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
--------凯恩斯第十一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基本假设
●理解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概念
●掌握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
●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熟练掌握乘数理论
说明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收入如何决定,是从分析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开始的,为此,需要先做些假设: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和厂商。
消费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
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这样的简单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才凯恩斯西方经济学中有时称为凯恩斯定律。
在上一章介绍凯恩斯写作《通论》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得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这条所谓的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即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
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价格具有粘性,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此外,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PI就会相等。
由此可见,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仅仅只涉及短期产品市场的分析,所以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随后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分析中将逐渐放松这些假设条件。
第一节总需求、总供给和国民收入
在分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前,我们首先清楚一个结论: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
在微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需求和供给的概念,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宏观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也即是我们在上一章中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时,GDP 的构成部分。
事实上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本来就是从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的角度来进行核算的。
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还将会介绍到。
如下图所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水平(Y),中轴代表价格水平(P),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AD)
总供给(AS),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提供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提供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也即是我们用收入法核算GDP中的总收入。
如上图所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AS),AD与AS相交的于一点,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时候,这点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上图所代表的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也即是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但是总供给曲线有两种重要的特例: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与古典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下图中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
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的产品,这显然是符合凯恩斯经济学提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在资本主义的大萧条中,社会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把工资作为生产的成本时,就意味着生产的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的产品。
而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都是不变的。
上图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根据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设所提出的。
即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但是从短期看,经济并不一定总是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失业较为严重时,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从长期看,经济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古典供给曲线所反映的垂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凯恩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的长
期总供给曲线我们这里是为了解释均衡产出提前引入的,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会对这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介绍。
从上图可以看出,如果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均衡国民收入将由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来决定。
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为均衡产出或称均衡收入,这正是我们在下一节将要介绍到的概念。
第二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本节将主要通过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来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
一.均衡产出的概念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建立在凯恩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的情况下,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即厂商在有闲置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总需求越多,厂商所提供的产出也将越大。
当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国民收入将会增加或减少多少?下面我们来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在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一般用总支出AE来代替总需求AD的概念,这个总支出也就是我们在用支出法核算GDP里的那个支出的概念。
两者的区别在于AD取决于价格水平,而总支出是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在嘉定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来分析国民收入如何决定的,所以这里用总支出的概念来进行分析。
均衡国民收入是与总支出相一致的收入。
如下图所示,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
45度线被作为一条参考线(这也是在宏观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把恒河一段横轴距离转化为一段相等的中轴距离。
当总支出AE曲线与45度
线相交,总支出水平与收入水平相等。
如果国民收入水平大于YE,则国民收入(产出)超过支出,厂商所不愿意有的非意愿的存货会增加,厂商将减少生产。
相反,如果国民收入水平小于YE,则国民收入(产出)低于总支出,企业存货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国民
收入水平上升),可见厂商最终把产出定在与总支出相一致的水平上,这个产出(国民收入)水平就是均衡产出(收入)水平。
据此,我们可以写出两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的表达式,。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由于二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y=c+i
还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y,c,i都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实际投资。
此外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也可用i=s来表示,因为这里的支出等于消费加投资。
即E=c+i,而生产创造的收入在二部门经济中,除了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即y=c+s按照均衡产出的条件,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就是E=y,就是c+i=c+s,等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s
