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1917-2007)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的历史剧作品通常被视为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其特色是强调情感、憧憬、理想和浪漫,主张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借鉴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在历史背景下发扬了人性、描绘了个性、表现了情感。

他的历史剧作品经常以浪漫化的方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强调和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思想、感情和精神展现得生动、细腻。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同时,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也被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他的历史剧作品既记录了历史,又提醒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论文摘要: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这一主张在其诗歌和小说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

显示其自我意识的建构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自我意识;文学创作;张扬;退隐文学活动是主体的特殊精神领域的活动,当我们试图对创作主体做出某种界定时,需要认识创作主体本质的自我,黑格尔曾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

”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其创作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本文拟从诗歌和小说创作两方面,就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作一粗略的论述。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诗的主要成分是自我表现,他说,“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海涅的诗要算是他一生的实录,是他的泪的结晶。

”翻诗以“自然流露为上乘”,在火山爆发式的情感下,《女神》诞生了,可以说,郭沫若在《女神》的创造过程中完全是被本能性的自觉情感所激发,由一种创作的灵感所控制,进入迷狂的,无目的的,极端自由的表现状态,《女神》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就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以《女神》为例,我们发现,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中的那个抒情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爆破和毁灭的渴望,可以说是五四个人主义自我意识膨胀的极端表现,在诗歌中,则反复出现“我赞美我自己!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主体!”(《梅花树下的醉歌——游日本太府宰》)“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歌》),诗歌所包含的抒情主体和意象都带有澎湃的热情和能量,“抒情自我”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鲜明体现的则是《女神》中的“天狗自我”了,这样一个鲜明而巨大的自我形象:“我是一只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了,我便是我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郭沫若所塑造的这个自我,是无所不能的,显示出一种属于诗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借助尼采式的表现自我至极的夸张和超人自我,表现出狂放恣肆的叛逆精神,奏出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交响乐中个性自由的最高潮,体现了五四时代的大破坏,大创造的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杂文创作为中心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杂文创作为中心

集》《 、羽书集》《 、蒲剑集》《 、今昔集》《 、沸羹集》《 、天地玄黄》 等文 集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郭沫若杂文创作最为丰富的年代,
艺。也就是说, 他要把文艺活动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以文艺为
‘ 鼓动革命情绪, 他向往以前的浪漫主义 《 羽书集》《 、蒲剑集》《 、今昔集》 沸羹集》 和《 等代表作均创作于该 宣传的利器,到民间去’ 他决定了今后 时期。在这些文集里, 郭沫若写下了《 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 、今 倾向走到现实主义道路上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天创作的道路》《 、文艺的本质》《 、新文艺的使命》《 、如何研究诗歌
关 键 词 : 文 ;政 治 ; 民 ; 判 杂 人 批 中 图分 类 号 :2 7 6 10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卜 5 6 (0 1 0-0 1 O 17 3 5 2 1 )8 0 卜 3 -
郭沫若一生创作大量的杂文, 主要搜集在《 盲肠炎》《 、断断
里、 酒精中毒者的酩酊里和饿得快要断气者的幻觉里去找!既然 自己已经下决心奔赴革命征途, 那么追求 的就只能是革命 的文
时郭沫若正在国统区从事复杂的政治文化领导和宣传工作。而 四十年代也是左翼文学蓬勃发展之时期 , 延安圣地 的红色根据 地文学是战争文学之重要收获。毛泽东的《 讲话》 是左翼文学之 话》 影响了后来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的去向:我要回中国去了, ‘ 在革命途上中国是最当要冲。我这后 治文化宣传工作, 也成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这就决定了郭沫若
而艺术, 超阶级超党的艺术, 与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 实际
” 郭沫若说, 有到年轻人的春梦里、 有钱人的百宝箱里、 吗啡中毒者的迷魂阵 上是不存在的。∞ 在谈及政治性和艺术性关系时,

郭沫若生平心得体会感悟(2篇)

郭沫若生平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一、郭沫若的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对他在文学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文学风格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想象等手法,使作品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如他的代表作《女神》中的《凤凰涅槃》等篇,通过对凤凰涅槃的重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2. 深刻的现实意义郭沫若的作品始终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他在作品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呼吁人们起来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

