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行肛瘘挂线术、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期可发热。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肛周及会阴部查体、直肠指诊。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4.辅助检查:肛周彩超、直肠腔内彩超,必要时瘘管造影,盆腔CT、盆腔MRI及结肠镜检查.5.鉴别诊断:肛周皮脂腺感染、肛周毛囊腺感染、大汗腺炎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凝血功能、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乙肝三系、血型;(3)心电图;(4)胸片;(5)肛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盆腔CT、盆腔MRI、心脏彩超及结肠镜检查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若头孢类药物过敏,可替代应用其他种类抗生素(八)手术日为住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和全麻。
肛漏(肛瘘)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漏中西医诊疗常规
肛漏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
多由肛门痈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
西医称之为肛瘘。
本病发病率高,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仅次于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发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
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
其临床特点为肛周反复流脓水、疼痛、瘙痒,并可从流脓外口触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内。
1 病因病机1.1 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人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2 诊断依据2.1症状:肛周反复流脓水,久不收口。
一般初形成的肛漏流脓较多,而时间较久者则脓水渐少。
若脓水突然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疼痛感。
若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并可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外口破溃脓水流出后,症状又可迅速减轻。
2.2 体征: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者,多为结核性;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
3 辅助检查3.1探针检查:主要探明管道行走方向、深浅和内口的位置。
将球头探针从外口插入,另一手食指戴指套伸人肛管作引导,再沿管道徐徐探人,从内口穿出。
检查时禁用暴力,以免造成假内口。
3.2灌注色素:无菌纱布卷成烟卷状,长约10cm,塞入肛内,从漏管外口适当加压灌注龙胆紫或1%亚甲蓝液体适量(3—5mL)。
片刻后,再按原来方位拔出纱条,观察纱条染色的位置,即可判断内口位置所在。
3.3X线检查:对复杂性肛漏,管道不清、内口不明者,可将碘化钠溶液从外口加压注入后拍片,依此了解管道的行走方向及内口的大概方位。
如考虑为结核性肛瘘,宜照胸片及做其他相关检查。
4 临床分类4.1 单纯性肛漏:肛门旁皮肤仅一个外口,且管道直通肛隐窝之内。
内外口相通的称内外漏,又叫完全漏;若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称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管道相通,而无外口者,称内漏,又叫内盲漏。
100个临床路径汇总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肛肠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骨伤科风湿科1肛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痔(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暴聋(突发性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9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0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12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3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15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6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7胫腓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8股骨颈骨折(无移位和轻度移位)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9痿证(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0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3孟氏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4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5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6骨痹(膝关节僵硬)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7骨痹(骨关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9痛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0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消化内科感染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31胃脘痛(慢性胃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32胃缓(胃下垂)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3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4胃疡(消化性溃疡A1期、A2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5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6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7肠结(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8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9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0肝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1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2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4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4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5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临床路径46月经过多症(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7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48盆腔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9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0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1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且目前已怀孕)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2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53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4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5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卒中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6头痛(偏头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7面瘫(面神经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8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9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0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神经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儿科61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2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3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64帕金森病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