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近现代工业化历程
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是一段波澜壮阔、曲折前行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变。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被动卷入世界工业化的浪潮。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虽然客观上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本质上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他们主张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等。
这些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艰难,但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轻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施大多被日军摧毁,大量工厂内迁,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 1957 年),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始于一百多年前,即从19世纪晚期开始。
当时,英国、法国等外国势力促使中国成为商业港口,中国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开端。
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便日益增强。
在18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在中国开展,使中国工业发展得到了加快。
英、法、德等外国势力在中国建立了工厂,把他们的工业技术引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工业发展。
1860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工厂天津纺织厂成立。
在此之后,香港、上海、南京等地的近代工厂不断兴起,中国近代工业道路正式展开。
进入20世纪,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49年,中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在中共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工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将一百多年来凝结下来的落后状态彻底摆脱。
1950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三大工程”,“新四大工程”,“电子两弹”等重大工程,中国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
1958年,国家实行大跃进政策,全国工业生产激增,实现了“三年空前的繁荣”。
进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信等行业投资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更新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企业
致力于工业革命,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业已经从过去的落后状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了从“起步”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工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的工业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期。
然而,在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崛起一批爱国工商业者和政府官员,他们积极推动工业发展。
1905年,中国办起了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天津新工厂,它标志着中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开始。
随后,在上海、汉口、南京等地相继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比如科技落后、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这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政府的发展战略。
许多新工厂在东北地区建立,其主要由日本投资和管理。
在这个时期,很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开始建设,如铁路、煤矿和钢铁厂。
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抗战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工厂被日军摧毁或占领,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被杀害或迫害,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才能够重新开始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重工业。
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被启动,如钢铁、机械、化工等。
尽管这些项目面临了许多困难,如计划经济的缺点和技术落后,但中国工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开放,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贸易的开放以及外资的引入,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扩张,成为全球生产工厂。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的工业产值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都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
中国的工业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1世纪初。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西方强国侵略中国后,尤其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程。
如果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那么直到1952年机械工业统计年报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迈上较为规范的轨道。
不难看出,在这一百余年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步履维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由于国内统治者的腐败和失职,以及国际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工业化缓慢和停滞。
然而,尽管在近代工业化方面的起步、发展和进程都较为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第一”。
例如,1907年,沈阳烟草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已知的连续生产商业品的机械化工厂。
1916年,天津发电厂是今“电力二十厂”的前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规模的电厂。
1927年,汉阳轻轨车辆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轻轨车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厂。
另外,在20世纪初叶,中国有一支由商帮所组成的强大民间工业队伍,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创办了一批集机器制造、矿山、轻纺、印刷、造船、造枪等行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例如,创办于1903年的“三百工”的代表之一浏阳机器制造所,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两台“横式外转子涡轮发电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学肥料、航天等大规模投资以及大搞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给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推进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中国自主发明了第一架无人机(1974年),第一架飞毯式飞机(1983年)和第一架游弋式导弹鱼雷(1985年)等等。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能够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强势施展,从而在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是指在近代时期,中国逐步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历程。
这一历程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变革。
一、背景介绍经历了鸦片战争和丧失了一系列领土后,中国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农耕经济无法满足国家需要。
同时,西方列强的工业化进程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推动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以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强盛。
二、特点分析2.1 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之一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
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作坊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手工业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工艺传统和技术优势。
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利用这些传统工艺为基础,逐渐引入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以国家为主导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以国家为主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例如,官方设立了许多工业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
同时,政府还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2.3 集中在沿海地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与外商进行贸易往来,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
同时,这些地区也容易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本,推动工业的发展。
三、影响因素3.1 外来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贸易使中国大开眼界,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重要性。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积极吸收外来经验,推动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3.2 内在需求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也受到了国内的需求和条件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限制,中国迫切需要开展工业化以解决就业和粮食供给问题。
此外,中国的煤炭、铁矿等资源丰富,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变革与挑战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工业化使得中国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下面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1.西方殖民时期(1840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
压迫。
西方国家通过推动工业革命将中国变成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市场,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遏制。
2.新政运动(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工业
化进程。
此时期建立了许多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并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
3.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1937年-1949年):抗日战争与内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
济崩溃,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巨大挑战。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一
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集中资源和国家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这个时期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市场经济的方
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并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特别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工业化经历了从西方殖民时期到新政运动、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最终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概览

a b D G!5)p q r s t u工业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有两大主题:民族独立和近代化。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人民为了国强民富对工业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地主阶级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掀起了封建性质的洋务运动,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无产阶级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逐步加速,取得巨大成就。
