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 第八章 现代德育

合集下载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8现代德育

8现代德育

二、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 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 践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 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3.现代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
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
◆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
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 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的认知 因素乃是道德及其发展的核心因素。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道德判断、道 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行为派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们所 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 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 终产物。
第三节
现代德育方法
◆ 现代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 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所采 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它是教师的 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方式 的总和。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 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 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
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 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 规范。
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 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 的问题。 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 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 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
说服教育的要求
◆首先,应注意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进行;
◆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
◆再次,说服教育具有情感性。

2、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 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 育方法。 榜样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标 准的具体 化、形象化和人格化。 榜样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着示范、引导、激 励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7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7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7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D2.C3.B4.A二、多选题1.BCD2.ABCD3.ABC二、判断题1.×2.√3.×4.×5.√6.×三、材料分析题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四、论述题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

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

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ABC2. B3. ABCD4.ABC5.ABCD6. ABCD7.ABCD8.ABC9. ABCD 10. ABC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材料分析题材料题1:(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现代教育学预测题

现代教育学预测题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绪论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 C.现代 D.当代 5.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6.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7.“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8.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D 》。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

《现代德育论》复习要点1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2-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有:主体发展性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德性发展,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人格为根本;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道德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主体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整体特征,它贯穿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3被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古代、近代资本主义和当代;人的发展经历了群主体性、分裂主体性、个体主体性、类主体性;德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生活德育、灌输的德育、主知主义德育、主体发展德育。

4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

5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6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

前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前者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后者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前者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辨析题: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7方面。

8施教与受教之间积极的矛盾运动。

9进的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10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德性上是统一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过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以道德践行行为基础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11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2审美。

13突破了原有三要素的平面思维框架;品德结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

14体的主体的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的。

现代德育1

现代德育1

“先听听森林交响曲吧!‚吕老师按动了音键。优美的 效率回荡在教室里。一曲终了,同学们鼓掌,要求再 来一个。 吕老师答应了:‛好吧!再来一段《课堂交响曲》。 ‚ 什么?课堂交响曲?沉思之际,收录机中响声骤起: 有尖叫呼喊的,有叽叽喳喳议论的,有嘻嘻哈哈打闹 的……”小兰,快来呀!‚一声尖叫,压倒所有噪音。 至此,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是小丽在叫喊,这些噪音 正是我们自己的‛杰作‚!怪不得昨天上自习课时, 吕老师手拿提包,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叭嗒‚一声, 录音机关上了。吕老师和颜悦色地说:‛我希望不再 听到这种‘交响曲’,你们呢?教室里一片宁静。
现代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字源 《说文解字》如此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现代德育的含义
现代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 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 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 场经济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 品德的教育活动。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 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 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的方式主要有: (1)人格感化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 教师运用陶冶法要注意: (1)要和学生一起创设良好的情境。 (2)要持之以恒。
自我修养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自觉 学习,自我教育,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方法。
从认识方面检讨——
陷入“狭隘化”的误区
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陷入了片面化、单一化、狭隘化的误区
从操作方面检讨—— 陷入“行政化”的误区
行政模式 价值取向 工作要求 机制动力 行为特征 效果类型 完成上级任务 向行政长官负责 行政权力 外部约束 服从型 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发展 向教育对象负责 教育魅力 自我规范 悦纳型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道德,“道”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意识,包容了“思想,政治,道德”,是社会现象;“德”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社会的道个体化为德。

广义的思想品德就是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广义的德育指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政治态度)道德教育狭义的思想品德仅指道德品质,狭义的德育就仅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内涵:个体按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思想品德观的变化传统的思想品德观决定论(神定论,费尔巴哈生物决定论,墨子环境决定论)——主客体交互作用论传统的思想品德观主观理念的,静止的——客观的,发展的思想品德结构:个体的道德品质(德性)不仅存在于个性结构(与智、体、美…)中,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结构。

(源头: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知、情、意)五要素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信(道德信念)其中知、情、行三要素是普遍确认的要素。

很多新的假说:三维结构说(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三子系统说(定向,操作,反馈系统)三结构说(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这些假说的进步表现在1、品德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的一部分2、突破了原有的三要素的平面思维宽假,从复杂结构(多维性,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讨)3、品德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发展性)人们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结构表明:1、不仅要进行表层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深层次的意识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

2、不仅要注意社会道德内容的传授,也要注意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3、要注意到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形式与品德内容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内容促进形式的发展。

4、加深了对德育对象的认识,为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过程的安排,德育评价指标的确定都提供了依据品德发展与德育的揭示结合起来才能对品德完整、全面的认识。