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而又因为这一章开始的假设:投资为外生变量。
所以国民收入主要由消费来决定,所以我们接下来就开始对消费函数进行分析。
二、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理论是自凯恩斯以后产生的。
他通过建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大危机以后,产生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是他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回复和增长,其收入和消费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正,消费函数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
消费函数主要是揭示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对总量消费状况的描述。
由于总量消费是个体消费的综合,宏观经济特征可以由微观消费者的行为得到解释。
按照我们上一节对均衡收入的介绍,简单国民收入y主要是由消费和投资构成,了解消费函数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公式。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其中心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比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商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自身偏好、风俗习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具体说来消费支出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较高的家庭的消费多于收入较低的家庭,而且收入较高的国家一般具备较高的总消费水平。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由消费函数来表示的(为了简化起见,这里讨论的是线性消费函数)。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c=α+βy
其中,c:消费支出;
α :自发性消费;
βy :诱发性消费;
β :边际消费倾向(下文会重点解释这个概念)
变量α也即上图中消费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所谓自发消费表示全部消费支出中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消费支出。
这一部分消费支出是针对短期分析而言的。
在短期中,人们如果收入太低甚至没有收入,这时可以通过借钱或取出原来的存款来维持消费。
但是如
果从长期角度分析,人们如果没有收入,则不可能有消费,所以长期消费函数应该是C=βy,是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二)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记为APC=C/Y
APC既可以小于1,也可以小于1,还可以等于1,各代表不同意义:当APC=1,表示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当APC<1时,表明收入除消费外,剩余收入可用于储蓄。
当APC>1,即消费大于收入,消费者为了维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平,可通过动用过去存款或依靠社会救济等,即消费超过了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即:
MPC=△C/△Y
也就是上面消费函数公式中的β,表示每增加1元收入,消费将增加β元。
例如当β等于0.8,表示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将增加0.8元。
若收入和消费的增量均为极小时,上述公式可以写成:MPC =dC/dY,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函数的导数。
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收入中增加的消费,凯恩斯认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增长的速度是落后于收入增长速度的,也即是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消费函数中的这些概念,假设消费函数为C=100+0.80y,就是说自发消费为1000,MPC=0.8,即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将增加0.8元。
若y=1000,则可算出消费为900,其中100为自发消费,800为诱发性消费,此时平均消费倾向APC=0.9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斜率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中的一个部分,即收入增长后,人们不会全部用于消费。
(三)储蓄函数
收入中除去用于消费的,余下的就是储蓄。
假设收入增加1元,那么这其中有β用于消费,在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经济中,剩余的1-β就是用于储蓄,在没有其他用途了。
所以有:
S=Y-C
根据定义。
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可见,通过消费函数可以推出储蓄函数。
即:
S=Y-C=Y-(α+βy)=- α+(1-β)y
下面我们用个图像来表示储蓄函数。
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水平,纵轴表示储蓄水平。
S为储蓄曲线。
E点是收支相抵点,这时储蓄为0.在E点左边,表示负储蓄,在E点右边,表示有正储蓄。
与消费函数一样,平均消费倾向APS是指人们的储蓄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记为S/Y 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所增加的储蓄,记为MPS=Δs/Δy,在储蓄函数中即为系数1-β。
由储蓄函数可见,储蓄是收入水平的一个增函数,因为边际储蓄
倾向1-β是正值。
换言之,储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
例如假设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收入时,其中0.8是用于被消费掉,而边际储蓄倾向等于0.2,这意味着收入里余下的0.2是被储蓄起来的。
(四)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全部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因此:
1.互为补数两者之和=y,即y=c+s。
2.如果在该式两边同除Y有y/y = c/y + s/y,
即:APC + APS = 1
3.与上同理,y = c + s,有Δy = Δc + Δs;
两边同除Δy,则
Δy/Δy = Δc/Δy +Δs/Δy
即:MPC + MPS = 1
可以推断:若MPC有递减趋势,那么MPS必有递增趋势。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总量占收入总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增状态,即平均储蓄倾向APS也有递增趋势。
三、均衡收入的决定
在这一章的开始我们做出了一下假设:假设经济社会只有厂商和居民两部门的经济。
同时假定没有对外贸易,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厂商部门,且投资不变。
这中两部门经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从这种简单化的假设出发可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都是双重身份者,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厂商是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和最终产品的提供者。
这一点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居民向厂商提供自己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去购买和消费各种产品和劳务;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各种产品服务。
上图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这个循环中只要居民把他们出卖自己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出来各种产品和劳务,这个经济就可以以不变的规模循环下去。
即使在这个循环中加入技术变化这个要素,新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提供更多的最终产品,另外一方面,居民户也可以因为新技术的使用提供原来相同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更多的最终产品,最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新技术的使用不会破坏这个循环,会使得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重新达到平衡。
但是如果居民户中有一部分收入现在不用作消费支出而储蓄起来,则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管就要受到影响。
这个时候只要通过金融机构把居民户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厂商的投资,则储蓄等于投资,这个经济就可以按不变的流量正常的循环下去。
(二)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如前所述,国民收入可以从收入、支出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收入代表总供给,支出代表总需求。
因此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及企业家才能)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之和。
这个总和又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总和来表示,这些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因而可用消费与储蓄相加进行表示。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和
=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
即y=c+s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也就是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需求的总和,因此: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
即y=c+i
