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
教育学中的当代教育思潮研究

教育学中的当代教育思潮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教育学家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思潮。
在当代教育学中,有几个主要的教育思潮备受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主要教育思潮,并探讨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构建人本主义教育模式是教育学中的一大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重,以及个体在学习和发展中的自主性。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引导者,而不是权威的传授者。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
其次,建构主义教育思潮也备受瞩目。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和参与性的过程,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建立新的知识和理解。
在这种思潮下,教育者的角色是提供刺激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
此外,情感教育也是当代教育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感素质。
在这种教育思潮下,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情感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除了上述教育思潮,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派和理论,在当代教育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类的智能不只是智商的一种,还包括诸如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等多种形式。
这一理论鼓励教育者以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教育学生,充分发展和利用学生的多种智能。
此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学家们开始关注如何将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现代教学方法中的混合式教学和远程教育便是运用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
通过技术的应用,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学生也得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工读主义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第六章 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

第六章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思潮一、终身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思想。
它的出现和兴起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一方面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1.终身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潮。
它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法国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中,以“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为题论述了推动终身教育产生的若干因素。
这些因素是:(1)当今世界的加速变革(2)人口增长(3)科学技术的发展(4)政治的挑战(5)信息化社会的到来(6)闲暇的增加(7)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出现危机(8)伦理道德危机(9)意识形态的危机、信仰与学说的多元化。
朗格朗认为,这些问题和需求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动摇整个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导致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严重失灵,教育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即终身教育的道路。
总的来说,可以将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终身教育思潮是现代社会急速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与不断更新,剧烈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危机,从而适应这些剧烈的变化。
所以,对变革的适应是人们终身不断学习的最大驱动力。
(2)终身教育思潮是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时代诉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一次性的教育已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
传统学校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等弊端也被大众广为诟病,另一方面,其他校外教育活动如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兴起,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权威性遭到挑战。
因此,需要有新的教育体系来弥补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由此产生。
各种教育主义思潮简介

【改造主义】:现代美国教育思想流派。
进步主义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
20 世纪30 年代西方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社会矛盾尖锐化,以康茨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感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受社会改革的制约,故提出进步主义需改变方向,应少强调儿童中心主义,多强调社会中心教育;少关心个人成长,多关心社会变革。
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强调手段和过程,忽略目的和结果。
但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手段适当。
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
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
在思想理论上忠于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原则,但修订、扩展了某些见解。
改造主义者的主要观点:(1)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改良的目的和计划领导社会去实现其价值标准;(2)学校应成为变革和社会改革的起动者;(3)课程应以理想社会的形象为基础;(4)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公民的政治活动去参加社会改革计划;(5)学校、教师、学生应是新的更完美的民主社会的模范。
50 年代后,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是一种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教育(Reconstructionism in Education)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1]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流派思潮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
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康茨、拉格等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很大发展。
改造主义教育的一些主要人物,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
他们与作为进步主义教育主流的“儿童中心”不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于人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1993年召开“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会”,通过
· 新世纪以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加强基础教
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改善,修改了《 义务教育法》,提出了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 育的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 义务教育工寄宿制程
• ·
中国的全民教育成就:
· 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同
时实现“文盲人口减半”和“贫困人口减半” 国家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 联合国大会决定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通过
《乌兰巴托宣言》,呼吁动员社会的全部力量扫 除文盲尤其是妇女文盲和成人文盲
·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的
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行动计划》
· 1993年12月中、印等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
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和《行动纲领》
印度推进全民教育的措施
· 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 · 开展非正规教育 · 开展扫盲教育 · 以邦为主实施的一些项目,如“促进初等
教育项目”和“北方邦基础教育项目”
世界全民教育报告
2002年世界仍有8亿文盲,其中70%集 中在中国、印度等9个亚非发展中国家
性别差距依旧明显,64%的文盲是妇 女,2001年全世界小学入学年龄的失学 儿童中,女孩占57%
中国实现全民教育任重而道远
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直到 2005年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 壮年文盲2300万人; 全国8%的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主要集中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2.印度
1950年的印度宪法规定:“国家应努力 在本宪法生效起10年内为所有儿童提供免 费义务教育,直到他们年满14周岁为止。”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国家教育政 策》及实施政策的《行动计划》,全民教 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都有所兴起和发展。
1.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倡实践性教育和体验式学习。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2. 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行为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通过外部刺激和奖励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代表人物有B.F.斯金纳。
3.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
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
4. 质疑传统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一些教育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自由学校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
5. 科技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科技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技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科技应用于教育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
势,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特点:美国的终身教育体制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特 征,强调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和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形 式多样。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981年,报告《关于终身教育》阐述了关于终身 教育的基本方针,明确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一 个主要目标。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演变
❖ 在不同国家的演变
法国——永久教育、恒常教育;
美国——补习性质的教育、继续性的教育;
英国——继续教育、恒常教育;
日本——生涯教育
❖ 演变过程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整个教育活动
整个教育过程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含义: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 的连续性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强调关涉的范围,指 强调时间的维度, 终身教育的内容和目 指终身教育贯穿人 标涵盖个人和社会生
终身教育的概生念命历始时终。三十年的演活变的表各个明方,面虽。然表 述方式不同,但是有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可以概 括其内涵:一是整个的生命过程;二是完全的社会 生活。前者说明了终生教育的内涵,后者则涵括了 终身教育的外延。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5、在教育对象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 的。 6、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7、在教育功能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的 发展的工具,彻底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拔 人才的状况。
总之,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人的素质发展的整体性和教 育体系的开放性。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一)产生:
教育思潮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潮也在不断演变。
在我国,教育思潮的变革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变革,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对教育思潮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转变使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转变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应试教育时期,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强调考试成绩。
素质教育则提倡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探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1)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第十章 当代教育思潮

