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世界中的人类生存困境
“他们”暴力而荒诞的世界——欧茨《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小 说 背 景 设 置 在 汽 车城 底 特 律 . 美 国 现 代 工 业 化
城 市 的 代 表 工 业 化 进 程 的快 速 推 进 暴 露 出 来 各 种 问
题: 首 当其 冲 的是 环 境 污 染 。 倚 靠 着 周 围 的 铁矿 石场 、
人 生 是 荒 诞 和 无 意 义 的 ,人 类所 处 的 世界 是 非 理性 、 炼油厂及廉价水运等诸多便利条件 . 底特律发展为一
和绝 望 ,他 们 的生 活 也 注 定 艰 难 不堪 。欧 茨坦 承 . 我 “ 也 希 望 世 界 是 更美 好 的 , 但 作 为 一个 诚 实 的作 家 . 我
不能 忽视 我 身 边 的真 实 情 况 ” 四
乔伊斯 ・ 卡罗尔 ・ 欧 茨是 美 国 当代 著 名 女作 家 . 以
悲观消极 , 人生是痛苦 的” 。[ 1 】
磨; 此外 . 由于黑人人 1 3在底特律约 占半数 。 种族 问题
《 他 们 》记 叙 了温 德 尔 一 家 三 代 从 2 0世 纪 3 O年 在 底 特 律 格 外 突 出 . 加 之 贫 富 差 距 又 促 使 底 特 律 的社 代到 6 0年代间的家族故事 。 “ 他们 ” 是母 亲洛蕾塔 、 女 会 矛 盾 异 常 尖 锐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的 人 生 活 十 分 艰
、
在主义的核 心观点在其作品 中都有体现。 本 文通过分析 小说的背景环境及人物的荒诞行径 来解读《 他们》 中体
现 的 存在 主 义 思 想 。 关键 词 : 存 在 主 义 荒诞 欧 茨
★基金项 目: 陕西学前师 范学院 2 0 1 4年 校 级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2 0 1 4 Q 的 是 无 数 的 下 层 工 人 。 在 生 产 线 上 辛 苦 劳作 的他 们 却 像 汽 车 零 件 一 样 . 最 终 隐 没 于 巨 大
《羚羊与秧鸡》中人性和动物性的生态主义解读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88·《羚羊与秧鸡》中人性和 动物性的生态主义解读汪丽琴(徐州医科大学 外语部, 江苏 徐州 221004)摘 要:本文以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作品中人性与动物性的生态共生理念。
通过对比分析《羚羊与秧鸡》中所呈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剖析阿特伍德的动物伦理诉求,激发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再思考。
关键词: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生态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88-04阿特伍德在《羚羊与秧鸡》这部作品中,以多元视角对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进行了解读。
人性从其本源上以人类话语对动物性身份进行排斥,为了实现人性和动物性的生态共生,应该呼唤人性爱的回归,并将人理解为动物以一种多元存在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羚羊与秧鸡》这部作品中,可以深度地解读出人性与动物性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希望能够让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统一存在的生态格局。
通过阿特伍德的这部作品,读者将会对人性与动物性本质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深刻忧虑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一、自然生态中的人性、动物性与生态伦理《羚羊与秧鸡》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对未来世界的一种设想,阐述了人类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对动物权益的无视与冷酷。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重点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了大幅度的描写,让其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看点。
在小说中,人类为了创造出新的物种,大肆滥用科学技术,扭曲 科技伦理,对不同类型动物的基因进行了随意剪裁、组织。
比如:创造出能够一次长出12个鸡腿的鸡、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蛇和老鼠进行合体形成了新的物种——蛇鼠。
在这些创造性产品中,甚至出现了许多对人类会产生极度危险的野兽。
2001_围城_的深层意蕴与存在主义_陈晓霞
收稿日期:2001 5 21作者简介:陈晓霞(1969 10 )女,河南新郑人,文学学士。
围城 的深层意蕴与存在主义陈晓霞(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7)摘要:指出 围城 有两层意蕴:表层意蕴是深层意蕴的具象展现,深层意蕴是表层意蕴的升华;剖析了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主张在 围城 中的具体体现;钱钟书将该理论中国化,使之成为 围城 深层意蕴设置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围城;深层意蕴;存在主义; 中国化 的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 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51-1630/Z(2001)01-52-(04)钱钟书先生的小说 围城 自1947年问世以来,可谓是一鸣惊人,蜚声中外,不断地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
由此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也是见仁见智、其说不一。
纵观小说始终,不难发现它存在着两个意蕴 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
表层意蕴直接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和揭露;深层意蕴是表层意蕴的升华,其中存在主义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
一围城 早就有 新儒林外史 的美誉。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评价是合乎实际的,该作品也当之无愧。
凡读过 围城 的人,有谁会忘记其美妙绝伦、痛快淋漓的讽刺艺术呢?那些散见于字里行间的一针见血、力透纸背的句句讽刺之语实在是太犀利了,的确是作者在 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傲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
1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隅和一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心态和生活。
这些人主要是由欧美留学归国的高级学子,在社会上一般都小有名气:或学者、或诗人、或名媛淑女、或大学教授,但又不属于进步知识分子之列,都游离于时代战争之外,茫然而卑琐地为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苦斗着。
作者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故作高深渊博中的浅陋;貌似风雅中的粗鄙;道貌岸然中的下流和深入骨髓中的自私,从而及其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病态社会中病态知识分子群的巨型画卷,讽刺和鞭挞了种种病态的人生。
理性_非理性与人_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年第6期第16卷(总第62期)理性、非理性与人对个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陈永力(贵州民族学院社会科学部,贵阳 550025)[摘要]个人的非理性存在主要强调内心中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经验感受。
中国的哲学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存在与人的命运,为当代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非理性;存在;原始动力中图分类号:B0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0)06-0053-05进入20世纪后,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故而西方哲学出现了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人学思潮,第18、19和20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把 人 作为主题。
这里的 人 主要的是个人。
因为在当代西方哲学,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独立的个人向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
