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大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品质量与安全学

【大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品质量与安全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是食品商品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是一门食品商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的应采取的保证措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以及重要性;掌握腐败变质的基本特性、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方式,危害性,安全性评价以及预防;掌握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及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并增强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概论1.1 食品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内涵1.2 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质量控制采取的手段1.3 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内涵1.4 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成1.5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联系与区别1.6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课程体系教学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手段。

第二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新制度体系的形成2.1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2.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组成及其各部门的责任2.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新变化2.4 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2.5 可追溯制度的建立教学重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风险评估制度与可追溯制度。

第三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预防3.1 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3.2 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因素组成及特点3.3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变化3.4 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过程变化3.5 食品腐败变质的预防教学重点: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因素组成。

教学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变化。

第四章食品化学性污染及其控制措施4.1 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概论4.2 农药的污染及其控制4.3 兽药污染及其控制4.4 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4.5 其它化学性污染及其控制教学重点:农药和兽药的污染。

食品安全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食品选择和储存方法,避免摄入不安全食品。

3、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概述1、什么是食品安全?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3、食品安全风险2、食品选择与购买1、阅读食品标签2、购买新鲜、无污染的食品3、避免购买过期、变质、污染的食品3、食品储存与烹饪1、正确的食品储存方法2、正确的烹饪方法3、避免交叉污染4、健康饮食习惯1、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2、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3、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高热量的食物5、食品安全案例分析1、分析一些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等。

2、了解食品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学会如何正确选择和储存食品,以及如何进行健康的烹饪。

4、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实际操作经验。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等。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食品标签、制定健康饮食计划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课程简介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包括提升食品口感、增加食品保质期、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等。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性质、作用和安全性,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了解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作用;2、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及使用规范;3、熟悉常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1120102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课程英文名称:Food Safety课程面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学分:2总学时:30 (其中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0)二、课程性质与目的《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安全的状况、存在问题及采用食品卫生标准,认识食品中不安全的各种因素、危害及预防措施,以及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学会在生产工程中对食品安全性的质量控制,为从事食品质量有安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1)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发展(2)国内外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3)食品安全性的概念与体系(4)学习内容和要求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概念及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掌握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物链的关系及食品安全性的监控。

