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合集下载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气候。

不过季风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店铺告诉你季风形成的原因。

季风形成的原因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而热带季风的形成还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

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冷干的冬季风。

在亚洲,夏季,太平洋海面温度低,气流下沉,地面附近气压高,而亚洲大陆温度高,气流上升,地面附近气压低,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所以海面气压低于陆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

积极影响;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消极影响;夏季风带来大量的局部降水可造成洪涝。

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可造成旱灾。

冬季风带来寒潮,沙尘暴,降温天气。

下雪等灾害天气。

季风的特征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与变异

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与变异

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与变异东亚季风气候是指位于东亚地区的季风型气候,受到暖季风和冷季风的影响。

这种气候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变异,给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东亚季风气候的基本特点。

东亚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东亚地区呈现出强劲的暖季风。

暖湿的气流从海洋上升,形成大量的降水,带来潮湿的天气。

而冬季,则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大陆大规模降温的影响,冷季风开始吹送干燥的气流,天气变得寒冷而干燥。

然而,东亚季风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地球气候的演变,东亚季风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

过去几千年里,东亚季风系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季风系统的南北位置的变迁。

在最后一次冰期,东亚季风向南推进,导致降水区域下移,北方干旱地区的地理范围扩大。

而随着冰期结束,季风系统又逐渐向北进退,恢复到现今的位置。

此外,近年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异也正逐渐显现。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季风雨季的气候变异也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现象。

例如,长期缺水的地区可能会遭受更加严重的干旱,而降雨较多的地区则可能面临洪灾的风险增加。

这种气候变异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深入理解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和变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温度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异等因素都会对季风气候产生影响。

其次,东亚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地表的植被覆盖等都会对风向和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最后,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森林的砍伐、城市的扩张等都会对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季风气候的演变和变异。

为了适应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异,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农作物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分布
的气 大气活 影压 动中心 响带 、 风 带 对 气 候 季风 环流
北半球夏季7月,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 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成因1 夏季——东南季风 成因1 南亚地区:冬季——东北季风 成因1 夏季——西南季风 成因2
知识铺垫1
世界海陆分布图
北半球 南半球
知识铺垫2
项目
7月 (夏季代表)
1月 (冬季代表) 低(降温快) 高 高(降温慢) 低
陆地 (热容量小)
气温
气压 气温
高(升温快) 低 低(升温慢) 高
海洋 (热容量大)
气压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30° 0°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利亚高压的偏北 风,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东亚季风环流(7月)
夏季风
低气压 高气压
亚洲季风(夏季)
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东亚盛行 来自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西北部的 偏南风,高温、 湿润和多雨。 注意:南亚的西南风 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形成
2、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冬季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基本上呈块状。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最新——季风环流详解

最新——季风环流详解

3.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季节 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 海陆热力差异 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东部,世界最大 海洋—— 太平洋 与世界最大陆地—— 亚欧大陆 之间巨大的海陆 热力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 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西北季风 (1月) 东亚 季风 东南季风 (7月)
例题: 读亚洲7月季风图: (1)图中季风A的风向是 西南 _____ 季风,B的风向 东南 是_____ 季风。 (2)图中季风A和季风B 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 B 差异形成的是_____ , 东亚 地区) 这类季风在____( 最为典型。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 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____ 水稻 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 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____ 水旱 灾害频繁,对该作物 的生长威胁很大。
(三)季风环流
亚欧大陆 东亚 太平洋
南亚
印度洋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概念: 思考:世界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亚洲东部
原因: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 的大陆,亚洲东部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 显著,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亚季风
读“亚洲季风图 ”回答下列问题:
A
C
B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7 (1或7)月, 夏 是北半球的____季。图中 A处是______ 低 (高或低)气压,名称是 。 亚洲低压 它切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 副热带高 能保留在海洋里。 (2)字母C表示 东南 (风向)季风, 它的成因是 海陆热力差异 ;受它影 响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高温多雨 。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最显著的 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字母B表示 西南 (风向)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它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4)半年后,C处刮_____ 西北 季风,B处刮 东北 季风。 _____ (5)与C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地中海 ___________ 气候。成因是夏季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 西风带 控制,温和多雨。 受_________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季风环流是指地球上特定地区在一年内由于气压和温度差异的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风向变化。