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依附性的个人走向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也突出了对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关切。
一对人的研究涉及到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存在,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表现在认识上,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
在西方哲学中,对于理性的本质和作用,各种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斯多葛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源泉。
18世纪法国唯物论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同知性相对,是认识的一种能力或阶段。
与之相对立的是非理性的存在。
非理性从认识论上讲是指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为什么加缪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
加缪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他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洞察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从加缪的生平、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他为什么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
一、加缪的生平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法国阿尔及尔,父亲是一名法国人,母亲则是一名阿尔及利亚人。
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离开了家庭,他和母亲和祖母一起生活。
加缪在学校里表现出色,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但他并不喜欢学校。
在他16岁的时候,他患上了肺结核,这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学业,独自一人去寻找自己的道路。
加缪开始写作,并且成为了一名记者。
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写小说,并且在194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局外人》。
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人类与社会的关系。
加缪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继续写作,并且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二、加缪的哲学思想加缪的哲学思想深受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虚假的,因为人类的行动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
他还认为人类的生存是荒谬的,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目的和意义的世界里。
加缪的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荒谬”。
他认为人类的生存是荒谬的,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目的和意义的世界里。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决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因为人类的生命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
加缪还认为人类的自由是虚假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动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束缚的,因此人类的自由是虚假的。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只是一种幻觉,因为人类的行动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
三、加缪的文学作品加缪的文学作品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的小说和戏剧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人类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小说《局外人》和《鼠疫》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开题报告《雷雨》
第15周(2012年12月21日-12月25日):提交毕业论文初稿。
(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寒假期间:收集资料,修改论文。
第1周(2013年3月5日):毕业论文定稿。
第2-3周(2013年3月8日-3月19日):完成毕业论文手册,论文传阅。
第4-5周(2013年3月22日-3月31日):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
第6-8周(2013年4月6日-4月25日):二辩论文修改。
第9周(2013年4月26日-4月30日):第二轮答辩,院答辩委员会评定论文成绩。
五、主要参考文献:(注意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格式保持一致)
[1]朱云.《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J].四川戏剧, Sichuan Theatre.2011年03期
[12]万国庆.《雷雨》主题辨析[J].咸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2003年01期
[13]曹禺匡吉.关于《雷雨》的主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2002年18期
[14]冯乃康.《雷雨》主题的整体性及其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BEIJING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1999年06期
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
09中教
学生姓名
叶轩辰
学号
096020164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宋体,五号,行距1.5倍,下同)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பைடு நூலகம்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当代人生存境遇的哲学探究
2010年7月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 u rnal of Party C olleg e of Sichuan P ro vi n ce C o mm ittee of CCPJ u ly 2010N o 3[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孙余余(),女,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人生存境遇的哲学探究孙余余(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关键词]和谐生存;生存性发展;境遇[摘要]生存与发展是人的存在的永恒主题。
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当代人的生存凸显出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并存、个体生存与类生存并存、理性生存与非理性生存并存的特点,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面临着诸多困境。
这既是由于人自身生存的悖论性,也有社会发展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
超越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就要树立起科学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方面的统一,建设和形成文明高雅的休闲生活。
[中图分类号]B 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55(2010)03-0105-05生存问题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凸现,国内学术界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各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学等都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展开探讨,而哲学界则从上世纪90年代末展开了生存论的讨论。
