有救需求不足 ;通货 特缩

态下 ,总供求相等 ,国 民收人恒等式 为
C + T + S= C + l+ C
从等 式 两 端 诮 去 C, 整理 得 :G—T=S —I 公式中 S I 由国 内私 人部 门决定 ,G和 T 可以 和 是 则
由政府部门决 定。为了不同 的政 策 目的 ( 刺激 经济 或紧 缩经济 ) ,并根据等式右方的状态 ,政府可 采取增 减税 收和支 出 ( 包括预算 、公债 等)措施 手段 ,调控经 济的 运行 。例如 ,若 国内经济不甚景气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 政 府在 支出 ( )一方可以增加 支 出 ,在 收人 ( )一 方 c T 财政政策理论框 架 则可以减少税收 ,反之亦 然 并 且 ,凯思斯 认 为,由于 宏观财政理论从政第 主张上大 体可分 为两种 .一种 三大心理规律 的作 用 ,即边 际消费倾 向递减使 消 费的增 c 是 自由主义 ,不主张政府 利用 包括财 政政策在 内的宏 观 加总是跟不上 收人 的增加 ,诮费需求 ( )不 足 ,资本边 际效率递减和货 币的流 动性偏 好使投资 需求 ()不足。 1 政策工具干预经济 。这 一主张是 以古 典政治经 济学之 父 因此 .宏观经济经 常处于有效需 求不 足 ,市场无 法 自动 亚当 ・ 密为代表的。亚 当・ 斯 斯密 于 17 76年发 表的奠基 之 作 《 国富论》中论及 财政 问题 ,他认 为有一 只看不见 的 实现经济稳定 ,需要依靠政府干预宏观经 济。 如 世 纪 6一7 O 0年代 ,资奉 主义 出现了 “ 涨” 现 滞 手在冥冥中操纵着经 济 的运行 ,使 得人人 自己的经 济活 象 ,即失业 和通货 膨胀 并存 ,经济停 滞 ,根 据 凯恩斯 经 动最终能产生一个 大家都获利 的社会结 果 市场经 济作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 。为了解 用是神妙的 ,对它 的任何干预 都是不 可取 的,政府 应是 济理论不能解释这种 现象 ( 释 “ 滞涨”现象 ,西 方各种 流派纷纷 出现 ,如 :以卢 卡 “ 价 ” 的 ,只 能 像 “ 廉 守夜 人 ”那 样 ,防 止 外 来 侵 略 和 维 持国内 治安就 行 了 他提 出在 税收 方 面 “ 公平 、确 定 、 斯为代表 的理 性 预期学 派 ,以拉弗 为代 表的 供 给学 派 . 以弗里 德曼为代表 的货 币主义学 派 ,以布坎 南为代 表的 简便 、征收费用 最小”四原 则 ,在支出方面要厉行节约 、 量 人为出等 。后来 的古典经济学家 ,如大卫 ・ 李嘉图 、让 公共选择学 派等等 ,各 学 派分 别提 出 自己的理 论 观 点。 但 多数观点都是 以凯 恩斯的经济理 论为基 础 的 ,在 各流 巴・ 萨伊 、穆 勒和庇古等 ,基本 上是在斯 密 的框 架 中术 派中占据 主导地位 的,是 以萨缪 尔森 为代 表的新古 典综 发 展 合学 派。该学派把凯思斯 主义和新古 典微 观经济学 结合 另一种是凯恩斯 主义,认 为宏观经 济无 法实现 自动 在一起 ,形成一个集凯恩斯 宏观经 济学和 马歇尔微 观经 稳定 ,单靠市场的调 节 ,经 济会 出现波 动,需 要政府 利 济学之大成的经 济理论 。我 国现实 的宏观经 济政策 ,特 用包括财政政 策在 内 的宏 观政 策 工具 对经 济进行 调节 。 另 是财政政策的运用中较 多地 借鉴此 学派理 论 ,也就 是 Ⅱ 12 99年资本主义 国家发生了一场 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 借鉴凯思斯的经济理论 ,取得了一定的政 策效应 各国经 济 陷 于长 期 萧条 ,失业 问题 日趋 严 重 ,到 13 93 年 ,美 国失业率高 达 2 .% ,英 国 为 2 .%。面对这 场 49 13 二、我国财政政策 的实践 史无前例 的经济危 机 ,传统 的资 产阶级经济 理论无 能为 经济 的稳 定和发展是各 国的宏 观经济 目标之 一 ,但 力,为了适应 国家 垄断资本 主义 的要求 ,凯恩斯 的财政 是在发展 的过程中 ,世界各 国经常会 出现周期性 的波动 , 理论 和政 策应 运而生 。1" 96年凯思 斯发表 了 《 3 就业 、利 我国也是如此 。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 大致经 历 了 4 息和货币通论 》 ,详细地 阐述了他的经济学观 .并被 当 个周期 ,即 18 、18 、19 9 1 9 6 90分别为前 三个周期 的谷地 , 时的美国总统 罗斯福 实行 的 “ 新政 所应 用 在凯恩斯 从 1 0年的这个周期到 19 9 9 92年达到高峰后 下滑 ,至今是 的纯 市场经济模 式中 , 供 给等 于消费加储蓄 ,即 Y=C 否为各地 尚不能得 到确认 ,但从 宏观经 济指标 看 ,宏观 +S ;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 ,即 Y=C+I 。在政府参 与 经济已趋于好转 。我 国政府在 几次 经济 周期 中都运用 了 市场经济模式 中政府 的商 品 和劳务 的购买 性 支 出 ( G) 定的财政政策 ,保 持经济 的稳定 ,其 中能较 好的运 用 也是需求 的决定 因素之一 ;政府税收 ( )通过对民间政 财政政策调控经济 是 19 T 90以后。以下将 就 19 以来的 90年 府的可 支配 收人 的 影 响也 在一 定 程 度上 决定 了 消费 量 菝国宏观经济 的发展态势来分析财 政政策的效应 : ( 不考虑净出 口,即三部 门经 济 ) 。因此 ,在经济 均衡 壮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研究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研究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研究财政政策是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债务和相关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的一种手段。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在宏观经济实践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该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

