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

合集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这一变迁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结果。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经济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化进程催生了新的社会结构。

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人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主要力量。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与经济变迁密不可分的是文化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群体共同经历和共同行为方式的集合体。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转变。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族观念、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逐渐受到质疑,个人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

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选择,社会结构趋于扁平化,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再仅仅取决于出身,而是更多地与个体能力和努力相关。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紧密,虚拟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商业模式。

这种变革使得社会结构趋向网络化,人们通过网络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和传统组织形式。

总的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的转变影响了社会结构的观念和价值观,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和解决由变迁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不平等、城乡差距和文化冲突等。

当前我国区域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当前我国区域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部 地 区 的份 额 下 降 到5 5 . 7 %之 后 , 1 9 9 9  ̄2 0 0 6 年期间, 东 部 地 平 看 , 2 0 1 2 年东、 中、 西 部 城 市化 水平 分 别 为 5 4 . 6 %、 4 0 . 4 %7  ̄ D 区的份 额 又 继 续 高涨 , 超过1 9 9 7 年 所 占份 额 。 3 5 . 7 %。 城 市 化 水平 最 高 的是 上海 , 为8 9 . 3 %, 其 次是 北 京 和 天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从 经 济总量 看 , 差距 明显 。 东 部 地 区 的 地 区 生 产总值 占国 人 口占全 国的2 8 %, 地 区生 产 总值仅 为 全 国 的1 7 %左 右。 分 省区
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始终 在5 0 %以上, 且总体上趋于上升; 相应 看, 按当年 汇率计算, 2 0 1 2 年东部地 区的上海、 天津 、 北京、 江
从 人 民 生 活 水平 看 , 区域 之 间 的 差 距 也 非 常 明 显 。 2 0 l 0
和 西 部地 区高 出6 0 8 . 4 元{ H 8 0 2 元; 1 9 9 8 年, 这 两个 差 距 分 别 达 年 , 东 部 地 区城 镇 居 民可 支配 收 入 为 2 3 2 7 3 元, 分 别 是 中部 和 到 了4 2 7 O 元, 1 1 5 4 9 1 元 。  ̄ J ] 2 0 0 8 年, 中部 、 西部 地 区与 东部 地 区 西部地 区的1 . 4 6 倍和 1 . 4 7 倍;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 1 4 3 元, 分 的差 距分 别 超 过 2 1 0 0 0 元 ̄ H 2 3 0 0 0 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 . 4 8 倍和 1 . 8 4 倍。 从教育情况看, 东部地 区的普通 高等学校数 为7 4 8 所、 普

新时代变化调研报告范文

新时代变化调研报告范文

新时代变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时代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本报告旨在对新时代变化进行调研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二、经济领域的变化1.市场结构调整:新时代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

传统产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2.消费升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消费,注重健康、环保和文化内涵。

3.创新驱动:新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科技领域的变化1.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时代下,人工智能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在新时代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享受到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在线服务。

3.数字经济的兴起:新时代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服务的普及,推动了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四、文化领域的变化1.娱乐文化的多样化:新时代下,娱乐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取各种类型的娱乐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创新。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3.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新时代下,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

五、社会领域的变化1.社会结构的转变:新时代下,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主题。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转型,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首先,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可以从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调整,如计划生育政策等。

这导致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从过去的人口众多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趋势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还可以从职业结构的变化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兴起,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就业形态正在逐渐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同时也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这种职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优化,高素质的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这种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新一代的观念所取代,人们对自由、人权、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人类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演变的?

人类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演变的?

人类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演变的?
人类社会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现代化社会,人类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演化的最初阶段,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此时人类尚处于采集、狩猎的状态,社会极为简单。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氏族制度,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经济基础落后,人们之间的分工也较为简单,社会结构极其稳定,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比较有限。

二、农业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开始建立了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下来,生产活动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劳动分工日益细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不断拓展,社会的发展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工业社会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社会迅速崛起。

在工业社会中,机器代替了人力,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
高。

由于大量使用机器,劳动力得到了解放,数以百万计的人进入了新的劳动领域,促进了社会的二次膨胀。

工业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当代现代化社会的核心力量。

四、现代化社会
现代化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新阶段,与工业社会相比,现代化社会更注重科技创新,高效率是现代化社会的核心亮点。

现在的社会结构以城市化为主,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社会的不断追求。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让整个世界的趋势变得更加普惠,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受益。