这种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影响。

在季风环流的作用下,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我们来看亚洲地区,这是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和明显的地区之一。

亚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为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两种类型。

东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夏季,亚洲大陆上升的热空气形成了低压带,而太平洋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湿热,冬季干燥。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南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

夏季,印度洋上形成了低压系统,而亚洲大陆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相对凉爽的天气。

除了亚洲,季风环流还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地区的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就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撒哈拉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相对凉爽,年降水量较少但分布不均匀。

南美洲的巴西地区也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巴西季风气候。

巴西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凉爽干燥。

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和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

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

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在地理学和气象学中,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的综合评估,确定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特征。

然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标准并不是简单而明确的,对于不同地区的划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气候概念。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季风区更容易出现在亚热带地区,而非季风区则更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处于东亚季风区的中国和日本,其纬度多集中在20°至40°之间;而处于非季风区的北欧国家,其纬度则常常超过50°。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了气候带的形成。

2. 降水和气温降水和气温是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另一重要标准。

季风区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和温度变化,夏季多雨多热,冬季干燥寒冷;而非季风区则较为稳定,气候变化不明显。

印度季风区在夏季经历大量降水,而在冬季则相对干燥;而埃及则属于非季风区,全年降水稀少,气温较为恒定。

3. 地形和地形地形和地形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也有一定影响。

季风区往往位于山脉的风ward面,受到山地势力的影响更大,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而非季风区则更多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地区,山地对其气候影响较小。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形对风向和降水分布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简单到复杂,我们逐步深入研究了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

通过对经度和纬度、降水和气温、地形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划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特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划分标准并非是绝对的,对于特定地区的划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例外和特殊情况。

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划分。

回顾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划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高三地理气流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流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流知识点气流是指大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形式。

在地理学中,气流是研究大气环流和天气变化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理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气流知识点。

1. 季风气流季风气流是指在一年内以半年为周期周期性地改变方向和强度的气流。

地球上的季风气流主要分为冬季季风和夏季季风两类。

- 冬季季风:在冬季,由于大陆的冷却速度快于海洋,形成了从内陆吹向海洋的气流。

在欧亚大陆,冬季季风主要体现为西伯利亚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寒冷和干燥的天气,对东亚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 夏季季风:在夏季,由于海洋的冷却速度较慢,形成了从海洋吹向内陆的气流。

在亚洲,夏季季风是最为著名的,主要体现为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多雨和潮湿的天气,对亚洲各地的农业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西风带和东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是指地球中纬度带上的常风带,它们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风带:在赤道附近的北半球和南半球,高空中形成了从西向东吹的强劲气流,即西风带。

西风带对于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它们会带来气候的多变和天气系统的移动。

- 东风带:在赤道附近的北半球和南半球,近地面形成了由东向西吹的气流,即东风带。

东风带是热带地区的典型现象,对于赤道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南北风系南北风系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因素所形成的风系。

- 西南风:在北半球,一些地域上存在着从西南方向吹来的气流,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

西南风会带来温暖和湿润的气候,对于植被和农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 向东风:在南半球,一些地域上存在从大洋吹来的向东的风,例如南太平洋地区。

向东风会带来湿润和多变的天气,对于该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4. 局地风局地风是指在局部地区形成的特定风系,常常由地形和气候特征所引起。

- 山谷风:在山地地区,由于山脉的阻挡作用,会形成从高处向低处吹的风,即山谷风。

山谷风对于山地地区的气候分布和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海陆热力差异 ㈡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㈢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
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
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 了季风的本质。若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则在所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10.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 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

季风气候在哪里分布最广

季风气候在哪里分布最广

1、亚洲的什么是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什么灾害?亚洲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要受季风影响明显。

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越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越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害。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1)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亚洲共有9种气候类型: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部还有高原山地气候;亚洲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和南部岛屿的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是寒带气候。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C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C,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C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C之间°20C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2、中国各种气候类型中哪种分布最广,并说明原因(1)亚洲各种气候类型中,序号⑧所代表抄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它的分布面积最广;(2)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其降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夏季风的强弱.(3)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百;(4)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天气热得要命,骄阳似火,一滴雨都不下描述的是热带沙漠气候景观,夏季天气很热,几乎天天下雨,空气又热又潮湿描述的热带度雨林气候的特征,夏季气温比较高,降水也比较多,感觉不是很闷热,比较舒服描述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故答案为:(1)⑧;(2)东部;南部;夏季风;(3)温带海洋性;(4)热带沙漠;①;热带雨林;⑥;亚热带季风;⑦.3、季风气候主要在亚洲,分布在哪里?1、简单地说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之季风环流》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之季风环流》

