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https://img.taocdn.com/s3/m/6f89378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0.png)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a51a5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f.png)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d13c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a.png)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f9c187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1.png)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多端,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十分广泛,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入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的表现。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a4f07c90c22590102029d5f.png)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8636718dbceb19e8b8f6baee.png)
传承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 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 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 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 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 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 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 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 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 年画家。
《江
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被誉为“宋画第一”。 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 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 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 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 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 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 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 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 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 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 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 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 浑厚,势壮雄强”的特 色,被誉为“得山之 骨”,“与山传神”。 (北宋)
作品赏析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 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 向往。 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 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 熟之处。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295a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e.png)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d8e41b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5.png)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2.燕文贵燕文贵,又名燕文季。
擅画山水、屋木、人物。
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
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溪山楼观图》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管错列,杂树映掩,主峰高耸,气象严峻。
山石轮廓,用粗壮浓黑线条,方曲有力,皴笔则为大小不一的短钉头,先淡墨多皴,后浓墨疏皴,偶有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凸凹,他貌取山的形体和厚重接近与范宽,但却把范宽谨严密实的笔法变得相当地舒宽了。
山水画的意境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
![山水画的意境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0ec76e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5.png)
山水画的意境中心论点及论证思路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艺术家关于大自然美景之美的艺术独特性。
中
国山水画描绘的是以大自然风景为主题的精彩画面,如山石峰峦、水草如茵、鸟兽活跃,
其中的所有物象都以其特殊的观念被构建出来。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是大自然之美。
艺术家表达的精神,正是以大自然美景为载体,把
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融汇而成的一幅独特之画,它融合了美丽风景与和谐美感,寄寓了
人们心中对自然界的崇拜、思考和爱护,也把大自然之美放大地呈现出来,令人眼花缭乱、屏息赞叹、发现新的美景。
究其“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的论点,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宋代的《资治通鉴》
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大自然对人们的普通生活深深地影响及带来的精神追求,
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精神支柱。
比如,唐诗士李白写下的伊人游园形容,花坛落露滴,屋漏甚慢,蝉声黄日叮,鸟语夜,把大自然美鉴描绘的淋漓尽致,也把大自然美的重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就是大自然之美,它把普通的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了
生机,贴切理解的大自然规律,在这里大自然之美得到艺术家独具创意的描绘,就如同自
然中的生机,正好与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相符,令人喜爱。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心就是大自然之美。
它融合了美丽风景与和谐美感,寄寓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界的崇拜、思考和爱护,把普通的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充满生机,刚好也是人们对自然最真挚的追求。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及其美感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及其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355d9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6e.png)
2021·01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对于山水的描绘,是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山水在画面中仅仅起到辅助的作用。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朝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
到了盛唐时期,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诗人王维创水墨渲染破墨法。
五代时期出现了南北两大画派。
宋到清初,山水画在画坛依旧占据着主要位置。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一方面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景象,另一方面表达了山水画家寄于山水中的情感。
山水画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其间产生了无数的珍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如何看待传统怎样去看待传统的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所有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今,人们很少谈论它,但这个问题还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问题上,若想使传统山水画不断发展下去,就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好,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将传统了解清楚。
当前的画坛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来自不同区域的画家非常之多,但是这些画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去了解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画家而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学习传统。
传统就是通过时间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从而对人们带来了长久影响,被后世的人所传承的思想、文化、道德、艺术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一)形制结构形制结构指的是山水画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从载体来看,有纸画、绢画、壁画、屏画;从用途角度来看,除与实用工艺相联系的屏风画、窗纱画等,还有便于审美欣赏的立轴、卷轴、扇面、册页等。
两宋时期,山水画形制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一样的形制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韵。
山水画卷轴最早是利用竹子编制成书卷的样子,像书卷一样从右向左铺开,山水画中的景象由此逐渐映入人们眼中,这种式样是山水画的主要形制结构。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4b0ca2a7aef8941ea76e056d.png)
情境问题:画家描绘的是真实的山水吗?
• 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 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 的山水情怀?
