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761d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b.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47b8a7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8.png)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与周边国家及远离自身的国家交往的经历。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温和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古代中国推崇和平共处,是其外交政策中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在平衡相互竞争关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组织联盟以达成和平协议。
如果同盟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尽可能保持和平。
一方面,中国不会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除非自卫;另一方面,中国常常将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
二、文化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轰动一时的文化输出。
例如,开放“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更是实现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三、外交礼仪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
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礼仪是政治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万邦之表"。
被称作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外交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文明、文化形象,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外交礼仪往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思想体系,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
四、国际经贸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也十分注重经贸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活跃身影。
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强外交关系的稳定性,并有利于双方国民的福利和发展。
五、对外援助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外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8aba0d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05.png)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在古代就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这种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通过陆地和海上的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开始走向周边国家。
例如,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往,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得以传播过去。
汉字、儒家思想、农业技术等对这些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通道,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域的葡萄、苜蓿、香料等也传入了中国。
同时,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使节和商人前来。
长安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汇聚了来自各国的人士。
唐朝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成就令世界瞩目。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和技术,回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模仿。
此外,唐朝还与阿拉伯帝国等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相互交流了各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
宋朝时期,虽然在军事上相对较弱,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显著成就。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商船远航至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
指南针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宋朝的文化也通过贸易和外交活动传播到海外,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朝时期,疆域辽阔,对外交流更加频繁。
蒙古帝国的西征,使得中国与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
马可·波罗的游记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繁华富饶的中国,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2591ae97375a417876f8f31.png)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8a2bf7bcaaedd3383c4d33b.png)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da32f4c767f5acfa1c7cdb2.png)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6dfc5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7.png)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171d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e.png)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周边的封建国家进行交流和外交活动。
当时的对外关系主要以亲戚婚姻、贸易往来和使节交流为主。
例如,周朝时期的“封爵制度”使得一些部落首领成为周王的诸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对外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安全和经济繁荣为中心。
当时的宋朝通过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和平婚姻和军事冲突来维护自身的疆土和利益。
另外,宋朝还与南洋诸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与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明朝还积极寻求与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封建专制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外关系更加复杂。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文化渗透。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主、独立和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加强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0c0944be1e650e52ea9917.png)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西亚的波斯 史实: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和大食都有密切往来。
鉴真东渡图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二、隋唐 பைடு நூலகம் 点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 前所未有的盛况。 前所未有的盛况。 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 2、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亚洲 文化的中心。 文化的中心。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原 因
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 的根本原因。 的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 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世纪 本原始积累叫期, 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 国的主要原因。 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郑和下西洋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的史实、特点及原因 三、明清 特 点
1、对外政策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 清朝闭关自守。 清朝闭关自守。 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 2、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 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训练题
训练题
回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 )从材料看, 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西洋的历史地位。 西洋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d9f2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6d7e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a.png)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邻国的外交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国家进行着外交往来,这样的外交关系在古代就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其思想和基本路线对当今的外交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外交在中国历史中,秦朝开创了一个辉煌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对外关系的政策,都有着标志性转变。
在外交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态度,主张以武力征服周边国家,迫使其臣服;同时,秦朝也提倡“以战止战”的策略,意味着要通过强力的压迫和威慑,来推动彼此关系的平衡。
二、汉代外交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中国外交的道路也略有调整。
汉朝在处理与外交关系时,即利用近邻的一些强国与联系,寻求和平,稳定边境。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奉行和平的小国来说,汉朝也不会退缩,而是会与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冲突,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三、唐代外交唐朝享受着盛世的美誉,这个时期推行的外交战略则更加灵活多样。
唐朝的外交领域,主张尊重异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积极构建与世界通交的桥梁。
当时还有许多外籍的使节进入唐朝,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与汽爆,在双方交流的中,一些时会出现隔阂,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些平等互惠的外交交往。
四、明代外交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明代对外交追求和平与稳定,宣誓对外的平等与友好。
明代外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与北方的满洲、东北,和西南的缅甸和大理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边境政策。
但由于明朝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迫,一些封建的做法在膨胀官僚对外的交往中泛滥,外交运作的代价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从秦朝到明清不断的进行演变调整,但不变的是,中国的外交思想一直秉承着和平、友好、平等交往的原则。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坚持之下,中华文明才能够长期繁荣,并在其辉煌过程中,也传递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信息和历史痕迹。
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41ef07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6.png)
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古代人们始终重视着友好交往,不仅在国内建立了和谐社会,也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寻求友好合作。
以下是几个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交流,也带来了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古代中国丝绸的出口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东等地的商人。
东西方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唐朝与突厥的友好交往
唐朝与突厥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双方在交往中保持了友好关系。
唐朝的皇帝派遣使节前往突厥,与突厥的可汗进行友好交流,建立了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双方通过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唐朝还与突厥进行了政治联姻,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宋朝与南海诸国的友好交往
宋朝时期,中国南海沿岸的各国与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南海沿岸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使
得两国之间的经济得到了繁荣。
此外,宋朝还与南海诸国进行了文化交流,各国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得到了互相影响与发展。
以上是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一些事例,这些交往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友好交往的实施需要双方的互利互惠,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
只有通过友好交往,才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
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友好交往的传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140c5296bd97f192279e979.png)
清代前中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对外锁国。 2、政治原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方崛起之际,清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之心 3、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清统治者不知世界大势,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自大保守心 态与无知。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 ——从被动开国到主动学习西方。
近现代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鸦片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 三次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什么差别?