一、季风及季风环流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会形成季风气候。

由于亚洲东部地区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带状的气压带会被分裂为若干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北半球1月、7月主要气压中心和季风分别如图1、2所示。

图1 北半球1月份主要气压中心及冬季风图2 北半球7月份主要气压中心及夏季风据此,可对北半球季风总结如下表所示:二、季风气候类型主要的季风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在我国均有分布(详见第三部分)。

下面对这几种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进行介绍。

1.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在于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在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在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包括我国华北与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三、我国的季风气候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这同样是由于我国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因此季风气候显著。

从整体上来说,在每年10月-次年4月,我国受冬季风环流影响显著(12月-次年3月最强盛),在每年5-10月,我国受夏季风环流影响显著(6-8月最强盛)。

在我国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显著,随季风进退,降水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利的一方面体现在雨热同期,我国东部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配合得当,因此能够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内,提供其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不利的一方面在于会引起干旱、洪涝等灾害。

东亚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东亚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东亚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1、东亚气候类型及原因?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主要原因是靠近海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内陆距离海洋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东亚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成因分别是什么中国西北温带大陆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成因: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成因:海拔高东部季风区由南到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朝鲜半岛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38度以南为亚热带季风,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南部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贵州的气候类型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为:(1)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的少数地区。

境内包括省之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占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而其余少数地区计有省之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和省之北部赤水河谷地带,为18~19℃,省之东部河谷低洼地带为16~18℃,海拔较高的省之西北部为10~14℃。

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就全省大部分地区而言,7月平均气温为22~25℃,1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之中偶尔出现。

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中心部位的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约105天,春季次之,约102天,夏季较短,约82天,秋季最短,约76天。

(2)常年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各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mm之间,最多值接近1600mm,最少值约为850mm。

季风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1) [季风气候的特点]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形成原因亚洲是受季风影响的,简称季风亚洲。

其界线西起塔尔沙漠东缘,向东经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缘、大兴安岭一线。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亚洲季风气候的特点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东部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共同特征是雨热同期,亚洲东部、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的地理环境气候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

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

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

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

赤道带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23毫米以上。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

西南亚和中亚为终年少雨区,广大地区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

9、10月间,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空经常有强烈的冷空气(寒潮)南下,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易遭侵袭。

发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风,5~10月袭击东亚和东南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于孟加拉湾的飓风,5~10月袭击孟加拉湾沿岸地区。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总结
1.在春秋分时气压带中心为 0、30、60、90(宽约 °) . 、 、 、 (宽约10° 2.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反 3.同一半球,相邻的气压带气压相___,相邻的风带 同一半球,相邻的气压带气压相___,相邻的风带 ___, 反 风向相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风向相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湿 4.从干湿性质来看,凡是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从干湿性质来看,凡是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干 而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在大陆西岸, 的,而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的;在大陆西岸,一 干 般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般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的,而西风控制 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下的地区多是__的。 湿 5.气压带与风带随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就 .气压带与风带随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 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 北 南 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 __移 冬季__ __移 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移, 冬季__移。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受海陆位置影响: 受海陆位置影响: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因素影响:高原、 ●地形因素影响:高原、高山气候
1.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1.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0º~35 南北纬 ~35º 夏高温多雨 , 的大陆 东 岸 冬 低温少雨, 北纬35º~60º附 夏高温多雨, 北纬 ~60 附 夏高温多雨, 近大陆 东 岸 冬寒冷干燥

世界气候类型图表

世界气候类型图表

世界气候类型图表1、12种气候类型分布区域及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3.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4.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5.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6.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7.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8.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集中于7.8月9.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0.寒带气候——长夏无冬,中年寒冷干燥11.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终年低温12.热带海洋气候——湿润,集结分配均匀2、关于地理:看下列图表,说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自左向右: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3、地理图表类型有哪些通过地理图表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也是各类命题的大势所趋。