2. 教学重点掌握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物链的关系及食品安全性的监控。

3. 教学难点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物链的关系(二)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1.教学内容与要求(1)真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4)寄生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5)昆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6)有毒动植物危害了解危害食品安全的生物的基本习性,掌握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昆虫、有毒动植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教学重点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昆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教学难点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昆虫对危害(三)化学和物理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1.教学内容与要求(1)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金属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4)有机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5)辐照食品的安全了解多氯联苯(PCBs)、3,4-苯并(a)芘[B(a)P]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掌握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金属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物、辐照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教学重点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金属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教学难点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金属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物对食品的危害(四)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1.教学内容与要求(1)转基因技术概述(2)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应用(3)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可能造成的影响(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掌握转基于技术的基本概念、生产方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了解转基因食品的概况、转基因生物对生态和食品安全可能的影响;做到能够理性地、科学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2.教学重点转基因生物对生态和食品安全可能的影响.3.教学难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五)植物原料的生产与安全性控制1.教学内容与要求(1)污染源分析(2)肥料的使用(3)储藏和运输(4)质量与控制了解植物性原料生产和储运过程中的污染来源;了解肥料、农药使用和粮食、果蔬储运中的不安全因素;学习掌握植物性原料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措施.2.教学重点肥料使用、储藏和储运过程中的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教学难点肥料使用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六)动物性原料的生产安全性控制1.教学内容与要求(1)污染源分析(2)饲料和添加剂的使用(3)兽药(3)储藏和运输(4)质量与控制了解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及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掌握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掌握生产安全性动物性食品的方法和措施.2.教学重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教学难点生产安全性动物性食品的方法和措施(七)食品加工生产和安全控制1.教学内容与要求(1)食品加工企业的设计原则(2)食品添加剂与助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3)食品加工(4)食品包装(5)食品烹制(6)食品质量的检验与分析掌握食品加工企业的设计原则,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要求;食品储运及烹制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及控制措施.熟悉食品添加剂和助剂的种类; 了解食品包装与标签; 掌握食品质量检验与分析方法、内容.2.教学重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要求; 食品储运及烹制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及控制措施.3.教学难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要求; 食品储运及烹制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及控制措施.(八)食品安全性评价1.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本概念与发展进展(2)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3)食品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掌握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基本概念; 掌握急性毒理实验和致突变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判断指标. 掌握食品安全性毒理试验的阶段和内容2.教学重点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及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3.教学难点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及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步骤及方法(九)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标准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1)标准的用途与分类(2)食品标准的制订与实施(3)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4)国际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了解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了解标准化的作用和分类; 重点了解技术标准内容; 了解我国标准管理机构和标准的制定过程; 了解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级别及其代号; 了解强制性标准与非强制性标准的区别; 了解国际标准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了解CAC的基本情况、法典地位; 了解ISO组织的基本情况.2.教学重点标准化的作用和分类; 技术标准内容3.教学难点技术标准内容(十)食品安全的监控和保障体系1.教学内容与要求(1)监控与保障体系介绍(2)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3)质量管理体系(4)环境管理体系(5)IFS了解食品安全要求的发展过程, 理解“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的生产背景; 了解企业、行业、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监控和保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了解政府管理的手段; 初步掌握以HACCP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以ISO14000为代表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国际食品标准安全监控标准.2.教学重点以HACCP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以ISO14000为代表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3.教学难点以HACCP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以ISO14000为代表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国际食品标准安全监控标准(十一)食品安全的实施与保障模式1.教学内容与要求(1)生态标志食品的概念与发展状况(2)生态标志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3)生态标志食品的法规与标准(4)生态标志食品的检查认证体系(5)有机农业检查认证的监督管理了解生态标志食品的概念及其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了解生态标志食品的关键生产技术、标准、法规和检查认证体系。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科学、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园艺技术总学时数:54 学分:3理论学时:54 实践学时:0执笔者:生命科学系寇灿任课教师:寇灿、兰玉倩、吕俊梅编制时间:2012年5月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必修课(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课群限选课).课程地位:《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教育专业、园艺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课.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同时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鉴别食品安全。

二、总体教学目标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

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学知识基础和能力.《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生物技术学生的后续课程,为以后他们从事食品检验和制作做好理论准备,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钟耀广主编。

食品安全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资料:1.孟凡桥主编.食品安全性。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2.杨洁彬等主编.食品安全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3.许牡丹、毛跟年编著.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五、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掌握商品安全学的概念,熟悉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商品安全学的发展及研究进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第二节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一、生物性危害二、化学性危害三、物理性危害第三节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一、国外食品质量概况二、国内食品质量概况三、国际上食品安全事件四、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五、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节食品安全展望(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掌握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

一年级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大纲

一年级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大纲

一年级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提高一年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食品安全概念- 介绍食品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标志的含义2. 认识食品污染源- 研究各种食品污染的原因和来源,如细菌、病毒、化学物质等- 理解食品污染对健康的危害3. 研究食品存储和处理方法- 掌握正确的食品储存方法,包括冰箱储存、密封包装等- 学会正确的食品处理和烹饪方法,如洗手、煮熟食品等4. 培养良好的饮食惯-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如水果、蔬菜、牛奶等- 教育学生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等5. 掌握食品安全的检测和防范方法- 了解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如食品抽检、过期日期查看等- 培养学生对可疑食品的辨别能力,如异味、变色等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观看影片、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兴趣。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小测、课后作业和参与度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预计为期15周,每周安排2节课,共30节课。

