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第十七课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386年,西鲜卑拓跋部建立政权,史称“北魏” 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
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两种不 同文化存在冲撞,一直以来“以胡治 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
分化严重。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名统治者,面对这 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 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 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 于467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 学,熟读五经和诸子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 会矛盾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 衰落。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 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 现的,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 一些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 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 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 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 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 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Nhomakorabea洛阳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 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学,熟读五经和诸子 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 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 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 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 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 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 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 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政权 更替
北方 政局 统一 政权
北魏
西魏、东魏
北齐、北周
隋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过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维 持了近百年。386年北魏建立,后迁都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融合。
政治 1、中央:集权中央。2、地方:基层设置乡官,实行
特点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冯太 后 孝文 帝改 革 孝文 帝 作用 特征 民族 大融 合 意义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

2、隋唐王室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如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 鲜卑人,其子杨广(隋炀帝)是胡汉混血儿;唐高祖李渊 的母亲和杨坚的皇后是姐妹,因而具有鲜卑血统,李渊的 妻子又有匈奴血统,所以其子李世民(唐太宗)有胡人血 统,李世民的妻子又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是她所生,唐 初三个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至于文武大臣出身少数民 族或是胡汉混血儿的更是不计其数。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 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 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 的官职。” )
1、
鲜 卑 姓 拓 拔 丘穆陵 步六孤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汉 元 穆 陆 姓 鲜 卑 姓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姓 贺 刘 楼
3、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思考: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除 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汉姓(2)与汉族贵族通婚(3)学习汉礼 (4)用汉语(5)穿汉服(6)用汉制 2、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1)加速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 “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 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 革有何启示?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与汉联姻
⑤用汉制
3.作用
⑥学汉礼
2020/8/16
后来,北魏分裂……
北魏
2020/8/16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
分组讨论:评价分孝组文帝讨?论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 “孝文帝的改革使得一个有 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的文化很快消亡,所 以他是千古罪人。”
2.(各抒己见)当今
社会仍然需要尊老、养老 的风气,作为青少年, 我 们应该怎么做呢?
2020/8/16
知识小结
统一时间 建立时间
原因
迁都__
措施
孝文帝迁都
意义
北魏统一
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改革
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巧记小口决
北魏出了孝文帝, 推行改革有魄力 迁都洛阳说汉语, 穿汉服、改汉姓 鲜卑与汉联姻起, 用汉制、学汉礼
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和影响。
就像煮好的八宝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 融合在一起
2020/8/16
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该怎么办?
改革!
2020/8/16
二、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原因
迁都洛阳 ②北魏都城原来在——,后
迁到——。
2.内容
进一 步改革 的措施
①说汉语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点拨:评价孝文帝,可以参照两个标准——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历史的进步 是否有利于整个 中华民族的进步。)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 方,目睹了洛阳的风 貌,感慨的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 后的异族风气,现在 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 以言传
返 回
返 回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状况
从初二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年 龄偏低,知识水平和资料来源还是很有限,但 他们有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从 能力上看,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喜欢动手 去做、喜欢用语言去陈述,但理性认识较差。
教学预测及对策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1)分析战争 部分,学生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全面,对策是 指导学生积极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 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2)介绍人物部 分,有的学生会力图参与,但又无从下手。 对策是积极指导学生从历史书籍、影视、网 络、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教材分析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 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 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 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呼声:有直 面凶顽、英勇搏杀的悲壮;有兵民一家、予敌重创的凯歌;有 挥笔如剑、引吭泼墨的自信;有致力发展、捍卫尊严的凛然。 正是这一代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 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包括融合的原因、融合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融合的原因1.地理因素: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相互接壤,地理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方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了各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融合的意义1.文化传承: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2.经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3.社会稳定: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加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政策和措施1.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差别化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民族的教育,推动多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融合。
3.文化交流活动:政府组织和支持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
结论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在推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字数为1049字,并未达到最低的1200字要求,请您根据所需进行适当的扩充。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能力方面:(1)通过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改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通过学生讨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1)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统一。
(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法和指导方面: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然后引导学生对各项改革的历史措施的原因、作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看孝文孝的改革是怎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俸禄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使鲜卑贵族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北方社会制度和风俗发生了变化。
最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改革的历史意义,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突出体现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分析:北魏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都学过一首流传于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大家一起朗诵。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使认识到鲜卑民族的粗犷、豪放。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有哪些? ①大量少数民族人民南下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 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 民族融合的表现(社会生活方面)?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乘前秦内乱建立政权,国
号“魏”,史称北魏。其势力扩展到山西、河北, 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 公元439年,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统一了北 方。
北魏冯太后改革
• 公元471年,年仅5岁的拓跋宏(孝文帝)继位, 国家政事主要由其祖母冯太后掌管。 • 冯太后听从大臣的建议,革除部落旧俗,仿照汉 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①集权中央,基层设臵乡官,实行 “三长制”。②官员实行俸禄制,打击贪污受贿。 经济上:①实施“均田制”;②内迁务农的 鲜卑人可减免租赋。
服装: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汉族女子服饰由宽衣博带 变为窄袖紧身;服装样式中出现了帔 饮食:蒸馍、烙饼、面条、油炸饼、馅饼 家居:胡床、方凳、圆凳
南北交往
• 南北长期对峙,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相互 交替。
• 南北互使——北魏政权稳固后,南北互派使者的 活动更加多见。 • 南北互市——南北间商品交易常以“互市”的形 式进行。
西晋灭亡后的北方政局
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 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前后出现的政权不下 30个。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大致统一过 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 (386年—534年)维持了近百年(439年—534年) 的北方统一。 直至隋统一前的270年间,民族交往与民族 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大融合则是历史发展的 主流。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1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游牧民族
定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 “: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 汉 族先进文化。 影响: 1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背 景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 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 容
政治方面: 迁都至洛阳; 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 实行三长制。
社会生活方 经济方面: 面:说汉话; 实行俸禄 穿汉服;改 制、均田 汉 姓;鼓励 制等。 与汉族联姻;
文化教育方面: 学习汉族的文 化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 养老的风气等。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
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 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 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 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 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
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第17课 北方的民族交融

羊肉串
胡麻饼
奶酪
“汉人胡食”
煎饼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等被译成汉语广泛流传
评价孝文帝
看法一: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全 盘汉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鲜卑族及 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 罪人”。 看法二:孝文帝改革尽管使鲜卑族不再 独立存在,但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 展进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政 治家、改革家。
5、根据材料说出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讲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 · · · ·
用汉制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 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 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 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学汉礼
交融高峰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穿 讲 改 通 用 汉 汉 汉 汉 汉 服 语 姓 婚 制
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促进北方民族的 交融。
交融高峰 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北方民族交融情况。
一、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
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人拓跋珪建立 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 一北方后,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 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 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 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 如果你是北魏的皇帝,你该怎么办?
