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中图分类号] G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4 2 7( 2 0 1 4 )0 7 — 0 0 1 3 - 0 2 二 、课 程教 学过程设计 ( 一 )集 中辅 导 集 中面 授主要是课程 导学 、精讲重难 点、期末复 习。安 徽文化 具有 历史悠久 , 丰 富多彩 。在面授辅导 时由于课 时有
安徽地域 文化是安徽 电大 中文本 科的一 门选修课 , 也是 开放教育各专 业学员的通识课程 。 通 过本课程 的学习,使学
员 了解和 掌握 悠久而丰 富的安徽地域 文化 , 认 识安徽地域文
化在 辉煌灿烂 的 中国文化 中的独特 魅力 ,增进 学员 了解安 徽 、热爱 安徽 、建设安徽 的情感 ,激发学 员学 习、研究安徽 文化 的兴趣 ,重点提高学员 的综 合文化素质和人文 素养。
运 用计 算机 网络 进行课 程教 学 ,是远 程教育 的一大特
色 , 目的是引导学员上 网浏览 资源 ,收看 I I , 课件 ,通过 网
文化 的传 承与发展 。 第 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 主要介绍道家 思 想 、新 安理学 、皖派经 学、陈独秀和胡适 的新 文化远动 。第 三章 安徽 的科技和 教育文 化主 要介绍 安徽 的科 技文 化和安 徽 的教育 文化 。 第 四章 安徽的文学主要介绍 魏晋南北朝 时期 的安徽文 学、 唐五代时期 的安徽文 学、 两宋时期 的安徽 文学 、 元 明清 时期的安徽文学 、 现 代安徽文学 。 第 五章安徽 的艺术 主要介绍 安徽的戏 曲艺术 、 舞蹈艺术 、 绘画艺术 、 建筑 艺术 、 文房 四宝 艺术 。 第六 章安徽的宗教文化主要 介绍安徽 的道教 文化 、安徽的佛教文化 。第七章独特 的徽 商文化主要介 绍徽 商兴起 的 自然条件与历 史背 景,徽商经营 的行 业,徽商 的主 要特 点,徽商 的影 响。第八章安徽 的民俗 文化主要介绍 安徽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课程报告题目滁州民俗调查报告—凤阳花鼓我的家乡在山好、水好的安徽滁州。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辖四县、两市、两区,历史悠久,山明水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建州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金陵锁钥”的地理位置,“吴头楚尾”的历史沿革,华夏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注定了滁州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历史文化形态:遗址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何郢遗址、卜家墩遗址、石梁古城遗址、钟离城遗址、东城遗址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帝王文化:西楚霸王项羽东城遭遇汉军,虞姬美人青冢独向黄昏;晋元帝司马睿驻跸琅琊山,“东南风月谁家好,唯有琅琊道蔚然”;梁武帝南谯城(全椒梁王城)读书留情,龙山寺空有迎驾桥;宋太祖赵匡胤激战清流关,宋仁宗建皇家纪念建筑端命殿;明太祖朱元璋敢为天下先,古滁州成龙兴之地,凤阳皇陵、明中都城、龙兴寺、柏子龙湫、回龙桥、皇(黄)庆圩留下几多遗存。

名人文化:李幼卿、李德裕、李绅、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张方平、辛弃疾、王阳明等驻滁施政,或构亭建寺、修园筑池;或吟诗作赋、刻石题额,留下以《醉翁亭记》为代表的璀璨华章。

自唐宋以来,滁州文化在这些浓墨重彩的诗文中得到升华。

鲁肃、董槐、朱寿昌、郭子兴、徐达、李善长、沐英、蓝玉、戚继光、胡松、宣鼎、王贞仪、吴敬梓、戴兰芬、吴棠、章益、杭立武、吕彦直等学有成就的仁人志士,用各自的人生经历为家乡热土增光添彩。

山水文化:琅琊山、皇甫山、浮山、韭山洞、女山湖、碧云湖、高邮湖、花园湖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宗教文化:琅琊寺、龙山寺、禅窟寺、龙兴寺、尊胜禅院、神山寺、护国寺等一批宗教寺庙,憨山大师、皓清和尚、达修主持等宗教人士留下了特殊的影响。

