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中西教育

合集下载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差异-2019年文档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差异-2019年文档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差异摘要:在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合一性的特点,西方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宗教伦理合一性的特点。

中西方道德教育的明显差异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并取得效果,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文化支撑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文化渗透。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 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的“仁政”思想。

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

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

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

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 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 ;禁止妄称耶和华名 ; 必须守安息日为圣 日;必须孝敬父母 ;禁止杀人;禁止奸淫;禁止偷盗 ;不许作假见证 人 ; 不许贪恋他人财物。

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 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有学者研究认为, 西方古代的学校 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 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 校德育的同义词” [1] 。

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 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 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 各自具有 鲜明的特点, 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 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中外古代学校教育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是《尚书》、《礼记》、《诗经》、《周易》、《春秋》及《论语》等经典,这些经典在古代是所有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的同时,还会学习一些基础的技能和知识。

而在欧洲,基督教文化在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生需要接受宗教方面的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方法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说教和背诵。

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中,教师通常是坐在上面,学生则是跪坐或者站立在下面进行学习。

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经典、讲述历史和传统,学生则需要背诵这些内容。

而在欧洲,学生也需要对许多课文进行背诵,同时还需要进行口头演讲。

三、教育制度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制度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中,学生需要从小到大地学习,通常先在家中学习,然后再到官方学校或名流门下学习。

在每个阶段,学生都需要进行考试,以此来衡量他们的学业水平。

在欧洲,学校分为等级,学生需要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升级和升段。

四、教育对象中外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也有不同。

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中,教育对象主要是男性。

女性通常受到较少的教育,其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而在欧洲,女性的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因此女性在教育中也有了一定的身份。

总之,中外古代学校教育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和教育对象等方面。

这些特点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

中西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3篇)

中西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中西学前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学前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它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中西学前教育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西学前教育史的发展脉络1. 中国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礼记》中就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记载,如“教子有方,教女有仪”。

汉代以后,学前教育逐渐成为家庭、宗族和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德育和礼仪教育。

明清时期,学前教育以私塾为主,注重儿童的基本知识和品德教育。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中国学前教育开始引入新式教育方法,如蒙台梭利教育法、福禄贝尔教育法等。

2. 西方学前教育史西方学前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关注儿童教育。

中世纪时期,学前教育主要在教会学校进行,注重宗教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个性培养。

17世纪至18世纪,夸美纽斯、洛克等教育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创立了著名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方法,使西方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西学前教育理念的比较1. 儿童本位中西学前教育都强调儿童本位,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

然而,西方学前教育更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强调儿童在自由、平等、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而中国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强调儿童的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精神。

2. 教育方法西方学前教育强调以游戏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操作和体验式学习。

如福禄贝尔教育法中的“恩物”和“作业”,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工作”等,都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学前教育则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都系于教育。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也是有其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异同,但是本文只讨论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一、教育的目的中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区别。

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

而在中国古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教育人,即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以文化传承为主,重视礼仪和文化传统。

孝道、尊师、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

而在西方,教育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重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古代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师尊高贵,学生应当敬师尊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观念,使得教育过程更加严谨和隆重,也会产生对师长的尊重。

而在西方,师生关系则相对较为平等,师者可以与学生充分交流、探讨问题,试图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三、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重视文化传统,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典、史书、诗歌和礼仪等,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童蒙教化,师长传授,逐字逐句、背诵朗读、肆意诵习、谈论共勉等。

而在西方古代教育中,重视实用性,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语言、数学等,主要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点,但也存在缺陷。

中西方古代教育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都强调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中西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均有发展,并且相互借鉴。

最终,当我们探讨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时,发现的应该是尊重、理解、包容和交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引发我们思考

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引发我们思考

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引发我们思考
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1. 教育目的:古代中西方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何不同?例如,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强调儒家经典的研习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 课程内容:古代中西方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差异?例如,
中国古代的课程主要涉及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则包括哲学、修辞学、文学、数学等。

3. 教学方法:古代中西方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不同?例如,
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学方法则更加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机械记忆。

4. 教育体制:古代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包括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的方式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以官办为主,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官办学校和书院中,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体制则更加多样化,包括私人办学、公共教育机构以及教会办学等。

5.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中西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何不同?例如,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社会伦理道德紧密相连,教育
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与自由,教育机构相对独立于社会。