65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6眩晕(周围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67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慢性稳定期))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68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9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70血浊(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71心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7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3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4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5石淋(输尿管结石)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7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77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78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79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80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1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3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重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5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86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87卵巢癌(癥瘕)中医临床路径88食管癌术后(术后病理分期为II期、III期)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9胃癌(晚期不能手术,或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姑息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90原发性肺癌手术+中医药治疗临床路径眼科内分泌科临床路径,病种肿瘤科919293949596979899100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晚期乳腺癌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前列腺癌(去势术后正在进行内分泌治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非手术)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行胃癌根治术后,需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食管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
肛瘘 肛漏 中医诊疗方案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 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 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肛瘘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 在肛肠疾病中占第三位。
中医称为“肛漏” 难自愈。
如手术不当可致肛门功能受损。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症状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 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1 探针检查 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 肛门直肠镜检查 与亚甲蓝配合使用 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 瘘道造影 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 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辩证分型1、湿热下注证候 肛周有溃口 经常溢脓 脓汁稠厚 色白或黄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按之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 可伴有纳呆 大便不爽 小便短赤 形体困重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二妙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2、正虚邪恋证候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 浓汁稀薄 肛门隐隐作痛 外口皮色暗淡 时溃时愈 按之较硬 多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 可伴有神疲乏力 面色无华 气短懒言 舌淡 苔薄 脉濡。
治法 补益中气、托里透毒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3、阴液亏虚证候 瘘管外口凹陷 周围皮肤颜色晦暗 脓水清晰 按之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 心烦不寐 口渴 食欲不振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无力。
治法 养阴清热方药 青蒿鳖甲汤二、中医治疗肛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
若管道内脓液引流不畅 可出现局部肿痛 或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称为瘘管性脓肿。
肛瘘的复杂程度与急性发作次数和程度有关。
以肛管括约肌深度为标志 瘘管经过此线为高位 在此线以下为低位。
只有一个内口、瘘管、外口称单纯性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或瘘管、外口称复杂性。
肛瘘(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低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低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肠科临床路径病种
国家规定西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西医临床路径
国家规定中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1
肛裂
1
肛裂
重复疾病分为县级医院适用版和通用版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2
血栓性外痔
2
血栓性外痔
2
痔病(混合痔)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10
痔病(内痔)
10
痔病(内痔)
11
痔病(外痔)
11
痔病(外痔)
12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
13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14
息肉痔(直肠息肉)
总计
5种
总计
7种
总计
11种
总计
14种
2
痔病(混合痔)
3
肛裂
3
肛裂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5
血栓性外痔
5
血栓性外痔
5
肛裂病(肛裂)
5
肛裂病(肛裂)
6
肛乳头瘤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7
肛隐窝炎
7
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肛瘘术后复发 主要原因:(1)术中未准确找到内口,末能切除原发病灶,一般复发率为10%。若肛瘘手术方法正确, 仍有复发,则需考虑是否有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隆病等;(2)瘘管处理不彻底,未能将管腔内坏死组 织,肉芽组织处理彻底,影响创口愈合,而再次感染复发肛瘘;或误用探针造成医源性内口,还可能造 成假道;③由于引流不畅导致管壁纤维化影响肉芽再生,管道不易愈合。 2.肛门失禁 主要是手术过程中彻底切断或损伤了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肛管直肠环,使得大便不能随意控制。 如因炎症和肿瘤长期刺激所致,使肛门括约肌失去括约功能而造成肛门失禁;或年老体弱,使括约肌萎 缩无力等,以致于括约肌功能障碍,产生肛门失禁;肛管直肠角度破坏:肛门直肠和会阴部手术,切断 耻骨直肠肌或肛尾韧带,破坏了肛管和直肠的正常角度,肛管和直肠成一垂直管状,失去直肠容器的作 用,因此造成肛门失禁。 3 肛周湿疹 肛门潮湿多见于肛门松弛,拖线引流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 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 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 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 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 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肛肠科 方磊
一、概述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被称为肛瘘, 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 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 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相当于中 医肛漏病范畴。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肛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肛周肿痛、流脓以及可能的发热。
