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旨填词柳三变

——评柳永及其作品风格

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世人称其为:柳七。家中另外两个兄弟,长兄叫三复,二哥叫三接,都先后考中了进士,当时人称“柳氏三绝”。

柳家世代都是做官的,柳永受家族影响,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够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过柳永注定是个风流才子,到了京城以后,就喜欢整日来往于风月之地,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自认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定然能够高中,没有把科举考试当回事,甚至曾经夸下海口:即使是皇帝亲自面试,也必然高中无疑。结果,没想到放榜时名落孙山,年少气盛的柳永一气之下,扬言再不想做官。只不过年轻才子一时意气难以久远,于仁宗初年再试考场,原本此次考试成绩已然过关,却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原来,柳永年少气盛,第一次落第之后,愤慨之余便写了一首词,这便是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需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勘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一首诗写的傲气十足,自负之心表露无疑:开头便说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可见柳永在考试前,便成竹在胸,非“龙头”不取,并以“明代遗贤”自居,肯定自己的才华出众,自恃志向远大,毫不掩饰自己的狂荡之情,自封“白衣卿相”,从上阙的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落第时的不甘与难以接受,一个“暂”字,一句“如何向”,隐约透出柳永其实并没有对自己的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他还是在迟疑:“朝廷不识货,该怎么办呢?”而下阕却颇有一些自暴自弃的味道,在“烟花巷陌”,隔着“丹青屏障”,风流“偎红翠”,告诉大家青春不常在,抓紧时间寻花问柳,最后还嚣张的说了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正是这句话,让宋仁宗抓到了“把柄”,让仁宗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的借口断送了他的美好仕途。在我看来,其实这句话很明显是气话,柳永虽为孤傲之人,但毕竟还是清醒的,再说了,既然后来又卷土重来,就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意向还是从仕,只是受挫时的小小发泄,却让仁宗当了真,影响了柳永的一生,果真是世事难料。

官场上的再三失利,让柳永十分恼怒,可能是心灰意冷,也可能是真正的自暴自弃,他索性自封了一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对于仁宗的批语,他选择了逆来顺受。上天就是这样,当他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在另外的地方帮你打开另一扇窗,从此柳三变便经常出现在灯红酒绿之地,专心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借此他还和许多歌妓,教坊乐工关系密切,柳永的衣食多由她们资助。

只不过柳三变毕竟是出身于世代奉儒家庭的才子,为官从仕的价值观始终影响着他,而后其开始旅行,长期在外漂泊,希望能够找到其他做官的途径,这一走没有找到仕途之路,倒是丰富了人生阅历,为他的后来的作品能够加大深度提供了条件。几十年的艰苦旅行后,柳永再次回到汴京应试,终于在仁宗景?元年(1034)考中了进士,顺利做了官,早已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候了,柳永还是难以掩饰自己的喜悦,写下著名的《柳初新》一诗,“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只可惜“羽迁鳞化”的柳永依然仕途坎坷,进士及第以后一直沉沦下僚,一方面是由于朝中有人作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柳永写的词得罪了皇帝和各个官僚,针对后者的原因,他改名为“永”,以便与“三变”之词一刀两断,这一招效果显著,不久他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的“柳屯田”便由此而来。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也没有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这便是柳永的生平,不可否认,在仕途上,柳永算不上是个成功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词的创作上,却是一位成功的开拓者和革新家,柳永也许不是写词最多的人,但绝对是创调最多的人,现存宋词的词调有88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调子是柳永创制或最先使用的,如果没有柳永,后来的各大文豪能不能写出各自的千古佳作,还都是一个未知数,光凭这一点,说柳永在北宋词坛上功勋卓越,是绰绰有余的。

除此之外,柳永还在词的创作上采取了许多其他的革新措施,就让我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他的作品特色:

首先:柳永平衡了小令与慢词两种体式的词。从唐五代到宋初时期,词的流行体式主要是小令,慢词因为其篇幅稍大,所以很少有人写,不过十几首,而柳永在现存的213首词中,就包括了87种调子的125首慢词,其中不乏许多的佳作,如悼亡词《离别难》,羁旅行役词《玉山枕》等等,当然最长的要算《戚氏》,全词长达212字,巨大的篇幅给予了词作更强大的表现力,让作者能够更加清楚和完整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其次:柳永把铺叙的赋法引入了词类的创作。如上所说,由于慢词的篇幅较长,因此便于“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现当时的情景,如《戚氏》的上片:“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这一片的景物描写十分细致,描绘了一幅晚秋薄暮之景。先写登临所见:微雨飘洒庭廊,槛菊萧疏凋落,梧桐零乱枯黄,一抹残烟,给这些景物增添了几许凄凉。写完近景之后,词人以“望乡关”三个字将视线拉出庭院,写所见远景暗淡的飞云与夕阳,更突出了整个词境的萧条冷落。作者触景生情,滋生出宋玉那样的悲秋情绪,写完了登临所见,转写所闻。后面又写流水还有身边败叶枯草间秋蝉与蟋蟀的鸣声…就像一个故事一样,详细写实,中下篇也一样如此,这就使得柳永的词显得更加的细致。

再次:也是我个人认为柳永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柳永的词都是与他各个阶段的人生历程相对应的,而年少时的他经常与乐工,歌妓在一块儿,又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旅游,后来又做过盐监,与他打交道的多是些市民阶级,因此,他的词作都是十分生活化的,通俗,尤其他还有很多词是替歌妓们写的,运用了比较多的口语来创作词作,比如《秋夜月》中的“伊”,“恁”都比较符合市民大众的欣赏需求,另外,柳永的词作比较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如上述所说到的《鹤冲天》和《柳初新》两篇,一篇是表达悲郁之情,另一篇则是开心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