叁
贰
壹
因
妙
山
心
夺
水
造
造
情
境
化
怀
目 录
一、山水情怀
问题情境
1.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2. “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3.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4. 《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拓展探究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 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 《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 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 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
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千里 江山图》(结合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 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 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 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 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 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 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 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 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 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 味和倾向。画学是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 属翰林院图画局。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eff61710661ed9ad51f3e6.png)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
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
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
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
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
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fe8e4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b.png)
081张 勇[摘 要]空间是绘画中的关键组成要素,画面呈现效果的优劣受空间表现是否得当的影响。
受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中呈现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空间观念,山水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空间意境。
从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手法来看,主要形成了散点透视、虚实留白、笔墨线条三种常见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山水画空间意境。
[关 键 词]山水画;空间表现;散点透视;虚实留白;笔墨线条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一、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概述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起步,至隋唐迅速发展,于北宋繁荣兴盛,后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风韵的绘画体系。
空间意识随山水画的起步、发展、兴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宗炳首次提出“畅神”一说,形成了山水画基本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给后来的创作者以审美启发。
此后,在中国山水画成熟发展的隋唐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将“图真、传神”作为山水画的创作追求,并运用全景构图,创作《匡庐图》,远、中、近景相结合,表现出画面空间的真实感。
山水画在北宋繁荣发展,空间表现也实现了创新,在李唐的《清溪渔隐图》中,创新留白空间表现形式,实现了空间表现从全景向局部的发展,形成新的空间观念,其后的马远、夏圭则实现了极致的边角表现,留白即成为山水画中一项重要的空间表现技法。
此后,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山水画创作者在进行画面空间表现中,借助笔墨线条进行空间处理,形成画面视觉空间转换,使作品所呈现的空间画面能表达深远的空间意境。
至此,中国山水画形成了成熟、多元的空间表现理念与表现技法体系。
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作品表达讲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画家通过创作作品进行自我表达,以画中景来“表情”。
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多是以现实自然空间中的山水风光,通过画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事物感知,进行空间形态的二次转译,实现感性与理性、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念表达中,山水画家往往追求更深层次的“意象”表达,使得画面的视觉空间不拘泥于固定点,使画面呈现超脱于现实,进入“俯仰自得”的境界。
浅谈山水画中的节奏与韵律
![浅谈山水画中的节奏与韵律](https://img.taocdn.com/s3/m/fd7b9c8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f.png)
浅谈山水画中的节奏与韵律【摘要】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展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绘画技巧。
在山水画中,节奏与韵律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节奏美体现在画面构图中,通过物体间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关系形成一种动态感;而韵律感则体现在画面的线条、色彩和笔触上,营造出一种流畅而和谐的视觉效果。
为了营造节奏感,画家可以通过对比明暗、运用重复、强调节奏点等手法;而要体现韵律,则需注意画面整体的平衡和谐,避免呈现单调和断裂的色块。
通过节奏与韵律的表现,山水画可以更具生命力和韵味,观赏者也更容易被画面所吸引。
山水画家应注重节奏与韵律的表现,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山水画, 节奏, 韵律, 美感, 生命力, 表现, 元素, 山水画家1. 引言1.1 介绍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以描绘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题。
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书法作品。
古代山水画以风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间的自然景观来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水画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风格和技法,成为中国绘画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山水画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的笔墨和意境来表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等手法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展现山水间的和谐之美。
通过山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和神秘,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每一幅山水画都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传达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这些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感悟,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1.2 引出节奏与韵律的重要性节奏与韵律在山水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赋予作品生动的动态感和节奏美,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