红色文化:瓦屋薛、抗大八分校、半塔烈士陵园、藕塘烈士陵园、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等历史遗存记录着以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历史。

民间民俗文化:凤阳花鼓、凤画、洪山戏、走太平民俗等折射出滁州历史文化的民间特色。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报告一、引言地域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地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文化背景,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本报告将对地域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分析1. 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历史沿革是地域文化教学的基础内容。

通过学习地域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变迁,学生能够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地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地域文化的形成背景、代表性人物或事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2. 地域文化符号与象征地域文化符号与象征是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特定的符号和象征,代表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比如,北京的故宫、广东的岭南建筑、四川的川剧蜀绣等,它们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通过学习这些符号与象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3. 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地域文化教学的生动内容。

不同地域的文化会产生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

学习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美、乐趣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是地域文化教学的生活化内容。

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风俗。

学习地域文化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人文风貌,增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三、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地域文化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和意义:1. 增强文化自信心地域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学习地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激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培养爱国情怀地域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地域文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800字篇一: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黟县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

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

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1)黟县的方言(2)黟县的传统节日(3)黟县建筑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1)黟县的方言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

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

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

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

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

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

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

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

”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

《安徽地域文化》一体化设计方案(邰英盛)

《安徽地域文化》一体化设计方案(邰英盛)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马鞍山电大和县分校邰英盛一、课程说明《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电大在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悠久而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历史文化基本概况,认识安徽历史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风采,增强学生了解安徽、热爱安徽、建设安徽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安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安徽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安徽的学术文化;安徽的科技、教育文化;安徽的文学和艺术;安徽的宗教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徽商文化;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安徽的历史名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66,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媒体介绍(一)文字教材《安徽地域文化》课程的主教材是安徽电大文法教学编写的《安徽文化概要》(王德寿主编)一书,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辅导教材、IP课件、直播课堂、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