第八章 现代德育

第八章 现代德育

◆道德情感指人们用一定的
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 言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言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对美好的道德行为产生 敬仰, 敬仰,对不道德行为产生 厌恶和憎恨等。 厌恶和憎恨等。
◆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 现出的实际行动, 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 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 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
三、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
1.认知派 1.认知派
观点
◆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
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 识的掌握和信念、 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苏格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四个阶段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四个阶段论
(3)学生品德结构
图9-1 学生品德结构
学生的品德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 学生的品德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这个结构中,底面由道德认识、 这个结构中,底面由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 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顶端是由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 “合金”——道德信仰构成。 合金”——道德信仰构成。 道德信仰构成 德育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 德育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 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融合,最终达到形成信仰的境界。 互融合,最终达到形成信仰的境界。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点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 育的内容;现代德育过程的特 育的内容; 现代德育的方法。 点;现代德育的方法。 2.难点 2.难点 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 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现代 德育观的再认识; 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过 程的本质
本章教学要求
2.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 现代德育

第八章 现代德育

1.说服教育法
概念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 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 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种类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
要求
◆首先,应注意在民主平等的基
础上进行; ◆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 ◆再次,说服教育具有情感性。
2.榜样教育法
概念
英国教育家洛克 说:没有什么事情 能像榜样这样能够 温和地而又深刻地 打进人们的心里。
要求
首先,要为学生选好榜样; 其次,要善于向学生宣传榜样; 第三,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榜样; 第四,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
3.陶冶教育法
概念
陶冶教育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陶 冶的方法。
种类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 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 熏陶三种。
要求
一方面,要精心选择与创设陶冶情境。 另一方面,陶冶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 八 章 现 代 德 育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德育的概念、掌握儿童德育发 展的阶段,和现代德育的途径。 理解掌握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规律); 了解和掌握现代德育的方法。
第一节 现代德育观
1、德育的概念
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 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 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 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以及现代 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所期望的 品德的教育活动。
谢谢教学合作 祝:学业进步 生活愉快 下次再会!
课程 团队活动 校园文化 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 大众传媒
第二节 现代德育过程
一、现代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现代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 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 强的实践性。 2、现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 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3、学校教育的特点:① 专门化——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 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指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4、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5、学校产生的时间和条件时间:奴隶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政治统治、文化需要(文字出现)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学校最初是以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为特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面向甚至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P21-32)。

古代教育思想奴隶社会著名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论语》产婆术《理想国》——培养哲学王主要观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仁义、学而优则仕教学原则:温故知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知识即美德古希腊三贤之后:昆体良、奥古斯丁孔子之后:孟子、荀子、韩愈等。

强调国家和社会在所有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强调个人是属于国家的,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公民;2)教育还应该使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顺应儿童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在于助长人的本性,在于把人性中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3)强化了由柏拉图开始的“主智主义”的教育观。

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把教育区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文雅的;4)自由教育理论和教育适应自然主张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两个重要思想系统的形成。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三版第八章第十章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三版第八章第十章