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刍议
![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dbb74f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1.png)
策划·视界杨中峰Yang Zhongfeng杨中峰,1961年生,江苏省沛县人。
大学学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理事。
幼承家学,酷爱书画,擅长中国写意山水画。
先后从事部队及企业的美术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
其山水画作品多次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在多家媒体报刊发表、出版,多件作品被专业机构、大型场馆和个人展陈、收藏。
文_杨中峰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刍议意境之美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与精髓,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是客观景象与画者情思的和谐统一,具有虚实相应、有无相生、合而不同、意境交融的审美特征,能使人感受天地之大美、人文之情怀和诗意的空间。
历代山水画家无不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饱览祖国河山,激发自身情感,在意境美的营造上下足了功夫。
笔者认为追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1.杨中峰 山水69cm×69cm2023432023/08 No.258一、自然之美中国山水画是在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自然生态审美意识一直是山水画创作的底色。
历朝各代的佳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隽永小品,无不洋溢着自然之美,反映了画家追求自然之美的艰辛。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就有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描绘。
六朝时期,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并成为一种需要。
于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画开始出现。
画家不仅开始为山川代言,而且开始以描绘自然山川为自己的心灵歌唱,反映了他们追求自由、超然、无功利的生活态度。
中国早期山水画“自然美在于自然”,山水画源于自然美的思想,带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明显倾向。
这种古代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这一思想的启发影响下,历代山水画家大都坚持从反映论的角度去理解山水画艺术与现实的自然山水的关系,认为自然美是山水画的根源,强调艺术家要向自然学习,要“师造化”并深刻认识和把握自然美的本质规律。
正是“师造化”的传统,激励着历代画家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认识、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才把中国山水画一步步推向艺术的高峰。
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评价标准 可行
![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评价标准 可行](https://img.taocdn.com/s3/m/3adc735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c.png)
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可行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审美评价标准探析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22013ac984254b35eefd3422.png)
一、起源: 顾恺之是中国山水画最初的 开拓者和先驱。
在魏、晋、南 北朝就已逐渐 发展,但仍附 属于人物画, 作为背景的居 多
【名称】元倪瓒六君子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材质】纸本,水墨。 【规格】纵:61.9厘米, 横:33.3厘米。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宋元山水画风格有 何变化,你有什么 领悟?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 藏
早春图轴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类别:绢本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 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三、独立
隋 唐 展子虔—设色山水 李思训—金碧山水
王维—水墨山水等
《游春图》(隋朝 展子虔)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游春图》(隋朝 展子虔)
《山水论》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 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B、隋唐 D、元朝
3、山水画的主要艺术传统是
C
A、生动传神 C、情景交融
B、托物言志 D、借物抒情
总结反思
试结合以下评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 理解。 中国古代绘画确实是庄严而崇高的,它已 深深浸透到我的身体里,给我颤栗般的感动! 在西方能令我如此感动的唯列奥纳多· 达· 芬奇 川端康成 一人。
早春图 郭熙
溪 山 行 旅 图 >
如徐悲鸿在世时 曾高度评价此画: “中国所有之宝, 吾所最倾倒者, 则为范中立《溪 山行旅图》,大 气磅礴,沉雄高 古,诚辟易万人 之作。此幅既系 巨帧,而一山头, 几占全幅面积2/3, 章法突兀,使人 咋舌!”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b9b4799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6.png)
论中国青绿山水画
文/张小祥
内容提要:山水画自东晋独立成宗 起,就以青绿为主色,青绿山水画是发展 与成熟较早的一种绘画样式,由魏晋到唐 宋,逐步成熟并达到鼎盛。宋元以后水墨 文人画兴起、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占据核 心位置日渐明显,青绿山水走向衰落。随 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包 容性、共存性必然导致中国画领域呈现多 极发展。在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师 法自然”, 吸 收 中 外 一 切 有 益 营 养 , 复 兴 弘 扬更具恢宏民族气概和色彩表现力的青绿 山水画,并使其趋于现代形态,是当今山 水画家值得探讨的课题。
开始佛教艺术东行渐进到了我国新疆、甘 肃地区,具有外来文化艺术的基因首度与 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出现了许多佛教重彩 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杰作)。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印度文化、 中亚文化、东地中海文化和本土中原文化 的不同程度的融汇中发展起来的。历史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本土的 道教和儒家学说已平分秋色地影响了国人 的思想。这一时期,重彩画有了极大发 展,青绿山水画也逐步形成并从重彩画中 分离出来。从目前发掘出土的汉墓中随葬 的锦画和用五彩装饰的漆器来看,足以证 明以色彩为主的绘画已相当繁荣。从唐代 杜牧所著《阿房宫赋》这一文章中“复压 三百余里,十步一楼,五步一阁⋯⋯”的 雕梁画栋的宏伟气魄来看,整个建筑的彩 绘精工灿烂,金碧辉煌;从秦代咸阳宫殿 壁画残片中也可看出对色彩的强调。东晋 画家顾恺之在绘画和绘画理论上都有卓越 的贡献,他是第一位将一向作为人物画背 景的山水,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 在的画家,有关顾恺之的山水画,据推断 是从事青绿山水较早的画家。目前发现最 早的一张山水画《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 子虔所作,此画是属青绿山水画,从中可 以看出线条细匀,先勾勒后填色,山水画 尚处于初创阶段,由此推断出东晋顾恺之 青绿山水画不会比展子虔更成熟。梁朝的 张僧繇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据史书 记载,张僧繇曾画一古寺门额,使用凹凸 技法,使青绿重彩在门额上有立体感,花 纹和图案有突起的感觉,类似浮雕,说明 他已开始用明暗、深浅、对比、渲染、重 叠等法。同时,张僧繇开创了没骨青绿山 水画法,因为有文献记载后世宋朝、明朝 有摹仿张僧繇创作的没骨青绿山水画《秋 山红树图》,称师法张僧繇的明代画家蓝 瑛的没骨青绿山水《仿古山水屏》等,都 是以浓重的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白 粉,不勾墨线,直接点染,艳丽浓重而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浅谈《鹊华秋色图》的赏析