有效性有时并不一定等于目标的实现,而是指政策对目标的改善或者维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方式影响国家经济的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例如,提高政府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对于一些增长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财政政策可能需要更强有力的配合措施,否则可能只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增长,难以形成长期的促进效果。

2. 能否实现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需要考虑政府的财务状况。

如果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使得政府收入和支出失衡,导致大规模的财务赤字或者财政危机,那么其有效性显然就遭到了破坏。

因此,财政政策必须保证实现财政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3. 能否改变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政策还因能否影响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而被认为是有效的。

例如,通过税收的调整,可以使得一些富人所获得的收入减少,从而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反,一些并没有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财政政策不被认为是有效的。

二、财政政策的实效性财政政策的实效性是指政策实施后所得到的经济效果。

政策实施的效果是固定的,而实际效果则是由实施政策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

财政政策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否确保实施效果的准确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需要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需要确认实施策略的正确性与精确性。

实施策略不当或者误差过大,也会直接导致实施效果的不稳定和不准确。

2. 能否消除政策输出和输入差异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还需要考虑到输出和输入的差异。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时利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运用这两种重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种工具便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一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

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对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组织流通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及政策效应财政政策通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两条渠道,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

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外有四种配合模式:(一)以增加供给为宗旨的“双松”组合模式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位单纯选择在供给方,一般需要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松”政策模式。

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拔低就高,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扩张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求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均衡。

(二)以压缩需求为目的的“双紧”组合模式将宏观经济调整的方位选择在需求方,一般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紧”政策模式。

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压高就低、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紧缩来压缩社会购买力,降低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均衡。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调控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08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