如《屈原》中的屈原,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3. 高度的艺术成就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如他的诗歌《天狗》中,以天狗吞日月的形象,寓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崛起。

二、郭沫若的历史研究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

以下是我对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独特的史学观点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权威。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

如他在《中国史稿》中,对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剖析。

2. 严谨的治学态度郭沫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严谨治学,注重实证。

他广泛查阅史料,结合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时,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考证,提出了“古史辩”的观点。

3. 深远的历史影响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内容,还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郭沫若的社会活动郭沫若一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他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几点心得体会:1. 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郭沫若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郭沫若

郭沫若

• 诗人主观世界、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充分表 现。如《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 等 • 塑造了富有判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改造利用,也是浪漫主 义的一个方面。 •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 用。 • 诗歌形式的大解放。 • 创造性的继承了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 传统。
第三 表现崇高的爱国情思 郭沫若《女神》中的大部分诗歌 都表现了他的反帝爱国思想,代 表作如《晨安》《太阳礼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最能 代表他崇高的爱国情思的诗是 《炉中煤》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表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风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艺术特点
• 自比于物,物我合一的隐喻式的抒情 方式; • 抓住炉中熊熊燃烧着的煤的形象和形 象的特征,作为燃烧辐射的凝聚点, 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现 爱的崇高、亲热、炽烈。 • 韵律和节奏同全诗的思想感情和谐一 致的形式美。
第四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敬 仰和颂扬,具有初步的社会主义思 想 代表作《地球,我的母亲》,其中诗 人深情的赞美“田地里的农人”是 “全人类的保姆”,“炭坑里的工 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 《巨炮之教训》中肯定了列宁“为阶 级消灭而战”和“至高的理想只在 劳农”的思想。
第二节《女神》—新史诗上的第一座丰碑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

郭沫若认为,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绝然重要的,充沛的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最重要的内核,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他说“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地颤动,灵地颤动,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地欢乐地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情感的起落。

关于诗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的形式要绝对自由,不拘泥于限制,为了表达主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别人的批评。

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
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

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

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在1917年至1921年期间发展。

他主张新文学的创立,追求新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反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陈腐的主题。

他还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社会现实,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主张新文学的创立,认为传统文学已经过时,应该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来替代。

他反对传统文学形式中的陈腐和虚伪,追求真实和新鲜的主题。

其次,他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社会现实。

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现代人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通常描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他们的苦难和渴望。

最后,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文学应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通常深入探讨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郭沫若的文学思想是新文学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

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

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

”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著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

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

在这部诗集中。

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无数的白云正本文由收集整理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评郭沫若之文艺思想

评郭沫若之文艺思想

评郭沫若之文艺思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文学是赤裸裸的人性的表现,是我们人性中一点灵眀的情髓所吐放的光辉,人类不灭,人性是永恒存在的,真正的文学是永有生命的,文学的好坏不能说它是古不古,只能说它醇不醇,只能说它真不真。

”在郭沫若的眼中,真正的文学如潺潺的流水一般,可以延远流长,作为人类心灵的真诚体现,人性永存,文学就永存。

文学理论有言:在文学创造的过程中,主体创作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

郭沫若也认为:“如果只抱个概念去创作,不从生活实践出发,就好像用力打破鼓,只能生出一种怪聒人的空响,自己的生活是一套,写作是一套,结果只是空虚。

”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口号,丝毫没有感召力,只是无病呻吟,别说给人精神上的滋养,恐怕会贻笑大方。

文艺创作有现实主义流派。

总认为,现实主义就是自然主义的代替品,现实就是一幅供拍摄的风景画,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无非就是写实在的东西,写人写物一定要真人真事,把实在的东西写出来就是现实。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按郭沫若的观点来看,“文艺确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但它是形象思维,允许想象,并允许夸大,”他所界定的现实主义在某种层面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中的艺术真实性比现实的真实性还要大,比现实的真实还更真实”,这是客观事实,现实中并不是有一个现成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放在那里,由我们去描绘出来,文学创造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形象,在假定性情境中,达到对社会内涵的深刻认识。