这一要求在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甚至于到了无图不成题的地步。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图表类型”的归类:(一)坐标图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两项或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

它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来表示相关的地理信息。

常见的坐标形式有:1.两维坐标: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如课本中比较多见的有: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一日内的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一年内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图)、多年内的变化(如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

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的变化(如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如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相互关联的地理事物,它们也可以用两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

季风

季风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 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 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每年4月初开始,随着副热带高压第一次北进,夏季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一场又一场降雨。回南天、华南前汛 期、龙舟水等,都是这时期夏季风的产物。进入5月底,副热带高压再一次北进,夏季风影响的范围从华南地区逐 步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平原,恰巧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梅雨”诞生了。
到了7月下旬、8月上旬,夏季风到达最北界——华北、东北地区,“北方汛期,七下八上”说的就是这里。 到了9月、10月,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落,夏季风也撤到华西地区。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 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 陆性。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虽 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我国是全球夏季风最活跃区域,受东亚夏季风显著影响,夏季风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气候分布格局,而 且还控制着我国雨带位置变化和旱涝状况。每年夏季风暴发后,会逐步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当深入到一定程度后 又会向沿海撤退,从而形成一个夏季风年循环过程。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 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海洋的 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 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我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我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 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就是典型的雨热同期。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北方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 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而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地区相对于西北地区较近海洋,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会进入全年中降水较多的雨季。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气候。

1定义是指因为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与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吹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吹北、西北风,是冬季风。

因为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某些年份干旱少雨、某些年份又会洪涝多雨。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2特征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因为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因为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因为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3农业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三圈环流示意图

三圈环流示意图

顺着箭头方向找一找:北半球大陆西岸由低纬向 高纬依次出现哪些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与部分气候类型
极地高气压带
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湿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亚洲高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夏威夷高压 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东北季风
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南印度洋 西南季风
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
阿拉伯 沙漠
撒哈拉 沙漠
维多利 亚沙漠
亚利桑那 沙漠
阿塔卡 玛沙漠
小知识
温度越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越多。 降温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
中纬环流
9 8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结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
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 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 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七月
亚洲(印度)低压
60N


西
亚欧大陆




亚速尔 高压

热亚洲带(印高度)低气压压

西太平洋 副热带
30°N
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很大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1月

季风环流_精品文档

季风环流_精品文档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在特定季节和地理位置下,海洋和陆地之间发生的气流和水流的大规模运动。

这种环流在许多地区都非常重要,对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季风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全球分布以及对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定义与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其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不同部分的温度差异所影响。

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度很高,导致该地区的空气升温,从而形成低压区。

而地球两极附近的太阳辐射强度较弱,导致该地区的空气冷却,形成高压区。

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异,形成了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的气流运动。

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孤立泡(Hadley cell)”的形式。

太阳辐射强烈使得赤道附近的空气升温上升,形成低压区。

随着空气向上升的过程中,它会冷却和凝结,形成降雨并释放热量。

这些冷却和凝结的空气在高层向两侧运动,最终下沉并形成高压区。

这种环流是季风环流的一部分,对于季风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全球分布季风环流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观察到,但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因地理位置和季节而异。

以下是一些季风环流的典型例子:1.亚洲季风:亚洲季风是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季风环流之一。

从印度洋吹来的南风在夏季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并在东亚地区引起了降雨季节。

而冬季则由于大陆内部的高压系统原因,风向相反,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2.非洲季风:非洲季风主要受到赤道附近的海洋和陆地温差的影响。

夏季,从大西洋吹来的西南风带来了潮湿的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雨。

而冬季,从北非吹来的东北风则比较干燥。

3.澳大利亚季风:澳大利亚季风主要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影响。

夏季,从印度洋吹来的东南风带来了湿润的空气,引发了澳大利亚北方的雨季。

而冬季,则由于太平洋上的高压系统导致西澳大利亚地区较干燥。

影响季风环流对当地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1.降雨:季风环流带来了大量的降雨,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摘要:区域季风和全球季风的分布依赖于季风的定义。

本文基于“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总结并讨论了东亚季风的区域特征、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全球季风的分布、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关键词:东亚季风全球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1 引言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现在英语称 “Monsoon”。

