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目录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审美观道家的艺术观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01
CHAPTER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美学思想逐渐形成。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则倡导“天人合一”,他们的思想为道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然无为
顺应自然
自然之道
道家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认为自然之道是最高法则,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3
02
01பைடு நூலகம்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无需人为加工和修饰。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主张简约、朴素、自然,反对过度的人工装饰和繁琐的细节。
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艺术思维
道家审美观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认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对现代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一定的影响,促使艺术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思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04
CHAPTER
道家的艺术观
自然之美
道家强调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过多的人为修饰。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追求内心平静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VS
道家美学提倡内心平静,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减少焦虑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重视精神生活
道家美学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修养身心、提升道德来达到精神的满足。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理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企业管理与领导力
总结词
道家美学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和修 养,对现代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 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和带动团队。在现代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道家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理念也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即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的主要观点
01
02
03
自然之美
道家美学主张自然之美, 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审 美境界,强调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虚静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虚静之美, 认为虚静能使人超脱于世 俗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 和解放。
简约之美
道家美学追求简约之美, 反对过度装饰和繁琐的工 艺,推崇朴素、自然的美 感。
道家美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05
道家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与儒家、墨家等思想相互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格局。
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艺术
03
道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
绘画艺术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家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为追求自然、简约、意境 深远的美学理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道家美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因此绘画艺术追求表现自然之美。同时,道家美学思想倡 导简约,反对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技巧,强调以最简单的 形式和色彩表现内在的真实。此外,道家美学还强调意境 的深远,通过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深远意境, 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达的内在精神。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美学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潮,它们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
这三大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环。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提倡“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儒家美学追求的是人的完善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美学中,注重礼仪和文化传统,追求审美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境界。
儒家美学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另一个独特分支。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与自由无拘束的境界。
道家美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在道家美学中,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道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和追求心灵的自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
佛教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注重超越尘世的境界。
佛教美学追求的是超验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美学中,注重的是修行和悟性的培养,追求超越物质世界和个体欲望的境界。
佛教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舍弃”,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儒家美学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个体的超越,佛教美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它们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丰富多样,其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是三大重要思潮。
它们分别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自然和个体的超越、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中西方的著名“自然派”诗人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使他们在诗坛留下辉煌的一页。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美学思想对他们的代表性的诗作的影响,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方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自然派,陶渊明,史蒂文斯,田园诗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一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
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二陶渊明与史蒂文斯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
这些美学思潮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认为美是道德的表现和秩序的体现。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和“礼乐”,并将这些道德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表现出来。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表现,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道家美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认为美是自然的表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强调身心的自然与宇宙的道法一致。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达到身心的放松与和谐。
道家美学对后来的中国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人画和文人诗的发展。
佛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追求和悟道,认为美是超脱生死轮回的表现和人与宇宙的解脱。
佛家认为艺术是一种修行的手段,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和痛苦,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佛家美学对于中国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面貌。
儒家美学强调道德与和谐,道家美学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佛家美学追求超脱与解脱,这些不同的美学理念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风格。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灵感。
反映道教美学的艺术语录

反映道教美学的艺术语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教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美学理念而深受推崇。