年中,适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9月份,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年度中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税政策措施。

10月份后进一步明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收,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A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

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扩大内需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投资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改进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有效使用。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概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产量和结构等关键因素,对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分析财政政策如何通过支出和税收两大手段来影响经济总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还将研究财政政策如何通过调节结构,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评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使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面板数据模型等,来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还将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异同点和适用性。

1.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重要性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收支、税收、债务和政府支出的政策。

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效性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实施还具有收入分配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政府支出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功能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可以优化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财政预算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来规划和管理各项经济和社会活动,合理地配置资源和财力,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决策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理论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理论主要来自两方面:公共财政理论和决策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是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理论基础。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通过公共财政来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公众利益。

2.政府应当根据财政需要和资源状况进行财政预算,确定支出和收入的规模和构成。

3.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债务融资等,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

4.政府应当依据财政预算进行权衡决策,提高财政效益,维护财政稳定。

决策理论是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方法论。

它主要探讨决策者在面对复杂决策问题时如何进行决策,包括如何收集信息、权衡利弊、选取最优决策结果等。

决策理论对政府财政预算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政府财政预算决策实践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在实践中,政府在制定财政预算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等。

下面是政府财政预算决策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1.收集信息在制定财政预算之前,政府需要全面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社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政策法规等。

政府需要从中找到对财政决策有利的信息,并为权衡各种决策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预算框架财政预算框架是政府财政预算决策的基础。

政府需要确定预算的总量和分配方式,确保预算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并设定适当的财政预算收支目标。

制定预算框架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编制预算草案政府需要在已确定的预算框架下,编制相应的预算草案。

在编制预算草案时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和风险,并尽可能选取较为优选的方案。

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政策等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财政政策效应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效应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各国政府在面对经济衰退、高通胀等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措施,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

这些政策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财政政策方面,采用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显著。

然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

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管理水平、金融市场、人口结构等因素都会对政府财政政策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深圳市,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可能因为该地区的私营企业对政府干预和支出反应较为敏感。

此外,不同财政政策手段的效应也有所差别。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手段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然而,阿根廷政府发行债券进行的财政刺激政策就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正确选择财政政策手段并不容易,需要考虑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等因素。

二、财政政策与就业在财政政策的调整中,增加政府支出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就业。

这里的“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是指在公共领域投资或者直接提供经济援助,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理论上讲,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为创造就业提供条件。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缓解失业问题。

然而,在实践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就业市场的提振效应并不显著。

无论是在经济危机期或者扩张期,政府财政政策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调整可以影响就业市场的“总量”,但是并不能改变就业市场的“质量”。

政策制定者需要注意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便于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劳动力进行技能提升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调节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和实践财政政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提升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财政政策理论是指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财政政策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的学说体系。

其中,一般均包含财政政策对象、效应机制和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一)财政政策对象:指财政政策针对的宏观经济问题。

研究财政政策对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和引导经济政策的方向。

(二)效应机制:指财政政策改变经济运行的机制。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可以推出财政政策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和基本规则,为制定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三)政策工具:指用于实施财政政策的工具。

研究政策工具的适用性和优势,能够更好地指导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的实践是指在理论指导下,以各种非税收入、税收收入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调节的具体行动。

财政政策的实践需要注重实证分析和常态化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理念也应适时尝试引入实践中。

(一)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在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民生水平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域特点,匹配投资规模和效益评估,力求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指国家利用税收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行为。

针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需要差异化实行,以实现公平、高效、基本充足的税收管理。

同时,也需要注重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理论联系,合理制定对策,以保障实践的落地和执行。

(三)非税收入政策:非税收入政策是指除税收以外的各种收入政策措施,包括债务和投资收益、政府转移收入、土地、门票、特许经营、权利许可等多个方面。

非税收入政策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运营和改革提高财政收益。

论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论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论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论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店铺为您分享。

论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效果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意图。

它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政府根据当下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