终身学习
社会确保人们适时地进行与其需要相应的 学习机会和条件;社会成员的学习是贯穿其 一生的自觉的活动;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学校 等教育机构,而且包括各种文化设施和机构。
学习化社会
不是对所有成人男女随时提供定时制的成 人教育,而且是以学习、完善和人为目的, 以所有的制度指向于该目的的实现而成功地 完成了其价值的转换的社会。即整个社会要 从学校化社会变为学习化社会,构成社会的 所有部门都要提供学习资源,参与教育活动; 所有成员都要充分发挥学校以外的制度和机 构的教育能力,去自觉地进行学习。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 不确定内在性 对科学理性的质疑 告别整体性和同一性
(四)后现代主义的教育主张
培养社会批判能力 强调差异性 对教育神圣性的质疑 去中心、“边界松散” 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研究范式的转变
四、“非学校化运动”教育思潮
第十章 当代教育思潮Fra bibliotek一、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市场化:把教育视为一种市场,通过市
场化运作实现教育的价值。 教育产业化: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商品性, 教育服务就是商品。 国外以及中国教育领域的实践 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评价:市场的作用及 其限度。
二、终身学习思潮
终身学习思潮的特征:
打破了学校的时间、空间和地理上的限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走向统一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的选择 从受教育权向学习权转变 从学校化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转变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共36页文档

END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大致有6种: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科学教育思潮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正在涌现。
下面梳理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第一,军事化教育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军事化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支坚强的国家力量,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调国家精神和道德修养,发挥军事体系在实施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有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儿童特性为核心批判成人学术和教育,提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性为基础的教育。
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朗费罗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发展习惯,从而实现儿童的内心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活动主义教育思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生命具有活动性,而非理论性,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他把学习比做一件“在动中发现”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活动主义教育思潮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二战后社会素质教育思潮。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教育界开始提出要将改变社会的理念和活动融入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团结。
例如,英国对普通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倡导社会性教育;德国则建立了“社会民主教育”;荷兰则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潮盛行,把培养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教育的基石。
随着它的出现和发展,各国在提升社会素质,强化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六,技术教育思潮。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之后,历史领导者开始重视青少年早期技术教育,崇尚以“教学员学习如何创新和思考”为宗旨的“实践科学技术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社会发展。
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