总的来说,古代中西方的课程与教学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价值观念。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比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

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比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

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比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

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

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

以供借鉴。

1 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它的核心是仁爱。

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 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将义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

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

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

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注重培养学生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

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

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

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

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欧的教育思想都十分丰富,彼此各有优劣。

本文从教育内容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比较中西古代教育内容的差异,从中进一步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并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西古代教育内容之比较中西古代的教育内容(中国以儒学教育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教育为代表),不仅表现在授予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更高层次地表现在对确定教育内容的主张有显著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德”与“主智”。

中国古代教育家主张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一般文化知识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德育始终放在首位。

古代西方教育家也强调道德教育,但他们强调道德与知识等同,并且知识(智慧)比道德更加重要。

智者派主张传授《文法》、《修辞学》、《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3]。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也十分重视“理性”教育,在他们看来,学生的身体、情感和理智诸方面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最要紧的是使理性(智)得到发展。

西方古代教育内容比较广博,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陷,尽管当时中国的教育家有时也论及知识教学问题,但不系统,而且不是主流。

第二,教育阶段的划分与教育内容的安排。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及后来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这些教育内容几乎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而设立的。

古希腊:柏拉图主张教育教学内容是游戏(6岁前),阅读、书写、计算、唱歌、体操、骑马、射箭等(6至17岁),算术、几何、天文学、哲学等(17岁以后)。

亚里斯多德十分重视根据人的生理发展划分年龄阶段,依据年龄阶段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幼儿期应以身体发育成长(体育)为主;青春初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美、德为主要内容;青年期则以发展智力为主,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学、伦理学、宇宙学、哲学等。

古代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古代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古代中西方教育的比较11初等教育(英语方向)11 号王怡锦【摘要】当今中西方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教育方式的不同受生产力生产方式、政治的影响。

但对教育本身来说,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源于教育思想本身。

就以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来说,中西方教育家倡导不同的教育方法,秉持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以及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从而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各自的教育方式的运用。

【关键字】中西方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儒家创世人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生在不同世纪,不同国度的他们,对教育的主张却存在共性,在共性中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具体讲是培养“士”为目的,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

他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论语·子张),孔子认为德与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从政的准备。

孔子的教育目的符合当时时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

所以只有通过培养君子的途径才能看到社会太平的希望。

而相同的柏拉图的教育主张同样受他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雅典城邦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雅典内争频繁、外患危急,民主政体、贵族专政变化不定。

于是柏拉图主张建立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否健全,是否安宁,,不但取决于国家是否建立在公道的原则上,而且,还应该有智慧、勇敢和节制。

而只有智慧的人使国家成为真正智慧的国家,,智慧只有国家的少数人才会具备,那便是哲学王,柏拉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卫国者。

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孔子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

(一)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内容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即流传至今的《诗经》。

关于孔子编删《诗经》的原则,他自己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差异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差异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差异在古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东西方的教育差异尤为明显。

一、教育目的在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士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士人在官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文学、音乐、礼仪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强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天命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士人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统治者的政治力量。

相比之下,古代希腊的教育目的则更加注重生产优秀的公民。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道德和体能等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年轻人。

这意味着培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技能,比如运动、音乐和战争等方面的技能。

这种教育着重于独立思考和探究,强调培养人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

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也是东西方教育的重要差异之一。

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文学、道德、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必须掌握《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文献,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礼仪和事务操作。

与之相反,希腊的教育内容注重科学、哲学、音乐和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数学和物理等科学知识,掌握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和叙述方式。

所有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出杰出的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

三、教育方式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也十分明显。

在古代中国,教育更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行为表率的双重角色。

学生必须遵守老师的行为准则,以便在未来成为位高权重的士人。

此外,教育还涉及了家庭、宗教、政治以及文化各方面。

学生必须遵循自然的天命,接納社会和天命的安排。

与之相比,古希腊教育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不会向他们灌输某种道德或政治信仰。

学生在学习期间会受到大量的自由和自主决策权的启发,自由地发展和探索自我的人格。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有差异。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体系各不相同,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方面面。

中西方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等几个维度来比较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

性质中西方古代教育的性质差异主要在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各种人才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对象则是普及于所有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接受教育。