道教美学以“自然”为核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道教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反映道教美学的艺术语录,这些语录凝练而深刻,是对道教美学思想的生动表达。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道教美学艺术语录,带你领略道教的深邃与韵味。
一、自然与和谐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句,它表达了道教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理解。
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一种自然的规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和谐的整体。
2. “守一无疵,天下德归。
”这句话出自《南华经》,强调了修行者应该守持一心一意,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整洁。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最终赢得众人的景仰与尊敬。
二、审美与审美体验1. “敬天法时,心尽天真;守敬法宜,情荡无欲。
”这句话出自《太上感应篇》,强调了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
只有摆脱私欲与杂念的束缚,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美妙与神韵。
2. “观山水之清婉,听丝竹之幽婉。
”这句话出自《太平经》,表达了对清新山水和幽婉音乐的赞美。
在道教美学中,自然景观和音乐都被视为能够激发人心灵感受的媒介,通过欣赏它们,人们可以融入到自然的美好之中。
三、虚无与无为1.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经典论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道教思想。
在道教美学中,追求虚无与无为是达到内心宁静与超脱的一种方式。
只有放下欲望和功利心,才能逐渐舍弃物质的束缚,更好地欣赏艺术的世界。
2. “亦庄亦谐,自然之貌。
”这句话出自《文始真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道教美学强调自然的包容与宽广,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审美体验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感受艺术之美。
四、神性与超越1. “自诚明者光,光明无穷。
”这句话出自《庄子》,强调诚实与善良的重要性。
道家美学范畴

道家美学范畴道家美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养生、坚持本真等观念,被视为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有独创性的一种。
在道家美学范畴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主张顺应自然。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摒弃一切过度的人为手段,不去奢求过高的物质享受和虚荣心的满足,而是应该追求自然、不强求、不言而喻的生活哲学。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精神平衡和养生的目的。
在审美上也是如此,人们应该摒弃虚浮的审美标准,去欣赏、借鉴自然的美,从而在生活中体味到道家美学所追求的真正意蕴。
其次,道家美学倡导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学理念。
道家认为,一切应该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过多的财富、权力和功名,而是要心态平和、行事从容,以达到更广阔的境界和自在的世界观。
这种治学理念也适用于审美方面,即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求一时的快感和瞬间的满足,而是要以平和、淡然的心态来欣赏、理解美的精神内涵。
再次,道家美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以内在的气质和品格塑造个人的审美特点。
凡事以中庸之道为准,保持淡泊的情绪状态,使生命不被冲昏头脑、意乱情迷。
在审美方面,道家美学则强调张扬自我,注重在审美过程中发现和表达自我个性,而不是单纯追求大众认可的标准和审美趣味。
因此,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心境平和,还要发掘自己的审美特点和偏好,做到真正的“悟道”。
最后,道家美学提倡坚持本真,注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眼光。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原生态,应该以清醒的思想、敏锐的感知来观察和欣赏美。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修养,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儒家凌云士”的人物。
综上所述,道家美学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中最富有代表性、独创性的一种美学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道家美学总结分享

道家美学总结分享引言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
它强调自然、简朴和心灵的和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道家美学进行总结分享,从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审美观念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强调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道”,而非由人类意志驱动的。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本性和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其自然,与之和谐共处。
根据道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也受到这一基本理念的影响。
道家美学的基本概念自然道家美学强调回归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完善、最具美感的存在。
自然的美在于其自身存在的本真与自由,传达着自然本然的智慧和真理。
在道家美学中,人们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知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简朴道家美学注重简朴,反对浮华和繁杂。
道家认为,过度的繁杂与物质追求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无法真正领略事物本身的美。
而简朴则能够让人们专注于事物的本质,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
心灵和谐道家美学认为,审美体验的核心在于心灵的和谐。
心灵的和谐是指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与美感的对象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道家美学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悟道明心来达到心灵的和谐,从而提升审美体验的质量。
道家美学的实践诗词诗词在道家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简练的语言、精妙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道家美学理念。
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力量,感受到道家美学的魅力。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园林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注重营造具有诗意和哲理的景观。
通过园林艺术的鉴赏和参与,人们能够体验到道家美学中自然、简朴和心灵和谐的价值。
茶道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家文化表达方式,也是道家美学的实践之一。
茶道强调品茶的过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通过专心致志地品味茶的味道,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无为的观念也表现在对名利的淡泊,不刻意追求,从而体现出一种 超脱世俗的美学态度。
静态美
在艺术表现上,无为观念常体现为静态的美,如水墨画中的留白,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玄妙之道
1 2 3
玄之又玄
道家追求的玄妙之道,体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深 邃思考,这种玄之又玄的境界是道家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意境深远
在艺术创作中,道家追求的玄妙境界常表现为意 境深远,让人有一种超脱现实、探寻宇宙奥秘的 感受。
内涵丰富
道家的玄妙之道还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如 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等观念,都为美学思想注入 了新的活力。
03
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领 域的体现
文学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性的回归, 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体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世事沧桑的 感慨。
01
02
03
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 的美,人类应当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自然而然
道家强调万物皆应自然而 然,不加人为干预,才能 展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简约朴素
道家倡导简约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的破 坏,同时更能欣赏到自然 的原汁原味。
无为而治
无为之美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这种无 为的观念在艺术和生活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意境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意境之美,强 调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 达。将这种思想融入艺术创作, 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 术作品。
和谐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追求和谐之美,注 重作品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在现 代艺术创作中融入这种思想,有 助于创作出视觉效果和谐、内在 意义深远的作品,满足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
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思想核心在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哲学关系。