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1. 教育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主义注重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其核心原理包括个体的尊重、自主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它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在潜能和兴趣,并通过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2. 当代教育思潮的特点在当代社会,教育思潮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下是一些当代教育思潮的特点:- 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 强调技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 提倡终身研究:认识到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 关注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 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的关系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性。
教育主义的尊重个体、关注全面发展和自主性的原则与当代教育思潮中的个性化教育和终身研究思想相契合。
同时,教育主义也为当代教育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然而,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当代教育思潮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技术教育,而教育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潜能的培养。
4. 影响和启示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对教育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教育者应该充分借鉴教育主义的原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其自主性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应关注当代教育思潮的发展趋势,注重技术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引导。
总之,教育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相互关联,在教育实践中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各种教育思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学》第二版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行动纲领———人口、发展和教育,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人口、发展和教育肯定了
教育对人口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次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全民教育的概念, 但其字里
行间无不渗透着全民教育的思想, 并且赋予全民教育更多的责任———促进人口问题的改善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北京宣言枠和行动纲领———妇女的教育和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全民教育思潮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它的提出始
于“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0 年3 月5 日至9 日, 由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发起和组织的世界全民教 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 来自150 个国家、联合国系统各机构和20 个政府间组织以及150 个非政府组织的1 5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实施宣言的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 动纲领枠。由此, 发展全民教育成为世界绝大数国家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政 治承诺, 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作为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指 导原则。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四、全民教育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实践
全民教育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 高质量, 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实现全民教 育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 中国的全民教育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全民教育进程, 率先承诺普及“ 全 民教育” 。为此, 中国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努力, 中国 的全民教育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在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和 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展, 清晰记述了中国特色的全民教育推进历程。。同时, 建成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 距。虽然我国全民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义务教育巩固 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较低, 残疾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方面还很薄弱 , 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 距离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
教育思潮评析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教育思潮层出不穷,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不断涌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教育思潮的评析,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变革以及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以下是我对教育思潮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教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1.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个体的潜能充分挖掘,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2.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纽带。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将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育的变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下是我对教育变革的几点认识:1. 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 教育模式的变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3. 教育技术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教育思潮评析1. 新教育思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跨学科教育思潮:强调学科间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一思潮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终身教育思潮:强调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这一思潮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4. 国际化教育思潮: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摘要:一、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二、欧美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三、欧美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应用与借鉴四、欧美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美教育思潮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美教育思潮的兴起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欧美教育思潮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当时欧美国家教育界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欧美教育思潮强调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欧美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1.学生中心:欧美教育思潮强调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3.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
4.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
三、欧美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应用与借鉴在我国,欧美教育思潮的引入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等都是对欧美教育思潮的借鉴与应用。
我国教育界也在不断探索,以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四、欧美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深化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总之,欧美教育思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育思潮的概念

教育思潮的概念教育思潮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期望,也体现了教育界对于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教育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一、古代教育思潮古代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早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教育。
古代教育思潮主要有:儒家教育思潮、道家教育思潮和法家教育思潮。
儒家教育思潮强调教育的中心是人的自我修养,注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强调培养仁爱之心和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道家教育思潮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和追求真理,强调身心合一、自然之道和自由发展。
法家教育思潮注重法制教育和实用教育。
二、近代教育思潮近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启蒙教育思潮、自由教育思潮、社会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启蒙教育思潮是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运动,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智慧,推动社会进步。
自由教育思潮强调个人自由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主张真实体验和自主学习。
社会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教育思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实用教育和职业教育,主张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三、现代教育思潮现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进步教育思潮、民主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思潮。
进步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民主教育思潮强调平等和自由,主张学生参与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追求,主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特长的培养。
全人教育思潮是对传统教育思潮的继承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
四、当代教育思潮当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潮、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全球教育思潮和绿色教育思潮。
信息技术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平民教育思潮的名词解释