在一国发生通货紧缩或者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时候,需要政府扩大消费和投资的各个需求,提高经济的活力,进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这一政策很容易导致财政赤字问题,因此也被称为赤字财政政策。

当经济状况出现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过热的情形时,政府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减少了财政支出,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性的财政政策则是在二者折中的情形之下进行实施的,来确保经济的稳步前进。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评价为什么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其初衷会出现不很相符的情况?这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原因的多样性和扩张性财政政簿的局限性有关系。

1.我国宏现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形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全面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正确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主要原因是: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及其中国的实践

财政政策及其中国的实践

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 内在稳定器built-instabilizer,包括累进税和社
会福利支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行动, 全凭财政体系本身的调节。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又叫相机抉策的财政政策。
三、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方式,可 分为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广义财政政策与狭义财政政策
狭义财政政策 :仅限于财政预算收支 之内或财政部门(包括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 部门)的其他相关收支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财 政政策。
广义财政政策 :除财政当局权力所及 之预算内外收支之外,还包括货币政策、 公共管制政策等。
财政政策类型
社会性 财政政策
结构性财政政策
总量型财政政策
4.财政政策的作用工具













税家





收预








政策工具一——国家预算
总 量 政具 策体 的财 最政 主政 要策 工的 具综
合 表 现 形 式 ,
作用原理 C+S+T+M=C+I+G+X
如果:C+S+M>C+I+X,安排预算赤字
如果:C+S+M<C+I+X,安排预算结余 或减少赤字
宏观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来写出通货膨胀 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政府支出 的来源是政府税收。政府当年的税收和支出之间的差额叫 做预算余额budget balance,它可以为正、0和负数。为0 叫做预算平衡budget balanced,为正叫做预算盈余 budget surplus,为负叫做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如 果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增加税收,或减少税收而没有 相应减少支出,这种做法叫做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ed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财政政策实践是指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更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一、重视财政政策的实践效果在进行财政政策实践时,必须重视实践效果。

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国情和经济形势,合理选择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措施,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提高财政政策实践的成功率。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对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全面准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缓解风险。

政策实践的效果不仅要看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和实质性的执行,还应考虑其影响是否可持续和合理。

二、明确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财政政策实践是政府的责任,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当考虑社会公平、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稳定等诸多因素,制定出符合要求的财政政策。

政策实践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使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公众充分理解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保证政策实践的顺利推进。

三、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是财政政策实践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实践中市场机制对于政策实施的重要性,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财政政策,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竞争,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政策制定者应该以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为基础,制定和调整财政政策和措施,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据手段,加强政策实践中的数据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政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和措施。

同时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的一些建议。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共34页文档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共34页文档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复习用 财政政策

复习用 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第二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财政政策理论概述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理论概述(一)财政政策的涵义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以财政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

2.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财政政策所要达到的期望值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公平分配经济增长3.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所选择的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包括:税收、国债、财政支出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宏观税率(税收总额占GDPD的比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政府提高宏观税率,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对国民经济产生收缩作用;降低宏观税率,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上升,对国民经济产生扩张作用。

其次,政府通过税种的选择和税率的调整影响社会需求,使宏观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状态下的均衡。

4.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①收入分配②货币供应③价格5.财政政策的类型按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功能划分,有:A.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不足时,可实施该政策。

背景(经济衰退时期)、手段(减税、增支)、目的(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财政赤字。

B.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

在经济繁荣, 存在过度需求时,可实施该政策。

背景(经济繁荣时期)、手段(增税、减支)、目的(抑制社会需求、消除通货膨胀),有财政盈余。

C.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不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收支保持平衡。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至2004年,由于经济增长下滑,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

我们将概述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然后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等关键经济变量来推动经济增长。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如政府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运用策略。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其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还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相应的经济模型,以量化分析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也期望为经济学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推动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等多个流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不完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这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措施,以提高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认为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是否促进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如果财政政策能够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那么它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则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来推动经济增长。