总之,人类的社会结构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人类要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寻找到自己的进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塑和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动因以及影响,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我们将按照时间线索,逐步展现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重点关注城乡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经济政策调整、社会制度改革、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这一过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特征,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也将对未来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社会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也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区域结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社会动态变化与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研究

社会动态变化与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研究

社会动态变化与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动态变化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社会动态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一、社会动态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动态变化即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变迁和转变。

它可以是经济、科技、文化或其他领域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结构。

首先,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式。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促使社会结构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社交平台的兴起,社会关系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者,文化的演变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化的转变会引发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方式。

二、社会结构的演变趋势社会结构是指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正在面临许多变化和演变趋势。

首先,传统的社会层级正在被打破。

过去,社会结构通常是建立在固定的阶层体系上,人们的地位与出身息息相关。

然而,现代社会逐渐倡导个人能力与付出的公平评价,社会层级逐渐变得模糊。

其次,社会结构也在向越来越平等的方向发展。

法律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对平等和权益的更大重视,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再者,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推崇也在改变社会结构。

多种文化、多元种族的共存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结构来适应这种多元化。

三、应对社会动态变化和社会结构演变的挑战社会动态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首先,教育的改革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社会动态变化导致了对人才的新需求,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次,公平正义的强化也是必要的。

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公正的机会,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论文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论文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论文关键字:经济结构政府群体城市年代生活社会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准确把握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则是制定社会政策、了解社会舆论走向的基本前提。

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状况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无论理论界还是政策制定部门对这一变化的把握和理解却似乎还不到位,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认识模式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改革前”、“改革后”的简单对比法来认识社会状况。

依照这种比较方法,人们所关心的是改革后比改革前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但却可能忽视80年代与90年代社会状况的重大差异。

实际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或可被视为80年代社会变化的延续,而另外一些变化则意味着社会结构演变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正是这后一类变化使得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得与80年代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

原因之二则是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对上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缺乏必要的敏感。

事实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会公正问题。

这些新问题对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是严峻的挑战。

但是,在“改革”话语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在“改革”还是“保守”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诸如社会公正这类问题根本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当然就更谈不上在思想理论和政策实践上有效地面对这类问题。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变化并非暂时的、边缘性现象,而是根本性的挑战,其中的一些趋势已开始定型化,这必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不应当把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视为转型期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短期现象,而要有长期应对的准备。

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断裂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众的街头巷议或普通人的牢骚已频频涉及这些变化。

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社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形态到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不止一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

本文将会介绍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分工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是以部族或家庭为单位生活的采集和狩猎部落。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

这个时期,人们的社会结构由以家庭为单位逐渐转向以村落、城邦为单位。

社会分工也逐渐发展,从而出现了以职业划分社会等级的现象。

内战后的美国,工业生产带来了“大工业家”和“底层劳工”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催生出劳工运动和社会安全网的诞生。

2. 工业文明和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融入到社会中,在大城市中形成了产业的集中现象。

同时,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让产业更为高度专业化。

这样,从小型手工业发展到大型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生产,企业也从个人或家族企业向集团和跨国企业发展,更加强调效率和效益。

现代资本主义的出现让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雇员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这样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今天的社会结构。

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趋势也最终促成了现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

3. 科技和数字化社会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技的飞跃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更为依赖数字技术,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特别的变化。

数字化社会随处可见,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人们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走向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数字化社会的出现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国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此外,它还促进了人类更广泛和更快速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商业发展机会。

4. 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深刻的改变了我们对文化、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看法。

为什么社会结构会不断变化?

为什么社会结构会不断变化?

为什么社会结构会不断变化?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群体、组织、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社会结构会不断变化。

一、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式和质量都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得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收入不断增加,这增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曾经重要的职业或产业被淘汰,新的职业和产业逐渐兴起,这不但直接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层和组成,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二、文化传承的变化文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和传统的文化习俗逐渐消失,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例如,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变化,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同时,文化传承也会出现反复,社会结构也会因此而发生相应的调整。

三、政治制度的变迁政治制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组成和分层,还会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政治制度不断变迁也会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官僚贵族占据社会结构的上层,而普通百姓处于下层。

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

四、科技革命的推进科技革命的推进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言而喻。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组成和分层。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五、人口增长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结构会发生调整。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家庭结构和社会的组成、分层和社会团结状态。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哪些新变化【摘要】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多个新特点。

城乡结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地域间社会阶层差异加大。

知识技能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日益凸显,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中占据重要位置。

