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战国长城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君战国长城考

一、战国时代之形势

春秋战国以来,礼乐崩坏,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社会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代。春秋时期,西周各有实力的封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大浪淘沙般的兼并了许多弱小的国家。时至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随着“铁犁牛耕”在农业上的普及,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井田制的解体、初税亩的颁行为标志,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封建政权在各国产生并发展。社会阶级构成发生改变,形成了以封建地主和自耕农为主体的两大对立阶级。

各国封建地主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资源,相继变法革新、强兵扩军,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开疆拓土。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各国君主都有统一天下的愿望。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就成为各诸侯国的主要任务。

二、各诸侯国势力范围的划分和确定

随着春秋时期各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对小国的兼并,战国七雄的势力范围大致确定。但是这个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动态

的,在战国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军事征伐中,各国的疆域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随其国势的兴衰、力量对比的消长,形成了互有进退、犬牙交错,以及前后拉锯式地领有疆域边地的复杂局面。

战国不同时期各国疆域图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史称三家分晋。自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各诸侯国疆域基本确定。

齐国至齐缗王时,疆土“大致北在今河北中部的大城、任秋、徐水等市县一代,与燕接界;西在今河北南部晋州、威县及河南南乐、范县一带,与赵、魏相邻;南在今河南睢县及江苏徐州、睢宁、宿迁等一线,与魏、楚为界;东部有山东半岛至海”。

魏国的疆域大致领有黄河西岸的陕西东部,以秦为邻;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北与赵接壤;在河南北部一带,东与齐交界;在河南南部与楚、韩毗邻。魏国首先成为战国时中原的霸主。

赵国也是三晋之一,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疆土主要囊括今山西中部、北部、河北西南部及内蒙、河南、山西、山东等部分地区。韩国亦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是战国七雄里疆域最小,力量最弱的一个国家,至韩昭侯时其疆域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方及河北一角。燕国是周武王分封给召公奭的封国,燕昭王时,燕国的疆土北至内蒙古多伦西南;西北至今河北张北县北;南界在今天津市南部,河北中部徐水及易县南部一线;西界在今河北西

部顺平及蔚县东一线。值得一提的是,燕国的西北以及南界都筑有长城。

楚国在楚悼王时期,疆土有今四川东端、陕西东南角、重庆市大部、湖北省全部、湖南及江西大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江苏的淮北中部。

秦国在秦文公的努力下,击败西戎,“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史记•秦本纪》),从此秦国才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时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疆域包括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

上述各国疆域或是在其国力鼎盛时期的疆域概况,或是在其疆域面积最大时期的疆域概况,由于春秋末期,各小国已经被兼并,各大国就随之接壤,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矛盾就日益尖锐,随着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及各国国力的变化,各国疆土也随之变化。以魏国论之,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其在战国初年国力最为强盛。西取秦之河西,攻灭中山国,魏武侯时,南占大梁、襄陵等地,国力之强,疆域之大,可见一斑。桂陵之战以及马陵之战后,魏国受到极大削弱,加之西边秦国的崛起,魏国先后丢失河西、上郡等地。

从三家分晋至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波澜壮阔、七雄并

立的时期,无论各国的国力是由弱变强,疆域是由小变大,亦或是国力由强变弱,疆域是由大变小,都被秦国鲸吞蚕食般的兼并,秦王嬴政以虎狼之师,席卷八荒,统六合而为一,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体系十分重要。长城、关隘、城防构成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一个重要的防御体系。长城是一种由城墙相连城堡而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大漠内外游牧民族与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民族长期攻防守备的一个重要产物。

《诗经》:“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

我国长城的雏形应是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时期为防御玁狁而修建的城堡。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长城,成为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始。

三、战国魏长城的修筑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所修的长城包括各国之间互防的长城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魏长城就属于前者。魏国修筑长城是用来进行军事战略防御之用。而对魏国最大的军事威胁就是来自西边日益强大的秦国。

秦国本为春秋时期的西陲小国,然而自秦文公始,秦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发展国力。至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并有向外扩张之势,而魏国与秦国接壤,秦国向外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魏国。

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史记•魏世家》),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公元前358年,“魏惠王遣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史记•魏世家》)。

为了改变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局面,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并修筑长城,对秦国采取守势。一方面避秦军锋芒,一方面可以向东扩张。魏国修筑长城的原因大抵如此。

四、宜君战国时期的军事位置的重要性

宜君古属雍州幽地,自古以来就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咽喉之地,又是古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宜君战国魏长城修筑在沟壑险峻的山梁、沟边,依山就势婉蜒成一条纵贯南北、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屏障。偏桥路东、北有断崖深沟,长城沿沟边而建;路西悬崖上的城池和长城相连,形成了攻守兼备的军事要塞。就魏国而言,攻可西取秦之河西等地,东进可与赵、齐争雄;守可御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