该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教育、研发、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量文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财政理论与政策

财政理论与政策
支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公共支出规 模和结构,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手
段。
支出政策工具
包括政府采购、转移支付、财政补贴 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可以影响总
需求和总供给。
支出政策分类
根据支出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可以分 为消费型、投资型和转移型支出政策。
支出政策目标
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优化 资源配置等,通过合理的支出政策设 计,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国际经济关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国际经济关系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和支出。例如,国际贸易关系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和税收,从而影响政府的财 政状况。
财政政策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 以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各国的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实践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政策实践中注重平衡经济增长、结 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印度财政政策实践
印度在财政政策实践中注重促进国内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政府通过加大 公共支出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支出渠道
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 影响总需求和资源配置。
债务渠道
通过调整政府债务规模和 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和投 资。
财政政策传导效果
经济稳定效果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稳定经济增 长和就业。
资源配置效果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税收优惠等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ABCD
收入分配效果
财政职能

最新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精品

最新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精品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摘要:本文首先运用主流宏观学的和,从理论上对财政政策的效力进行全面的,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效力只存在于“自动稳定器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短期内存在三种机制的挤出效应:利率机制、实际汇率机制和价格机制,而在长期内,不仅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而且会导致经济更加波动。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然而本文在了我国1988—2003年的财政政策实践后发现,“冻火鸡式”的财政政策,应该为1988—1994年的剧烈经济波动负责;持续长期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了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对2004年的局部经济过热以及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持续长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难辞其咎。

关键词:财政自动稳定器,积极财政政策,政策效力,政策实践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Survey;of;ory;and;PracticeAbstract:;Utilizing;the;theories;and;methods;of;mainstream-macroeconomics,;this;paper;gave;an;all-round;analysis;of;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with;the;following;co nclusion:;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only;lies;in;the;“automatic; stabilizer” positive;fiscal;policy;results;in;three;crowding-out;effect:;mechanism;of;interest;rate,;real;exchange;rate;and;price; in;the;short;and;medium;run,;while;in;the;long;run,;it;will;not;only; have;a;complete;crowding-out;effect,;but;will;lead;to;more;economic;fluctuations.;The;continua l;positive;fiscal;policy;of;America;in;1960s;was;a;perfect;proof;of;t he;theory;and;a;good;lesson;for;China;to;learn.;Nevertheless,;it;was; found;after;researching;on;Chinese;positive;fiscal;policy;between;198 8;and;2003;that;“cold-turkey”;fiscal;policy;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violent;economic ;fluctuation;of;1988-1994,;the;long-lasting;deflationary;fiscal;policy;led;to;actual;deflation;beginning; from;1998,;and;the;over-heating;economy;in;some;sectors;and;possible;inflation;of;2004;are;pa rtly;contributable;to;the;consistent;positive;fiscal;policy;since;199 8.Key;Words:;automatic;financial;stabilizer,;positive;fiscal;policy,;ef ficacy;of;fiscal;policy,;practice;of;fiscal;policy一、引言1998年以来,世界经济处在一种不稳定和对广泛的通货紧缩的恐惧之中,凯恩斯的幽灵又向我们靠拢。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和作用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行为和措施。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物价、改善社会福利及调节收入分配等目标。

在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是一种通过财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政策,它的实施与实践较为复杂,需要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的实践是一种有迹可循的历程,它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着不同的效果。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政策实践如下:1. 季诺政策(1933年)季诺政策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实施的一项政策。

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大规模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以税收和支出为核心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加速经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大萧条。

2. 巨额债务政策(19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面临高通胀、高失业和不断增长的国家债务等问题。

随后,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种以大规模借款为核心的巨额债务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降低税收、增加军事开支和大规模借债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其债务规模过大,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3. 普遍福利政策(2008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