新兴职业群体的崛起,如互联网创业者、科技人才等,成为社会阶层新的亮点。

教育与社会阶层之间关系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阶层差异进一步扩大。

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阶层的二元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多元化,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形成。

未来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趋势不确定,需要更多政策和改革来应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挑战。

【关键词】城乡结构差距、知识技能、新兴职业群体、教育、社会阶层、收入分配、社会阶层多元化、新兴社会阶层、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按照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权力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稳定的群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新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在不同方面,包括城乡结构差距的拉大、知识技能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新兴职业群体的崛起、教育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分配不均与社会阶层的二元分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趋势,为未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当今社会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地,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城乡结构差距的拉大对社会阶层的影响,探讨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2.研究知识技能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探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提高,帮助个体实现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15年第7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巨型发展中经济体,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情。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增长率低但基数巨大,经济发达程度有限但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流动人口规模巨大,这三个“巨大”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态势。

此外,还有令人头痛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既是难题,也是隐患。

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发展中”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上;这个“大国”不但体现在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上,也体现在地区、城乡、阶层发展的差异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和转型愈演愈烈。

伴随市场化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变化,农民阶级人数不断减少,大量新社会阶层涌现。

伴随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分配要素多元化使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显著拉大。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相对贫困问题凸显。

本文拟对上述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和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两高一低”过渡型转变为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李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呈下降态势,很快就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户均人口减小、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从农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工已经是中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分工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以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得到成长壮大,但总体上社会流动并不通畅,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底层过大、中层过小。

这种社会分化现象从差距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特别是由于隐性收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趋势:
1. 城乡融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逐渐与城市社会结构融合。

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群体。

2. 产业结构重构:农村社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领域的机会增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多元化,农民收入来源发生变化。

3. 家庭结构变迁:农村社会家庭结构逐渐由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变迁,农村家庭规模减少,核心家庭比例增加,家庭关系和责任分工也发生变化。

4. 社会分层加剧: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社会分层现象加剧。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不平等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5. 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社会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对农村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总体而言,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城市化、产业结构、家庭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年社会化的新趋势

老年社会化的新趋势

老年社会化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剧,老年社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老年社会化指的是老年人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文化、教育还是社交等方面,老年人在社会中都能够充分参与和发展。

本文将从老年社会化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逐渐增多。

这就给社会产生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养老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等。

老年社会化应运而生,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的社会现象。

二、原因1.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中存在大量的老年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社会化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2.老年人自身需求的改变:与过去相比,现代老年人更加独立、富有活力和求知欲望。

他们希望在晚年时期仍然能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并且与年轻人一同分享社会资源和活动。

3.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老年人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化水平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三、老年社会化的重要性老年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而言:1.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延缓衰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老年人改善身心健康,延缓或减少老年病的发生。

3.增加自我价值感: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活动能够展示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提高自我价值感。

对社会而言:1.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老年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历史事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社会宝贵的财富。

通过老年社会化,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2.缓解养老压力:老年社会化有助于缓解养老问题,通过老年人自身的劳动和社会参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新时代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

新时代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

新时代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结构与发展趋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元化,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化。

本文将就新时代下社会组织的变化及其趋势作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组织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无论是发展层面还是数量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其疲弱的自身建设、与政府合作的关系、资金来源等问题。

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惠性社会组织增多普惠性社会组织是指面向公众,服务覆盖面广的社会组织。

在新时代下,普惠性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质量都在增加。

比如,以儿童为主要服务目标的组织、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组织、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组织等等,这些组织每年的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

2.新型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新型社会组织是相对于传统型组织而言的,指根据新技术、新模式、新方式而发展出来的组织形式。

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较快,并具有创新性。

比如,以“互联网+”为手段,为民众提供信息服务、教育教学等。

3.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扩大随着制度创新和监管体系的完善,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发展的监管和扶持政策越来越完善。

政府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使得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趋于扩大。

二、社会组织的趋势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是社会组织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形式也将更加多元化。

泛娱乐化、泛阅读化、泛生活化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热门产业。

2.社会组织个性化社会组织将逐渐与个性需求和社会定制需求结合起来,这就促使了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结合。

如何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大的贡献和分析力,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向。

3.数字化数字化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数字化运营和管理,将使社会组织更加高效和透明化。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复杂而多层次的。

然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和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变迁与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并尝试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城乡结构差异扩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68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7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超过两倍。

此外,城市和乡村的不同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而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则远远不及城市。