面对当代人生存呈现出的特点,针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嬗变和转型,本文拟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哲学上的反思,并力图探讨破解当代人生存困境的理性方案。
一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人类性的,它永远面对的是人类性问题,而人的生存问题则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的根本性问题。
可以说,哲学总是存在于对人的生存活动和生存状态的反思和领悟之中。
(一)生存的哲学意蕴有学者认为,古代和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式的追问脱离了人本身,遮蔽了人的生存问题。
弗洛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批判
弗洛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批判作者:马占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埃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认识到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和摆脱孤独的需要同时存在,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不得不逃避自由。
弗洛姆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逃避心理机制典型形式,分析现代人生存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微观心理层面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由马克思弗洛姆爱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27-04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不断地摆脱外在束缚,确立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但与此相对的是个人安全感的丧失,面对新的世界充满无力和孤独感。
逃避自由作为现代人生存困境之一,就是建立在这种对自由的需求和安全感的渴望两种需要基础上的。
埃里希·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继承发展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观点,对现代人生存困境进行解读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现代人生存需要的两重性弗洛姆对人的研究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性和马克思的社会性,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心理因素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中。
他在探讨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时,结合当代历史事件,着重分析社会经济、心理及意识形态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中,实现了政治自由,并向下一个自由状态奋进,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面对外界威胁个人又形成了无力感和孤独感。
这体现了现代人生存需求的两重性,即现代人对自由的需求,以及在自由状态中寻求安全感甚至是逃避自由的需求。
1.个体化进程的两重性自由是现代人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个人的生存状态,只有人类以个人形式存在时,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对自己进行独立认识时,自由才有意义。
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缺少个人自由,“每个人出生以来就在社会体系中有了一个明确的、不可变更而又不可置疑的定位,因此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也不能怀疑其生命的意义”[1]29。
生活世界视域内理性和非理性论文
生活世界视域内的理性和非理性摘要:对于一定时期哲学思想和哲学体系的研究,除考察其自身理论的内在演进历史和发展逻辑之外——这是必要的,同时也应当去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即应当把理论的考察和实践的考察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的本质。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实践生活世界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一对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生成性、矛盾性和统一性。
因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体现着人的生命本能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体现着人的价值性和创造性这一目的性的要求,即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维持其人自身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生活世界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把实践看做是人类世界的根本基础,看做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以,从生活世界和实践视角理解人及其本性,才能更好地说明理性和非理性悖论性存在的合理性及人的发展的永恒性和开放性。
一、人性的完善与理性和非理性的发展人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且有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
或者说,人性是指人类的共同属性。
人性有许多方面的表现,如社会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在社会中结成了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
动物在群体中虽然也有分工,但只是简单的分工,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人的分工却是积极的、能动的。
又如,精神性,人的精神性属性是人的高级属性,人的意识性、价值性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突出属性;还有像人的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有限和现实的超越,等等,都是人性的具体表现。
二、人的悖论性存在表征着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人具有生命性,同时又具有超生命性。
人的悖论性存在说明人是一个生成性的存在物,它表征着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即一个是反映生命本能的需求,另一个是限制本能的需求。
非理性体现着人生命本能的欲望、需求、情感、意志等因素,它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它是生命本能的冲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序和非逻辑化。
2024年非理性的人读后感范文
2024年非理性的人读后感范文最近我看到了一本名为《非理性世界的探索》的书,它是2024年新上市的一本畅销书。
书中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但也非常令人担忧的未来世界,一个由非理性主导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几乎没有理性思维,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凭感觉、情绪和信仰而非基于推理和事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这个非理性世界的各种特点和后果。
首先,我被书中对非理性思维的描述所震撼。
在非理性世界里,人们不再依靠科学和逻辑来解决问题,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信仰做出决策。
这导致了很多错误和不可预测的结果。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变得混乱不堪,人们没有办法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而只能凭借运气或者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情况,比如在政治上或者在商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非理性的决策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非理性世界里,被操纵和利用的可能性变得非常高。
由于人们没有理性思维来判断和分析信息,他们很容易被虚假的宣传和煽动操纵。