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经济恢复和刺激就业的措施。

其中包括对金融系统的广泛整顿、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劳动力培训机会等。

这些措施不仅成功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改善了社会福利。

三、财政政策理论分析财政政策是一种复杂的调节经济的手段,其结构和体系较为庞杂。

有许多学者对财政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为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1. 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是对财政政策中财政收支的调节及其对时局变化的持续作用的理论探讨。

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

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

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财政政策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财政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方法。

在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被广泛运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二是支持企业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三是完善财政管理。

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是中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促进国内消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如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鼓励汽车消费、促进旅游业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消费的增长,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支持企业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弱势群体的措施来促进社会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和发展机会。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社保政策,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和劳动就业难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完善财政管理完善财政管理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在中国,政府加强了财政信息公开和预算管理,推进了预算制度的改革和财政监督的加强,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

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思考虽然中国的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要想在未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政府还需要细致地完善财政政策,实现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学习国际经验。

中国的财政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经济的状况,而无法充分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失业现象,而是把失业
率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

2、物价稳定
就是将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2005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4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标志 着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了取向。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 政策),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 远。具体说就是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 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发行规模。调整结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 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 向结构。
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非均衡性给经济生活带来不 良的影响,又要避免通货紧缩给经济带来的严重 挫伤,降低经济效率。

3、经济增长
指的是一国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准确地说,
指人均实际产量的增加,一般用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增长率表示。 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物质资 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
内在稳定器 指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依靠其本身具有 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收到自 动抵消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指政府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 收和财政支出,以达到调节总供求、熨平经济波动的 目标。

1、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功能的主要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效力:理论综述与政策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主流宏观学的和,从理论上对财政政策的效力进行全面的,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效力只存在于“自动稳定器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短期内存在三种机制的挤出效应:利率机制、实际汇率机制和价格机制,而在长期内,不仅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而且会导致经济更加波动。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然而本文在了我国1988—2003年的财政政策实践后发现,“冻火鸡式”的财政政策,应该为1988—1994年的剧烈经济波动负责;持续长期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了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对2004年的局部经济过热以及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持续长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难辞其咎。

关键词:财政自动稳定器,积极财政政策,政策效力,政策实践
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Survey;of;ory;and;Practice
Abstract:;Utilizing;the;theories;and;methods;of;mainstream-macroecon omics,;this;paper;gave;an;all-round;analysis;of;the;efficacy;of;fiscal;polic y;with;the;following;conclusion:;the;efficacy;of;fiscal;policy;only;lies;in;t he;“automatic;stabilizer”
positive;fiscal;policy;results;in;three;crowding-out;effect:;mechanism;of; interest;rate,;real;exchange;rate;and;price;in;the;short;and;medium;run, ;while;in;the;long;run,;it;will;not;only;have;a;complete;crowding-out;eff
ect,;but;will;lead;to;more;economic;fluctuations.;The;continual;positive; fiscal;policy;of;America;in;1960s;was;a;perfect;proof;of;the;theory;and;a ;good;lesson;for;China;to;learn.;Nevertheless,;it;was;found;after;researc hing;on;Chinese;positive;fiscal;policy;between;1988;and;2003;that;“cold -turkey”;fiscal;policy;should;be;responsible;for;the;violent;economic;fluc tuation;of;1988-1994,;the;long-lasting;deflationary;fiscal;policy;led;to;ac tual;deflation;beginning;from;1998,;and;the;over-heating;economy;in;so me;sectors;and;possible;inflation;of;2004;are;partly;contributable;to;the ;consistent;positive;fiscal;policy;since;1998. 毕业论文
Key;Words:;automatic;financial;stabilizer,;positive;fiscal;policy,;efficacy;o f;fiscal;policy,;practice;of;fiscal;policy
一、引言
1998年以来,世界经济处在一种不稳定和对广泛的通货紧缩的恐惧之中,凯恩斯的幽灵又向我们靠拢。

那些忽视经济和历史的人们正在冒着危险这样做①(布莱恩·斯诺登,2000)!我国为了治理1998年开始的经济紧缩,连续6年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财政政策。