(二)直播课堂直播课堂为重点辅导型,由安徽电大张秋婵主讲,主要讲授学生本课程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直播课堂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三)网上辅导:在本课程讨论区进行辅导、答疑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安徽文化概说第一节安徽建置沿革一、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二、安徽建省经过三、安徽建省后的建置第二节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化的基本概念二、地域文化的概念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安徽文化的特点一、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一)淮河文化圈1、淮河文化圈基本概况2、淮河文化圈基本特点(二)皖江文化圈1、源远流长的古皖文化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三)徽州文化圈1、徽州文化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徽州文化主要特点二、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第四节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安徽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章安徽的学术文化第一节老庄哲学一、老子及其思想二、庄子及其思想第二节朱熹与新安理学一、宋明理学概述二、程颢、程颐的天理论三.朱熹与新安理学第三节皖派经学一、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二、戴震及其皖派经学第四节安徽人物与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概述二、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第三章安徽的科技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成就一、农田水利二、农学第二节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一、矿冶二、制瓷三、纺织第三节天文学、数学成就一、天文学二、数学第四节医学、物理学成就一、医学二、物理学第四章安徽教育文化第一节皖地教育活动一、两汉皖地尊儒兴学活动二、魏晋安徽私学的兴起三、宋元明清安徽书院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第二节皖籍教育(思想)家一、嵇康的教育思想二、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戴震的教育思想四、陈独秀教育思想五、胡适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第五章安徽的文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一、“三曹”的诗文创作二、嵇康及其他作家的文学成就第二节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一、诗歌的繁荣(一)池州诗人群(二)宣州诗人群(三)著名诗人张籍和皖籍其他诗人(四)唐代安徽诗坛中的外地名诗人二、散文、小说的成就(一)散文家吴少微和杨夔(二)康骈和他的《剧谈录》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力作与宗师(一)姚铉和他的《唐文粹》(二)梅尧臣的文学成就二、北宋安徽的诗坛词苑(一)“革新”派郭祥正与杨杰(二)“教化”一派的吕公著、吕希哲父子(三)两宋之交吕本中与周紫芝的诗词成就三、南宋安徽的词苑诗坛(一)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和他的词(二)汪莘、方岳和其他词人四、两宋安徽的诗话、小说与散文创作(一)诗话创作(二)散文与小说创作五、宋代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第四节元明清时期的安徽文学一、元代的安徽文学(一)元代安徽的诗词创作(二)孟汉卿和他的杂剧《魔合罗》二、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一)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概说(二)程嘉燧、吴应箕的文学成就(三)桐城名家方以智与钱澄之三、明代安徽作家的戏剧与小说创作(一)戏剧作家与作品(二)文言小说创作四、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一)桐城文派的发展历史(二)桐城文派的文学成就五、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二)《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六、清代安徽文学其他方面的成就(一)施闰章与凌廷堪的诗词成就(二)思想家戴震的文学主张(三)戏剧作家与作品(四)清代安徽女性文学的繁荣第五节现代安徽文学一、多彩多姿的现代诗坛(一)胡适与他的《尝试集》(二)“时代的鼓手”——田间(三)其他诗人与诗作二、蓬勃发展的散文创作(一)陈独秀与“随感录”(二)吴组缃的抒情散文(三)周而复的报告文学三、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一)“地之子”——台静农(二)“中国普罗文学的开创者”——蒋光慈(三)“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第六章安徽的艺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艺术一、安徽目连戏二、贵池傩戏三、徽剧四、庐剧五、黄梅戏六、皖南花鼓戏七、泗州戏第三节舞蹈艺术一、花鼓灯二、龙舞三、狮子舞四、凤阳花鼓第四节绘画艺术一、国画二、版画三、雕塑第五节建筑艺术一、歙县城古建筑二、黟县明清古民居三、九华山佛教建筑群四、明中都皇故城五、古军事建筑第六节安徽的文房四宝一、宣笔二、徽墨三、宣纸四、歙砚第七章安徽的宗教文化第一节安徽道教文化一、原始道教的产生二、道教的流传与兴盛三、道教与安徽齐云山第二节安徽的佛教文化一、佛教基本常识二、安徽佛教发展史(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二)佛教的进一步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三)佛教的平稳发展时期(宋元明清)三、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第一节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一、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二、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第二节岁时节庆一、春节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中秋节六、重阳节七、冬至节八、腊八节九、祭灶十、除夕第三节人生礼仪一、庆生祝寿习俗二、婚嫁习俗三、丧葬习俗第四节其他民俗一、徽州居住民俗二、游艺民俗:舞龙与舞狮子三、生产风俗四、商贸民俗:庙会(一)九华山庙会(二)广济寺庙会五、演戏习俗第九章独特的徽商文化第一节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徽商经营的行业一、盐业二、典当业三、茶叶业四、木材业第三节徽商的主要特点一、贾而好儒二、敬业精神三、权势之交四、讲究商德第四节徽商的影响一、无徽不成镇二、声名远播三、泽披后世四、徽商精神第十章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名山旅游文化一、黄山与九华山二、齐云山、天柱山与琅琊山三、天堂寨与牯牛降四、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浮山及其他名山第二节安徽的秀水文化一、巢湖与太平湖二、秋浦河与青弋江三、花亭湖、万佛湖与其它皖中秀水第三节别有洞天的岩洞文化一、“天下一绝”太极洞二、“千古之谜”花山谜窟三、“地下龙宫”龙泉洞四、道教洞府茅仙洞第四节安徽的历史人文古迹一、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一)醉翁亭、太白楼与花戏楼(二)迎江寺与明教寺(三)棠樾牌坊群与许国石坊(四)包公祠、龙川胡氏宗祠与潜口民宅二、人文古地(一)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二)屯溪老街与三河古镇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一、安庆二、寿县三、亳州四、歙县五、绩溪四、教学安排:本课程拟安排面授辅导安排如下:13。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保存状况和开放情况。

访谈是通过与当地居民、文化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问卷调查则是对大众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收集,了解普通民众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文化需求。

三、文化遗产调查结果1.历史遗迹a) 名胜古迹i) 古镇:该古镇建于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该古镇的保护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管理和修缮工作。

ii) 庙:该庙建于年,是铜陵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目前,该庙的主体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但附属建筑存在一定的损坏情况。

b) 建筑文化i) 传统民居:铜陵大通地域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ii) 历史建筑群:铜陵大通地域还有一些历史建筑群,如建筑群和建筑群等。