这导致了广泛的误导和欺骗,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理性的思考和辩论,就没有真相和正义的基础。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是,非理性世界中的人们似乎丧失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
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而不是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导致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许多人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观念。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贫富分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互相照顾,而非理性思维使得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担忧和沮丧,但它也使我认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理性思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使我们能够通过科学和逻辑来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我们能够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掌握和创造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
而非理性思维则会使我们回到原始的状态,无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自由劳动
代表人 物是叔本华和尼采 。
叔本华从 ‘ 界是我的表象, 世 ’ 推出了‘ l 意志” 生命 的存在 。 他认为 , 意志是主体 的本质 , 即个体生命 意志 。 生命 就是生命 意志的显露 , 生命意志是生命 活动 的源泉和本质 , 它是一切事 物存在的 目的和动力。但是 , 它却是无 目的 、 无止境的流变 , 盲 目地运动着 。他说 :. ‘ 事实上 , 意志 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
的, 以探索人存在的内在根据 为旨归。 从这个意义上看 , 它在 意志主义那里就开始 萌发 。 意志主义认为人的生存 的动力不 是理性 , 而是非理性的意志。 意志不是一种实体 , 只是现象和 本质 、 经验和理性 的相互联系 、 相互统一 的趋势和流变关 系。
味和领悟人生的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 意志主义开辟
第2 卷第2 3 期 2 1 年3 00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C a g h n iesyo S in e n eh oo y o il c n e d i o r l f h n c u v ri f c c dT c n lg I c i c s io n Un t e a S aS e E t n)
随心所欲的 ‘叉 ‘ 力意志” 这种 ‘ 力意志” 丰 。 牧 是人 自我创造的力 量, 是一种 自我强化 、 自我更新 、 自我超越的过程 , 人永远都处
于 无尽 的 自我 创造 之 中 。他 还认 为 , 种创 造 力 来 自于 人 性 这
当中的‘ ‘ 酒神精神” ‘ 和‘ 太阳神精神” 前者是生命迷狂 、 : 冲动的
的力量。一旦超越于人的东西支配着人 , 人也就不能真正获 得生存 , 其生存也只是在悲剧状态 中的挣扎 , 或者对悲剧的体
荒诞境遇中的生存焦虑与精神突围——以《局外人》《鼠疫》为例
荒诞境遇中的生存焦虑与精神突围———以《局外人》《鼠疫》为例曹卫军(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对20世纪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荒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具有新意的论述。
他的文学创作,描写的都是世界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局外人》通过莫尔索孤僻、冷漠、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并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荒诞的处境;在《鼠疫》中,加缪通过里厄及其周围人在鼠疫肆虐时的顽强抗争,共同面对“恶”的永恒性,从而完成了他从认识荒诞到觉醒,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的哲理思想演变。
加缪关于荒诞的思考,在哲学上,深受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影响,而在文学渊源上,加缪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了他作品中所需要的诸如荒诞感、孤独感、虚无感、无能为力感、负罪感等各种情感特征。
[关键词]加缪;“荒诞”;《局外人》;《鼠疫》;个人反抗;集体反抗[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9)03-0098-07[收稿日期]2019-02-05[基金项目]甘肃省2015年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性视阈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YB0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乡土小说书写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项目编号:18XZW028)[作者简介]曹卫军,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加缪在他的一则手记中曾写道:“《西西弗斯》写完了。
荒谬三部完成。
”[1]215这里的三部“荒谬”就是后来被称为“荒诞三部曲”的《局外人》《卡利古拉》和《西绪福斯神话》。
其中,《局外人》和《卡利古拉》是通过文学的方式传达他对荒诞的思考,而《西绪福斯神话》则是对荒诞的理性之思,加缪从人的现实存在的角度出发,对什么是荒诞、面对荒诞人应该采取的态度、荒诞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等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奈保尔《大河湾》叙事的生态伦理关怀
2023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23第41卷第4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41 No.4奈保尔《大河湾》叙事的生态伦理关怀邓红花(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江西萍乡337000)[摘 要]V.S.奈保尔的《大河湾》通过自传性人物萨林姆在非洲寻求出路的经历,展现了各色人等的生存困境,书写了动物、植物的生存危机。
奈保尔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展现了西方殖民霸权对种族、环境、土地的破坏力;体现了作家对非洲生态伦理的关注。
文化身份混杂的穆斯林后裔萨林姆眼中的“大河湾”的生存困境是作家对非洲自然生态伦理、精神生态伦理和社会生态伦理的关怀。
[关键词]奈保尔;《大河湾》;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3)04-0076-02 奈保尔非洲归来后书写的《大河湾》以非洲深处一小镇为背景描写急于变成现代化的河湾小镇的混乱、落后、贫穷以及充满血腥杀戮的无视生态保护的生活现状,体现了作家对非洲生态的关注,表明了“世界如其所是”的看法。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研究文学中的生态问题的目的是给人的生存提供伦理道德经验和警示[1]36-46。
一个受过英国殖民地教育的穆斯林后裔萨林姆,在面对河湾中的当权者任意掠夺和践踏生态环境的肆意妄为下,发现河湾的各类人等陷入了疯狂的处境,河湾的发展难以持续。
作家洞察了非洲深处河湾等地的自然生态伦理、精神生态伦理和社会生态伦理的失序。
世界有它自己的存在的法则。
它的自在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它永远在走着自己的道路,而人只有揭示其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才能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首先要服从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才配享有自由自在的发展。
世界这么大,但万事万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侵犯别人的领地,破坏生态自然发展,不会让社会进步,只会走向没落。
一、自然生态伦理在自然生态伦理中,人要学会尊重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起责任主体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影响
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影响非理性因素顾名思义就是不是靠简单的理性因素而决定的事物,它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还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它们永远不会出现的教科书上,也就是说,对于不同人,发生同样的遭遇,因为非理性因素的不同也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结果。