而当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们而还在为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后续的发债空间有多大而研究和探讨时,2004年,我国局部经济过热已经形成(刘树成,2003a;2003b;2004;),并且极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虽然郭文轩等在2003年分析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及其存在的隐忧,提出了我国政府应该“淡出”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最佳退出方式(郭文轩,2003),但是对财政政策效力缺乏一个全面总体的研究和分析,因而缺乏说服力。

而本文的目的是运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财政政策的效力问题,尤其注重从长期的视角对财政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我们的结论是,财政政策效力只存在于“自动稳定器中”,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存在挤出效应,包括IS—LM模型所揭示“利率机制”的挤出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所揭示的“实际汇率机制”的挤出效应;在短期向中期的调整过程中存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揭示的“价格机制”的挤出效应(或称之为供给限制的挤出效应),而在长期内不仅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而且会导致经济更加波动。

虽然结论并不令人愉快,甚至有些极端,但是我们认为,这对那些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就能很好的调控宏观经济而熨平经济波动的人来说,本文发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如果这些有“良好愿望的人”能够听到,这对我国的经济的长期运行肯定是有好处的。

虽然人们对经济学到底是不是仍存怀疑(因为经济学不能做实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国际比较,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是幸运的,因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财政政策实践就是我国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验,如果我们不从别国的经验中汲取经验教训,那么这是我们这些搞理论研究的人的悲哀,因为我们可能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又一个悲剧性证明,这正如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所说的,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货币最重要”这一观点的悲剧性证明。

毕业论文
二、财政政策效力的理论分析—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
根据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财政自动稳定器和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应对经济波动,从而缓和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密切注视经济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在税收和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②。

下面我们就分别对两类财政政策的效力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财政自动稳定器
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税收的自动变化,一种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它们都有自动稳定经济,缓和经济波动的功能。

在经济的扩张期,税收会自动的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缓和经济扩张的目的;而在经济的萧条时期,税收会自动的减少、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增加可支配收入,使经济的衰退减缓。

它们的传导机制可以用下面的图形表示:
财政自动稳定器实际上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是一种非常简单和易于理解的财政政策,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政策工具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真正发挥着作用,同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它的简单性和规则性,它的作用往往被政策制定者们所忽视。

毕业论文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思想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而产生的凯恩斯革命,正如宏观经济学的故事开始于《通论》③(罗伯特·索洛,1986)。

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是由于私人部门对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使得私人投资和消费锐减,导致经济崩溃,因而政府必须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增加政府开支,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减少。

萨缪尔森在阐述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易于理解的模型,我们称之为“45度线模型”。

后来的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充分关注货币市场的条件下,发展了45度线模型,提出著名的IS—LM模型,这一模型为分析财政政策效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利率机制的挤出效应它与45度线模型相比较得出的。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蒙代尔和弗莱明,在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发展了IS—LM模型,提出了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成为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力的有力工具,汇率机制的挤出效应是这一模型的结论;另一方面,萨缪尔森将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整合进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中,新古典综合派的这一模型为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效力提供了理论解释。

在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引入了预期变量,并提出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失业率等概念,为财政政策的效力问题提供了短期的和长期的解释。

毕业论文
1.;45度线模型中的财政政策效力—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依据
为治理19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凯恩斯一改古典主义者关于财政预算平衡的思想,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预算平衡不仅不必要,甚至会加剧经济衰退,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治理衰退。

萨缪尔森在阐述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思想时,提出了一个简单并易于理解模型—45度线模型(如图1)。

在理论上,IS—LM模型还提供了解决财政挤出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阻止财政扩张带来的利率上涨,从而减弱甚至消除挤出效应,这种货币政策被称之为“适应性”货币政策④,而这样做的危险是政府的“债务性融资”将变成“货币性融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算赤字货币化”,这在那些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的国家是最容易发生的。

关于政府预算赤字的一个更正式一点的分析,我们将在后面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