文艺的生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艺术的创作和自然现象的发生是同一的,它从内部发生,它的受精是内部和外部的结合,是灵魂和自然的结合,艺术的制作和完成总需要适当的酝酿,树木不到开花的时候不开花,不到结果的时候不结实”,郭沫若的艺术思考、艺术探索、艺术追求就是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他的文学风格、文学特色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已成型。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

从以对人性和爱的热烈呼唤基调的诗歌(以《女神》为例)、洋溢着传统浪漫主义气息与悲剧力量的历史剧(以《屈原》为例)等角度探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体味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情怀,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其文学创作特色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且继续前进。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屈原》;创作特色郭沫若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

对《庄子》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

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

他的思想曾经经历过一个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到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发展和转变过程[2]。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革命浪潮大大激荡起郭沫若的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使得他所受的思想影响是相当复杂的。

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他的浪漫主义思想与十九世纪末西欧的浪漫主义思想却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他的浪漫主义是生根在中国的土壤上的,是和中国的革命现实相关联的;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郭沫若重视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灵感、重视直觉,强调创作的不自觉性[3]。

郭沫若在接受浪漫主义的基础下,吸收了表现主义,他的文艺观具有多元复合的倾向。

郭沫若把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融合起来,注重自我表现和感情的流露,强调主观精神。

一、从《女神》看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是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的新诗集。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档案编号: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摘要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了五四时期的特定精神,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摆脱了旧时格律的束缚而趋于自由诗,在诗歌的魅力与独创性上,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因此,有必要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研究。

关键词:郭沫若浪漫主义革命理想目录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1)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3)(一)浪漫主义的内涵 (3)(二)浪漫主义的发展 (3)(三)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 (4)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 (5)(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 (5)(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 (5)(三)理想的失落与身份的迷茫 (6)(四)自由主义与五四精神的结合体 (7)三、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独特之处 (8)(一)郭沫若诗歌有强调现实社会的一面 (8)(二)郭沫若诗歌有宣传革命理论的一面 (9)(三)郭沫若诗歌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面 (10)(四)郭沫若诗歌有讽刺社会弊端的一面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使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郭沫若界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突出特征。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郭沫若的作品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从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研究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一)浪漫主义的内涵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

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和美术家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奔放的革命热情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坛上一道最为精彩的风景线。

在郭沫若的面前,形式与内容、意象与语言、诗意与艺术都达到了至高点,这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郭沫若的诗学主张1. 抒情与现实相结合郭沫若的诗歌深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诗歌应该既具备现实的反映性,又具备抒情的表现性。

他反对空洞的诗歌,主张在保持现实表现力的同时,注重抒情与表现诗人个人情感。

2. 讲究诗歌韵律郭沫若的诗歌作品语言有鲜明的音乐性特征,他注重诗歌韵律的打造,善于运用韵律的变幻调整来达成意象所需的情感表达效果。

3. 注重诗歌的形象表达郭沫若的诗歌注重形象表达,他采用生动具体、鲜明形象的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创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和意象,让人们深感其诗歌形象的生动性和视觉感受。

4. 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郭沫若倡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诗歌中常常体现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以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二、郭沫若的诗学意义1. 倡导政治意义上的诗歌郭沫若在诗歌中经常反映了自己作为革命者的政治立场和理想追求,他呼吁将诗歌作为革命工具,使之具有更高的政治性。

这一观点为革命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动力。

2. 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化的今天,郭沫若的诗歌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为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引领诗歌语言的变革郭沫若的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注重形象、韵律和节奏感的表达,这些特点在当时的中国诗歌创作中尤为突出。

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变革,推动了新诗运动的发展。

4. 传承诗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郭沫若的诗学思想和实践活动为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路,为诗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1)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1)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第一章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一、填空题:1、梁启超的()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2、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3、“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5、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6、1918年周作人发表()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7、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由钱玄同托名()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8、胡适的独幕剧()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话剧作品。