这些建筑群是铜陵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1.文化保护工作a) 政策法规: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件和文件等。

然而,由于落实不到位和监管力量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b) 资金支持: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文化发展现状a) 文化教育:铜陵市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开展文化课程和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文化教育在铜陵大通地域仍有待加强。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篇一:‎地域文化‎课程总结地域文化课‎程总结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汉唐盛世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

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

‎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国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2. 背景大通地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是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挖掘和理解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3.1 建筑遗产大通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寺庙、古宅、古桥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3.2 艺术传统大通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例如绘画、雕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3.3 历史人物在大通地区,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4. 社会民俗4.1 传统节日大通地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团聚、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4.2 饮食文化当地的饮食文化独特而丰富,代表了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通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其口感和烹饪技巧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4.3 民俗传统大通地区的民俗传统包括婚俗、葬礼仪式、庙会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资产。

5. 文化传承与发展5.1 文化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社区应重视地域文化教育,推动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5.2 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大通地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可以开展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增进与外界的交流与了解。

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00001)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00001)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

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

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

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学校:萧县电大学号:1634001412369姓名:侯斌萧县风土人情萧县,简称“萧”,别名龙城,古为萧国都城。

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东临徐州,南接淮北,北连丰县,东南与宿州埇桥区交界,西至西北与永城、砀山毗邻,并与山东菏泽相望。

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

是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工业商贸旅游城市,被誉为淮海明珠。

萧县古有“文献之邦”“南桐北萧”之称,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建城史。

地处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是汉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伏羊文化的发源地,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

[1]萧县总面积1885平方千米,辖18个镇和5个乡。

是徐州后花园、淮北大观园。

截至2014年末,萧县常住人口为115.7万人。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

2015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萧县位居第10名,发展速度竞争力排名位居第1名。

[2-4]萧县被称为中国画都、汉兴福地,是中国国画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申报)、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全国知名旅游度假基地,获得中国改革创新试点县、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徽商最佳投资区域等荣誉。

今天古城萧县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近年来,围绕打造汉韵萧县、书画萧县、孝善萧县、美食萧县、生态萧县"五个萧县",萧县出台相关举措,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度挖掘萧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强势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八大文化品牌[1]弘扬洒脱豪放的书画文化。

进一步打造书画艺术品牌,培育壮大书画艺术创作队伍。

建立完善书画创作基地、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多出艺术精品。

提高我县书画艺术的知名度,使我县的书画艺术走出萧县、走向全国。

以县剧团和民间演出团体为依托,每年会推出2部大戏,小戏小品5-6个,其中2个剧目在市级以上获奖,一台大戏在省级以上获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

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资料学习目的: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1、安徽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

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

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

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下是本人的感受和记录。

一、安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接河南,是国家重要的物资储备区和粮食生产区。

安徽面积139,000平方公里,人口约六千万,其中华裔占98%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黄山奇林”和“徽州古城”等著名景点。

安徽的特点之一是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俗、历史、文化、艺术遗产,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安徽的区域文化特色及表现1、徽州文化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州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着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以及江南园林“西递宏村”,而且徽州城建筑风格独特,采用花岗石砌成的“三统一”(尺度、造型、比例一致)的古典建筑特点,极富艺术价值和历史遗产价值,目前保留完整的徽式建筑在中国外只能在日本寻找类似的园林和建筑了。

2、黄山文化黄山以宏伟壮观、神奇秀美而著称于世,这里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这里的山水雄奇、云海缭绕,与南方山水飞瀑风景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美景之冠。

黄山文化深厚,黄山道教文化和现代文化在黄山地区特别浓厚,这里引起了众多游客和艺术家的兴趣,黄山被誉为了“艺术的源泉”。

3、绿色文化安徽是中国绿色生态省份之一,有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安徽采用“绿水、青山、红土”,视保护和发展兼顾,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行全面绿色发展,为建设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努力。