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教学辅助为了加强教学效果,将提供食品安全教育相关的活动、视频、互动游戏等教学辅助材料,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课程大纲还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进一步制定和调整。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教学大纲学分:5.0学时:80适用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根据食品行业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岗位需求,将食品危害与污染、食品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质量与管理基础知识,预防及控制措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务,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成若干个学习性模块,是一门着重培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技能,突出务实性、应用性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有典型意义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等基础知识,以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为准绳,对“食物链”进行危害分析,识别食品的污染及危害,选择预防及控制措施,实施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技能。

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预防及控制措施的技能;建立、运行、审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能。

有助于学生考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资格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资格证书,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等职业素质。

把学生培养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企业质控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服务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微生物、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保藏技术后续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实务、顶岗实习、毕业作品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学习方法。

2.了解食品危害因素进行分类。

3.掌握食品污染的主要形式,产生的原因和来源,危害过程,危害结果。

正确分析市场常见1—2个食品品种从原料来源、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污染与危害。

能提出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4.熟悉食品主要法规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法律责任。

5.掌握申报食品QS认证技能。

了解各种食品农产品认证的要求、申报程序。

6.熟悉已颁布的食品标准,根据食品行业不同领域,准确地使用不同类别的标准。

7. 熟悉食品质量管理方法,有效地分析或寻找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食品安全( Food safety)课程代码:50410202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 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

食品安全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安全管理。

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教学内容(注:下划双线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第一章食品安全绪论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食品卫生学进展。

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任务。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及其基本原则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污染与腐败变质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致病性微生物、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的概念。

细菌性污染:食品细菌的概念。

非致病菌与食品卫生质量的关系。

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的定义;菌落总数的定义、培养条件、表示方法和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菌相的概念,大肠菌群的概念与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定义和食品卫生学意义。

肠球菌(粪链球菌)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意义。

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及其卫生学意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定义。

与食品卫生关系密切的主要霉菌。

影响霉菌生长和产毒的条件。

(完整版)《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开课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三、开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专业主干必修总学时48学时;3学分。

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残留限量;(4)有毒元素:铅;镉;汞;砷;铬;铝;(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POPs公约中的3类12种毒物及其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的危害性;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现状;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6)食品包装物中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定义;食品包装的重要性及功能性;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发展对策;(7)食品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来源与危害;食品中的主要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和重要性- 食品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趋势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程设置- 课程时长和学分- 教学方式和教材- 评估方式和考核标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学习要点1.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食品质量的定义和评价指标- 食品安全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食品中的常见有害物质及其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食品安全管理的原则和实施步骤3.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认证 - 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应用4. 食品检验与检测技术- 食品检验与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常用的食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食品检验与检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5.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监管-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和机构- 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和效果评估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1. 授课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方式传授理论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和实例解释理论知识的应用2. 实验与实践-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讨论与小组合作-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践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项目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4. 独立研究与报告撰写- 学生进行规定主题的研究和报告撰写-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第四部分: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评定- 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2. 期中考试- 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主要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3. 期末考试- 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考核- 主要包括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等4. 学生评价- 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 参考学生评价对课程进行改进和提升结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同时,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实践能力。

《食品安全学》作为本专业的后续拓展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检验和分析工作打好理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食品原料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作为先行课程,同时它又是《食品卫生检验课程》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是环境污染、食物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生物性危害等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现代高新技术等内容。

课程教学难点是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高新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并增加师生案例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问等环节。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整理资料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食品安全学最新学术内容的了解,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为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 食品安全性的历史观;(2) 食品安全性的现代内涵;(3) 食品安全性的监控措施。

2.重、难点提示(1) 食品安全的目前主要问题,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因素;(2) 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

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假食品害人事件也一再给食品安全敲响警钟!“加强食品安全,让民众吃得放心”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日益重视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来源,掌握去除或避免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方法,选用安全的食品。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与民族昌盛、国家繁荣息息相关。