9、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小说()。

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0、写于1921年的()是郁达夫的成名作。

11、胡适在纲领性的()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概括为()。

12、新文学的第一个新诗刊物是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

13、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应修人、()、()和()四人,他们于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

14、胡适的()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新诗集。

15、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一期发表了成仿吾的(),文章对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诗的本质在于抒情。

16、1922年,汪静之出版了个人诗集()。

17、冯至的抒情诗集()代表了他早期创作风格,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

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

对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在读者也一定有的。

从“五四”以来,十年左右,以那大量的生产,翻译与创作,在创作中诗与戏曲,与散文,与小说,几几乎皆玩一角,而且玩得不坏,这力量的强(从成绩上看),以及那词藻的美,是在我们较后一点的人看来觉得是伟大的。

若是我们把每一个在前面走路的人,皆应加以相当的敬仰,这个人我们不能作为例外。

这里有人可以用“空虚”或“空洞”,用作批评郭着一切。

把这样字句加在上面,附以解释,就是“缺少内含的力”。

这个适宜于做新时代的诗,而不适于作文,因为诗可以华丽表夸张的情绪,小说则注重准确。

这个话是某教授的话。

这批评是中肯的,在那上面,从作品全部去看,我们将仍然是那样说的。

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而那情绪,是诗的。

这情绪是热的,是动的,是反抗的,……但是,创作是失败了。

因为在创作一名词上,到这时节,我们还有权利邀求一点另外东西。

诗可以从华丽找到唯美的结论,因为诗的灵魂是词藻。

缺少美,不成诗。

郭沫若是熟习而且能够运用中国文言的华丽,把诗写好的,他有消化旧有词藻的力量,虽然我们仍然在他诗上找得出旧的点线。

但在初期,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

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XX主义者”,还是天真。

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

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与生活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以外。

若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啖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

看看创造社①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但郭沫若是有与张资平成仿吾②两样的。

他虽然在他那初期创作中对生活喊冤,在最近《我的幼年》《反正前后》两书发端里,也仍然还是不缺少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但他谨慎了。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以《李白与杜甫》为例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以《李白与杜甫》为例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以《李白与杜甫》为例
黄曼青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学者都失去了发表学术著作的权利,郭沫若和章士钊能出版个人论著实属极少的例外。

这种特殊的优待,自然免不了打上深深的“文革”印记。

比如《李白与杜甫》第一节对陈寅恪的指责。

本文将结合郭沫若晚年的作品进行其文学思想的分析与探讨。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黄曼青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口岸商贸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杜甫的地主生活”异议-读郭沫若着《李白与杜甫》札记 [J], 钟来因
2.从《李白与杜甫》看郭沫若晚年的心境和他的觉醒 [J], 刘茂林
3.从郭沫若对李白的批评说到"扬李抑杜"——以《李白与杜甫》为中心 [J], 杨胜宽
4.“人民诗人苏涣”之说质疑——评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中的“杜甫与苏涣”一节 [J], 戴予篁
5.谈《李白与杜甫》——对《郭沫若与杜甫》一文的补白 [J], 丁集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有句话说得好,“谁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论别人”!网上对郭沫若的评价也是参差不齐,有比较平和的评价,也有尽是讽刺和谩骂的。

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是对郭沫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分歧,原因可能在于面对一个这样身份不断变换、思想不断变换的形象多面体,评价者只能看到有限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就使得对郭沫若的评价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从众多评论中可以知道郭沫若始终是一位热情、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我觉得他就是那个能给他所在的圈子注入新鲜活力的人。

从文学作品看他的政治态度,大跃进时期,郭沫若发表过众多紧跟形势、质量低劣的应景新诗,1966年文革正式开始,郭沫若几天内立即发表谈话,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否定,还在期间向江青献诗赞扬,接着“四人帮”倒台以后,他随即赋诗《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来抨击四人帮,不得不感叹道他真的是能跟得上时代呀,基于这件事看来,他或许是个大脑简单、四肢发达徒有文笔在政治政治并没有自己见解的人,只是别人说好他就信以为真就大加赞美,别人抨击他就紧跟不舍,简单的说来,就是个少脑子!但是在他极高的文学修养下又怎么会是个少脑子的人呢?不得不叫人又觉得他是位没骨头的伪诗人、不折不扣的马屁精,上面提到的他在文革前后的作品内容及政治态度,如果他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褒贬不是率性的褒贬,那么他就是个趋炎附势之人,再加上其他事迹可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曾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第一次失信于矛盾、郑振铎,第二次失信于鲁迅,还有在1928年他逃亡到日本都自身难保还继续攻击鲁迅,借外国媒体污蔑鲁迅,可见其内心阴暗,就这两次失事件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位正人君子,在国家危难之间他只顾个人小利,不管国家大义,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小人的嘴脸。

