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都以“成绩”这一单一评价手段为准绳而开展。“灌输”与“传授”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被期待为不再是教师垄断的场所,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精神乐园。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

一、注重“以人为本”

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的标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并且要注意摆正个体与主体,个性与共性的位置,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第二是以学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摒弃了传统单纯知识传授型的现代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和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发展自我;三是注重情感价值。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情感要素,有利于促进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什么需要民主和谐的课堂?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

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为此,一些老师在他们的课堂里面提出了“六允许”的原则,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通过这样的途径,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更高层次的是,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达到课堂的民主和谐并不只是一种操作模式,不是只要老师对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就可以做到。从本质上说,引导行为改变的是更深层次的观念的改变。以往老师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讲课,怎么能让学生听懂。新课程背景要求老师更多地以学生遇到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和教学实践。只有当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考虑如何让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的时候,民主和谐的局面才会到来。

三、优化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如下阐述:“通过……,获得……,能够……,增强……,树立……”。这不仅是阐述方式上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从阐述方式上去把握,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1、教学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意味着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预期中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学生接受并理解了多少语言信息?在智慧技能方面是否有所提高?新掌握了何种认知策略?他们的实践技

能有没有具体的进步?和由此而建构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教学目标要求使用“有用、准确、具体、可操作”的语言来陈述。

“知识与技能”应该以生活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发展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等作为基本的目标。教师不是课程的奴隶,学生也不是接受的容器,新教材看起来内容比以前少了,也没有什么可“讲”的,但事实是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

“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设计,应该是课堂确实可以达到,并努

力想方设法能达到的目标,应该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信息,并将信息应用于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对“方法与过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五个注重”:注重钻研“标准”、活用教材、分析学生、收集信息、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等完整过程;注重整体结构的设计;注重设计学生的学;注重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注重写教后札记。

2、教学目标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具体,会使得课堂操作有落到实处的依据,但过于琐细则容易忽视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比如情感等。因此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就不能不站在高处考虑其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两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和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则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当中。

四、坚持效率优先

由于缺乏对于新课程的深刻理解和对其实质的把握,再加上新课程的开展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旦一种模式被建立起来,就很容易出现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模仿。在将主体转换到学生身上的过程中,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目前却出现了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而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一个局

面。

首先是很多老师将合作学习误解为讨论,结果造成课堂上一个问题一讨论,问的频,讨论的勤,课堂出现假繁荣的现象。事实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往往是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而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其想要的答案。其次是随意建立合作小组。一般教师上课,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学生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自然的组合,容易出现内向和外向性格学生、积极和被动的学生、学业拔尖与稍微一般的学生组合不均,甚至会因为没有人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自己作业的现象。这样的过程对于小组的任何人来说,都得不到思维的训练,对知识也只停留在似懂非懂的地步。

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以及知识结构情况来平衡组合小组;教学中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有力度,并且值得商榷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适当;合作之前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同时讨论中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并且注重讨论的过程和效果这样一个模式。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