造成城乡结构差异扩大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足。

另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城乡结构差异。

政府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弥合这种结构性差异。

二、社会阶层新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阶层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过去传统的阶级分化模式正在被新的社会阶层和分层结构所替代。

目前这种新的分化出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并不仅限于:自主创业者、中产阶级、新贵族、社会上层人士等。

这种阶层分化的原因很复杂,其中经济、文化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特权阶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

青年人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更多的人开始自主创业,这也为这种阶层分化赋予了一定的动力。

三、家庭结构多元化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主要以大家庭或联属家庭为主。

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例如,独居现象正在逐渐增多,大家庭和多代同堂的居住方式正在逐渐变少。

家庭结构多元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生活方式方便快捷,吸引了许多人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1. 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

2. 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接近,同时,也面临着人口总量逐渐趋稳的局面。

3. 消费升级和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趋势,新消费形态不断涌现,消费能力和消费品质稳步提升,同时,我国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4. 绿色低碳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构建美丽中国。

5. 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我国正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向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同时也在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体系。

6. 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这一演变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导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逐渐加强市场经济的,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社会转变。

这导致了工人和农民的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而城市居民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加大,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成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特点。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应不足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成为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之一、同时,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也日益明显,特别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成为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

最后,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对社会结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转变为个人追求幸福和个人价值的观念。

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提升也改变了家庭和社会结构。

青年一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待也与上一代有所不同。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直接影响了职业选择、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综上所述,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等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结构向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新趋势对于未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去应对和适应。

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现代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断发生着变化与调整。

本文将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并探讨其影响。

一、社会分层的变化与调整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等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调整。

首先,传统的社会等级体系逐渐被打破。

过去的社会分层主要基于个人的出生、财富和权力等因素。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政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个人能力和努力所带来的机会。

社会流动性逐渐增加,使得社会分层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其次,新兴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一些新兴产业和职业出现,这些产业和职业之前并未被社会完全认可或者清晰定义。

例如,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带来了一批年轻的创业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中。

这些新兴社会群体的出现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挑战和调整的需求。

最后,社会分层中的阶层差距不断缩小。

在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弥合贫富差距。

通过税制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等,一些贫困人群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社会分层的公平性得到了改善。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细胞,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调整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家庭结构发生了类型多样化的变化。

过去,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被广泛接受,即父母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然而,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由单身家庭、同性家庭和离婚家庭等多种类型组成。

这些新的家庭形态对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家庭功能发生了调整。

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度的提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

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平等分配和相互支持成为主要趋势。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形成更加平等和和谐的家庭关系。

最后,家庭结构与社会支持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亲情和血缘关系是其内部联系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新近变化。

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而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即“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公众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

作者提出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

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

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

并认为,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有助于减小社会震动、实现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和谐新趋势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是.. 150年来中华民族朝向现代化社会努力成绩斐然的一段时间,迄今已经有.. 26年历史了。

在这.. 26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几乎超过了去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最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改革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

社会分化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想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剖析社会分化、社会结构的现状,以及提出对策。

本文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笔者认为,社会结构之变迁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趋势。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前一阶段的不少研究都已经证明,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

为说明近几年的变化,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变迁的历史。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仍然是基尼系数的方法,即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相当于全国财富均为一人所有,其他所国民均没有任何财富;而基尼系数是.. 0的时候,表示,全体国民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均等的。

而这两种极端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反映贫富差距的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越均等,越接近1则贫富差距越大。

我们还知道,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收入,测量财产比较复杂,测量收入简单一些,所以,我们就用测量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来表示。

我们知道,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用来作为基数比较的1979年的改革以前的数据十分稀少,相对较好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0年对于中国经济考察后所写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1979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

该报告还指出,当时中国最富的1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22.5%,最富的2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39.3%。

如果以此为基数的话,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速度是非常快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人伟等的数据,1988年为0.382,根据笔者的数据,1994年为0.434,1996-1997年为0.4577。

到2003年,笔者根据多项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并且与其他一些学者的数据做了比较,认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不低于0.5的水平,这应该是不为过的,从趋势上看,还在进一步上升。

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

仅从基尼系数看,中国已经朝向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的方向发展了。

以上是对于社会分化现象的数据描述。

从社会现实生活看,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现象也变得比较突出。

中国的富人在中国就业人口中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虽然是很低的百分比,却仍然是一个人口巨大的群体。

比如,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认为,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中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

也是根据该报告估计,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中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