这一思想究竟为何如此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来源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始于道家哲学思想的崇尚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之大,大也不容器,故能大而不外”,尊重自然规律,推崇天道自然的智慧。
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因此应该与万物和睦相处。
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守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演化进程。
二、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1. 与自然共生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命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功能和地位,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类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够盲目侵入自然环境,而应当尊重生态体系的和谐组成,才能使生态环境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2. 尊重自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尊重。
自然是万物之源,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智慧,无论是地球、植物还是动物都是具有自己生态价值的独立个体,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3. 兼顾生态与经济道家生态美学思想认为,在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中,生态领域应该是经济领域的基础,因为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和生态上的突破和创新必须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4. 绿色发展理念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提倡绿色发展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推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5. 推崇自然韵律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中,自然是艺术的灵感源泉,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核心。
因此,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中提倡对自然的观察、细心体味与反思,推崇自然的韵律,使人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与自然和谐共交流的能力。
三、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案例1.吉林延边野生动物园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态动物园之一,吉林延边野生动物园综合了雨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力求为动物创造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点出发,探讨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美学注重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是教化的工具。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美德和高尚情操,认为美德是一种最高贵的美。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文教育,追求博大精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美,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儒家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大美”,即宇宙、自然、道德的完美之美。
儒家提倡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内在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
儒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道德美、情感美和内在美,是一种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格的高尚之美。
儒家也强调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的内涵是涵养性情,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情操。
儒家美学是以道德美、内在美和完善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道家美学则强调“自然”和“道”的美。
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超然的境界中,美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所体现出来的“道”的美。
道家认为,生命的美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是对于世俗和物质的超然之美。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美和拒绝相对的美。
在道家看来,美并不在乎形式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在的内涵和真实的本质。
道家追求的美是一种超然而自由、自然而自在的境界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净化和归一,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超然之美。
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宇宙、自然、生命之美,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超越物质的真实之美。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美、超然美和真实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释家美学则注重“慈悲”和“解脱”的美。
释家认为一切的痛苦和纷扰都源自于人们的贪嗔痴,只有通过慈悲与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释家经典《楞严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释家美学的核心是慈悲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
3.3道家美学思想

CHAPTERS OF SURVEY OF AESTHETICS
【1】美是道的属性 【2】美在自然天性 【3】审美是逍遥游 【4】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美学 【5】无情的审美直观思想
3.3.1 美是道的属性
3.3 道家美学思想 ‖ 美是道的属性
3.3.1 美是道的属性 道家美学认为,美是道的属性,有超越世俗之美。老 子认为道不可见闻,故有无形无声的大道之美。
3.3.2 美在自然天性
3.3 道家美学思想 ‖ 美在自然天性
3.3.2 美在自然天性
道法自然,美在自然。以自然天性为美。他以“西施效颦”为例,说明美在自然天性。 他的寓言中有许多畸形的、丑陋的人物形象,但他们任性而自然,领会了道的真谛, 因此庄子认为他们近乎天人、至人(真人)、神人。他认为朴素胜于雕琢,“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天道》)由于世人已经失去天真之性,所以庄子认为世俗无真 美,美与丑都是相对的,故美丑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 通为一。”(《庄子·齐物论》)他认为,只有天人、至人(真人)、神人、才有真美。
3.3 道家美学思想 ‖ 美是道的属性
3.3.1 美是道的属性
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二章)他还说,道“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这个大,也是一 种壮美。故老子认为真美是不可见的大美,是道之美。老子反对世俗之美,认为“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以道之真来否定世俗之美,认为“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3.3 道家美学思想 ‖ 美在自然天性
3.3.2 美在自然天性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无声而远,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授予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他描述神人的美的风度:“藐姑射之 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密切相关。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诸如自然、无为、空寂、抽象、神秘等特征,这些特征贯穿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和审美。
首先,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认为自然的美是最高、最真实的美。
在中国画中,自然主题常常被视为最高、最基本的美。
例如山水画、花鸟画等,通过对自然风光、花鸟的逼真再现,传达出深邃、神秘的审美情感。
中国画的自然主题取材广泛,包括天空、山峦、云雾、河流、海洋等,它们都体现了中国画家对自然之美的创造和感知。
其次,道家美学思想强调无为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观念可以在中国画的笔墨中得到体现。
中国画家往往避免过多的“刻画”,而是采用简洁、含蓄的笔墨,意在表现出事物的本质,让画面更具传神力和感性美。
比如“九曲十八弯”的山水,仅用几根笔线便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山峦、风景,给人留下余韵和感悟。
再者,道家美学思想强调空寂,认为空间的静寂、空灵是美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通过构架画面来突显画面的空间造型美。
例如,画家会通过运用层次、亮度、阴影等手法来营造“虚”、“实”、“空”等,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这种空灵的空间美让人感受到画作中的生命力和灵气。
最后,道家美学思想强调抽象、神秘,认为美是超越形式的。
因此,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抽象的图形和符号常常出现。
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让画面充满神秘感和哲学意蕴。
比如宣纸上的水墨画,画家通过黑白墨色交融,运用自然界中的自然符号、文化符号等,突显出画面的趣味和神秘,让观者在沉浸的同时也有自由开放的空间。
总之,道家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意象表达,让中国画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对自然、无为、空寂、抽象、神秘等特征的表现,呈现出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这种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画,也为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道家美学思想..