下面就从这三个部分介绍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自强”“求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引进西方技术、维护统治的洋务运动。
73(一)洋务运动工业化概况时期企业作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1.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4.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工业化方面的特点1.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2.依靠力量:主要是政府投资。
3.企业特点:军事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主要由政府出资,官吏经营,衙门式管理,不考虑经济效益。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
民用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办厂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管理方式:封建官僚衙门式管理。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有一部分私人投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雇佣劳动力)。
4.分布特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通商口岸城市。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规律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规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程,其中包括工业化进程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规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和秘密。
一、历史演变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辟了关键的港口,并将中国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商品的出口地。
这对当时还处于封建经济体系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技术和制造业无法与西方进行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迅速贬值和瓦解。
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尝试,包括实行洋务运动、公派留学生等手段。
这些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工业化状况。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革命与政治变革,形成了近代的政治体系和工业化战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而西方国家由于战争的影响不能在中国市场竞争,所以中国本土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尽管经历了这样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仍然只停留在了基本的轻工业,无法达到重工业和高科技的水平。
二、规律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规律是在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在其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和秘诀。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特点:1.政策引导:由于中国经济改革时期的特殊环境,中国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和政策,来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2.政府计划: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发挥了直接的计划作用。
政府明确了工业布局、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计划。
3.家族企业:近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发挥了经商的传统特点、高度认同企业发展目标和集体精神等优势,成功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4.外商投资:在进行工业化的初期,外资是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之一。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热点背景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复习的一个重要专题,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是其中的重要主线,回顾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识链接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近现代工业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资本积累的关键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
一、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其进程却是逐渐加速的。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先导,如轮船、纺织、矿山等行业的兴起。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对现代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人开始接收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首先,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许多投资者更喜欢从事土地和农产品的交易,而对工业领域的投资较为保守。
其次,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和落后的经济体制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对外贸易的限制阻碍了工业品的引进和发展。
加之,社会不稳定和对外侵略的威胁,使得产业资本准备不足,影响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二、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推进的阶段。
这一推进得益于政府的改革和外来资本的引入。
清朝末年,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例如,设立了企业法、银行法等法律,并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此外,清政府还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工业技术,这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
外资企业以其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迅速崛起并占据了中国市场。
这一过程虽然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导致了中国资本积累的不平衡。
由于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中国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外来资本的掌控之下,而国内本土资本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不平衡。
三、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既包括外来资本的积累,也包括国内本土资本的积累。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到今天,经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
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中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发展1850年,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水平。
当时,清朝政府出台了“开放政策”,吸引了许多西方商人前来中国开展贸易活动,而且政府开放的政策还鼓励在中国境内建立工厂。
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1860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正式按照英国工业化的模式进行,一些外国企业开始在中国租用国有土地,开发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公共基础设备和工业企业。
1890年,第一家国有企业英中纺织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民国以来的新发展1911年清朝末年,随着中国最后一位帝王清朝宣告退位,中国变成了民国,即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家。
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式步入现代化的道路。
随着政府的改革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1917年,一位叫陈嘉庚的华侨投资者在上海建立了宝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此开始出现了许多大型的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立足当时的经济条件,积极推进了工业的发展。
具体的政策有:将重金属、家用电器等行业指定为国有控股,在重点行业控制生产数量,并改善各行业利润分配机制。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一些具有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这些产业包括:电子、机械、精密机械、航空航天、船舶、航空、化工、石油等等,以及一些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电子商务等。
四、21世纪以来的发展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工业正在迅速发展。
近代化与现代化

近代中国失去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1912年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24—1927年发动内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近现代史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发展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1919至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维新派:启蒙思想到维新思想
革命派: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新道德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1、十月革命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次理论飞跃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专题复习:中国的近现代化
一、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化
现代社会主义工业化
前提与基础: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工业技术的引入
近代工业化的过程:
(时代,发展特征,内外因分析)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期,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外交的近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晚清政府丧失独立自主外交地位,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危机加深;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外交失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受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
3、国民政府继续代表帝国主义和本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没有独立的外交立场,雅尔塔会议美苏大国再一次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工业化历程

中国近代现代工业化历程(一)近代工业化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3)洋务企业: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帜,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企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时间:1861年,地点:安庆,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时间:1865年,地点:上海,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创办时间:1866年,地点:福州,清朝设备齐全的船舶制造厂)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时间:1867年,地点:天津)②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代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间:1872年,地点: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煤矿(创办时间:1877年,地点: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创办时间:1890年,地点:汉阳)湖北织布局(创办时间:1888年,地点:武昌)(4)企业特点:①都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②军工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用于武装军队,采用封建衙门似的管理机构,其性质是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
