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文字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古代汉语》有关文字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拟就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文选注释中值得商榷的文字关系,即对通

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误注与失注,加以系统考证,以期修正教材文字关系处理上的错误,服务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误注;失注

Study for Wang Li’s “Ancient Chinese”

about the Word Problem

Abstract:The paper is pointed to the doubtful words relationship in the analects annotation of Wang Li’s"Ancient Chinese" for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volume, namely, to the error annotation and stolen annotation about interchangeable words、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nd variant forms of a Chinese character, to perform the system research, by the time revision teaching material words relationship processing in mistake, and serv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interchangeable words;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variant forms of a Chinese character; error annotation; stolen annotation

王力《古代汉语》是国内一部最为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然而,因受我国古典文献情况复杂等诸多因素影响,教材文选注释中很多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不甚恰当,教材虽经数次修订,但都未能改正。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术界对该教材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主要集中于文选词语注释方面的订补,而对文字关系的研究考证多集中于通假字。本文拟就教材第一、二册文选注释中的有关文字问题,即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特别关注注释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加以系统考证,以期修正该书中文字关系处理上的错误。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这三种性质不同的现象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术语把它们区别开来。凡通假字均以“通”为注,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一句“寤”注为通“牾”。教材第一、二册文选注释中共有144处通假字注,其中值得商榷的有25处,失注8处。古今字用“后来写作某”或“某,某的古字”表示,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一句“大”注为“后来写作太”。教材第一、二册文选注释中共有59处古今字注,其中有9处失注。异体字用“同”字,如《左传·齐晋鞌之战》:“右援枹而鼓”一句“枹”注为“同桴”。教材第一、二册文选注释中共有42处异体字注,其中值得商榷的有2处,失注3处。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处,分误注及失注两类加以讨论说明。

一、误注

(一)误注通假字:

指两字之间并非通假关系,而教材误注为通假。以下分条考证。

1、《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

P10注释[24]:暱,通,黏。

按:《说文·日部》:“暱,日近也。《春秋传》曰:‘私降暱燕。’昵,暱或从尼。”从《说文》可知,“暱”与“昵”为异体字,二者的区别只是音符不同。《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陆德明释文:“暱,亲也。”由此可见“暱”在此处完全可以说通。根本无需看作其它字的通假。

又《说文·黍部》:“,黏也。《春秋传》曰:‘不义不。’”段玉裁注:“今《左传》作暱。昵或暱字,日近也。……按许所据《左传》作䵒为长,䵒与暱音义相近。”《左传》确有作“䵒”者,但这只是异文而已,正如段玉裁所说,“䵒与暱音义相近”,这也正是此异文存在的原因。

2、《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P11注释[4]:帅,通“率”。

按:《说文·率部》:“率,捕鸟毕也。象丝罔,上下其竿柄也。”“率”的本

义为捕鸟的网,后本义消失,假借表率领义。表示率领义的本字是“”,《说

文·辵部》:“,先道也。”段玉裁注:“,经典假率字为之。”《说文·行部》:

“,将卫也。”很明显《说文》是将“”作为表将帅义的本字,但从字形上看,我们认为“”与“”实为异体,《说文》所解义只是本义与引申义的不同而已。至于“帅”字,《说文·巾部》:“帥,佩巾也。”从文献的使用情况来看,“帅”的本义少见,它更多的是表率领或元帅,如《论语》:“三军可夺帥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诗》:“长子帥师,以中行也。”“帅”的这些用法一直在古汉语中使用。这些用法是由其本义引申,还是假借作“”,我们不想讨论,但《古代汉语》认为“帅”字通“率”明显不当。

3、《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P18注释[1]:絜,通潔。

按:《说文·糸部》:“絜,麻一耑。”段玉裁注:“一耑犹一束也。絜,又引申为潔净。俗作潔,经典作絜。”依《说文》,“絜”的本义是一束麻,“束之则不曼”,故引申为潔净。《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絜”是潔净义的本字,水部旁的“潔”是“絜”的后起分化字,承担了潔净义。《说文新附·水部》:“潔,瀞也。”《广韵》:“潔,清也。经典用絜。”教材误注为通假,二字当为古今字的关系。

4、《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不为偪乎?

P18注释[10]:偪,通逼,逼近,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按:《说文》未收“偪”字。《说文·畐部》:“畐,满也。”段玉裁注:“畐,偪与塞义同,畐、偪正俗字也。”《方言》:“偪,满也。”“畐”与“偪”均表满义,然而此义仅存在于字书,文献用例并未见到。从字形及用例来看,正如段玉裁所说,“偪”当为“畐”之俗写异体字。

文献中见到比较多的是“偪”用表逼迫等义,如上例,我们认为,这是由“畐”的本义“满”引申而来,早期主要用“偪”字表示,正字“畐”则未见使用。至于“逼”,其产生当晚于“偪”。由于意义上从辵之字更加符合迫近义,故在书写中改换“偪”之偏旁,而造“逼”字,“偪”与“逼”亦为异体。《汉书·贾谊传》:“亲者或七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天子。”颜师古注:“偪,古逼字。”

由此可见:“畐”、“偪”、“逼”三字实为异体,“畐”为古字,但未见使用,“偪”为其俗体,在上古代替“畐”而通行,但本义“满”未见使用,引申义逼近则通行,至于“逼”,产生当晚于“偪”,为“偪”之换旁异体,由于其表义更明,故在使用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