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word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领进门》word导学案
《老师领进门》教学参考案例
学习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恭恭敬敬”等词语的意思。
3、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
4、摘录、感情朗读文中描写“我”专心听课,尊敬老师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流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
师:昨天晚上,我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家人都问我找啥。
你们说我找啥?能找到吗?还好过了十年,二十年,也搬了很多次家,竟然还能找到我的宝贝。
知道是什么吗?都是很早前我和我的老师们,我和我的学生们的照片、贺卡、信件什么的。
看着一张张照片,读着一封封发黄的信,我感觉,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也是《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感受。
齐读课题。
二、学生谈感受
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
是不是感觉挺简单易懂的?谁来简单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
1、感受有深浅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文章,读出自己的感受
来。
请你再读读课文,在你脑海里是否会印下几幅难忘的画面呢?
2、你脑海里留下了几幅画面?哪几幅?交流:一幅画面,是一年级开学第一天,
老师上课的情景。
另一幅画面,是时隔四十年后的一天,师生相遇的情景。
3、你能给自己描述的(脑海中的)画面取个名字吗?板书上学上课路
遇(敬礼)四、品读第二大段
1、上课画面中的小男孩,也就是作者,当时多大了?六岁。
按理说,很多记忆都会随着岁月流逝渐渐淡忘,甚至完全消失。
但是,这四十年前的第一课却还深深地印在一个中年男子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难忘的一课,建议你再读
如何呢?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刘绍棠。
你了解刘绍棠吗?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2、四十年,很多东西已经改变。
原来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大文学
家。
但是,孩子们,有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不变的是什么呢?(对老师的那份尊敬)
孩子们,在家乡村边上,当作者见到阔别四十年的老师,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刘绍棠,你的心情怎样?
让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怀着激动的、感激的心情,饱含深情地读读这段文字吧!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师接读:出示: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
3、如果你就是功成名就的刘绍棠你会对恩师说些什么呢?能联系课题说一说吗?
4、老师面对曾经这么小的学生一下子窜成这么高,而且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可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什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无心是他当初并不规定孩子们长大后一定成为什么人)老师在当时真的是无心的吗?(有心)是呀,道是无心却有心。
他当初煞费苦心地编很多故事。
出示: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
是啊,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啊!
5、现在,你还想再来夸夸这位田老师吗?(谦虚,虚怀若谷不居功自傲)
6、“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是那么谦逊,那么淡然,但分明又是那么深沉,那么厚重。
作者是永远也抹不去心头的感激之情,他在课文最后深情地写到——(师先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背后是一个问号,读成什么标点,味道感觉就出来了?谁来读?一起读。
7、老师读过刘绍棠的一些作品,他曾经在作品中这样赞美老师
——轻轻吟诵
六、师:孩子们,很多时候,读别人的文章,还能读出自己。
不久,我们就将告别母校了,回忆往事,肯定有些事,有些画面是不能忘记的,孩子们,让我们对着我们的老师,送上我们最想说的话,也可以写在纸上送给你的老师!
设计意图:
《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这样的:让学生充分感知田老师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作为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三个句子。
根据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以“变”与“不变”展开,紧紧抓住一条情感主线“难忘师恩”。
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块,基于学生已预习过课文,我以谈自己的读后感来引入,激发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悟。
第二块,读出画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及结构。
第三块,品读“上课”这一部分,主要抓住两句话来重点感知田老师的形象。
第一句是“听得入了迷”这一句,让学生反复,并联系实际体会田老师讲故事的妙处,掌握三个成语,并指导朗读。
第二句是“春雨点点入土”这一句,通过本义、喻义的理解,以及杜甫诗句的拓展复习,感悟田老师教学“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第四块,品读“路遇”这一部分,主要抓住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句,在道是无心却有心的理解时,我采用“反复”的方法,重新调出前面一个重点句“春雨点点入土”来搭桥铺路:没有春雨点点入土,
哪来插柳柳成荫啊!对理解这句话及再次感悟田老师的形象起到一种前呼后应、水到渠成的效果。
最后的拓展:刘绍棠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读来让人非常感动,我想会使整个主线的师生情推向一个高潮。
课后反思:
1、任何成功的,能打动人心的课例,到最后无不会出现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达到一种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2、一堂课35分钟,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一种现场感,在多次反复研读文本后,目标定位要“准”、“实”、“精”。
“准”就是要联系作者写作中心,考虑学生实际;“实”就是符合课程标准,体现三维目标;“精”就是少而精。
3、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像一位作家、就像一位编剧,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和才华。
教学设计贵在一个“巧”字,“巧”往往和“小”字在一起,因此,教学设计的切入口一定要小,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并用这条线贯穿课的始末。
4、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设计再巧妙,也只是个预设,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
我在教学第四板块时,本想让学生先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本义及比喻义,接着让学生仔细体味田老师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最后准备重新调出前面一个重点句“春雨点点入土”来,让学生懂得“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可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一位学生在说比喻意义时,直接说出了“没有春雨点点入土,哪来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设计好的程序被打乱,令我一下子措手不及。
当时我没有办法,只得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往下讲,索性把机会让这位学生,让他把这个道理多讲了一遍。
在评课时,我说自己这个地方有点乱了阵脚,可有经验的老师,却说这恰好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我豁然开朗。
傅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