③民用工业的产品还投放市场获取利润,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5)影响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②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①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②原因:A、封建社会已经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分解。
C、外商的刺激作用。
D、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④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壮大。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①原因: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中 国近代史中的主要工业化进程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中的主要工业化进程有哪些在漫长的中国近代史中,工业化进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
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也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 世纪中叶,当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工业的落后。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的农业经济在列强的工业产品冲击下显得脆弱不堪。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初步尝试。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例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此外,还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的出现。
这些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其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也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改革。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在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民族资本家们纷纷投资建厂。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尤为迅速,涌现出了像荣氏兄弟这样的民族企业家。
然而,这一繁荣景象并未持续太久。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发展艰难曲折。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
但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工业发展的环境并不稳定。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开展了一些工业建设活动。
特别是在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间,国民政府通过实施一些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例如,在资源委员会的主导下,建立了一些重工业企业,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高考历史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知识点2025版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知识点2025版在高考历史中,中国近现代工业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也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知识。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同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于工业生产。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涌现出了像张謇、荣氏兄弟等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然而,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封建势力的束缚以及军阀混战等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在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但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陷入困境。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工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化建设。
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 1957 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工业化发展历程

工业化发展历程
一、前工业化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8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处于农业经济时代,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
此时,工业化的概念尚未形成。
二、工业化初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工业化开始起步。
在这个时期,机器开始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开始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业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造纸等。
三、工业化中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业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重工业也开始逐渐崛起。
在这个时期,电力、石油、钢铁等产业开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新发明不断涌现。
四、工业化后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初到二战期间,工业化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新兴产业开始崛起。
同时,传统产业也开始向高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
期,信息化也开始逐渐萌芽。
五、后工业化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二战以后至今,工业化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同时,服务业也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时期,工业化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第11讲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 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 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 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 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如何理解近代化? 如何理解近代化? (1)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主要标志是经济上的工 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 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其核 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 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 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从历史发展的 ;( 进程来看, 进程来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 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 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 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 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3)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 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 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 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 制度、生活方式、 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 会变革; 会变革;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程,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发展史。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踏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经历了起步、发展、困境和振兴等阶段,最终迈向了现代工业化的新高度。
起步阶段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最早的近代工业基础。
最具代表性的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起步。
发展阶段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
各地相继兴起了纺织、造船、钢铁等工业部门,工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困境与挑战然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经战乱和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加之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工业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进程一度受阻。
振兴与新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中国工业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蜕变,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在世界工业化的前沿。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工业化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与挑战,但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在了世界工业化的前沿。
未来,中国工业化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高三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优选PPT课件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 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 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 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 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 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 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工厂数
江苏、 155 直隶、 455 陕西
3
上海
京津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型过程。
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目的、发展历程、特征、成就、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1.目的、发展历程、特征(参考八上P100知识体系)2.成就: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实业救国浪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
3. 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参考试题研究P41)二、现代中国(建国后)工业化的成就及其原因、遇到的挫折及其原因、留下的教训。
1. 现代中国(建国后)工业化的成就及其原因成就:①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是我国工业化的起点,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买进。
②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③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农村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原因:①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②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③党的正确领导。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⑤科技的创新。