局部检查可以观察到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辅助检查包括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以及CT或磁共振成像。
肛瘘可以分为低位和高位,单纯性和复杂性。
中医治疗肛瘘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内治法。
一般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大便规律、通畅,以及保持肛门清洁。
内治法则主要用于减轻症状和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治疗肛瘘的常用方法。
对于湿热下注证,可以使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萆薢渗湿汤加减。
对于正虚邪恋证,可以使用扶正祛邪的方剂,如托里消毒饮加减。
对于阴液亏虚证(结核性肛瘘),则需要使用滋阴补液的方剂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XXX、白术、茵陈、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芍、熟地、甘草等。
病症表现为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疗方法为养阴托毒,常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物包括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外治法包括熏洗法和外敷法。
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先熏后洗,能活血消肿、止痛。
肛瘘协作分组协定方包括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等,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用法为每次用1袋,用沸水冲泡袋中药品,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外敷法适用于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手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04
CATALOGUE
局部用药和特色技术操作指南
中药熏洗法操作规范
药物选择
根据肛瘘病情,选择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功效的
中药进行熏洗。
熏洗方法
将中药煎汤后,趁热先熏后洗, 或用毛巾蘸药液趁热外敷患处, 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熏洗过程中应注意药液温度,避 免烫伤;熏洗后应及时擦干患处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 案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肛漏病概述与中医认识 •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常见症状及护理措施 • 局部用药和特色技术操作指南 • 饮食调养与营养支持方案 •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计划
01
CATALOGUE
肛漏病概述与中医认识
肛漏病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肛漏病,即肛瘘,是指肛管周围 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 、外口三部分组成,大部分由肛 周脓肿引起。
营养支持策略制定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等指标,评估患 者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
合理膳食搭配
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饮食偏好,制定合理的膳食 搭配,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营养补充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如蛋 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改善营养状况。
,保持清洁干燥。
敷贴法使用注意事项
1 2
敷贴选择
选用具有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作用的中药膏剂或 散剂进行敷贴。
敷贴方法
将药膏或药散均匀涂于患处,然后用无菌纱布覆 盖固定,每日换药1-2次。
3
注意事项
敷贴前应先清洁患处皮肤;敷贴后应密切观察患 处变化,如出现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 用。
肛瘘临床路径范文
肛瘘临床路径范文肛瘘是指肛门与肛管以及肛周组织之间异常的管道连接,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肛瘘的临床路径是指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肛瘘的症状时,进行的一系列诊断和治疗过程。
下面是一份较为详细的肛瘘临床路径,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内容。
1.病史采集:首先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程、疼痛程度、排便情况、排便频率、排便时是否有脓血等情况。
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肛门异物、肛门炎症、肠道炎症等既往病史,以及相关的家族病史。
2.体格检查:医生需进行肛门和直肠的检查,包括观察肛门皮肤、黏膜、肛管括约肌等是否异常,触摸肛瘘管的形态、长度和深度等。
还需进行肛门括约肌紧张度的测量、直肠指检和必要时的肛门镜检查。
3.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肛瘘的类型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通常进行肛管造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肛管造影可显示肛瘘管和直肠之间的关系;超声检查可评估肛管括约肌的功能和肛周脓肿等情况;MRI则可以显示肛管和周围组织的详细结构。
4.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医生可对肛瘘进行诊断。
诊断时需区分肛瘘与其他肛周疾病,如肛裂、肛周脓肿、直肠炎等。
肛瘘的确诊依据包括:肛门或肛瘘口外观、肛瘘管连接肛管和肛周组织并能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5.分类:根据肛瘘的病理特点和解剖情况,可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型包括:低位肛管周围肛瘘、高位肛管周围肛瘘、横行肛瘘、纵行肛瘘等。
分类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6.治疗:治疗肛瘘的方法取决于肛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
一般来说,治疗肛瘘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常用于初次发作的轻度肛瘘,如局部干净切口、药物疗法等;手术治疗常用于复发性、复杂性或重度肛瘘,如肛瘘穿刺引流术、肛瘘挖除术等。
7.随访:治疗后需定期进行随访。
随访可以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症状变化,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及指导患者术后护理和生活调整等。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漏肛病(肛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要点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 ?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痿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辅助检查:(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痿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痿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痿痿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痿的分类:(1)低位肛痿低位单纯性肛痿: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痿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痿: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痿痿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痿高位单纯性肛痿: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痿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痿: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痿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痿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1)湿热下注证(肛痿急性期)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证(肛痿慢性期)证候:肛周痿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肛瘘(肛瘘挂线术)临床路径【2020版】
肛瘘(肛瘘挂线术)临床路径一、肛瘘(肛瘘挂线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00)行肛瘘挂线术(ICD-9-CM-3:49.7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肛周皮肤硬结、肿痛、流脓等。
2.查体示:肛瘘外口挤压见血性、脓性分泌物,触及条索状瘘管至肛门口。