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是
c+s=c+i
两边同时消去c ,即得到i=s
这个等式表示经济运行不一定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经济要达到均衡状态,则计划的投资必须和计划的储蓄要相等。
如果投资不等于储蓄,则经济将出去非均衡状态。
所以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2.从消费函数出发得到的均衡国民收入
按照这章开始的假设,也就是凯恩斯认为的,短期内,价格水平和总供给水平是不变的,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即总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消费支出加投资支出,即y=c+i ,由于按照假设投资为自发的投资,为常数,即i=i 0.根据这一假定,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c+ i 0
其中c=α+βy ,i=i 0
这样就得到:Y=α+βy+ I 0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下这个过程:
例: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120+0.8y,自发的投资始终为800,则均衡收入: Y=1200+800/1-0.8=10000
均衡收入决定也可用下图来表示,由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和45度线相交所决定。
β
α-+=10i y
在上图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支出消费与投资,45°线上的点到横纵轴的距离相等,表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消费曲线C加上投资曲线I得到(C+I)曲线(将消费曲线向上平移投资个单位即得到),这条曲线就是总支出曲线,它与45°线相交于一点,表示居民户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厂商想要有的投资支出的总和正好等于国民收入,即产量。
由这个交点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一个特征就是相对稳定,一旦偏离了均衡状态,总会自动向均衡状态去靠近。
如果经济偏离了这个均衡点,具体来说在均衡点左边,表示总支出(或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社会总支出大于厂商所生产出来的产量,厂商存货出现意外减少,于是厂商为使存货达到合意存货水平,就会增雇个人、增加产量,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扩张,最终去向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反之如果在均衡点右边,表示总支出(或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厂商生产出来的产量大于它能销售出去的产量,厂商存货出现意外增加,厂商为使存货达到合意存货水平,就会减雇个人、减少产量,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收缩,并最终趋向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只有在均衡点,总支出等于总产出时,厂商既没非计划的存货投资,也没有非计划的存货负投资,厂商存货保持在合意水平,此时厂商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从而国民收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3.从储蓄函数出发决定的均衡收入
上述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从消费函数出发得到的。
实际上均衡国民收入也可以从储蓄函数出发得到,依据就是均衡国民收入的另外一种表述,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候的国民收入水平即为均衡国民收入。
如下图所示:
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和储蓄,S为储蓄曲线,I为投资曲线,由于投资是自发投资,所以投资曲线表现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的直线。
在途中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于E点,表明在E点,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国民收入实现而来均衡,由E点决定的国民收入即为均衡国民收入。
(三)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所谓三部门经济是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政府在经济中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支出方面总支出中将增加一个政府购买的支出,在收入方面,居民户和企业都需要将自己收入中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缴给政府。
1.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上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增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主要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
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服务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以用政府
税收表示政府的供给,如下图所以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消费+储蓄+税收
税收用T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
Y=C+S+T
从需求方面来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购买支出来代表。
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通常用G 代表政府购买,就可以写成:
Y=C+I+G
接下来均衡公式的得到读者可以参照二部门均衡国民收入得到的过程,根据Y=C+I+G 将消费函数代入即可得到最后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公式为:
1i g T Y αββ
++-=- 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
总需求=总供给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 +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 ,则可得到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在这个等式中将储蓄函数代入,最后也可以得到均衡国民收入Y 的表达式。
(四)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是包括了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部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国外部门扮演的角色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攻击者,向国外各部门提供产品和劳务,对国外来说,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外来说,这就是出口。
在这样的四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来看,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出口支出,而总收入则用于消费支出、储蓄、税收和进口。
据此有均衡收入y=c+i+g+x。
从供给来看,在三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之外,又增加了国外供给。
国外供给对本国来说是进口,所以可以用进口来代替国外的供给。
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类似的总需求可以写成: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可以写成:c+s+t+m=c+i+g+x
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以得到:s+t+m=i+g+x
第三节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乘数理论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所发表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的。
卡恩在该文中论述了就业乘数,即初级就业(公共工程支出增加引起的最初就业的增加)与就业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凯恩斯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完善了乘数理论。
凯恩斯的完善主要是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并把乘数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乘数指的是某些支出(比如投资)的每1元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1元以上的变化。
乘数理论说明在一个存在闲置资源的经济中,对于投资、外贸、政府税收和支出政策等各种冲击会怎样影响产出进而影响就业水平。
当自发支出增加一元时,均衡收入将增加多少呢?看起来很简单,由于在均衡时收入等于支出,那么自发支出增加1元时,理所当然也应该使均衡收入增加1元,不过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首先假定自发支出(比如投资)增加1元,为了满足增加了的自发支出水平,产出随之增加了1元,接着由于收入水平已经上升,无疑这种产出和收入的增加会促使引致支出即消费的增加。
在最初增加1元收入中,有多少被花在消费上呢?根据消费函数理论,收入每增加1元,其中将有一部分被消费掉(β)。
然后,为了满足这个引致支出,再假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增加,也就是产出和收入都增加了(1+β)。
这将仍然留给我们一个超额支出,因此生产和收入扩张(1+β)将促使引致支出的进一步增加。
很清楚。
这个过程可以一直下去。
我们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假定现在政府增加一笔支出修建高速公路,比如是100万,那在整个总支出中首先将增加100万,这100万是用于购买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有一部分要用于雇佣筑路工人,那么由于建材的购买又会引致接下来的用于运输水电支出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