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配套教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同步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教学(部编版)
![22《寓言四则》(同步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教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d9994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5.png)
22《寓言四则》(同步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教学(部编版)教案一、基本信息1. 教材:《同步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教学(部编版)2. 课时数:1课时(45分钟)3.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4.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寓言四则,并掌握其中的道理和教训;(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寓言四则的阅读和分析2. 寓言的作用和特点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了解什么是寓言吗?寓言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用途?请学生回答,老师可以适当补充。
2. 学习(30分钟)(1)介绍寓言的概念,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表达道理和教训的文学形式。
(2)让学生分组阅读《寓言四则》中的寓言,分析故事和道理。
(3)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组读的寓言,并解读其中的道理。
(4)提示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寓言时,要注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和道理。
3. 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情节及情境,自行编写一个寓言,并向全班分享。
4. 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并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重点1. 学习寓言四则中的道理和教训;2. 加强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导入问题启发式教学法;2.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3. 任务型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监测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寓言方面的表现;2. 通过学生编写寓言和展示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总结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4.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个体化辅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4c2b2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c.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 寓言四则》包含了四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分别是《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和《画蛇添足》。
这些寓言故事富有深刻的寓意,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些寓言故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道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四个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基本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会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这四个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寓意,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寓言故事的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趣味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每个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0111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5.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57a70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1.png)
在本次《杞人忧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理解古文句式和词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古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显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课堂氛围还不够适应。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情节和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文句式和人物形象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担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担忧无益的道理。
c.古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举例解释: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杞人的心理特征,理解其忧虑的原因。
-在寓言寓意内化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寓言道理,如通过编写类似情境的小故事,让学生表演出来,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杞人忧天》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寓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eb3d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c.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寓含哲理、道德的文学体裁,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构成及内涵,并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理解及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3. 能够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4. 能够运用寓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寓言的道德寓意的理解及领会。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案例教学法;3.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关注寓言:“看图猜谜”- 寓言中要不要有一定的难度?2. 询问学生对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构成的理解。
二、自学探究(20分钟)1. 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寓言四则》中的四个寓言,归纳整理寓言的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解释相关的句子。
2. 组内讨论:每组选出代表与其他组分享归纳整理的结果,并讨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
三、引导总结(20分钟)1. 情境讲授法:以生活案例或校园案例为例,自由讨论,引述《寓言四则》中的寓言。
2. 点拨讲解: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点拨关键情境下的相关知识点。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探究活动:在小组内,运用寓言知识并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2. 诊断补漏:针对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再次阅读本次寓言,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2. 请以寓言为载体,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四则》1. 定义、特点、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利用了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同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让学生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在虚构故事中品味生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生的极致。
202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
![202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9b26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9.png)
22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
2. 抓住关键词品味细节以及人物描写的妙处,把握其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抓住关键词品味细节以及人物描写的妙处,把握其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2. 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法、表演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从小到大,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能说说“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吗?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学习《寓言四则》,领悟其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文字和狮子》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
(展示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把握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2.分别让两名同学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教师指导全班评议。
(三)研读品味1. 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⑴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人间?【讨论展示】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⑵探究赫尔墨斯心理:【讨论展示】①赫尔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ca1380508763230121204.png)
22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挖掘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整体感知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1)“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2)赫耳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3)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的寓意。
二、改写寓言学生讨论:两篇寓言像下面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思考总结:《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的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自大之意便不存在了。
三、深入探究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四、布置作业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某一种道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9d9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e.png)
22 寓言四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难点1.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课前准备1.搜集《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资料。
2.初步阅读有关寓言的知识。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激情导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领略寓言的无穷魅力!二、预习检查学生介绍了解的寓言知识和有关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老师可适当补充。
1.什么是寓言?“寓”的意思是什么?寓言具有什么特点?寓言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形象。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中。
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等,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
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0f141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d.png)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四则寓言故事情节和寓意。
2.品味语言,读懂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利用寓言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难点)2课时。
第一课时◆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引导交流问: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1)故事很短;(2)主人公是动物;(3)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4)具有讽刺意味;(5)说明了一个道理;(6)目的是给人们某种警示;(7)用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讽刺性、哲理性、劝喻性)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伊索与《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
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比喻幽默。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任务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1)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预设一: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预设二: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93f25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d.png)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典型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穿井得人的故事,揭示了谣言的传播和相信谣言的危害。
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适合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诚信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领悟故事背后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随课文进度,理解故事情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7bca6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b.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解读四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掌握寓言的特点,理解并运用寓意。
这四个寓言故事分别是《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和《杯弓蛇影》。
本文主要通过这四个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遇到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看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意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
2.难点:对寓言寓意深入理解,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寓言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寓言寓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寓言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寓言故事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寓言寓意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寓言故事,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个寓言故事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3a259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7.png)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能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炼出人生哲理。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存在疑问,这说明他们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将在课后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 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 掌握寓言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