鸦片战争是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一种野蛮的 侵略,中国的被动开放伴随民族屈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主权国家主动走向世界 的重大举措,出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入世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性一步。
时势: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速对外扩张。 经济、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8世纪末中西对外关系对比与演变
14世纪,西欧自给自足庄园经 济开始衰败,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后期,明太祖海禁政策
1500年前后,西方开辟新航路, 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依然海禁 早期殖民活动,走向海洋,积 极扩张,世界市场初现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时代特征(统治者对开放的态度)?
史实: 2、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媒介? 3、对外交流的相关重要事件? 4、对外交流的成果?
评价: 5、对外交流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A、汉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代特征:开放、包容、唐代最盛
汉代:交流途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交流史实:①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②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控制。 ③东汉佛教传来 交流成果:器物交流为主。 唐代:交流途径:陆上丝路的繁荣 (海上丝路也有) 交流史实:①安西、北庭都护府 ②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东西方文化融汇) ③遣唐使、东亚文化圈(新罗、日本、越南) 涉及国家:波斯、大食、天竺(伊朗、阿拉伯、印度) 朝、日、越 交流成果:文字、建筑、科举、政治制度、学者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fa1277a417866fb84a8edc.png)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7473109763231126edb118f.png)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74a14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d.png)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中国作为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变化,本文将梳理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对外关系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
在周朝时期,中原文化逐渐扩散到周边各地,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割据使得诸侯国之间的地理边界不断变化,也使得各国之间重整阵脚,对外关系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汉朝时期,中国先后与东南亚、中亚的诸多国家交流。
最著名的就是与罗马帝国的贸易,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唐朝时期,多个外国使臣来到中国,在文化和军事上与中国展开了交流。
其中,唐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动,对拉近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种种,都彰显了中国在古代时期对外关系的广阔和多元性,与世界其他各古文明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地位遭遇了最大的考验。
1842年以后,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败绩,最终签署了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后,中国逐步脱离了世界主流,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新兴势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的进步,中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走向独立和自主描绘了全新的发展图谱。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朝野磨合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节点。
1970年代,中国在与美国的接触中,逐渐消弭了彼此间的疑虑和隔阂,建立起了互信,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崭新的大国。
中国还与邻国和西方国家展开经贸往来,开始走向全球化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现状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新的挑战。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b7536d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3.png)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国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对外交往的探索。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通道,不仅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品走向世界,也使西域的香料、珠宝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同时,伴随着贸易往来的还有文化的交流。
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和活跃。
唐朝的都城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吸引着来自各国的使节、商人、学者和留学生。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的文化也对周边的新罗、百济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技术日益先进,商船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东海岸。
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同时,指南针等科技发明也通过对外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交流方面,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虽然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有所收紧,但民间的对外交流依然存在。
郑和下西洋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和灿烂文化。
然而,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国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9d2bf2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e.png)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是指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扩展国力、寻求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的一系列行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对外开放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宋朝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朝的对外开放秦朝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防务和商品贸易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内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次,秦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宝石、药材等,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些开放政策为秦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对外开放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并从中亚、西亚等地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和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东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和宗教思想。
同时,唐朝还派出大量的使节交往,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朝的对外开放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对外开放方面,宋代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与临近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dbc670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1.png)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1.货物交换: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以及
民间间的物品交易。
这种形式的交往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互派使节:友好国家之间会互相派遣代表进行正式的访问和文化交流。
这些
使节可能携带有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任务,有时还会带来留学或者贸易的机会。
3.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中国与亚洲、欧
洲、非洲的部分国家,推动了直接或间接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陆路运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利用海洋力量,两者都对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宗教方面的交往:宗教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玄奘
西行和中日佛教交流,鉴真东渡和唐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都是通过宗教这一平台进行的。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c9a4e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悠久而庞大。
它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为基础,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演变。
一、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核心,注重以礼仪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天朝上国”的理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臣服。