从上面庄子美学的相对性来看,它不同 于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所谈的美皆言人之 美,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导,是以人本 主义为前提的。而庄子美学所谈之美乃大 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既适合人也适 合世间万物。 从美的相对性也可推理出庄子美学亦强 调美之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因为个体视 点的有限性。如果能够上升到“道”的境 界,达到一种“通天下一气”的“气”的 人的理想状态,则世间万物之美则可一视 同仁。
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道家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相,不可名 状的本体,但在无形无相的道中却 又蕴含着有形的天地万物,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可遇而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到不 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 非也”
天地之大美就是天地自然运动本身,是 最高之美,是天籁之美。庄子提出了“人 籁、地籁、天籁”之说,人籁为人工所为, 地籁为自然而为,天籁以自然为基础,但 须机缘,不可强求。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虚 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庄子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中的美是与善 的和谐统一,而是追求美是与真的和谐一 致,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 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做作的东西。他的真 是指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中包括 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包括 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的需要。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 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是自然生命本 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 中的。他不同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家、 人的基本单位的经验出发,而是从宇宙一 切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 追求无限的、永恒的美,而不是有限的、 短暂的美。
总结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结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中的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对心灵的启迪和净化作用。
本文将对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有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共同呼吸。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宇宙大道中的和谐。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体现自然界的规律和节奏,如鸟鸣虫鸣、流水潺潺等自然声音,都能够体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统一。
其次,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对心灵具有启迪和净化作用。
道家主张心灵内心清静,追求内心与外界的和谐。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使人达到心灵上的安宁与放松。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用简洁的旋律和朴素的乐器演奏,以达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悟。
最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自由性和随性性。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自由发挥,没有拘束和限制。
音乐家应该放松身心,随着音乐的节奏,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创造力。
道家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音乐才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本质和美丽。
总的来说,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对心灵的启迪和净化作用。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表现宇宙大道的和谐,体现自然界的规律和节奏。
此外,音乐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使人达到心灵上的安宁与放松。
道家
还认为音乐应该自由自在,没有拘束和限制,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音乐才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本质和美丽。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更加广阔和开放。
道家美学特征

道家美学特征嘿,你有没有想过,这世界上有一种美学,就像那深山里的清泉,静静流淌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韵味呢?这就是道家美学啦。
我有个朋友,是个超级急性子。
有一次我们去爬山,他一路冲在前面,就想着赶快到达山顶。
而我呢,慢悠悠地走着,看着路边的小花小草,感受着微风拂面。
他到了山顶等我好久,就不耐烦地说:“你咋这么慢呢,这爬山不就是为了到山顶看风景吗?”我就笑着跟他说:“你呀,就像那只知道目的地的箭,可你却错过了这一路的美景。
道家美学可不这么看,道家觉得,这过程中的一草一木,这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美的一部分呢。
”道家美学第一个特征就是崇尚自然。
啥叫崇尚自然呢?就好比那天空中的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要按照什么人的规划。
这自然的一切,都是最本真的存在。
像那些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园,固然精致,可在道家眼里,也许就比不上那片未经雕琢的野树林。
我记得小时候,老家有个小池塘,周围长满了芦苇。
到了秋天,芦花随风飘舞,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后来有人说要把池塘改造成现代化的景观,把芦苇都拔掉了,种上了规规矩矩的花卉。
我当时就想,这就像把一个灵动的姑娘硬是打扮成了刻板的木偶。
道家美学就是尊重自然原本的模样,自然的美是那种不加修饰的、最纯粹的美。
再说说道家美学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追求空灵。
你看那山水画,大片大片的留白。
这留白可不是画家偷懒哦。
有一次我去看画展,站在一幅山水画卷前。
旁边一个人就嘟囔:“这画咋空了这么多地方,是不是没画完啊?”我就跟他解释说:“你可别小看这留白,这就像音乐里的停顿一样重要。
这留白是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呢。
”就像我们的心灵,不能总是被满满的东西塞着,得有空灵的部分。
这就好比一个房间,如果堆满了杂物,那看起来就很压抑。
可要是有适当的空间,就会让人感觉宽敞舒适。
道家美学中的空灵,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有那么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
还有啊,道家美学很注重“虚静”。