平民教育思潮的名词解释篇一:平民教育思潮,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呢。
咱就把它想象成一场给所有人的知识大派送。
你想啊,在过去呢,教育就像是摆在高台上的宝贝,只有少数人能够得着。
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弟,他们有机会读书识字,学这学那,可普通老百姓呢,就只能眼巴巴看着。
平民教育思潮就像是一阵春风,想要把教育这个好东西吹到每一个平民百姓的身边。
它就好比是在大地上到处撒种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壤还是贫瘠的角落,都想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
这思潮觉得啊,不管你是穷是富,是住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应该有权利学习知识。
比如说吧,有一些热心的教育家们,就像一群带着知识宝藏的探险家,跑到乡村里去了。
他们看到那些农民们,每天就知道埋头种地,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时候,这些教育家就想啊,这可不行,他们也应该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也应该会算算数,能读会写呀。
于是他们就在乡村里办起了学堂,教那些农民孩子读书认字,教大人们一些简单的知识,像怎么让庄稼长得更好之类的。
再看看城市里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以前只能在街上瞎晃悠,没学上。
平民教育思潮一来呢,就有一些慈善人士和有良知的教育者站出来了。
他们找个小屋子,摆上几张桌子凳子,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孩子们可以听到老师讲的故事,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啊。
平民教育思潮可不仅仅是教点书本知识这么简单。
它还想让平民百姓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知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就好像给一个人既送了食物,又送了餐具,还教他怎么用餐具吃饭一样。
它希望平民通过教育,能够提高自己的地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不再被人轻易地欺负或者欺骗。
这平民教育思潮啊,就像一场无声的革命。
它没有枪炮,没有硝烟,但是却在悄悄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
以前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尖上是少数的权贵,下面是大量的平民百姓。
随着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这个金字塔的形状慢慢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平民有了知识,他们就有了力量,就像小蚂蚁聚在一起也能搬动大东西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其期限是从1985年至2061年。
《2061计划总报告》,发表了五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这五门课程是:《生物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
选择科学、数学和技术之共同核心内容的标准:首先考虑的是那些对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是对现在和数十年后仍应懂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那些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之永久基础的种种概念。
其次还应遵循如下一些标准:知识的适用性;知识的内在价值;知识的哲学价值;知识有助于树立社会责任感;知识有助于丰富童年时代。
构建的新的课程模式不同于传统之处表现:第一,课程综合化。
第二、强调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
第三,人文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2.学习化社会源于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论》,1968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全面揭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念。
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
3、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4、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
”5、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
6、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第一块基石,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7、宗滴恩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
提出《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计划》8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全面评估“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并通过《达喀尔行动纲领》,重新确定了2015年前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的六项目标。
9、E-9会议”的全称是“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
会议期间发表了《德里宣言》10、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当代潮源及基本观点:一是未来主义学派;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未来主义学派的科技统治论与教育的科技取向:技术决定论;科技统治论;技术构想制与国家官僚制相结合的体制。
精英技治论;“权威技治论”。
“民主技治论”。
1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1750年)→法国(1760—1840年)→德国(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
三、解答题1、科技取向思潮的产生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思潮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产物, 一定的教育思潮, 是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条件上, 由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
1、科技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Sts 课程;科技教育,首先是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思维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等。
教学方法:发现法;创造性探讨法(发问--思考—探讨—创造);实验法;模拟创造法1、终身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1.适应国际间的协作2.适应民主化进程3.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4.社会生活文化化5.人类寿命延长,休闲时间增加2、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1.改造以学校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2.改造社会,使整个社会学习化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4.重视人的自主“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3、教育思潮的特点1、有共同或相近的理论主题,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2、对具体的教育观点、学说甚至流派发挥着带动作用,对教育实践呈现着理论导向作用。
3、表现为一些宏观的、动态的、集中的思想倾向,蕴含着某种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方法论意义。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学说的演化,成为某一阶段教育观念发展潮流的标志。
4、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1、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2、教育的经济性质的认识5、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由沃尔茨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
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指一个社会中从事苟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质的方面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
在这些方面,每个劳动者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受到一定教育和训练前后,他的劳动的质量或工作能力技艺水平和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论)高度重视人的能力、智力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断言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揭示了国民收入增长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
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经济的某些客观规律,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促进了60年代教育投资热的兴起。
6、陶布曼的筛选理论陶布曼认为,人力投资对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能对此估计过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主要来自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种原因。
提出的“作为筛选工具的美国高等教育”的观点,形成了视教育水平为信息的“筛选假设型论”。
该理论假设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不同的学历为雇主识别求职者的能力提供“信号”,雇主便从中选聘有适当能力的求职者。
7、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1、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
2、筛选理论是从分析雇主及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得到的信息问题中,把教育作为“筛选装置”来说明教育水平和工资关系的,两者的不同在于:a、人力资本的观点是“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认为提高受教育程度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二筛选理论的观点则是“教育——筛选——工资”,为教育只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产率,它在水质上只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种信号,因此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源于他在劳动力市场所起的筛选作用。
3、筛选理论就得出一个与人力资源理论原有观点不同的见解:如果雇主对雇员的学历要求超出岗位的需要,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一定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没有改变,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平等。
反之,过分的依赖学历文凭作为选聘的依据,在没有适当的协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将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地后果。
8、教育经济思潮的不足及负面效应a、教育是一种文化。
教育首要的是继承和传送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现代文化绝非仅仅是经济文化,即使是经济文化,其深层结构也是一种符合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意识、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不是浅层的物质的或物欲的追求,否则,人类的价值体系将失去它赖以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力量。
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它不仅能把自己局限在经济层面上去建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b、不能搞“经济化教育’。
在发展经济时,把教育作为其中一个要素,无疑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绝不等于现代教育是种经济化的教育,不能过于夸大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能仅以经济需求规范教育的本质和发展。
必须始终牢记,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并不等于使教育经济化。
C、单纯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战略、把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把增长和效率视为发展的唯一尺度,导致严重地恶果。
人异化为工具、价值观极端功利化。
以人为导向的发展、人精神的丰富、道德情操的允实、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协同化进步,应当成为社会包括教育的价值取向。
9、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9、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1、技术主义使人被异化2、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10、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和观点1.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传统教育把人当做灌输知识的口袋和道德驯化的工具。
在教师的眼中只有知识、分数、成绩和排名,没有学生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个性。
“真正把人当做人来对待的教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教师处于强势和主导2.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学生应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中心;学生的生命、健康、尊严、人权应该得到切实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