4、地方戏曲文化安徽地区有着上百种地方戏曲文化,其中安徽黄梅戏、宣城戏、池州皖剧、徽剧等著名。

这些戏曲文化融入了当地音乐、舞蹈、文学、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精神。

三、结语安徽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安徽拥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和文化景观,安徽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安徽文化涉及面之广 、 延续时间之长 , 在中国的 区域 文化 之 中是 相 当突 出的 , 何能够 在一个 学期 的 如 教学周期里, 讲授完上溯先秦时期 , 下迄建国以前 , 涵
盖 了哲学 、 学 、 学 、 史 文 科技 、 艺术 、 教 、 育 、 学 、 宗 教 医
基本特点。第二章“ 安徽 的学术文化” 介绍老子及其 , 思想、 庄子及其思想、 明理学、 宋 朱熹与新安理学、 戴 震及其皖派经学 、 新文化运动等 。第三章“ 安徽 的科 技文化”介绍安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 , 包括农 田水 利与农学成就 、 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 、 天文学与 数学成就 、 医学与物理学成就 。第 四章“ 安徽 的教育
文化 ” 介 绍 皖地 的教 育 活动 , 括 两汉 皖地 尊儒 兴 学 , 包 活 动 、 晋安 徽私 学 的 兴 起 、 元 明清 安 徽 书 院 的 兴 魏 宋 “ 自我 自己获得 观念 、 来 知识 的能力 的强烈 欲望 ; 自 来 获 得感 觉 印象 的 自发 努 力 ” E 远 程 开 放 教 育 最 大 限 。i l
的著作 有《 徽 文 化 史 》 由《 徽 文 化 史 》 委 会 主 安 , 安 编 编, 南京 大学 出版社 于 20 00年 出 版 。《 徽 文化 史 》 安 采 用通 史 编 写 体 例 , 一 部 大 型 学 术 性 区 域 文 化 通 是
中国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亘古以来 , 生息繁衍 在这 块土地 上 的人 民 , 造 了丰 富 璀璨 、 创 瓜瓞 绵 绵 且
在 编写《 安徽 文化 概要 》 , 们首 先确立 的原 以文 化 的
貌 , 识安徽 文化 在辉 煌灿烂 的中 国历 史文 化 中的独 认
特魅 力和 风采 , 发学 生学 习 、 究 、 展安徽 文化 的 激 研 发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同古镇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报告1。

调查内容和过程我从几个方面调查了大同古镇的地域文化,包括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参观当地特色的古街、参观建筑和阅读相关书籍,我获得了成果。

2.(1)铜陵大同镇,历史文化悠久,位于青铜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这是一个有1000年历史的古镇。

它曾是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与安庆、芜湖和蚌埠并列清末民初,大同古镇处于全盛时期。

有10多万人住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它被誉为“小上海”1876年,大同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开放的临时港口。

1911年革命期间的1912年,这里也是安徽临时省政府的所在地。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距九华山83公里,距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的“后花园”(2)历史建筑和月华街、兰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在两岸各有特色广泛分布在两个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徽派建筑的风格,而且反映了建筑本身产生的水所形成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商、商店、报刊等建筑文物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阁”是我国著名的寺庙,有“九华山第一天门”之称它位于铜陵市大同镇以南的申义山脚下,青铜河畔。

经过多次修缮和建设,天王殿、英雄殿、三宝殿、祈祷殿、珈蓝神殿殿、祖师殿、功德殿、大慈大悲殿、罗汉书画殿和500罗汉殿相继建成。

龙泉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脚下,在建井之前,有一个泉水洞,泉水常年在此流淌。

为了方便泉水的储存和利用,在三丈多深的泉洞挖了一口井。

因为人们把泉叫做龙泉,所以井的主人把它命名为龙泉大通钟楼,由西班牙人在大通建造,已有近70年的历史。

它矗立在大通镇中心龙山的“西瓜屋顶”上。

它是一个正方形的立柱,边长约4米。

这是一个花园形的拱门,高度约为XXXX年的风雨。

这是一个破败但依然优雅的废墟。

(3)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有青铜河、长江、奎江、祠堂湖、白浪湖、千洲滩湿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国家3A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3,个人意见近年来,大通先后荣获全国“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文明城镇”荣誉称号。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报告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其中,黄山、宏村、休宁等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了安徽省的重要旅游资源。