也正是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才会让我们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才会让每个人的人生各有不同。
首先,非理性因素可以产生动力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才去从事某件活动。
而积极的情感情绪会变成巨大的力量让人们完成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爱是伟大的,它可以创造奇迹。
有多少处在生死边缘的病人因为家人爱的呼唤而重新睁开了双眼;有多少要放弃的工作者因为爱人和亲人的鼓励而重振旗鼓;又有多少怀揣信念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探索,用他们顽强的毅力打破了一个个人生极限。
如果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信念,没有毅力,那我们就没有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为我们打下来的如此和平昌盛的新中国;就没有“感动中国”中的那些优秀事迹;就没有让人啧啧称奇的迪尼斯世界纪录。
其次,非理性因素可以产生诱导作用。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纵观上个世纪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们,在他们所有的发明创造中灵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付出实践和努力的根本方向。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最初的想法,哪怕只是幻想、想象,它们都是宝贵的灵感,而这些灵感之后所带来的发明和科技使我们在更好的认识世界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火器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让机械的轰鸣代替了原始手工制造;让人类能走出地球,去更广阔的太空里遨游。
其次,非理性因素还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
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
我想那一首首经典的歌曲,一幕幕难忘的电影都是展现人们创造力最好的结晶。
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
论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摘要:8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定下“二为方针”的基调,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刚刚从“文革”的环境中缓下神来,当时文学盛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及先锋小说的涌动。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80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90年代是在先锋小说的进一步升华,继续不断与大众化、本土化的思维相融合,作品强调个体的存在,展现个体的生存欲望、性欲,个体成为生活本身。
关键词:卡夫卡,现实主义,后现代,先锋精神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时候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是因为刚开始写的都是短篇小说,写作方式上更加自由,不注重人物自己的声音。
到了九十年代在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写着写着小说人物都好像有自己的声音,于是一改之前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里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一贯的按照余华自己的“暴君“式思想推动剧情。
叙述手法《现实一种》中里的在文中有一段,皮皮爬到祖母身旁,偷吃一点咸菜。
因此祖母此刻还在眼泪汪汪,她喋喋不休地说着:“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
还有文中,山峰的妻子回到家中,看到了院子里躺着一个小孩,旁边还有些血迹,她走到近旁试探性地叫了几声儿子的名字,儿子没有反应。
这时她似乎略有些放心,仿佛躺着的并不是她的儿子,回到卧室发现儿子不在摇篮里,才知道躺在地上的是自己儿子。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的人,都是非常自私,心里面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的,其他的就漠不关心。
祖母不关心孙子,山峰的妻子不关心山岗的儿子。
(山岗是山峰的哥哥,双方皆有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在细雨中呼喊》中,一年秋天冯玉青紧紧抱住王跃进的腰,她要求王跃进陪她去做孕检,冯玉青宁愿丧失名誉,克服羞怯去抱住这空荡荡。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大卫·林奇电影解读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大卫林奇电影解读
王亚静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正>精神分析学说和电影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孕育、诞生与发展的。
在电影成为20世纪新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它通过人们熟悉的摄影技术和叙事方式来反映甚至控制大众的思想。
在《心理分析入门》中,弗洛伊德认为,电影就像是与精神分析直接对应的文化形式。
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的"内视镜",那么电影就是"反射镜",使得人类扩展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从而对自己与所处的外界社会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
1
【总页数】9页(P75-83)
【作者】王亚静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大卫·林奇电影的后现代风格解读 [J], 景秀娟
2.后现代视域下的大卫·林奇电影 [J], 王伟
3.生存困境的罪恶与救赎——对大卫·林奇电影的解读 [J], 万本华
4.叙事重构与怪诞影像——大卫·林奇电影中的非理性精神世界 [J], 温玲霞
5.现实焦虑·荒诞梦境·寓言指涉——大卫·林奇电影风格论 [J], 孙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在人类思维的世界中,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力量交相辉映,彼此相互作用。
理性代表着我们的理智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理性则代表着我们的情感和直觉。
这两种力量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对抗。
然而,当我们谈论理性和非理性时,很多人可能会误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并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对立的二元对立。
理性,作为人类高级智能的表现之一,是我们思考、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它根植于我们的大脑,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所依赖的有条理的推理和逻辑能力。
理性使我们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并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们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做出正确的判断。
理性的力量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性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时候也会受到诸如情感、心理偏见和个人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无法避免的存在,它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和直觉。
非理性可以驱动我们的行为,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时候,非理性可以导致我们做出冲动的决定,而忽略理性的判断。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非理性视为一种负面的力量,它提供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更加直观和本能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感知并体验到更多复杂的情感和意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力量。