2. 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生活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象征性:学生对寓言的象征性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举例解释。
- 如穿井得一人中的“穿井”象征懒惰和自私,杞人忧天中的“天塌”象征无谓的担忧。
- 通过分析具体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指导。
- 通过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 对比分析两个寓言故事,探讨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 培养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 了解寓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116f4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分别是《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和《画龙点睛》。
这些寓言故事富有深刻的哲理,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还要求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经典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寓言故事的情节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每个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勤奋、创新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读课文,理解每个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难点:学生能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寓言故事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讨论话题:准备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寓言故事拓展材料: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寓言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a4ba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5.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担忧吗?”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诠释故事,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积极参与,彼此交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上还存在困难,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直观、生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过度担忧,后来发现其实没有必要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杞人忧天》的奥秘。
此外,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能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其他学生倾听不够认真。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性,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让学生在讨论结束后,互相提问或进行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7d59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9.png)
-例如:解释《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和老虎并非真实的动物,而是寓意着某种人性的弱点。
(3)创造性运用寓言:对于如何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寓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讨论得也比较热烈。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运用寓言创作时,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提供一些创作框架或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将寓言的特点运用到创作中。
学生小组讨论的主题是“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观点较为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引导,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故事。
(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寓言的语气和风格,需要教师指导。
-例如:在讲述《滥竽充数》时,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传达故事中的讽刺意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依赖偶然而错失良机的情况?”(如:考试前没复习,却因为运气好而通过。)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寓言四则》,整体来看,学生对这些寓言故事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提问和互动,我发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比较到位,但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挖掘寓言寓意和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b0492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5.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案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四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和《刻舟求剑》。
这些寓言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寓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寓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疑问,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寓言四则》中的故事情节。
2.能够理解并掌握每个故事中的寓意。
3.能够运用所学的寓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寓言四则》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并掌握每个故事中的寓意。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寓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寓意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老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寓意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包含故事情节、寓意和实际案例的PPT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寓意相关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寓言四则》的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老师逐个讲述《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和《刻舟求剑》四个寓言故事,过程中可利用PPT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故事,分享自己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d3d0b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d.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配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四个小寓言故事组成,分别是《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
这些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富含深刻的哲理,适合初中生学习和理解。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求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基础,但是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并从中获得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的道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领悟课文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寓言故事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74408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a.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人穿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片面,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而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并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包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以及对寓言寓意的解读。
2.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寓言四则》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寓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寓言四则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简介作者作品伊索,相传为《伊索寓言》的作者。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
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腊。
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而且长得很丑,但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
母亲逝世后,伊索跟随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
但对此人存在的历史,至今仍有异议。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
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
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
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 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
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朗读课文2、研讨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情节发展:想一一问一一笑问一一想一一问一一?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四、学习《蚊子和狮子》1、朗读课文蚊子:冲、咬------------- -――狮子:抓胜骄傲自满蚊子:吹、唱——--------------- 蜘蛛:粘骄兵必败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改动后,原文中讽刺骄兵必败的寓意也改变了。
五、寓言的特点一、劝喻性二、讽谏性“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六、拓展思维:1续编寓言故事。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异向思维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
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 懊悔极了。
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候。
就在这时, 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
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2、自编寓言故事:(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画笔和颜料:蜜蜂与花朵:猫和老鼠;烟囱和浓烟:七、扩展阅读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寓意:在经历了许多尝试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轻视成功,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
乌龟与兔这故事说明,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说谎的放羊娃这故事说明,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月亮和她妈妈这故事说明,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一劳永逸。
乌龟与鹰这故事说明,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板书设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情节发展:想一一问一一笑问一一想一一问一一?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蚊子和狮子扬长避短蚊子:冲、咬------------- -――狮子:抓胜骄傲自满蚊子:吹、唱——--------------- 蜘蛛:粘骄兵必败第二课时学习《穿井得一人》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要谦虚,不要妄自尊大和骄兵必败的道理。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穿井得一人]三、编者简介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
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
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
全书160篇,由12"纪”、8 “览”、6 “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 “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
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
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三、解词,口译课文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及:等到穿井:打井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闻:听到之:代这件事道:谈论闻:使听见于:向、对译文: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令:派之:这件事于:向对:回答之:的使:劳动力于:在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四、理清脉络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
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五、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六、归纳中心《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子将安之?古义:哪里今义:平安(2)词性活用我将东徙。
东: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3)—词多义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子将安之?动词去、到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闻之于君。
使听到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以故东迁。
因为于:闻之于宋君。
向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八、写作方法《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
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
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一(1姓丁人家打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二(2 )别人把这话传到国君那里。
三(3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学习《杞人忧天》一、看动画猜成语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揭示课题杞人忧天二、简介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
《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三、指导朗读尽我所能展示朗读技巧,扫清字音障碍。
24杞人忧天FLASH朗读.swf四、检查预习中伤(zh m g )星宿(xi u )中:宿:宿舍( s u )中间(zh a ng)躇(ch u )步跐(c i)蹈杞人(q 1 )舍然(sh e )充塞(s e )宿舍(sh e )五、再读课文,解词,口译课文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