另外,许多超级豪华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居然居全球第一或亚太区第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富人张扬、奢华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富豪多数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捐款等,而中国的多数富豪还没有达到这个档次,中国的富豪很多还是以“摆阔”的方式来消耗他们的金钱。

在中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

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

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中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的数目完全不是这个局面。

按照国际标准,极端贫困的“赤贫”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而一般穷人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中国西部12省农村的大部分人竟会被划为贫困人口,因为,到2003年,中国西部12省农村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也只有人民币2,718.14元。

二、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按照上文的分析,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那么,它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也是笔者在做社会结构研究时,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人们还经常问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比如基尼系数)有没有一个临界值或警戒线,超过了这个警戒线,社会就会出问题?其实,早在1994年,当分析全国调研数据,发现基尼系数达到了0.434时,笔者就曾指出中国的不平等程度“超过了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所谓“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是指基尼系数维持在0.3~0.4之间的水平;换言之,超过0.4就是高于临界值了。

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国现在已经达到了不低于0.5的水平,当然,可以认为是超过警戒线了。

人们自然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超过了又怎么样了呢?社会真的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吗?因此,本文的这一部分就是试图探讨贫富分化的社会后果。

笔者试图分析,贫富差距究竟是怎样引发社会问题的?其引发的机制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的机制比较复杂,其机制具有“间接性”。

什么是直接性和间接性呢?举个例子,近来城市的拆迁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冲突,拆迁直接侵害了一些居住者的利益,这种引发社会矛盾的特点具有直接性。

再比如,城市化扩张中的征地,造成了很多农民失地,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其机制也具有直接的特征。

而贫富差距的机制就不是这样了,贫富差距的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它有时候引发社会矛盾,有时候并未引发什么矛盾。

即使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如果贫穷群体和富裕群体相互之间没有比较,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或其他环节,两个群体也可以相安无事的。

在这种情况下,固然,富人买宝马车、买888万元一辆的宾利车、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只要他没有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就不存在引发冲突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穷人,其收入虽然很低,如前所述,人均年收入甚至低于637元人民币,在云贵的山区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群体,但是,只要还能吃饱饭、生活还能过下去,他们也并不与北京、上海、广州的某些巨富群体发生矛盾。

既然是这样,那么间接的机制是怎样引发社会矛盾的呢?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客观的“社会结构紧张”,第二个环节是人们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也可称为:“不公正感”。

以往的社会学研究证明,贫富分化之所以威胁到社会稳定,是因为,分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而结构紧张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十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那么,既然贫富分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什么样的分化更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紧张,什么样的分化不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紧张呢?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也证明,当贫富的分化过大的时候,虽然富人集团和穷人群体并没有发生直接的矛盾,但是,巨大的差距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下。

在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obert Merton)。

墨顿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社会结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引发或造成社会问题。

笔者使用这个概念是想说明,经济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过大的反差,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换言之,不是任何一种贫富分化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只有当贫富差距太大了,其张力已经形成了结构紧张的局面,这时候,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这时候,矛盾容易激化,冲突容易发生。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34发展到现在的不低于0.5的水平,就是“结构紧张”的客观证明,应该说是处于比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状态下。

那么,“结构紧张”是否就一定会激化社会矛盾呢?笔者认为,事情还不是这样简单。

“结构紧张”是一种客观结构,发生社会矛盾有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矛盾是否出现,还要看第二个环节,这就是“公正失衡”。

“公正失衡”说的是一种民众的主观心态。

社会学传统上有“相对剥夺”的研究,指在与其他更为富有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其实,如果细究的话,“相对剥夺”的观点有漏洞。

富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就没有相对剥夺感,有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呢?笔者以为,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时候总是与“不公正”、“不合理”、“不公平”相关联的,所以,更深层次的看法是公正不公正的问题。

在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下,如果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因为“社会不公”,这就是“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

笔者以为,中国近来发生的诸多事件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正失衡”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宝马车在世界各国很多,但是,因宝马车而引发社会冲突的却并不多见。

近来,国内发生了几起宝马车引发的冲突。

先是2004年10月在哈尔滨发生的所谓“宝马撞人案”,我们暂且不论事情本身的事实究竟如何,单就一点而论,该事件在网上的评论点击率经超过了对SARS的点击率,确实使人惊讶,如此多的公众对于此事情感兴趣,确实显示了因财富失衡而引发了公众对于“财富、权力”与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另一件“宝马案”是最近发生的,起因本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在某高校内,一辆宝马车向后倒车,碰倒了一名学生,学生并没有受什么伤,只是要求车主道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