在他的婚姻上,显然他不是一位负责任的丈夫,在其婚恋家庭问题上,也是极其腐败不堪,如果说他是封建地主老财的话,那是认知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不是,说着新时代新诗人该说的话,做的却是又作者封建思想浓厚的人该做的事,正式婚姻三次,婚外情人又三五个,感叹一下:贵圈真乱!我想,连他自己的儿子都说:“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了,没有人可在替他辩解什么了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念:郭沫若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同时也要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2. 创作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注重形象的
描绘和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3. 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
讨论,而且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独特思想。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转型。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

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标签:郭沫若晚年文学思想一、写作背景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

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

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

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

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

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

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

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

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

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

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

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

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

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

杜甫成名则在后来。

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摘要: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之一,对于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浪漫主义新诗创作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巨大作用。

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四个主要特征,最后表达了对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郭沫若文学艺术一、引言浪漫主义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高峰,它应时代的需求而生,又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引领了一个属于自由和浪漫的时代,又在不断的自我丰富和完善之中走向更加自由和浪漫。

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之后,浪漫主义就不可避免烙下了革命的印记,一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封建礼教的憎恶和反抗,同时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喊下催生着一种更加和谐的人类文明体制。

当威廉•华兹华斯在英国西北湖区吟诵着《序曲》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无比自由、清晰的美丽画卷,而听着乔治•拜伦高歌着“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内心澎湃起的是一股针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亟待爆发的强大力量。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标榜自由和主张革命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于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当郭沫若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借着欧洲浪漫主义的东风创立新诗体系,并将自由和解放的愿望吹向中华大地时,中国文坛震惊了,中国社会震动了,中国人民震醒了!虽然郭沫若并没有在文学理论上提倡过浪漫主义,但是他却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领导者,其很多诗歌作品也正是对浪漫主义的最好诠释。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一)战斗者和弱者的对决对决是一切新事物在诞生初期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新事物宣告自己存在的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途径。

在惠特曼和歌德等人作品的深深影响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理念已经在郭沫若的心中悄然形成,他渴求更为直截了当、更为强烈奔放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传统的诗歌体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内心诉求的,反而会进一步压制内心情感的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

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标签:郭沫若晚年文学思想
一、写作背景
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

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

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

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

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

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
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

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

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

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

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

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

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

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

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

杜甫成名则在后来。

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

一般来说,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李白具有自然主义气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民间疾苦;李白叛经离道,杜甫则恪守礼教;李白诗中大谈女色和酒气,杜甫则恋歌甚少,饥饿不绝;李白豪爽轻快,杜甫工整沉郁;李白“天子唤来不上船”,杜甫“每饭不忘君”。

由于李白与杜甫的这些特征,天然浪漫主义气质的毛泽东无疑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天然浪漫主义才子的郭沫若必定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

毛郭俩人都厌恶杜甫,此非因“文革”爆发,而是以前的“心迹”。

对待李白、杜甫,郭沫若像对待屈原、宋玉那样,一褒一抑。

对李白,他倾其热情,予以颂扬和讴歌,而对杜甫则充满愤怒,将之揶揄和拔皮。

这种写作态度,自然会生太多的问题,定会让“客观”的学问家抓住把柄。

三、感叹李白:“矛盾性格”
面对李白之“穷相”遭贬,郭沫若的心无法平静,他对李白的“矛盾性格”再做感叹:“李白的性格是相当矛盾的,他有时表现得清高,仿佛颇有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但他对于都门生活乃至宫廷侍从生活却又十分留恋。