由此,中国古代的教育被视为一项国家贡献,最终目标是落实“五教”——仁爱、礼节、廉洁、孝顺、忠诚。

相比之下,在西方古代,教育被视为一个人的备份,目的在于个人利益的提高。

因此,西方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人士,如贵族、神职人员和有钱人等。

同时,教育也被视为独立于国家,因此与国家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目的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为培养道德人才,重视对人类的贡献,追求个人和谐。

教育内容主要是中庸之道和各种经典书籍的阅读以及学术。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被视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发展的因素。

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比较理想化,理论上旨在培养拥有全面技能和知识的公民,以实现公民版图和国家利益最大化。

内容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内容差异较大。

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礼节,而礼节是道德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安定的保障。

此外,经典文学的重要性也被重视。

中国古代的经典不仅指语文和数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更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

西方古代教育的内容则更侧重于科学和技术知识。

哲学、马西亚武器技术、数学等学科在西方古代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方法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口头传授和实践教学。

同时,中国古代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照顾学生个性各异的特点。

西方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则更注重于书本和知识的传统。

古希腊时期所开创的“研究”(study)贯穿了整个西方教育的历史。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教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古代,东西方的教育方式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下面就来谈谈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异同。

第一部分:古代东方学校教育方式古代东方的教育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的科举制。

在中国的科举制中,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进入官场的资格,以此来培养优秀的官员。

教育机构主要是私塾和进士院,私塾通常是一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私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五经》、史书、诗词、文言文等,学生主要通过背诵和模仿来掌握知识。

进士院则是专门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教学内容也聚焦于科举考试的范畴。

总体来讲,古代东方的教育注重的是记忆和应试能力,在知识面广度和考试分数上较为优秀。

第二部分:古代西方学校教育方式古代西方的教育方式则更强调个人素养和人格涵养的培养,这也是最核心的区别。

希腊和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由一位老师同时教导一批学生,教学内容则聚焦于语言和阅读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讨论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品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则更多地依靠学习和模仿名人事迹,精神指导和自我理解。

此外,基督教的笃信者在中世纪时期推行了修道院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因此它的教育方式也是注重个人研究和内心提升的。

第三部分: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异同点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成果:考分和品德。

东方教育注重考试能力的培养,突出的是学生的知识广度和应试技巧;而西方教育则追求自我理解和品德涵养,注重的是学生的解决方案和道路选择。

这种区别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的不同,东方社会注重在分数和整体领域改善学习能力、思维逻辑和学习技巧;而西方教育的经验则在于鼓励自我理解和创造,注重过程、经验和结果。

结论: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归纳从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教育注重的成果可以进行分类:考试分数、知识广度、学生的解决方案和道路选择。

虽然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其基本目的相同,那就是为培养自发、主动、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人才。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

谈谈古今中外有效教学思想古今中外的有效教学思想是教育界一直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总结和创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论述古今中外的有效教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有效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尊师重道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社会责任。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师生互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方法被广泛采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古希腊罗马的有效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上。

柏拉图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潜能和思维能力,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个性化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西方的有效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中心教学上。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中心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有效教学思想的实施需要关注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古代中国,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更多地采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古希腊罗马,教师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现代西方,教师通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中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都有其适用性和有效性,但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运用。

古今中外的有效教学思想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言传身教,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启发式教学,亦或是现代西方的学生中心教学,都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精编版】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精编版】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传统教育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源头。

通过对二者的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真正认识到当今中西教育思想差异的源头所在,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中西方各自教育思想中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差异;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思想上,两者可以看作是中西教育思想的源头,但是在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两者的教育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者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中确立的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方法上。

而这种差异有对中西传统教育思想以及日后中西教育的发展走向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差异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教育目的差异,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的差异,以及采用的教育方法的差异。

(一)教育目的的差异孔子与苏格拉底生于不同的国家,但却处于一个相似的时代。

两者都生在了一个社会转型和过渡的时期,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而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的衰落时期。

战乱之时,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两者都极力想挽救这场社会危机,重塑道德在人心中的地位。

所以两者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教育作为重塑人的灵魂,提升人的道德观念的一种途径。

