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的圆饼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真实写照。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选D。

注意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日本学习西方官制,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

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3.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解析:选D。

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与顽固派并未决裂,各省督抚大都反对维新变法,故正确答案为D。

4.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大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戊戌政变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名师点拨] 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名师指津]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知识点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测试卷含解析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测试卷含解析

第九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资金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解析】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允许民间设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2.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属于两次思想的共同点,排除含有②的A、C;康梁思想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排除含有④的B。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也发展为政治运动,故①③说法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3.(2015·北京模拟)《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

其他各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4.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

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

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

”由此可推出()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精选学习文档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精选学习文档

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

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

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编自康有为《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0多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

(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B、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

新政之所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是由于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答案】 C2.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新政开始后,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控制了京津地区,并千方百计地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拒绝推行新法,①②④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③错误,本题选C项。

【答案】 C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谭嗣同热心于变法事业,最终也没有妥协。

材料中“所愿皆虚,一无可冀”“茫无可依”体现了他找不到变法出路的苦闷心情。

【答案】 B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解析】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D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 D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1+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1+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的圆饼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真实写照。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选D。

注意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日本学习西方官制,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

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3.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 )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解析:选D。

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与顽固派并未决裂,各省督抚大都反对维新变法,故正确答案为D。

4.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大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2.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是指()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A.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3.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

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4.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①公车上书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6.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

乱民必作,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201709010314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201709010314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一位外务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我们的全部收入只有8 000万日元,现在一想到有2亿3 000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日本人的富裕源于哪次战争的赔款()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白银3 000万两,总计白银2亿3 000万两。

答案C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字样的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B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马关条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也不得不相应放宽对中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支付战争赔款,也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C4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写道:“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兴商战”“力挽利权”,可知符合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答案选B项。

洋务派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派主张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不符合最早提出的限制条件,排除D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二 百日维新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二 百日维新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解析】①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故选B项。

【答案】 B2.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开垦荒地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绿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开垦荒地等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

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答案】 D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

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解析】“勿黜革旧大臣”会削弱维新派的实力,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中的守旧大臣思想保守,不支持变法,会阻挠破坏变法,故B项正确;“勿黜革旧大臣”加重了变法的阻力,而非减轻,故C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 B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2017-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2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2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选C。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A在甲午战争之前,B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

3.“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选A。

B项是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共同点,C项是洋务派的思想指导方针,D项既不符合洋务派,也不符合维新派。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1+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1+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百日维新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点拨]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2.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 选修1 2.4戊戌变法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 选修1 2.4戊戌变法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1.(2017〃东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

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

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

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

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

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臵。

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

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来达此目的。

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中‚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等信息概括。

第二问依据‚收拢地方督抚之权‛‚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等信息概括。

第(2)题依据材料中‚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等看出汉族地主离心力大为增强,为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2)影响: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1+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1+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重点精讲]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20170828031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20170828031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解析:选A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戊戌新政中”和“切中时弊”,符合这两项的只有A项。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修筑铁路,开采矿产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绿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分析能力。

②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至少对他们没有坏处,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A.创办西式学堂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C.派人赴日留学D.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解析:选B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

B项是经济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选B本题实际上考查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触及到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

8.从近代化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选C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注意对近代化含义的理解。

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1)文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7分)(2)参加会试的举人对此次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这对戊戌变法运动有何影响?(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联合举人百余人……上书”可判断文中提到的事件是公车上书。

其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注意抓住材料中“嫉之如不共……之仇”,及“百余人”“将及万人”“与八股性命相依”等信息,说明参加会试的人分为支持的少数人和反对的多数人两部分。

答案:(1)事件: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

(2)态度及其原因:一部分人支持,因为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大多数人反对,因为废除科举将损害到他们的个人利益。

影响:这说明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它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9分)(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异同点,原因应考虑经济因素。

第(2)问考虑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面来回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11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

第(2)问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主张实施全民教育;重视女学,认为女学关乎国家命运。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12.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

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

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3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6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五句话,可分三层,前三句一层,后两句各为一层,概括其层意即为弊端所在。

第(2)问,从“首在裁官”“闲散衙门被裁者”“均准入学肄业”等方面概括归纳其措施。

第(3)问,从材料四中的最后一句话中概括其失误之处,其启示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方式、策略等方面分析。

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

(任答三点;若言之有理亦可)(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

(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