”[3]
这种“矛盾性格”不也是郭沫若的“矛盾性格”?!一方面是寂寞与牢骚,向往平民(如《郭沫若书信集》下册,162页中郭沫若说:“晚年只想找个小小的清静的角落,安下心来好好读些书,约几个好朋友谈谈心,度此余生”);另一方面则又“革命热情也,我亦受制甘”,对革命事业与文化工作眷恋不已。

李白孤独无援,曾向独狐明求情,郭沫若为此而抨击李白道:“把独狐明比为信凌君,把自己比为侯嬴。

希望独狐明重回青顾,挽救自己的失脚。

单从诗面看来,李白与独狐明之间的’青云之交’,事实上是标准的势利之交,正如李白自己慨叹过的’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

然后李白却不惜低首下心地向这样的人请求援手。

这是李白的又一面。

”这固然是李白的软弱和没有出息,但这不也是他郭沫若自己的某种写照?!“文革”伊始,郭沫若赋诗赞颂过江青,讨好过康生,不就是李白的这种“又一面”再现?!这是李白的“寒酸”,也是郭沫若的“寒酸”[4]。

在《李白与杜甫》这部书中,郭沫若几处谈到过“骨气”问题。

如果不是“自谴”,如果不是看到了别人的“软弱”和自己的“无骨气”,他何以如此再三谈及别人的“骨气”问题?郭沫若说:“政权操在奸相李林甫手里。

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凡是稍有骨气的人都受到他的排斥和杀害。

左相李适之,‘酒中八仙’之一人,因与李林甫抵触被贬,终于被胁自杀。

凡与李适之接近的人差不多都被贬斥,甚至被杖杀。

如李白与杜甫所推崇过的李邕(北海)便是被杖杀者之一。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254页)。

郭沫若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大谈李白的“骨气”的问题,但这样一个扼杀“骨气”的社会政治背景,怎让人不去联想有骨气者生存的艰难。

有“骨气”的李适之被杀,李白和杜甫都曾推崇过的李邕被杀,李白那点“傲气”还能不受“当局”的压制和打击!
四、探寻李白的“骨气”
对待李白,郭沫若着墨很多,对李白的心思做了大段阐发。

一方面他说李在“被贬”之后还念叨着朝廷,另一方面则举出李白那首830字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李白对唐玄宗竟有“责备”: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和“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郭沫若对此而深情道:“诗中叙述到他在天宝十一年十月去过幽州,看到安禄山势力的庞大,曾经痛哭流涕。

他责备了唐玄宗养痈遗患。

”“也责备了唐玄宗无知人之明”。

这是郭沫若所极度看重李白的地方,因为李白尽管天天眷恋着朝廷,但他还敢“责备”唐玄宗这个“昏君”[5]。

郭沫若为此而说道:“从忠君思想这一角度来看问题时,李白和杜甫的态度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同,是他们始终眷念着朝廷;不同,是李白对于朝廷的失败还敢于批评,有时流于怨悱;杜甫则对于朝廷失败讳莫如深,顶多出以讽喻。

李白是屈原式的忠君,杜甫则是宋玉式的。

封建意识愈朝后走,愈趋向于宋玉式的忠君。

所谓‘臣罪当诛,天王圣明’(韩愈语),成为自唐以来君臣关系的典则。

因此,旧时代的士大夫们对于杜甫的‘每饭不忘君’能够津津乐道,对于李白的‘日忆明光宫’则视若无睹。

这是主观意识在作怪。

旧时代的文人爱把杜甫比为‘圣人’,把李白看做‘浪子’,实际上是不那么平允的。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258页)。

“公平地说来,李白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还算是比较有节概的。

他比较能和民众接近,他所交往的上层也还比较有所选择。

他能藐视权贵倒是事实。

例如,高力士是唐玄宗信任的宦官头子,已经做到‘将军’,太子‘兄’事之,诸王公主等称之为‘翁’,而李白却没有把他看在眼里过。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259页)。

参考文献
[1]刘茂林.如今了然识所在——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J]. 郭沫若学刊,2010,(2).
[2]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M]. 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