两者都赋予了教育神圣而伟大的意义,都希望通过教育解决道德问题,从而达到最终的社会安定繁荣的目的。

从这点来看,两者实施教育的最初出发点是基本一致的,且两者的肯定了应该通过教育来实现人民道德的升华,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却是不同的,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造成了后来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走向,也对中西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1、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让人拥有“仁”的具体道德修养,这也是孔子教育精髓与最高理想。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一、东方古代教育史1教育发展进程。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主要发源于四个文明古国即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伯来,它们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在奴隶制时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早期教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剩余,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产生了苏美尔文字学习语言,书写和翻译,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取得重大成就。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兴起,教育实行分级教育,初级教育教授读写,高级教育学习文法,文学,祈祷学,数学,天文医学以及炼金术等。

古埃及教育,文化与科学:文字的产生,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创造,草纸的产生;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数学,取得较大成就,医学成就斐然,提出大脑,建筑艺术达到极高水平。

反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反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出现了不同分类的学校宫廷学校,士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

教学内容①宫廷学校教学无法考证②僧侣学校重科学教育(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学府。

③职官学校教学普通文化课及专门职业教育。

④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律历,以及数学,天文,地理。

古印度教育,社会概况:奴隶制的产生,文字的产生,等级阶级的产生。

婆罗门时期教育,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只有婆罗门等高级种姓才能接受教育,且必须贯彻婆罗门教义。

教学内容:早期以婆罗门神学为主,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然后发展到家庭教育为主的,后来“古儒学校”出现学习《吠陀》,六科。

后期为佛教教育,教学内容:根植于婆罗门讲因果轮回,也有区别佛教反对种姓主张平等。

社会概况,印度进入列国时代,战火频繁,婆罗门势弱,佛教教义与世相和。

古印度教育的宗教色彩比较重。

影响: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书院教学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其精深的哲理也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佛教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广大下层民众,扩大了教育对象,故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所宣传的悲观厌世思想也有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

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

《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见教育早已被摆在了立国的重要的位置。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我也看到人们同样地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特别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经过后天的不同环境、教育、实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孔子以后,儒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居于主要地位,继之而起的是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治"教育思想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以及墨家的墨翟。

老子针对儒家的教育主张提出"绝学弃智",这种偏激的观点令人难以接受,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提出的教育应该遵循万事万物(包括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命题却是传统教育中宝贵的思想精华。

法家的商鞅认为"人性悍",荀子明确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韩非则将此发展成为"人性自私"的结论。

韩非认为,趋利弊害是人的本性,只有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来予以矫正。

并且他不认为道德感化是有效的,他主张惩罚和教训。

墨家教育宣扬"兼爱"、"非攻"和尚武精神,纪律严格,并注重生产劳动与使用的科技知识。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内容摘要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传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教育学者。

但在古代的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教育;在古代的西方,则把教育看做是育人,他们想提高的是个人的文化和修养。

而在组织上,中国古代的教育更为集中,西方古代的教育更为分散,教育流派也就比较的多。

关键词:古代; 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一)中国古代教育概述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庠”原为养羊的地方。

后来变成了粮食仓库,有了养老的功能,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够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

另外,为了更好地经营生产、管理企业,也需要各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

同时,劳动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识的愿望。

因此,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受过一定职业教育及训练的劳动后备力量,以适应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旧学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工业了展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新的学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与此同时,美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输入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教育界迫切的呼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近代出现的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在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和亲身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提出来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建立普通民众的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是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从中外历史视野浅谈中国教育

从中外历史视野浅谈中国教育

从中外历史视野浅谈中国教育中国教育重在传统人文教育精神,传统讲求尊师重道。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重在三種教育相结合。

通过中外教育重点的相比较,可以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标签:中国教育西方教育发展教育应该从广泛的定义来研究,如果以学校教育来定义全部教育的职能就过于狭义。

当然学校教育是一段重要的过程,但从人类、社会、国家各方面广义的教育来看,不能只以学校教育阶段作为教育功能的全部概括。

如果把教育看得狭义,就是使教育与人生脱节。

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的青年,刚刚进入社会,就失去了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完全不同本质的环境。

如果在家里没有教育,进入社会也没有教育。

青年一出学校,看到社会全不是学校教导的内容,就会感到不适应。

这样子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和其他部门隔离了,成为了远离社会的“象牙塔”。

因此,教育实施不应该只限于青年,教育阵地不应该限于学校。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更应该从中西方历史发展中,积极寻找教育的真谛。