这虚静可不好理解。
我有个学画画的同学,他老是画不出那种意境。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
指以老庄为代表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
在道家的学说中,最高的范畴是“道”。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不同于柏拉图的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理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可名状的无限实体,是宇宙的生命与核心。
是道创造了万物,即自在无为的自然,由它外化而成的无为的自然也最能充分体现“道”。
道生万物,美也由此而生。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在道家看来,“自然”、“无为”、“素朴”,其内在规定性是同一的,美的本质特征也就在于此。
因为道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所以,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道家美学更强调的是真。
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是美的基础,离开了真,就无所谓美与善,这集中体现在“法天贵真”的思想中。
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就是一种合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美。
充塞天地,听之不闻的“咸池之乐”,背负青天,自由“展翅的鲲鹏”,以天合天,鬼斧神工的“梓庆之鐻”,它们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与自然无为的自然达到了合一。
道家美学不仅强调真,而且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庄子说:“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这种“德充之美”,包含着善的内容,但庄子的这种善绝非等同于社会功利内容,而同样体现了“自然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和自然无为的美是一致的。
所以,《庄子》中描写的哀骀它辞官不做,逍遥自在,充分体现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这在道家看来,就是一种美。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而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以自然为根本,强调追求自然、超然的艺术境界,这与中国画追求意境、神韵的表现方式是相契合的。
本文将从道家美学思想和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1. 自然至美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至美,在于“随自然而生,随自然而化”,尊重自然界的演化和变化,任其自然流露。
这一思想对中国画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注重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出自然的生机和美态。
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自然的崇敬和体验,使得画家们的笔墨能够表达出更加纯粹、本真的自然美。
2. 超然超凡3. 清静寂然道家强调清静寂然,认为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是修道之本。
这种清静寂然的思想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中国画往往通过淡泊明净、简约空灵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一种清静寂然的氛围和情趣。
在中国画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画家对于清静寂然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这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1. 山水意象中国画中的山水意象是一种最具有道家意蕴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画中,山水意象往往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灵和气象,与道家追求超然、自然至美的境界相契合。
山水画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表达,追求自然景象的精神境界,力图在画中表现出大自然的浩荡气象和生机盎然的神韵。
这种意象表达与道家美学思想中追求自然、超然的境界是一致的。
2. 花鸟意象3. 人物意象。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以及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爱”、“礼制”和“中和之美”。
儒家美学认为,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在儒家美学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
同时,儒家美学也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它是审美境界的最高标准。
儒家美学对于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实现“仁爱”和“中和之美”的手段。
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二、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自然”和“虚实相生”。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道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的手段。
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道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三、佛教禅宗美学佛教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美学的核心是“禅定”、“般若”和“空”。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在佛教禅宗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手段。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艺术的修行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帮助人们修行成佛。
因此,佛教禅宗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修行作用和宗教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中西方的著名“自然派”诗人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使他们在诗坛留下辉煌的一页。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美学思想对他们的代表性的诗作的影响,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方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自然派,陶渊明,史蒂文斯,田园诗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一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
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
”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
二陶渊明与史蒂文斯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作风格得到了如,孟浩然,李白,苏轼等的高度评价。