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

季风具有区域特征,东亚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季风专家近年来对东亚季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早在1930年代竺可桢(1934)就对夏季风进退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做过研究。

涂长望和黄士松(1944),陶诗言(1948)以及高由禧等(1962)研究了东亚季风的进退对中国气候年内变化的影响。

之后,陈隆勋等(1991)和丁一汇(1994)对东亚季风的结构和性质有系统的总结研究。

最近,黄荣辉等(2003)对东亚季风的变率及其成因做了很好的综述。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这一概述性短文中只就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不引用过多的文献,目的是对区域和全球季风分布有所了解。

这些问题是基于作者对季风的理解,大致包括:季风的定义、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2 季风的定义Ramage (1971)考虑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给出了全球季风环流区分布图(图1)。

季风区的范围主要在赤道以北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包括赤道北非、印度、中国和日本,南半球还包括澳大利亚北部。

从陆地上来看,主要季风区在亚洲-澳大利亚以及非洲。

图1 Ramage (1971)总结给出的季风环流区考虑风场的季节性强度变化,Li and Zeng(2002)提出了一个动态标准化的季风季节变率指数。

由此指数给出了全球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高纬度季风的地理分布。

在环印度洋地区,上述两个工作所描述的热带季风区是基本一致的。

19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

我国气象学家,如李崇银等(Li and Qu,1999)还强调越赤道气流对季风的影响。

综合上述季风的风向季节转变、干湿季节转换和季风与越赤道气流的联系,钱维宏等(Qian 2000; Qian et al.,2002a )提出了“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

基于这一定义,全球季风的区域分布如图2所示。

在赤道上有三个大的水汽中心,最大的水汽中心区在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另外两个中心分别在美洲赤道上和非洲赤道上。

这三个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就形成了亚洲季风区、澳大利亚季风区、南北非洲季风区和南北美洲季风区。

在赤道上有些地区只满足风向的季节变化但不满足干湿转换。

在副热带地区很多地方既满足风向变化又满足干湿转换和受越赤道气流的影响。

图2 深阴影区为多年平均的热带水汽中心范围,赤道外粗线区内为干湿转换区,斜线区为受越赤道气流影响的季风区(Qian et al., 2002a)。

3 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在南亚大陆地区风向的变化与干湿转换是一致的,但在副热带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风向的变化并不完全与干湿转换一致。

季风往往是指夏季来自热带气团的降水,因此需要考虑与越赤道气流有联系。

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区,从西风带来的西南气流与降水会在一个地方发生,如华南的3-4月份,但这时的降水是非热带性质的。

因此,简单地用风场和降水来判断季风还不够。

不过,风和降水是季风分析的两个基本要素。

由于风和降水的直接观测仅仅在有人的陆地上,广大海洋上和高山地区缺少资料大大影响了对季风的全面认识。

近20年来卫星观测资料的积累弥补了上述不足。

卫星观测的水汽亮温(TB)、黑体辐射温度(Tbb)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在季风研究中有了应用。

但是,卫星资料,特别是Tbb和OLR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热带(20度纬带)内的对流活动,在高原地区和副热带地区反映的就不完全是对流特征了(朱亚芬等,2001)。

4 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在北半球,从初夏到盛夏位于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的水汽中心是随越赤道气流向亚洲大陆扩展的。

考虑水汽和越赤道气流的推进,Qian and Lee(2000)给出了亚洲季风推进的季节进程图(图3)。

亚洲位于这个水汽中心的下风方,24-27候湿的水汽区扩展到中印半岛,28候季风突然在南海爆发。

图4和图5是南海季风突然爆发时的降水和850百帕风场分布。

这时的东亚降水通过越赤道气流成为了热带性质的降水。

一条雨带从赤道印度洋经过孟加拉湾、南海到达西北太平洋。

与这条雨带相联系的一条西南季风气流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内在联系。

但由于受到不同地方海陆热力对比和高原热力对比的影响,亚洲季风又反映出地方特点,如南亚(印度)季风、东南亚(南海)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高原季风等。

在亚洲大陆上,28-41候季风在南亚(印度)由南向北扩展,28-32候季风沿高原的东部由南向北扩展,28-36候季风扩展到华东和日本,37-39候季风扩展到华北和朝鲜半岛。