这种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影响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方式。
二、朝贡体系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朝贡体系是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与中国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维持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其他国家必须通过向中国进贡礼物来示好,并承认中国的君主地位。
这条通往中国的外交路径塑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三、交通使节的派遣中国古代还通过派遣交通使节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交通使节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种方式,意在传递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交流文化。
这些使节通常由高级官员组成,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争端、传递消息,并促进文化交流。
交通使节的派遣无疑扩大了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并增进了中外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四、战争与丝绸之路除了和平外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战争行动和扩张政策。
战争是一种对外关系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利益或扩大国土。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一些朝代通过战争来扩张国土,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维护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或政权往往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来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封建时代的外交政策注重朝贡体系,并通过使团的派遣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④双向交流。
原因:
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②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刘
家
红海沿岸
港
非
洲
东
海
岸
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⑵遭受外来侵略, 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荷兰、沙俄)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原产美洲的甘薯、玉 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朝代
科技文化交流
西汉 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朝 鲜音乐传入中国。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 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 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唐朝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 化
元朝 明朝
玄奘
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 《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 学的重要典籍
马可•波 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
罗
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郑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 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 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对外贸易
先以陆路贸易为 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
主,后以海路贸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易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
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
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
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中国古代的对外 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 贸易既有官方的,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 也有民间的,以 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 官方贸易为主 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 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 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 家。
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2002﹒全国 丝绸之路
2004﹒江苏 郑和下西洋
2004﹒全国 隋唐的重要港口
2004﹒全国 中日关系﹒ 2004﹒北京 隋唐中印交往
2005﹒上海 明清对外交往
2006﹒上海 唐朝与欧洲文化交流
2007﹒ 四川 丝绸之路
题型
文综 材料 单选 单选 单选 问答 单选 问答
高考命题趋势: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是改革开放”,显而易见,“对外关系”是一个 在学习中国历史时需要认真回溯与思考的课题, 也是高考命题者始终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命题 趋势将中国的对外交往放在全球史的框架内进行 考察,并极为重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交融。因此, 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互利 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调整或推进与周边主要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 斯的关系,重视中美关系的全方位发展等问题, 都需要予以重视。
特点:
由开放转为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 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 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原因:
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②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③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目标导学:
重点掌握: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 对外贸易、对外交通等方面的交流。
朝代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整体感知: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与人员往来,也包括经济、科技、交通、思想与文化 的交流及其影响。本专题涉及的主要考点集中在中国 古代三个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需 要关注的主要交往国家与地区是日本、朝鲜与欧洲, 其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是重中之重。
是主要的 ④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原因:
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 ②交通发达 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特点:
①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 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 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 心。
南宋 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明朝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 术传人我国。
朝 人物 代
人员往来
西汉
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 始发展起来
东汉 甘英 公元97年,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为以后中 西交通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
政治交往
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 秦。
唐朝 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
元朝 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我国。
清朝 对外采取闭关政策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经济交流
汉朝和西域沟通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 的丝和丝织品远运大秦和欧洲。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目标导学:
重点掌握三个时期:
两汉、隋唐、明清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 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 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
特点:
①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②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也有经济 ③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
高考地位:
在近五年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 内容。从考察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 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在全球化趋 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 本专题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在文综考试 形势下极易与其它内容综合,具有很好的 切入点,故应特别关注。
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地区
考点题型
考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