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高等教育信息化不再遥不可及。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方针,高等教育走上了变革创新的道路,不断突破自我。在更高更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模式要求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已是势在必行,未来的高等教育势必出现更宏伟的蓝图。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分享交流已逐渐演变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大高校均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本校的教育信息化。然而,高等教育信息化绝非一朝一夕便能建成,在其发展进程中势必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只有整体把握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才能使其实践更具科学性。
1 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与构成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社会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联系,人们开始提出“社会信息化”,投射到教育方面,便出现了“教育信息化”。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并将信息技术的引进视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1.1 产生背景
教育信息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随时代发展逐步衍生开来的。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次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支撑;(3)新的社会形态要求产生与之相应的新的教育形态。
1.2 构成要素
进过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已被揭示,即观念形态的要素、物质形态的要素、人的要素。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育形态的性质,制约着教学形式与模式的改革和变化。如果教育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与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其关系不相符合,那么当下的教学模式就无法跳出传统教育形态的框架,更遑论符合现代化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形态。
2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与作用
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改变了教育手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等。
2.1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网络化。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检索快捷方便,知识存储量大、采取费用低,为人们的日常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带来了便利。
二、教育模式现代化。相较以往的电视教学、广播宣传等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授课摒除了单一性和单向性,更倾向于多媒体模式的实时交互性,利于接受。
三、教学超越时空限制。以往的教学是固定在教室里,以老师为中心的传递模式,而网上学习更偏向学生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接收模式,恰好印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话。
2.2 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一、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二、推动教育公平。
三、有力支撑科学研究。
四、有效辅助学校管理。
3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信息化在国内各高校推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不成熟的应用方式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合理应用信息化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1 偏重管理信息化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更偏重于校务的行政管理,而非教学方面。很多高校由于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重管理轻教育”随处可见。他们大多忽视了“教育”这一核心,将教育信息化简单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更多地建设如校园一卡通、校园网等服务项目,并未将重心放在教育教学方面。在建设化过程中,更注重设备投入,而忽视了资源、应用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更核心的问题。另外,老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不如学生,这就造成了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2 资源利用率低
所谓资源,是指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在目前各高校提供的校园网服务中,大多老师与学生仍停留在接发邮件、浏览信息、搜查视频等表层应用,无法真正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其次,各高校现存资源量总体不足。很多高校现有的资源大多来自于各种渠道的购买与搜集,少部分靠师生原创,而缺乏组织的原创很明显不具针对性,专业化程度低,更新缓慢。最后,资源重复建设
严重。在资源建设中,各高校出于保持独特性的考量,各自为政,对于自身特有的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与交流,导致了许多优质资源的闲置。而一些共有的资源,又因为其相同的特点,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3.3 缺乏支持协作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因为封闭的办学经济利益系统,互相之间无法形成协作共享机制,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造成的利益格局调整问题,他们甚至“闭关锁国”,拒绝以相互间的支持合作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此外,很多高校及教育部门互相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递进模式,缺乏协调能力与整体规划,致使大量人才、资源的投入未能收获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是构成教育信息化系统的两大要素。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各高校需投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各高校之间投入差异较大,整体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各高校的实际需要,导致大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使其发展十分缓慢。除此之外,不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也使得各高校对经费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影响了资金投入的整体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3.5 人才培养滞后
人才的支撑与应用是保障高等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下的许多高校都没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加上有些学员无法学以致用,使得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培训与更新滞后。同时,人才流失也是加重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局面的祸首之一。
4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解决对策
4.1 改革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
改革是发展信息化的动力之源。为解决管理信息化问题,各高校需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实质的认识,注重“教育”信息化,大力改革高校信息化体制,使之更多地与科研、教学等项目挂钩,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2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利用率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仅靠各个学校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各大高校应该摒弃一己私见,携手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纽带,推动与促进学校之间的联合,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