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的意象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画山水的意象特征
【摘要】中国画在表现自然世界和传达情感上有自己的思维认识和独特方法。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科,其意象特征颇具玩味。它不追求形象的客观真实,而强调主观上的意似和神韵,在似与不似之间揭示出形象的本质特征。画家通过作品含蓄的抒发出内心的情感,同时描绘出自然界的大千世界。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意象;特征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认识。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这一过程中,运用的不是纯写实手法,也不太注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而更追求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中国画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形象的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中国画更加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和抒情性。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就是“意象”。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意”造“意”。中国画在形象的塑造上,不是直接地在外观上逼真地模拟物象,而是根据记忆、印象,凭借认识、想象来创造形象。强调绘画的主观性,注重精神活动和思想感情,特别是重“意”轻形,强调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物象来进行绘画。绘画中的“传情达意”是其根本,中国画的审美强调的是“审意”,笔墨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才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山水画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其意象特征也略有不同。
风格上有劲健挺拔,雄浑大气的北方山水,清秀雅致,疏淡挥洒的南方山水;有造型严谨,颇守法度的画院之作,挥洒自如,但娱性情的文人山水;有设色艳丽,富丽辉煌的金碧、青绿山水;还有淡雅素朴,水晕墨张的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浅绛山水是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凡用泥金、石青和石绿这三种国画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北方山水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也叫“北宗山水画派”。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画派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
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或“南宗山水画派”。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的,西方绘画普遍运用的是焦点透视,而中国山水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来处理画面,在画面上能找到许多视点,即多视点的透视。古人所谓高
远、深远、平远,给人以”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之感,使观者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透视形式,形成了东方绘画特有的意象特征和艺术魅力。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写实而具象,它在构图上有自己的意象特点。”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为山水画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可以不受眼前景物所限制。关于透视原理,在我国文献上很早就提出来了。战国时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句话:“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就把大小远近的原则讲出来了。在署名为唐代王维撰的《山水论》中,也提到不少有关透视的道理,例如“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讲到对象因透视关系给予人的感觉。
山水画中山石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走向成熟。从唐末五代,山水画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画法,并逐渐形成了以“皴”法为主干的完整技法。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勾、皴、擦、染、点。然而在这五个步骤中,也许“皴法”是最重要的,山石的质感和韵味都是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笔的苍劲有力、笔的趣味情致也最充分地体现在皴法上。
山水画的皴法作为山水画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家审美体验与美感表现的艺术形式,这种从摹绘自然山水中提炼出的具有物象本质特征的形式,构成了山水画的意象之美。
用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手段,山水画的皴法也离不开用线。如“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卷云皴”、“牛毛皴”等,呈现出放射、修长、波动、活泼、流畅和升腾的韵律情致。力度上,其特点是力度感强,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的笔痕,其力度、速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威慑力和感染力。重力度美的“面皴”与柔美的“披麻皴”等形成了鲜明对比。“斧劈皴”、“乱柴皴”、“带水斧劈皴”等用线肯定、灵变,更着重力度、速度的构成因素。程式化的皴法是塑造不同物质的纹理、质感与典型特征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肌理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状、纹理粗细、山石凹凸的具体差异。山水画皴法的其他美感因素如浑厚、开阔、舒展等也都蕴含在皴法形式之中。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笔墨演变我水墨画的基本形式单位,并进而升华为独立的审美尸体。运抵的方向、轻重、疾缓的不同,笔线的长短,形状,组合的不同,毛笔含水量在行笔过程中的变化,纸张吸水与渗染的大小等,不仅会表现出不同的力感,也会传达出画面形象中微妙的情趣意象。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评价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墨以笔为筋骨。
在现代山水画中,笔墨也是画的精髓,由于宣纸的渗化有晕染的功能,加上胶合矾的作用,笔墨和色彩在宣纸上的移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泼墨、泼色产生的间接效果,更能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