图3 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Qian and Lee 2000)图4 气候平均第28候降水,单位:mm/d(Qian et al.,2002b)图5 气候平均第28候850百帕流场分布,单位:m/s (Qian et al.,2002b)5 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由于大气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也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1954年、1991年、1998年和200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就反映了东亚季风(梅雨)的年际变化。

图6是一幅亚洲夏季850百帕气流图。

我国大陆中部(沿110E)存在一条辐散带,辐散带的东部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即为东亚季风区。

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受到东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受北方西风带的影响,受西部高原的影响,在其上游受南海季风、南亚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

图7给出了东亚季风雨带与热带雨带的关系。

从中国东部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雨带是随季节向北移动的。

这条雨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就受到周边环流系统的影响。

图6 亚洲夏季(6-8月)850百帕气流(Qian et al.,2002c)图7 东亚季风雨带与热带雨带的关系,34-39候降水,单位:mm/d(Qian et al., 2002c)这里给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即年际变化对梅雨影响的一个研究。

图8给出的是南海季风爆发早与晚年水汽向长江中下游的输送特征。

孟加拉湾南部地区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

从此源地出发的水汽输送有两条主要的轴线,一是向东进入南海,另一条是向东北经中印半岛进入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年,水汽向长江中下游输送的路径和过程是不同的。

在南海季风爆发早的年份水汽输送呈顺时针方向,路径经中印半岛到达长江中下游,最后返回到南海,对应长江流域多雨(涝)。

在南海季风爆发晚的年份水汽输送呈逆时针方向,路径最初从南海出发到达华南地区,对应长江流域少雨(旱)。

图8南海季风爆发早与晚与长江下游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示意图双虚线表示气候平均最大水汽轴,单、双箭头分别表示长江中下游涝、旱年和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之不同(谢安等,2001)近20年来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相对1950-60年代的季风环流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图9给出的是前后两个20年的亚洲区域850百帕气流。

前20年的夏季西南气流可以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而长江下游到韩国受副高脊影响。

后20年西南气流直接影响长江下游到韩国一线。

前者对应我国东部北方多雨,长江少雨。

后者为我国北方少雨,长江-韩国多雨。

图9 亚洲区域850百帕夏季(JJA)气流1954-1976年(a)和1977-1999年的平均(m/s)6 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Webster and Yang(1992)首次提出了季风和ENSO选择性相互作用的概念。

依据卫星观测的水汽亮温资料,钱维宏等(1998)计算了局地水汽亮温与全球水汽亮温的年际变化关系,提出了季风涛动的概念。

如图10所示,当赤道东太平洋水汽增多时环赤道东太平洋的赤道西太平洋、副热带太平洋和赤道美洲水汽减少,而在其外围的东亚、北美等地区水汽增多。

这种以赤道东太平洋为中心类似环状分布的水汽年际变化是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年际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图10 热带西太平洋(75-60W,0-7.5S)TB序列与全球格点TB序列的相关(%)分布(钱维宏等,1998)7 结束语本文就季风的定义、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描述。

这些方面的研究无论在季风的定义上,还是在用不同的资料认识季风的推进过程上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季风年际变化与海洋异常的关系会随着年代际的变化而发生中断的现象就很值得研究。

以往的工作人们多注重热带季风的研究。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开发,不同区域季风的研究和区域季风与海洋异常关系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季风研究中这样一种关系:“热-(生)-风-(生)-雨”会得到充分体现。

这里的热是指各种尺度的热力对比,热力对比必然形成不同尺度的季风环流,即风。

风的辐合、辐散会形成季风天气气候,即雨。

因此,海洋热力变化和高纬度热力变化将作为强迫源被引入季风的研究中来。

在亚洲地区,南亚季风、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高原季风的个别研究将与不同区域季风相互影响研究相联系。

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即A-A季风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

此外,亚洲季风与非洲季风的联系,亚洲季风与北美季风的联系,南北美洲季风的联系和南北非洲季风的联系研究都会进一步加强。

这些研究的深入会加深人们对全球季风的理解。

从图2看出,季风边缘的活动研究需要加强。

季风边缘地区受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影响大,分析的方法和资料时间-空间分辨率会与热带地区有所不同。

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就处于季风边缘活动区中,这里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巨大(徐袁和钱维宏,2003)。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