它们在不同的情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科学领域,理性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精确的实证和系统的推理来揭示事物的真相。
然而,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非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借助他们的直觉和情感创造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思想。
理性和非理性的平衡是一种智慧。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也需要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和感受。
理性可以帮助我们从事实和逻辑的角度看待问题,而非理性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只有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协调和平衡,我们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内心需求和外在环境要求的决策。
荒诞的世界与孤独的自我——从存在主义美学视野解读契诃夫的《第六病室》
一
l 一 7l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狱” ,萨特这样解释——“ 如果与他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关于“ 生本能” 死本能” 和“ 的著名 被扭 曲了 ,被败坏 了, 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 论断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趋向毁灭和 其实 , 对于我们认识 自己来说 , 他人是 我们 侵略的本能冲动 ,这个 冲动是向着 自我而进 发 身上最重要 的因素 。” ( 萨特 2 0 :) 079 。 的。 生命 的极限是死亡 , 但是面对这人类无法逃 病人伊 万- 德米特里奇 ・ 格罗莫夫出身贵族 避的生命原则 ,拉京医生却陷入了无法摆脱 的 家庭 , 做过法院的 民 事执行吏和十二品文 官 , 但 绝望之中。 第六病室》 死亡作为一种人类 在《 中, 是他总是疑虑重重、老是怀着一种莫名其妙 的 无法突破 的生存格 局 , 令拉京极度彷徨 而痛苦 , 义理念。 担心 ,他人即地狱 ”最淋漓尽致 的表现无疑 当 不可预计时问的死 亡更加令他抓狂。 “ 安德烈・ 叶 1 荒谬世 界中的痛苦人生 数他进人精神病院之前的行为塑造及心理描 写 菲梅奇 ・ 拉京和伊万 ・ 德米特里奇 ・ 罗莫夫都 格 作家契诃夫同时还是—个思想 家, 的思 上。格 罗莫夫偶然与带着脚镣 的犯人擦肩而 过 认识 到了人类必将走 向死亡 ,正是基 于这一点 他 想里具有一种超时代 的现代精神,俄罗斯特殊 之后便开始提心吊胆 , 然而同时 “ 事实和常识使 读者才可以将 医生与病人格 罗莫夫从芸芸众生 的社会形 态使他在西方智者之前首先感受到人 他 想想所有 这些恐 惧都是荒 唐 ,都 是心 理作 出分离 出来 , 正是关于死亡 的思考使得被拘于 的存在危机。 世界 是荒诞的 , “ 人生是痛苦 的” 是 用 ” 在两种状态下游走、 , 徘徊的格 罗莫夫 苦不 病室 中的格罗莫夫 以及被误认为发 了疯的拉京 萨特言说 的重要主题之一 , 强调了世界的无理 堪言 、 痛苦不堪 , 总觉得“ 在他 的背后 , 全世界的 医生的孤独感受得到了加强 。等到屋子里只剩 性, 突出了人命运 的不确定性 。 契诃夫描述了一 暴 力 合 成 一 团 ,正 在追 他 ” 契 诃 夫 2 0 : 下 自己一个人 的时候 ,安德烈 ・ ( 00 叶菲梅奇 ・ 拉京 个城 市集体无意识荒诞存在 的悲剧 ,随着小 说 4 3 4 4。 6 - 6 ) 格罗莫夫不能正确对待 自己、 - 对待他 不 由得 赞叹屋 里只有 自己 “ 是多 么的痛快 这 情节渐渐展开 , 人物形象渐渐丰满 。第六病室》 人 , 《 注定要 落入精神地狱之 中。 啊”感觉到 “ , 没有孤独就 不会 有真正 的幸福 ” , 情节简单 , 人物不 多 , 地点固定 , 但是在这个 城 “ 在先于本质” 存 的论断是存在主义的核心 因为只有孤独才能使他更加 清晰地认识 自己 , 里生活着的人们都失去了自己生存的 目的和意 理论 之一 ,存在”主要是指人非理性 的心理 本 更加透彻地思考虚无 的死亡 。 “ 义,无聊而烦闷地过着 “ 暗淡而毫无 意义 的生 能 ,即人面对现实世界在精神方面感受 到了极 结束语 活”俟 诃夫 2 0 :6 ) 0 0 40。 大危机之后所 引发的孤独 、 厌烦 、 绝望 、 恐惧 等 作为契诃夫的经典小说 ,第六病室》 自问 《 主人公 安德烈 ・ 叶菲梅奇 ・ 拉京作 为这群 等非理性情绪体验。 第六病室》 , 在《 中 无论拉京 世以来引起 了读者和评论界经久 不息的好评 , 人 中的一员 , 也像没有心 的人一样 , 了 自己 医生还是病人格罗莫夫都与人群保 持着距离 , 它以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风范、超 时代 的思想 失去 生存的 目的和意义,消极地守着 自己的烦恼和 是孤独 的个体, 孤独才是他们 最本真的人生状 内涵 而经受住 了时间的考验。通过描述拉京医 痛苦 。 在这个没有秩序的、 不合理的世 界里人们 态 。小说的开篇就突兀地给我 们展示 了一个类 生与病人格罗莫夫 的遭遇 , 现了当时俄罗斯 表 无法借助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去认识它 ,于是 似 于监狱房屋的病室 , 这是一个特殊 的空 间, 周 人 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整部小说突破 了狭 在它面前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物质对人性扼 围充斥着惨陋 、 肮脏 、 病菌 、 暴力 。安德烈 ・ 叶菲 隘 的民族范围的限制与时代 的苑 同,在对荒谬 杀和扭曲使伊万 ・ 德米特里奇・ 格罗莫夫对现实 梅奇 - 拉京的遭遇宣告 了第六病室则是 一个装 世界 中人类生存 困境 及孤独感受 的阐释 中 , 形 充满了恐 惧,使安德烈 ・ 叶菲梅奇 ・ 拉京对生活 着被压抑的真理的盒子, 一个思想 的“ 这是 世外 象地展现了不属于那个人文主义时代的西方存 感到苦闷、 厌烦而绝望。 桃源” 所有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而在现实生活 在 主 义 理 念 。 , 安 德烈 ・ 叶菲梅奇 ・ 拉京觉得 自己是一 个 中得不到认 同的人都被关在这 里。外力作用下 参 考 文 献 毫无意义的偶然存在 ,从虚无中活到世上来 ” 空间上的隔离加强了他们他们 内心对他 人的排 『1 “ 1萨特 . 8 1 8词语 ( 9 潘培庆译 ) I N . 北京: 三联 书 的存在 ,是 “ 被偶 然的条 件促 成的 ”契诃 夫 斥 , ( 强化了他们心中的孤独 , 恶化了他们与其 他 店 . 2 0 4 5。 00:7 ) 这种 观念恰恰是 “ 存在先于本质” 这 人的人际关系, 宣告了他们想融人他人世 界、 摒 【】萨特.0 8存在与虚无 ( 2 20 陈宣良等译) . 【 北 M】 思想 的最佳诠释。萨特说 :除非一 个人是 为 除隔阂与孤独的努力 与行为的失败。 “ 京 : 联 书 店。 三 了满足某种期 待而专程来到这个世界, 否则 他 3 存在 主义视角下契诃夫的死亡观 I1萨特. 0 3 2 7他人是地狱—— 萨特 自由选择论 0 生来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萨特 18:1) ( 98 l 。在 8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将死亡视为人 的一种特 集( 关德群等译) . f 天津: 津人民 出版社. M1 天 他 与病人格罗莫夫的对话以及大段 的心理独 白 殊 的生存方式 , 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构 成之一 。 海 『1契诃 夫.00契 诃 夫 小 说 选 ( ) 汝 龙 译 ) 4 20 下 ( 中,我们可以判断他 已经意识到了 自己的生与 德 格尔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 向死 的的存在 , 『 . M1 北京 : 民 文 学 出版 社 . 人 死都带存 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 生存便意味着必然走 向死 ,在主观体验的时 『1 翔 林 . 0 死亡 美学 『 . 海 : 海人 民 出 自 5颜 2 8 0 M1 上 上 己毫无意义的生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死亡 的来临 问上 ,每一刻都 蕴含着死亡的可能性 ( 颜翔林 版 社 . 而化作虚无。他得出的结论是 自己所无法承受 2 0 : 1 )安德烈 ・ 0 8 13 。 叶菲梅奇 ・ 拉京 医生对生死 的,于是希望 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来淡化不可预 的理解契合了海德格尔的理论 。无论是拉京 医 知 的死亡与偶然 的降生带给 自己的心理压力。 生独 自一人时的思考还是与他人探讨生活时 的 2 异的他者与孤独的 自 相 我 辩论 ,必然来临 的死1 是他言说 的一个重要主 l 《 第六病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 创作手法 题 。他认识到“ 死亡是每个 人正常 的、 注定的结 上都是契诃夫比较成熟的作品,小说t 自拉京 局 ” {9 】 ( 契诃夫 2 0 : 0, 不管将来有 多么壮丽 0 04 )“ 7 医生及病人格罗莫夫的遭遇高度契合了萨特所 的黎明照亮您 的生活 ,您到头来还是会躺进棺 谓“ 他人即地狱” 的存在主义论断 。 刘于“ 他人即 材 , 上 钉 子 , 进 墓 穴 ”契诃 夫 2 0 4 3。 钉 扔 l 00:8 )
合理性哲学的凸现陈燕
《经济师》2013年第2期引起大家的担心。
如果有极少数企业高管得到高报酬后,将收入转移到国外,会导致我国财富的外流,这是需要高度警觉并严加监管的。