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 化

教育功能历来被视为家庭 的基本功能之一。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点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的体现,是预期 的德育结果。 德育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更为突出的特点:
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
二、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对德育目标很少有专门 阐述,大都涵盖于教育目标之中。与教育目标 的表述相一致,不同学者或流派对德育目标也 不外乎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或二者兼顾的角 度出发来加以阐述,分别表现为“社会本位”、 “个体本位”和二者兼顾这三种不同的德育观。
三、德育与公民教育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与公民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公民教育 受到广泛重视。广泛来说, 公民教育即是现代国民教 育的简称,世界上许多国 家都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 的国民作为国家的教育目 标。
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 育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属于心 理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个性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等的划分来看,良好个性 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 育的共同努力,将之归结 为德育培养目标、任务是 不妥当的。
科技和工商业的进步,使 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 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 提升,可这却无法解决人 们心灵的困扰和给人类自 身所带来的各种危机。这 些都需要学校教育直接加 以面对。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 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兴 起,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 济、文化乃至政治交往日 益频繁、普遍,全球化、 国际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现实。
一、德育过程概述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及观点
代表人物:休谟,居友 观点:认为德育的根本不在于认知,而在 情感。指导人们行为的是习惯、本能和情 感,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
• 几点重要启示
认知派启示我们
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 道德认知规律。
行为派启示我们
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 练,在德育过程中,特别要重 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教育 者本人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代表人物及观点
戴蒙(W.Damon)和考贝(A.Colby)认为: 人们基于道德判断的道德行为少之又少, 更多的道德行为则是基于多年生活经验 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自动化的习惯。
班杜拉(A.Bandru)的观察学习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 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学习。这 种学习使人较易、较快地习 得某种社会行为。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 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长期的过程 ——“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 反复的过程 ——曲折 中前进,斗争中成长
情感派启示我们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至 关重要。当前德育工作中,德育效 果不佳、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不能寓于情感教 育之中,教育者缺少爱心或缺乏触 动学生心灵的德育艺术。
四、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
1.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为 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 整体。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 育的内容;现代德育过程的特 点;现代德育的方法。 2.难点 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现代 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过 程的本质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历史形态, 了解现代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理解学生品 德结构的形成,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道德行为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掌握现代德育活 动的基本环节和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了解和掌握现代德育的方法。
3.现代德育
现代德育人本化、民主化、 科学化; 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现代德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 到全面理解; 现代德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 趋势日益明显; 现代德育终身化和全民化。
三、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
1.认知派
观点
◆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
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 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四个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阶段 公正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 受认识的局限和思维发 展水平的制约,还不理 解成人和周围环境对他 们的要求,他们往往是 我行我素,按自己的想 象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 — 8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敬权威,顺从外在 的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3)可逆阶段(9 — 10岁)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 械地遵守规则。 (4)公正阶段(11 — 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观念不再是判断单纯的准则关系, 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三、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 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 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 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学生品德形成中的知、情、行的对立统一
所谓学生品德形成中的对立,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知、情、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 “理达情不通” “通情不达理”
◆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 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 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
(2)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行 为教育的关系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的整体。
◆一方面,道德认
识教育、道德情感 教育、道德行为教 育无论哪一方面的 工作开展得不好, 都将影响其他方面 工作的顺利开展。
★ “坐而言不如
起而行”
那么,在我国应如何抓好中小学生 的道德行为的教育?
第一,要从中小学日常 行为规范抓起 第二,要从中小学生实 际出发 第三,要特别强调训练 和强化
(2)情重于知 道德濡化为人的品德的“催化剂”是 道德情感教育。
★ “没有深刻的感情教育,一切苦
口婆心的道德教育最终必然全部 落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的 认知因素乃是道德及其发展的核心 因素。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道德判断、 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道德认识未必能导致道德行为,只有养 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指望出现 良好的品德。因此,行为派主张重视行 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 道德情感教育可概括为二十个字 以理育情 以情育情 以境育情 以行育情 以美育情
3.德育要以生活为依托,知、情、行的 教育道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 生活是德育的土壤。 学生的生活包括校外 生活和校内生活。
学校德育与校外生活不良影响的关系
5+2=0 意思是:五天学校教育的 结果被两天校外生活的消 极影响完全抵消了。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 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 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二、德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形态的德育 德育的内容极其简单; 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 生活相结合; 德育是平等的。
2.古代学校德育 古代学校德育为社会统治阶级 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 古代学校德育跟生产劳动脱离; 古代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和不平等性。
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以道德意识为主导的阶段(7—12岁), 属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 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交替主导的阶段 (12—18岁),属于思想品德形成的过 渡阶段; 以政治为主导的阶段(18—25岁),属 于思想品德成熟阶段。
二、现代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德育任务的制定、德育内容 的确立、德育方法的选择、 德育途径的实施是德育活动 的基本环节。
“知” “行”脱
节 “情” “行”脱 节
• 另一方面是知、情、行各要素之间发展 方向与水平不适应。
发展方向指各要素的内容、性质; 发展水平指各要素发展的程度。
★ 从理论来讲,正是对立性,促进
了学生品德的发展,即不断从不 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 这是品德形成中的矛盾运动。
所谓学生品德形成中的统一,是指知、 情、行在品德形成中既具有不同的地位 和作用,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 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
第一节 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的概念
德和育
我国古代还没有使用“德育”这个 概念,往往以“德”或“育”来代 替德育; 近代,一些教育家曾用过“道德教 育”和“训育”等概念表示德育; 现代,德和育作为一个词来使用。
德育的概念
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 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 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 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以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所期 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3.现代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 目的、完成德育任务, 实施德育内容的具体 活动渠道和场所。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课程 团队活动 校园文化 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 外活动 大众传媒
这一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 力,促进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即内化与外化。
内化指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或排斥外部环 境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 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的过程。
外化则是指教育者如何根据社会对青 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教 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
2.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情重于知
(1)行重于知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 希尔说: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韩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
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构 成完整的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可概括为教育
者、受教育者与德育活动。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德育过程的 组织者。 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是品德行为的主体。
德育活动是教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 教育者的中介手段,包括德育任务的制 定、德育内容的确立、德育途径的实施、 德育方法的选择等。
1.现代德育任务 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工作要使学生在思 想品德的发展上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
我国德育的基本任务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能力、践行能
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现代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模仿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 (一)
结论
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 形成某种道德行为方式 的重要途径。
榜样的作用——攻击反应实验 (二)
结论
榜样具有一种替代性的作用。 榜样在儿童道德行为方式的 形成和改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感 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