人类祖先尝百草、吃野果,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体会到,许多食物除了能提供营养成分外,还能起到防病和治病效果。

“食用、食养、食疗、食忌”这些贯穿日常生活的膳食原则使“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这一运用膳食防治疾病的生活哲学不仅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也造就了华夏古老文明的成就。

重视营养科学的普及,让学生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采取有效的营养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实践证明人类寿命愈来愈长,不仅有赖医学昌明进步,而且与人类越来越重视食品养生功能有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早已超越单纯满足生理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作用、有效利用的方法,利用所学的食品安全、营养和健康知识选择安全的食品,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本章教学目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食品问题也一再给食品安全敲响警钟。

因此本章主要介绍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着重介绍国内外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食品安全( Food safety)课程代码:50410202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 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

食品安全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安全管理。

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教学内容(注:下划双线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第一章食品安全绪论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食品卫生学进展。

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任务。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及其基本原则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污染与腐败变质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致病性微生物、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的概念。

细菌性污染:食品细菌的概念。

非致病菌与食品卫生质量的关系。

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的定义;菌落总数的定义、培养条件、表示方法和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菌相的概念,大肠菌群的概念与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定义和食品卫生学意义。

肠球菌(粪链球菌)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意义。

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及其卫生学意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定义。

与食品卫生关系密切的主要霉菌。

影响霉菌生长和产毒的条件。

水分活性(aw)的定义及其与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关系。

霉菌产毒的特点*。

主要产毒霉菌及其毒素。

霉菌污染食品的卫生学意义。

霉菌污染食品的评价指标。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产毒菌株和产毒条件、对食品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的体内代谢过程*,急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预防食品被霉菌毒素污染的主要措施。

镰刀菌毒素的概念及其对食品的污染。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来源、化学性质、毒性特点和食品卫生学意义。

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菌素的来源和毒性特点。

主要青霉毒素及其毒性。

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和发生原因。

与食品腐败变质有关的主要微生物。

环境和食品因素在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作用。

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主要鉴定指标、食品卫生学意义及预防处理原则。

控制食品腐败变质及食品保障:低温保藏食品的原理,冷冻工艺队食品质量的影响,高温保藏食品的原理,D值、F值和Z值,高温工艺对食品质量的影响,脱水保藏、提高氢离子浓度保藏、提高渗透压保藏、防腐剂保藏、电离辐射保藏食品的原理。

第三章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有害金属污染及其预防: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和毒作用特点。

影响有害金属毒作用的主要因素,预防金属毒物污染食品及其对人体危害的一般措施。

汞、镉、铅对食品的污染及其毒性。

农药残留及其预防: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使用农药的主要利弊,农药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农药残留的概念,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食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

食品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及其主要毒性,食品中有机氯、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残留及其主要毒性。

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主要措施。

兽药残留及其控制:兽药残留定义及其种类;易残留的主要兽药;兽药残留的原因及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兽药残留的措施。

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

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化合物*。

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和主要污染食品。

N-亚硝基化合物的体内合成。

N-亚硝基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致癌作用及其特点,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对食品的污染。

体内代谢,毒性、致癌性与致突变性。

预防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杂环胺类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

食品中杂环胺的生成*、影响生成的因素及主要污染食品。

杂环胺类化合物的致突变性、致癌性及其作用机制。

预防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二噁英污染及其预防:二噁英类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

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成,食品污染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

预防二噁英类化合物污染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第四章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含义及分类。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与卫生管理。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问题。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防腐剂、甜味剂的卫生要求,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食品的物理性污染食品的外来物污染及其预防。

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放射性核素的概念。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

电离辐射及其单位。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及危害。

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环境中人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及其向食品中的转移途径,生物富集效应。

食品中主要的放射性核素40K、226Ra和228Ra、210Po、131I和129I、90Sr和89Sr、137Cs、239Pu及其危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外照射与内照射,生物半衰期和体负荷的概念。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不同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食物中天然及其加工过程的有害物质食品中天然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天然有害物质,动物性食品中的天然有害物质。