他的《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归园田居》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
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
史蒂文斯与其他现代派诗人一样,生活在“上帝已经死亡、人们信念丧失”的时代。
他的第一本诗集《簧风琴》,在1923 年出版,流露出英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符号学派对他的影响,显示了他对审美哲学的倾向,还有一种完全原始的风格和感觉:异乎寻常、想入非非,浸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光亮。
与其他现代诗人相比,史蒂文斯更为关注想像的转换能力。
他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晚上构思他的诗歌,史蒂文斯继续过着在办公室里写字台上的日子,生活平静安详。
他的作品主要有《秩序观念》 (1935),《拿蓝色吉它的人》 (1937),《超小说笔记》(1942),论诗歌文论集《必要的天使》等。
他曾被诗评家誉为“中国式”诗人。
弗莱契 (John Gould Fletcher)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提到:“就我记忆所及 ,蒙罗“发现”并且非常欣赏的唯一“高度现代派”诗人是华莱士·史蒂文斯。
这可能是因为史蒂文斯那种独特的克制陈述式浪漫主义投蒙罗所好 ,因为史蒂文斯这种诗风与她所钦慕的中国式艺术相近”。
由此可见 ,史蒂文斯在其诗歌创作中明显地吸收了中国文化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在他的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醉心于自然并把大自然作为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三道家美学思想对陶渊明和史蒂文斯的影响陶渊明无论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琐事,还是关乎经世济时大事,皆一任自然,泰然处之。
文如其人,创作上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客观事物,特别是田园风光。
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先来看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即使身处闹市一样可以求得心灵的一方“静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客观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
正是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才会悠然自得,超凡脱俗。
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与人生的真谛。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诗人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这首诗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赋予人类的意义,同时在思索过程中无意识地领略到“真意”。
史蒂文斯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深受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赵毅衡先生曾经认为在诗歌作品中真正应和道家思想的是三位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 ,即罗宾森·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 1887 - 1962年 )、卡尔·桑德堡 (Carl Sandburg, 1878 - 1967年 )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Williams, 1883 - 1963年 ) (315 - 316)。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尽管史蒂文斯不像威廉斯那样与中国文化有过直接的对话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 ,史蒂文斯的诗歌作品在应和道家思想方面与三位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蒂文斯大部分诗作蕴涵了道家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道家美学的精髓。
名诗“六幅意义深远的风景画”(“Six SignificantLandscapes”)的第一节里 ,诗人写道:在中国,一位老人坐在松树的阴影里他看到蓝色的和白色的飞燕草,再树影旁边,被风吹动。
他的胡须也在风中飘动。
松树叶在风中摆动。
河水也是这样漫过水草。
这里描写了一位中国老人在观看飞燕草被风吹动的同时 ,看到周围其他一切景物如松树、河水也像他自己的胡须一样在风中飘动。
诗中的中国老人、松树、飞燕草、风、河水以及胡须等构成了一幅有着深远意义的风景画 ,同时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世界。
另一首“我叔叔的单镜片”(LeMonocle deMon Oncle)又出现了这一位“中国老人”的形象:“难道是无所事事 ,那些中国老人 /不是坐在山池边整理衣衫 , /就是在扬子江山仔细端详自己的胡须 ?”这位反复出现的中国老人整合了他周围的环境 ,与他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 ,真正做到了“我是我周围的一切”(CP 70) ,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另一首小诗“生命是行动”(“Life IsMotion”)也是诗人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好例子。
这首诗只有一个诗节 ,共 9行 ,似乎是作者一气呵成的。
在奥克拉荷玛 ,波尼和乔希 ,身着舞裙围着枯死的树桩 ,翩翩起舞。
他们一起叫喊 ,“Ohoo”共同庆祝 ,灵与肉的结合。
两位舞者与树桩共舞 ,他们一起叫喊 ,没法抑制他们心中的兴奋 ,因为他们已一起共命运、共存亡。
人与枯死的树桩是平等的 ,他们各得其所 ,相互无碍 ,各自处于自由兴发的原真状态。
他们只有自生自发、彼此融合 ,才能构筑美好和谐的世界。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诠释了自然界生命意义的真谛。
诗人的力作“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ThirteenWaysofLooking at aBlackbird”)更为大胆、直接地表现了诗人在创作时所融入的深邃的道家美学思想。
在诗的第 4节 ,诗人写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是一。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及一只黑鸟 /是一”(CP 75)。
这恐怕是史蒂文斯对“天人合一”思想最直白的表达了。
四总结除了上述的两位诗人,还有其他诗人依然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使他们的诗作归向自然、崇拜山水、追求自由、超越尘世、超脱自我,表现了一种纵横肆意、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从而可见,像道家美学思想类似的中国文化,它们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各国,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留给后世一些永垂不朽的佳作。
参考文献1.郭文正:南山中的一朵浮云—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黄晓燕:论中国文化对史蒂文斯诗歌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7(3).3.王柯平: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札记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1996.4. 谢莉洁:中国道家美学对史蒂文斯诗歌的影响,文学自由谈,2010.105. 叶维廉:《道家美学和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 张文秀:论陶渊明诗歌的美学思想,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