⑥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2. 现代中国(建国后)工业化遇到的挫折及其原因挫折:①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工农业生产遭受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原因(参考P2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和P32文革的原因)3留下的.教训:(参考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教训和文革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1)列强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为资本 主义产生提供某些条件 (2)外商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 A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 织业发展最突出) 背景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松 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 B.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 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原因:一战;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 府;实业救国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起点低; 理论模式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 重工业一直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心; 农业及轻工业长期落后; 农业成为工业化资金积累的摇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经济的战略目 标保驾护航。
教训: 工业化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国情适时调 整战略; 必须加快工业技术现代化; 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工业化必须依托市场
法国:(19世纪初——60年代末)
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较英、美缓慢 ; 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封建障碍, 才促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 19世纪初,在波旁王朝和奥尔良王朝统治时期, 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部门采用 机器开始而逐渐扩展到冶金、采矿和机器制造业 的。 法国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 义工厂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居于优势,因此, 工业化进程较慢,产业革命以后,其工业化程度 还落后于英国和美国。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3)先天不足:资金少,缺乏资本积累过 程,主要依靠政权力量,以军工业为起点 (4)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重工业 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
2.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的史实 及特点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 重要时期: 一是1949年到1978年,为传统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道路时期, 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 业化道路时期
美国:(18世纪9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美国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1790年,仿制出英国的水力纺纱机,建立起第 一座棉纺厂 ; 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 到南北战争(1861~1865)前,美国也基本上 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 特点:美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广泛地利 用了英国工业的技术成就,以及欧洲的资金和 国外移民所带来的生产经验。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
成就:工业生产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 钢 铁,电力发展迅速 特点:重工业为主,曲折前进 原因:制度建立;《论十大关系》;八字 方针;一五基础 意义:初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6)
特点:损失巨大;发展缓慢;仍以重工业 为主 原因: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 广大干部对左倾的抵制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民主选举) 先秦:世官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开创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
2.中国近代史上主要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实践
主题: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基本线索: 19世纪四十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中体西用 19世纪90年代:君主立宪 20世纪初: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1868—20世纪初)
日本工业化进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 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 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 在国家的推动、引导和扶植下,出现了开办企业的高 潮,到1885年,产业革命已迅速展开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依靠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及其他商业的特权和战争 赔款,使其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出现了惊 人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初,日 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
影响:
取得巨大成就,建成强大的国家,基本实 现了工业化; 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 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大 都照搬斯大林模式; 为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提 供了借鉴。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及 特点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在资本家追逐利润的 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般从发 展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资本周转较快,可 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利润。轻工业发展 起来以后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产生对 新的生产设备、机器、动力、工具等的需要,促 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产业革命。 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根 本变革,原来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
君主守宪制、 内阁制、两党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1.中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基本线索:
建立—秦朝;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并逐渐衰落 (2)中国历代中央行政制度(中央政府组织制度—表现为君相之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 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 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 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 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3.简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 工业化发展历程和措施
斯大林工业化之路
①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原因: ②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的落后农业国 ③在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过程:①1926——1928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改建扩建 ②1928——二战爆发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成就: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 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经济结构畸形 ; 为筹集重工业发展所需资金,对农民挖得过多 ;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成就:建成飞机 汽车等项目,交通运输 成就巨大。 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提出; 苏联帮助 特点:结构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体制一—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 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基本线索: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西汉:频繁换相,实行“中朝”制度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 元代:设中书省、枢密院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 趋势特点:皇帝权力逐步强化,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直到废除。
德国: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 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 个农业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 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的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 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很短的时间,在70 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 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热点专题:近现代工业化历程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 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历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 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 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 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 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 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 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完成标志:是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的完成
基础知识过关:
1.简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的史实及特点 3.简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工业化 发展历程和措施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1.简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起步阶段:(1840—1895) A.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特征(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 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 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 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 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 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 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斯大林模式 公有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 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制 度
经济体 制 政治制 度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期机器大工业在国民 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工业革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 英国的工业化过程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 年代)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 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 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 (相关的背景成就发明)— —英国率先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到,它标志着 机器大工业已居于统治地位。 特点: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 掠夺和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