总之,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要求,高管的管理劳动作为更复杂和更有可能取得最高效率的劳动其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理论界的共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报酬的攀升而去质疑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他们报酬中的不合理部分是盲目单一的激励机制造成的,还或多或少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
所以宏观全面地看待高管的高报酬,充分地肯定高层管理者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巨大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6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50 ̄551页.3.蒋洁霞.马克思的管理劳动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N].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4.程建华.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J].经济理论问题,2005(9)5.葛陆地.论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冉再生.经营管理劳动的特点及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5)7.陈征.论现代管理劳动[J].东南学术,2003(5)8.李建平.论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7)(作者简介:谢文廷,江西农业大学2010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谢元态(通讯作者),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45)(责编:贾伟)摘要:随着整个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全球问题越演越烈,尤其是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于是各国有识之士也纷纷关注全球生存危机问题,并不断地分析其产生的各种思想以及现实原因,积极寻求人类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其中实践活动的不合理性及其指导实践的理性出现了问题成为导致人类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合理性哲学凸现出来。
生存困境——精选推荐
⽣存困境存在主义和⼈本主义的相同点在于⼀、都把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作为⾃⼰的思想基础⼆、都反对作为⼼理学第⼀势⼒的⾏为主义和作为第⼆势⼒的精神分析因⽽也把罗洛梅归为⼈本主义的⼼理学家,如果严格区分的话,就是⼈本主义⼼理学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理学家。
罗洛梅于1994年10⽉22⽇逝世,享年85岁。
罗洛梅的主要思想⼀、存在的六种本体论特点,即⾃我核⼼,⾃我肯定,参与,觉知,⾃我意识和焦虑 ⾃我核⼼是指⼀个⼈不同于别⼈的存在,指⼀个⼈的独⼀⽆⼆性,⾃我就处在这个存在的核⼼。
⾃我肯定指⼀个⼈保存其⾃我核⼼的勇⽓参与是因为⼈不可能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发⽣联系,通过合理的“社会整合”来增强⾃⾝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价值。
觉知是指⼈对“⾃我核⼼的主观认识”,他把觉知看作是⼀种对⾃⾝感觉、愿望、⾝体需要和欲望的体验,这种体验⽐⾃我意识更为直接和具体。
⾃我意识就是觉知表现在⼈⾝上的⼀种独特形式,罗洛梅认为前四种本体论特点是所有⽣物都有的,⽽⾃我意识则是⼈所独具的,与觉知相⽐,⾃我意识具有更加抽象和间接的性质,它是更为整合的⼀个整体,它可以使⼈有能⼒超越直接具体世界,⽽⽣活在“可能”的世界⾥,它是⼈的所有其他特点,如⾃由意志、抽象观念、象征作⽤、责任感、罪疚感和超越时空等的基础。
焦虑,是指⼈的存在⾯临威胁时所产⽣的⼀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对有可能丧失其存在的⼀种担⼼。
⼆、焦虑罗洛梅对焦虑实质的看法主要有以下⼏点:⼀、焦虑是对存在受到威胁的⼀种反应,这种存在包括⼈的⽣命和与⽣命有同等重要性的信念,如个⼈的职业,名誉和地位 ⼆、焦虑是对⼈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种反应。
罗洛梅认为价值观是⼀个⼈⽣存于这个世界的基本⽀柱,个⼈是把这种价值观与作为⼀种⾃我的存在相认同的,威胁了价值观,就如同威胁到本⼈的存在⼀样。
三、焦虑是对死亡的恐惧。
⼈终有⼀死,这是每个⼈都⽆法改变的事实,对于普通⼈来说,当死亡近在眼前时,恐惧是必然的,⽽当死亡的威胁不那么强烈时,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就会转化为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世界中的人类生存困境长期以来,研究者大多从政治、经济层面来揭示《雷雨》的主题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其实,从《雷雨》的内容来看,曹禺在注重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对人的影响以外,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非理性世界,特别是人的生存困境,即主要表现了非理性世界中人类生存的困境。
标签:雷雨;非理性;生存困境;再认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因此启蒙话语在中国作家笔下也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除了鲁迅等少数作家以外,很少有人对人的存在作形而上的探寻。
《雷雨》自发表以来,虽然以其表现的深广、感情的激越以及主题的复杂在中国话剧史上取得了经典性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大多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来揭示其主题内涵,认为它暴露了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王瑶、唐驶等几位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家都持这一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其实,从《雷雨》的内容来看,曹禺在注重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对人的影响以外,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非理性世界,特别是人的生存困境。
本文试图从《雷雨》特殊的话剧形式、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神秘的戏剧氛围等方面来探讨曹禺对非理性世界的体认和对人生存困境的关注,以期从更深层次来把握《雷雨》的主题内涵。
一、“序幕”和“尾声”的意义话剧《雷雨》是由四幕剧外加“序幕”和“尾声”组成的,以前人们在考察文本时,大多注意它的主体部分,而很少留意“序幕”和“尾声”。
其实,曹禺对“序幕”和“尾声”的钟爱不亚于主体部分。
曹禺非常重视“序幕”和“尾声”,即使为着演出考虑,也不忍心把它们删去,其原因就在于首先它们具有强烈的戏剧功能,曹禺说:…序幕’和‘尾声’……仿佛有希腊悲剧Chorus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十多年前。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周朴园)到某教堂附设的医院内探视两个患了精神病的老人(繁漪和侍萍)的沉重故事,被姊弟两人童稚的声音冲淡,十多年前的汹涌激荡,被安详平和的场面代替,人们忘记了先前的罪恶,际着悲悯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切。
序幕一开始的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肃穆、寂静的环境,甚至有一种神秘的恐怖,经由场景的渲染,反观故事本身,我们在一片苍茫里失语,这种失语大多是由于对生活的繁复、玄秘的元可解说,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慨叹便油然而生。
再来看一下尾声:开幕时舞台黑暗,只听见远处教堂合唱弥撒声同大风琴言……老妇至窗前,慢吞吞地拉开帷幔,痴呆地望着窗外。
老人又望一望立在窗前的老妇,独身坐在炉旁的围椅上,呆呆地望着火,这时姑乙在左边长沙发上坐下,拿了一本圣经读着。
舞台渐暗。
这些描写,显示着生命归于沉寂,万物进入消歇,年轻的一代在命运面前或死亡或出走,只留下年老的一代,独自面对人生的无常,体验命运的拨弄。
这种神秘的氛围,造成了《雷雨》对非理性事物的憧憬,对命运不可知的无奈。
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序幕”和“尾声”既可以给观众(读者)造成一种“欣赏距离”,又可以引起人们对命运无常的遐想。
“因为事理变动太吓人,里面那些隐秘不可知的东西对于现在一般聪明的观众情感上也仿佛不易明了,我乃罩上一层纱。
那‘序幕’和‘尾声’的纱幕便给了所谓的‘欣赏的距离’。
这样看戏的人们可以处在适中的地位来看戏,而不至于使情感或者理解受了惊吓。
”从时间上说,前后相差十年,十年前的激烈震荡,十年后早已化为陈迹。
这十年是青年人死亡的震荡被逐渐沉淀的十年,同时又是老一代对过往忏悔、追问以至沉思的十年,抑或是以病态的精神来逃脱、规避的十年。