穿汉服
改汉姓
鲜 卑 姓 拓 跋 汉 元 姓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独 贺 赖 孤 楼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课堂练习
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 是( ) B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 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导致这一 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D A汉族人口大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 B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C黄河流域向来文化昌盛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改革家,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 方的四个政权。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B A氐族 B鲜卑族 C匈奴 D羌族 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 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C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 改革 D明成祖迁都 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D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目 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北 魏 改 孝 文 革 帝 改 措 革 施
洛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 鲜卑语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汉族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 汉族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汉族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精编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导人:背景为古色古香,古典音乐话服饰:今天为了和同学们见面我特意打扮了一番。
穿上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服装:唐装。
其实我们汉人的传统服装叫上衣下裳,所谓裳指的是下衣,却不是今人的裤。
而是裙。
裙内的长裤叫,没有前后裆,类似今天小孩穿的开裆裤。
这种服饰既不方便,又不取暖。
我们汉族的服饰的发展到上衣下裤,受到了大约1600左右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1600年的民族大融合。
媒体显示:民族大融合二.话历史:我们先来听一位鲜卑和他的子孙之间的一席谈话:我的孩儿们!我老了,生活在洛阳,我更怀念草原的游牧生活。
孩儿们!今天我忽然很怀念过去,尽管我们现在姓“元”。
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根。
我们身上流着鲜卑拓拔部的血。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生活在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由于那里气候寒冷,物产不丰富。
部落联盟逐渐西迁和南下。
到魏晋之际,我们迁到鄂尔多斯草原,而且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我们拓拔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我们进入中原,并且把我们的首领封为代王。
来到这里我们经常遇到身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但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身着袍服的汉人,我们开始并不怎么来往,时间长了,日常接触开始频繁了。
我们彼此影响着:我们开始学会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农产品也慢慢成为我们主要的食物,也开始接受他们文化。
听说他们南朝人也穿我们的裤褶服,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也穿他们的汉服。
我们生活得很安逸。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我们的政权,被当时强盛的前秦所灭。
直到淝水之战后,我们的首领拓拔纠合旧部,即代王位。
398年,拓拔硅即皇帝位。
定都平城,改国号魏。
我们政府制礼乐、定律令;给人民耕牛,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我们鲜卑族迅速发展,我们的政权也强大起来。
我们一一消灭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十六国,统一了北方。
没想到我们的皇帝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比如我们的姓氏等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在颠簸流离中度过的。
好啦!你们以后可以过太平日子,我也将在这里度过我的余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
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中原的关系) 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中原的关系)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今欲断北语 三十以上,习性已久, 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 三十以下见在进朝廷之人, 草,三十以下见在进朝廷之人, 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各宜深戒。 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主持的改革 ① 内容: 内容: 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俸禄制
2、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亲政后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学汉语 (3)禁胡服 (4)改姓氏 (5)通婚姻 (6)改官制
冯太后
结合商鞅变法和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我们可从他们身上学 习到什么精神品质
北朝的更替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魏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 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 的现象有哪些? 的现象有哪些?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隋唐女服
隋唐男服
唐装的“宽衣大袖”是礼服 窄衣窄袖”的是常服。 “窄衣窄袖 唐装的“宽衣大袖”是礼服,窄衣窄袖”的是常服。
汉族妇女做馒头、 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中胡床
北齐《校书图》 北齐《校书图》中的床榻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方长期分裂 2、多个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3、鲜卑族统一北方 4、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 的主流。 的主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明, 接受汉族先进文明, 巩固北魏鲜卑族的 统治。 统治。
汉服
胡服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丘墓陵 穆 步六狐 陆 鲜卑姓 汉 姓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贺 楼 楼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 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子作后宫,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三)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促进“民族大融合” 2、促进“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游牧民族
定居 畜牧业 服饰
农耕民族
三、民族大融合的表现
一、社会生活 衣 食 用 二、南北往来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日常用具相学习 南北互使、 南北互使、 南北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