同时,在传统文化方面,安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以下将介绍安徽省的地域文化。

安徽音乐文化安徽是山水吟、幽篁韵、新华篇等音乐风格的发源地。

安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梅戏,被称为“江淮咏叹调”。

这种音乐的特点在于旋律华丽,富有感情,多为叙事性音乐。

黄梅戏曲艺团自1951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为安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徽美食文化安徽美食以淮扬菜和徽菜为代表,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淮扬菜的特点在于鲜嫩味浓,具有清淡、鲜美、滋补的特点。

而徽菜则以健康、营养、清淡为主,且讲究色、香、味、形之间的和谐。

如有名的四喜丸子、毛血旺、臭鳜鱼等都是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建筑文化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以徽州建筑为代表,其特点在于石、木、砖、瓦的巧妙组合,更注重细节和装饰。

徽州古城、宏村、西递、南屏等地保留着大量的徽派建筑,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以宏村最为著名,其“石头城里建木头屋,半池翠水带花姑”的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安徽民间文化安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皖南民间艺术。

皖南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皖南文戏”,包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五省的吴侬软语、皖剧等。

皖南民间艺术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美德的描绘,既有进步性,又有娱乐性,深受居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是多样性、富有特色的,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瑰宝,正是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传承与发扬的。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宿州埇桥马戏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宿州埇桥马戏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走进宿州埇桥马戏文化内涵的丰富,是任何艺术门类的灵魂,马戏也不例外。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说,马戏艺术的文化内涵是指杂技表演所反映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宿州埇桥马戏,是根植于宿州深厚土壤的民俗文化,这一民间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

当代宿州马戏虽然吸纳了不少欧美马戏的服装、道具特长,增加了装饰性、安全性,但骨子里还是保持着民族的特色。

比如服装:大黑的庄重,大红的喜庆,金黄的华丽,白色的典雅等等,都是有别于西方马戏团豪华、炫目的色彩;就连马戏节目的内容编排甚至取名上,也是本土文化韵味儿十足——《马上封侯(猴)》(猴子骑马)、《小二黑结婚》(狗熊迎亲队)、《马踏飞燕》(马术)、《八步赶蝉》(马术)、《双猴点炮》、《狮虎迎宾》(狮虎“抱拳行礼”)、《新武松打虎》(人虎摔跤)等等,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文化的风采。

二、征服自然的强劲精神。

动物表演是人们对马戏的通俗说法,说到底,就是人类(驯兽师)训练和驾驭兽畜的节目。

我国古代已有驯鸟及虫蚁之类的表演,对猛兽凶禽的驾驭历来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和勇士的标志。

通过对兽畜的驯养,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协调和征服能力,显示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带给观众惊险、刺激、诙谐和欢乐。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的确,宿州马戏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

《狮虎大座》、《狮虎滚筒》、《狮虎迎宾》、《狮虎打滚》、《人虎摔跤》、《人狮摔跤》、《狗熊杂耍》、《猴子走钢丝》等表演类节目,凶猛的狮虎俯首称臣、笨拙的狗熊身手不凡、乖巧的猴子灵光四射,所有这一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听话”和“乖巧”,更多的是惊奇、刺激背后的慨叹:驯兽师了不起! 这不仅是马戏节目的成功,也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毅力、韧性的角逐与较量,是人类和动物意志对抗的成功,因为即使动物明星们和驯兽师朝夕相处有了感情,但是本性使然,它们也不会主动向人类“请求”:驯化我们演出这些高难度节目吧! 乐观向上的游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

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定“五礼”。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

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立“九德”。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亲“九族”。

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

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

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

他倡导并施行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

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为了纪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

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

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

皋陶祠位于墓北35m,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

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规划兴建皋陶陵。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
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建制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文化界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剧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徽州的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民居壁画等。

岩画如内蒙古阴山岩画,洞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壁画如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墓室壁画如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寺观壁画如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民居壁画如徽州壁画。

徽州壁画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
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

它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徽菜在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臭鳜鱼、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

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