一、西方的教育起源与特点西方教育源自于古希腊文明,那时候希腊社会上有一批“哲学家”,或者称为“诡辩家”担当教师的角色,通过作露天演讲和相互辩论的方式教育青年。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他重在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

但实际上,他也只是用诡辩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想,只为了求得公众认同的结论。

柏拉图是其继承者,他写的《理想国》详细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

主要主张把人分成几种,如第一级的哲学家,其后包括军人、商人、农民等等。

政府凭借测试对人的天性进行分别。

国家的统治归属于哲学家,一切教育都需要配合哲学的道理上。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把教育作为工具,配合政治需要,以国家政体为重。

提倡“人和其他动物之最大不同,就因为人类懂得政治,要参加政治,所以教育也完全配合国家政体。

”古希腊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哲学和诡辩的基础,这种教育显示出很多弊端。

哲学家则作为教师通过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体现出教育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区别
古代中西方有两位教育大师可以媲美。

一位是中国的孔子,一位是希腊的苏格拉底。

然而,他们两位的教育方式,又截然不同。

比较两人的差异,不无启发。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正人君子型的。

尽管《论语》中的孔子不像后来经过从董仲舒到朱熹的神化那么威严,在教书之余,不失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但他却确立了师道尊严的基本规范。

大体上,孔子教学生采取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他也会提示学生,但这种提示的用意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说的是什么。

所以,他对于违背老师的意图是不大高兴的,对于学生言行同老师相反并不赞成。

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忠诚和理解。

所以,后代推崇孔子倒也不完全违背他老人家的本意。

对于老师充满尊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而形成自己坚定意志的颜渊,自然是他老人家最好的学生。

苏格拉底也教学生,却同孔子的教法大相径庭。

他从来不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采用反问、辩驳、追问等方式,迫使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他不在乎学生同老师想的不一样,更不在乎学生对自己说的东西不相信。

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和自我认知。

于是,善于思考,追求辩证方式的柏拉图,成为最具有苏格拉底教育风格的传人。

从教育方法来讲,孔子是传授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迫使学生自己形成知识;孔子教人以信,而苏格拉底是教人以疑。

这里的信和疑,是方法论意义而不是伦理学意义的概念。

正是方法论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别。

赵纪彬先生曾言:古希腊是“智者气象”,古中国是“贤人作风”。

诚哉斯言!这里无意区分二者的优劣对错,仅仅从方法差异角度谈谈二人在管理学上的镜鉴。

对于经理来说,孔子式的方法可能更恰当。

经理是实践者而不是思想家,没有对自己意图的坚持,没有下属的服从,经理可能一事无成。

很多人都强调,用人要用独立思考者,殊不知一个经理的部下如果个个独立思考,人人见解不同,那就什么事情也作不成。

对于学者来说,苏格拉底的方法可能更合适。

学者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对现存知识的质疑和反思,没有自己的思辨和否定,就有可能被成见所俘虏,更有可能人云亦云失去创造性,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传授和承继知识而不能产生思想火花。

对于咨询工作者来说,两种情况各有各的用处,麦肯锡式的咨询,一般是拿出方案让对方接受;而德鲁克式的咨询,往往是通过反问让对方自己思考。

上面所言仅仅是最简单最一般的分类,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即便是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经理,也不能一概而论。

当他推行自己的指令时,需要的是坚信自己的正确,同时需要部下不折不扣的执行。

当他从事决策的时候,则要有相当的反思和追问,要能找出自己的破绽,但又要在该拍板时就拍板,不能无休止地追问下去。

当他处理信息时,怀疑、验证、反问所占的比重,要比决策更大。

了解管理学的人多数都知道斯隆和德鲁克当年的分歧。

斯隆坚信,通用汽车的成功实践证明其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而德鲁克恰恰怀疑这种成功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

它们的分歧,类似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区别。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两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没有斯隆,通用汽车不可能取得辉煌;然而没有德鲁克,就看不到通用汽车后来的危机。

面对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理也需要适度学点苏格拉底,而学者也要稍微向孔子表示尊崇。

据说,美国女作家Lisa Alther曾经有言:一个人有多聪明,表现在这个人能用多少种相互冲突的态度来处理同一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