《鹊华秋色图》是赵子昂传世名作之一。
赵孟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
他对济南的风景十分熟悉,本卷画成于1295年他回到故乡浙江之时,为周密(公谨)所画。
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的家乡——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
赵氏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
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极目远眺,一望平阔,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及不知名的杂树,远处一排杉树,郁郁葱葱,但有些叶已略脱,树枝分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这是秋的信息。
山羊五头,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啮食。
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
笔墨色彩交融中,带给了友人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我国历史上留下许许多多的上水画,每幅画都寄托着画家不同的思绪和感情。
我现谈一下我很喜欢的一副举世无双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举山水名画——《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号松雪道人,宋朝宗室后裔,在艺术方面,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法与绘画,造诣很高,提出作画要有古意,力倡书法入画,在元初画坛上是个领袖人物,影响了元四大画家及明清一些大画家。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
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
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3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30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
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
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
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
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
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
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
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
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
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
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
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
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自己也许今生今世也不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起来。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
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
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满足周兄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
”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
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鹊华秋色图》不愧是一幅名画,《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画,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公谨是赵孟頫好友周密的字,周密祖上是齐人(称济南为“齐”或“齐州”是元初的南宋遗老的习惯,齐人即济南人)。
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权,三百年古书画老字号“荣宝斋”按原作1:1珍贵高仿,并完整保留历代帝王、名家、大师的钤印和题识。
荣宝斋的古书画高仿工艺,不但将古书画墨色晕染、纸张的尘垢、原作的装裱等全部如实表现出来,更将古书画细若发丝的线条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被业界称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收藏价值巨大。
《鹊华秋色图》画中自识云:“公谨父,齐人也。
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曰鹊华秋色云。
元贞元年十有二月。
吴兴赵孟頫制。
”后有“赵子昂”印,还有董其昌跋语,拖尾有杨载、吴景运、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
在构图上,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
两座山的形状,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
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
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房舍隐现。
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
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
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使画面增添了节奏感。
作者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用笔方面,《鹊华秋色图》也有所独创。
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
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
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
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
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
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
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皴,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
房舍人畜、芦获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可见作者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从总体看,《鹊华秋色图》可能运用五代画家董源的某些画法,如水草的描绘与董源《潇湘图》中的画法相似;中间一段丛树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又有些相似。
但是,赵孟頫不是完全重复董源的艺术语言,而是在画中主动地运用了他书法精湛的笔法,因此产生略带干而毛的线条,显示出简率蕴藉的特殊意味,从而得天独厚地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此画简洁明快,两座山的色彩比较醒目:华不注山为淡青绿,鹊山为淡花青。
远树、丛林、芦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黄牛用淡赭黄色,并点出红叶,人物衣服则用白粉点绘。
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是淡花青与淡赭色形成对比,表现出秋色的清旷、明洁的情调。
姓名:杨慧慧
学号:1144050232
班级:会计学1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