食品加工、烹调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加热过度引起的油脂劣变,加热过度引起的蛋白质劣变。

第七章营养素的副作用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副作用,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副作用。

第八章各类食品及其卫生粮豆类:生物性污染常见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预防,仓库害虫的危害和预防。

物理化学性污染常见农药残留。

污水灌溉污染,无机夹杂物,意外污染和掺伪。

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的主要卫生问题细菌、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

寄生虫和虫卵的污染。

有害化学物(农药、有害重金属、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硝酸盐)污染及其预防。

蔬菜、水果贮藏的卫生要求畜禽肉类及其制品: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腐败变质*。

细菌污染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

多环芳香烃类物质的污染。

二噁英和农药的污染与残留。

饲料添加剂(瘦肉精、激素、抗生素、无机元素)残留。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或其它添加剂的卫生问题鱼、虾类:鱼类腐败变质的特点。

组胺的产生与危害。

寄生虫污染。

天然有毒水产品。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和蓄积。

鱼体中的致病菌。

奶与奶制品:致病菌对奶的污染:奶中的常见致病菌及病畜奶的处理原则。

鲜奶的腐败变质:鲜奶腐败变质的特点与鉴定。

奶牛在饲养过程中引起的污染:饲料农药残留、霉菌毒素、重金属、添加剂、兽药和抗生素;环境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对奶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鲜奶的掺假、掺杂及伪造所导致的卫生问题。

蛋与蛋制品:鲜蛋的腐败变质:蛋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鲜蛋腐败变质的过程与鉴别。

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污染问题:有机氯农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重金属、二噁英、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危害与预防。

油脂: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油脂酸败的概念、原因、卫生学意义及其预防。

浸出法生产食油的卫生问题。

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常见污染。

高温加热油脂的卫生问题。

油脂的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的概念与意义*。

油脂类食品的贮藏:预防油脂酸败变质的主要措施。

酒类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措施:原料卫生。

酒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甲醇、醛类、杂醇油、氢氰酸、铅、锰等)及其危害。

配制酒和果酒中二氧化硫残留和添加剂使用的卫生问题。

啤酒的亚硝胺污染和发酵酒的微生物污染。

冷饮食品主要卫生问题及其管理:冷饮食品分类。

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污染。

罐头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管理:罐头食品的分类。

罐头容器的卫生要求。

罐头原料的微生物污染与罐头灭菌,罐头食品的重金属污染。

罐头食品的卫生学鉴定及处理*。

罐头食品中营养素的保存。

调味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管理:调味品的定义和营养学意义。

酱油的主要卫生问题,食醋、食盐的卫生问题及管理。

糕点类的主要卫生及其管理。

食糖、蜂蜜、糖果的卫生及其管理。

方便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

第九章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分类: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化学物慢性中毒、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和食源性放射病。

致病因子: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三大类。

预防食物中毒定义,食物中毒的分类与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常见中毒食品、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防措施。

其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预防。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霉变谷物中毒、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

河豚鱼中毒、鱼组胺中毒的病因和中毒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毒蕈中毒的特点、有毒成分和中毒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它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预防。

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瘦肉精中毒、砷中毒、甲醇中毒的病因和中毒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食物中毒的调查目的与准备工作,现场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食物中毒的处理与处罚。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常见的食源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疯牛病、炭疽、结核病、口蹄疫、霍乱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病、囊虫病、弓形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定义与发生机制。

食物过敏的定义与分类,敏感人群,食物中的致敏原和引起食物过敏的常见食物。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食物不耐受的定义与发生原因。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第十章膳食行为与食品安全膳食行为和决定因素,行为决定因素的模式,膳食行为决定因素的研究。

第十一章风险控制危害与风险的概念,风险分析,食品危害的认识。

食品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