3.肛门镜提示肛瘘内口,脓性分泌物流出。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肛瘘挂线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瘘(ICD-10:K60.300)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CRP、降钙素原、脓液细菌培养;(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正位片、常规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肛周磁共振检查、肛门镜检查;(2)常规心电图、胸片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联合腰麻。
2.手术耗材: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术后标本示家属后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4-14天。
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1.静脉用药:止痛、止血、补液、抗感染(1-7天)等。
局部用药(双氯芬酸钠栓和乳膏塞肛、中药洗剂坐浴等)。
肛瘘临床路径
肛瘘临床路径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脓肿形成引流通道与肛管相通,造成病人排出脓液或渗液的症状。
肛瘘的治疗需要通过临床路径来规范化和标准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个包括肛瘘的完整临床路径,以便了解肛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入院阶段:1.院前门诊接诊:病人首次出现肛门疼痛、瘙痒、坠胀等症状,前往就近医院进行初步检查和初步诊断。
2.住院手术鉴别诊断:病人住院后由肛肠外科医生负责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等。
3.影像学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范围和程度,可以进行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4.术前准备和评估:根据鉴别诊断结果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的体检、化验和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病人的手术风险。
手术治疗阶段:1.术前准备和麻醉:病人术前住院,麻醉科医生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2.手术方式选择: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瘘管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内开放、外开放、择期内瘘内切、肛门肛周ADVANCE闭合等。
3.手术操作:根据手术类型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包括局部感染皮肤切开、瘘管探查和切除、内瘘内切或ADVANCE等。
4.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给予病人止痛药物、宽谱抗生素和盐水冲洗等处理,预防术后感染。
术后康复和出院阶段:1.术后康复护理:包括术后伤口护理、坐浴、保持肠道通畅、避免便秘等。
2.术后并发症处理:如术后感染、伤口裂开、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
3.住院期间随访:连续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出现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出院指导:包括术后护理要点、饮食指导、注意事项等出院指导。
术后随访阶段:1.术后复查:术后一定时间后进行复查,观察手术效果、伤口愈合情况和排恶臭脓液等症状。
2.远期随访:手术治愈后定期复查,观察是否复发或有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通过以上完整的临床路径,可以使肛瘘的诊断和治疗遵循标准化流程,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肛肠临床路径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高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
指南”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湿
热下注证
正虚邪恋证
阴液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和肛瘘(ICD-10 编码:K60.301)的患者。
2.单纯高位肛瘘者。
3.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功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腹部超声、腔内超声、盆腔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
(2)中药外敷法:适用于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手术治疗:肛瘘切开挂线术。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挂线已正常脱落,伤口生长良好,肛门肿痛、流脓症状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TCD 编码:BWG050,ICD-10 编码:K60.3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
时间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天)
年月日
(第3天,手术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开出各项检查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
注意事项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
影
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
案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
事项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
通知单
□麻醉医生查看病人,签署
“麻醉知情同意书”
□完成术前小结
□完成手术治疗
□24 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及
创面渗血情况
□了解术后首次排尿情况,
必要时留置导尿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必要时)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凝血功能
□乙肝五项、丙肝、艾滋病、梅
毒
□肝功能、肾功能
□血糖
□电解质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术前医嘱
□术前饮食
□术区备皮
□术前肠道准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质饮食(鞍麻或局麻禁
食6小时后进流质饮食)
□预防感染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
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
措施
□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
操作
□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术前
准备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术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
教育、饮食指导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交接病人,检查生命体征
及用药情况
□按医嘱进行治疗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指导术后饮食
□协助安全下床
□告知注意事项
□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4天,术后第1
天)
年月日
(第5天,术后第2
天)
年月日
(第6-20 天,术后第
3-17 天)
年月日
(第21 日,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指
导术后治疗
□观察术后局部情况
□医师查房,观察术
后局部情况
□询问排便情况
□术后换药
□中药熏洗坐浴
□上级医师查房,观
察局部情况
□观察手术结扎线情
况
□根据伤口情况,适
时紧线
□术后换药
□中医辨证施治
□中药熏洗坐浴
□理疗
□疗效评估,确定出
院时间。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
意事项、复查日期
□指导患者出院后功
能锻炼、预防常识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住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
规
□分级护理
□半流质饮食
□预防感染
临时医嘱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使用中成药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
规
□分级护理
□普食
□预防感染
□中药熏洗坐浴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
长期医嘱
□肛肠科术后护理常
规
□分级护理
□普食
□辨证使用中药汤剂
或中成药
□中药熏洗坐浴
□理疗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复查血常规、尿常
规、便常规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观察患者创面渗血
及排便情况
□术后康复、健康教
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
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
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
巡视
□术后康复、健康教
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晨晚间护理、夜间
巡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进行术后卫生宣
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
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