从空间上来说,“序幕”和“尾声”的故事情节仍然发生在十年前的周公馆,不过此时这里已卖给医院,但是原来事件的参与者(周朴园、繁漪、侍萍)仍未能离开此地,尽管他们都曾企图逃出这个地方,结果又都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推回到这里。
人的挣扎的无望、斗争的徒然更加促使人们向不可知的命运趋近。
这种安排,让人战粟地感觉到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高悬,人类的每一步前行都如履薄冰,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序幕”和“尾声”的存在是对《雷雨》故事本身的超越,它给人们造成一种辽远空疏的距离,为观众(读者)选取了一个俯视的角度。
在这样一种角度下,一方面,观众(读者)和作者一样,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憧憬,另一方面,观众(读者)又超然物外,用一种悲悯的态度和眼光,注视着那些在非理性事物面前彷徨无告的可怜的人们。
二、人类的困境与挣扎《雷雨》艺术地呈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由于文化与个体的矛盾,灵魂与肉体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反差,现代人在生存的困境中艰难地挣扎着,时常演绎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剧,并进一步使现代人陷入无法逃脱的苦难和深层的孤独之中。
“每一种文化形式一经创造出来,便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成为生命力量的磨难。
”文明的诞生必然引发种种规约的制定,借此保护人类,抵御自然和调节人际关系。
但是当一条规约被确定下来以后,秩序就决定了一切,人的生命活力和鲜活的个性就会被僵化的规约所限制。
“因而,人在他们引以自傲的能够创造‘文化’的这一上帝般的特性中,不但没有感到幸福,相反却感到了囚笼般的压抑。
这意味着,人一旦觉醒,首先所面对的是文化规约给他带来的种种苦难,由是,文化与个体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就深刻地表现了文化规约下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挣扎。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整个悲剧事件的肇始者,是自私、冷酷、虚伪的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的典型。
长期以来,周朴园曾作为封建资本家的典型遭到无情的批判和挞伐,但是。
我们的问题是:周朴园本身有没有产生悲剧的可能?或者换句话说,周朴园有没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回答显然是肯定的。
周朴园年轻时曾经留学德国,受过现代个性主义观念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曾不顾家庭的反对,大胆地与侍女侍萍相爱,并生下两个儿子。
但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家庭的压力下,他抛弃了侍萍,与贵门小姐结婚。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偶然的举动,实际上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一方面,周朴园是在封建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长大的,封建伦理纲常、门第观念等种种文化规约,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于是在权势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权势;另一方面,他毕竟受过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抛弃爱情而屈就权势,就意味着对自己曾经的信仰的放弃,这就必然导致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再加上以后生活的诸多不如意,因此灵魂的孤寂促使他常常念及侍萍,表现出亲手打碎心爱之物的那种后悔。
在第四幕里作者又表现了周朴园对不可知命运的恐瞑,以及由此引起的与他平日专横、霸道完全异样的精神状态——衰老、软弱、萎缩等,脱去阶级的外衣,展示了作为人的周朴园的本色:周朴园:……(严重地)在外面淋了一晚上的雨,说话也非常奇怪,我怕这不是好现象。
——(觉得不好的恶兆来了似的)我老了,我愿意家里平平安安地……并且当他以为以前的私密已经被别人知道时,还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痛苦和忏悔,他说出一切真相,要周萍认母,为维持家庭的完整作最后的挣扎。
而当挣扎无效,年轻的生命一一崩溃时,他则只能听天由命: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的)……剧作最终显现出在“残忍”宇宙之下他所处的真实处境——他也是一个被命运预先判决的可怜人物。
“尾声”中曹禺又特意安排他在十年后出现:苍老的周朴园无限悔恨,一人绝望地承担着命运的残忍,所有悲剧的重荷……在所有人或死、或疯、或走之后,只剩下他自己清醒地面对着残酷的往事。
十年前他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家里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竟在冥冥之中成了人类无法逃脱生存困境的谎言。
繁漪的形象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内涵。
繁漪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新女性形象,曹禺说她最具“雷雨”性格,“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那么,是什么促使繁漪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分析:首先,在婚姻上,周朴园是在极端自私的心理基础上与她结为夫妻的。
婚后她被幽禁在周公馆里,严酷的道德和封建家长的威严统治着她,使她青春的生命逐渐枯萎。
这种状况对于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新女性来说,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其次,在深层次上,繁漪显然不是从反对封建文化思想的高度来反抗周朴园的,她只是从自身最鲜活的感性出发来反抗压抑自己的一切,确切地说,是生命的本能驱使着繁漪走向最“雷雨”的反抗。
因为她在一个没有人气、令人窒息的周公馆里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
正是长期得不到抚爱的本能,让繁漪觉察到这绝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
她甚至于恳求周萍带她一块走:周繁漪:(恳求地)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
显然,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繁漪对屈辱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背离了自己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初衷。
即使我们将她的这段话解释为对旧有生活方式的厌恶,乃至于一时情急的无心之言,也完全不能否认这是其生命本能的无意识挣扎。
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非道德的“本能”的召唤,繁漪很难走上反抗的道路,当她以这种有悖于理性的举动进行反抗的时候,其自身也就无助地陷入了灵与肉的冲突之中。
尽管她勇于承担由于屈从本能而造成“乱伦”的这一既定事实,但在其意识深处,她也深知此事有违“常理”,因而她怕别人知道屋里“闹鬼”的真相,在遭受了鲁贵的一次惊扰以后,她竟拿话套了鲁贵“十几回”,其胆战心惊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在由此而来的身份认同上,她也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怪圈:她是周朴园的妻子,但周朴园把她当做精神病人;她是周萍、周冲的母亲,可周萍说“世界上没有像你这样的母亲”;她还是周萍的情人,但周萍避之犹恐不及。
于是在多重角色的认同中,繁漪弄得“母亲不像母亲,妻子不像妻子,情人不像情人”,在灵与肉的矛盾冲突中,她越来越神经质,变得忧郁而又阴鸷,最终在失去儿子、情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崩溃。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现在的问题是,说繁漪被“五四”的个性解放唤醒也好,被周萍引诱也好,当她以自己的本能去反抗现实时,她却发现传统规约的铁壁横亘在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冲破,只能在“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困境中挣扎。
当然,在这种人生困境中挣扎的不仅是上述的周朴园、繁漪,还有周萍和周冲,甚奎侍萍和四凤。
他们一个个在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被逼人一个无法预知的迷局,像作者所说的那样,“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动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要吞噬他们。
于是他们演出了一连串的“抓住”:“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人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