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01
《论语》课文详解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01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论语》35句精华,人生必读
《论语》35句精华,人生必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01.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注释】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会有同样有道德的人与其为邻02.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就不知道人是什么。
——《论语·学而》【注释】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能体恤别人03.君子不重则不强,学不固。
主信实。
没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但已经过线的人也不要害怕改变。
——《论语·学而》【注释】君子如果不庄重那么就没有威严,不为人所尊敬,所学习的文化则不会巩固。
行事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为友,犯错误了不要害怕改正。
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注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0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注释】知道有过错,却不加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0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注释】发奋用功连吃饭都时常忘记,乐此不疲而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老了都不知道0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注释】军队的将领可以改变,男子的志气不能被改变的,形容志气的重要性0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注意】遇到有才华的人,要向他学习。
《论语》全文及翻译
l un y u qucnw e n j i f m y i《论语》全文及翻译-----------z i yu e xu e e sh i x i zh i b u y i shu o h u y du p e n g z i yu M fm g l c b u y i l e h u r e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xu e le y d jsh i ch dg w e x i h e li E x i b u sh i h 宙y U ku d rm y o zh it(51 g d do h e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z 1 yu e2、子曰:“qi db y a nl in g s e xi 31 y 1 r en巧言令色,鲜矣仁。
”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hu m y c n qi 沁y u rrfin li 3 du i xi E de zh ezh o g r e sh i h 的sh c oy o r e d e de“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c e n g z 1 yu e3、曾子曰:w u r i s m sh 宙g w u sh e n w e r e mcu e b u zh a n g h u y u p e n g y o ji a o e b u x in h u chu c n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y i w e cen g z 1 shu o 译文曾子说:w o m!i ti a dcu yao du o c i f 3 x 1 n g z i j 1 w e bi e r en ch u zh u y i zu o sh i sh i f cu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z 1 yu e4、子曰:“j m z 1 sh w u qi u b ao j u w u qi U a min y u sh i er sh ei y u y d ji u y ou dm e zh ei g y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y i w e kon g z 1 shu o 译文孔子说:j u z 1 ch i b u zhu iqi u b a o z u zh u b u zhu iqi u a y i zu o sh il in g min y c n t c “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z 1 yu e5、子曰:“b u hu a r e zh i b u j 1 zh i hu di b u zh i r en y E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01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中考预测
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
《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论语》原文和翻译(9句)会员:luobusi友情提供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晚春换上春装,成年的五六个人,未成年的六七个人,在沂水(是一处温泉)中沐浴,唱着歌回去.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译文】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做,如果不可求,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与贵,都是人想要的,若不当得而得,不可得;贫与贱,都是人讨厌的,若不当得而得,躲也没用。
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译文】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9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点做好了呢?”2、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二)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二)王充《论衡》原文: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
《论语》读书笔记:为政篇北极星0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说:“用好行为的作用和成果来教化人民,就好像北斗星,在固定的位置,其他的星星都围着它转。
”在古代,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些论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论语》中这句话与道家中的“无为而治”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孔子认为,为政(通过后面21条的阅读,政治可以理解为人和事,为政就是做人做事。
),首先要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有德行的人,在别人看来,就好像北斗星一样,总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其他人都以此为参照,并愿意追随与侍奉。
思无邪0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三百首,表达的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有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开始,小孩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用手触,有牙咬,都是想正式地感受这个世界。
后来,到了3岁以后,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有想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孩作为一个人类,开始思考,直到生命的终点。
所以,会思考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也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
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无私的,有自私的,等等。
而人类的思想是无法被别人看见的,如何才能引导人们都能走上向善的道路上来呢?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修订《诗》经,只留下三百篇,供后人阅读学习,而《诗》经的唯一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大家无邪地思考。
以德服人0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靠刑罚来管理人民,一般人会想法钻法律漏洞,而且还会自鸣得意,毫无羞耻心。
如果以道德来领导,依赖道德的理念,通过礼仪精神来维持秩序,如果做错了,就有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就达到了政治目的。
孔子有一个政治理想,就是上位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这样治理下的臣民就知廉耻,懂仁义,社会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管理。
读《论语》中的十句经典名言,涨人生智慧!
读《论语》中的十句经典名言,涨人生智慧!《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
今天小编挑选了《论语》中经典的十句话,既是积累写作素材也是涨知识!0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0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03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0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0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文言文 01 七上《论语》十二章-中考古诗文61篇记诵必背(文言文特辑)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经典赏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课文解析曾子⑧曰:“吾⑨日⑩三省⑪吾身:为人谋⑫而不忠⑬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而不信⑭乎?传⑮不习乎?”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学而》)子曰:“吾十有五⑯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⑰,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⑱,五十而知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⑲,六十而耳顺⑳,七十而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从心所欲○21,不逾矩○22。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孔子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孔子对为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德行教化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2)诚信爱民①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④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3)平和端正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孔子的“均无贫”与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均”的异同。
孔子所谓的“均”: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论语》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释义】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 下的事实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赏析】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不喜欢有好的生活环境,他为的是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 己“仁”的思想,实践自己提出的“仁”。仁德的起源和推广都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再推己及人,彰显仁德。
1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出处】《论语·述而》
【释义】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正确的主张却不能跟着去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愁的啊!
【赏析】一个人只有怀有对学业和道德的崇敬之情,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像孔子这样严于律己,常常担 心自己不能进德修业的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
【释义】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赏析】为了减少父母的担心,古人提出“父母在,不远游”。即便要出行,也不能漫无目的地四处云游,而应有个明确的 落脚处,好让父母能放得下心。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
07君子不器。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赏析】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局限于有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应该广泛地学习,把各方面的知识都贯通起来,这样才 算比较成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真正学业有成的人不是“偏才”、“怪才”,而是“通才”、“全才”。
0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孔子认为个人的朴实的内心与外在的表现(包括语言、行为、仪态),二者须配合适当。作为一 个君子要使自己内在的良好的品质与外在的表现配合得当,既有内在的美德,而又能表现出文雅的风度,这才叫文质彬彬的君 子。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读书笔记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4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
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0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高二语文 01《论语》十二章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事:实践,从事 斯:这
对内
仁
克己
由己
视 听
复礼
言 动
合乎礼
பைடு நூலகம்对外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周礼
孔子崇古,对 周公的崇敬和 思念,也反映 了他对周礼的 崇拜和拥护。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 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 说是好学了。”
君子 好学
原因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安贫乐道
排除干扰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 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 子。”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 采)
文质兼美、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 庸之道在君气质上的表现。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堆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 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 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 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 哉!’”
01《论语(十二章)》-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1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赏析】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
“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赏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论语》01
展开全文
《论语》其书:全书20篇,512章,约2万余字。
《论语》其意:
“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内容及体裁:
是孔子语言行为的记载,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的记载,或者是孔子的学生回答别人言论的记载。
是孔子生活的实录,也可以说是一部传记。
它是一部语录体的作品。
记得文哥中有一句流行的话: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
顶一万句。
套用到这里:孔夫子的话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践出真知,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作者:
由孔子和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汇编而成,所以是经典。
孔子其人:
孔子,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园前551—公园前479年。
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母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当然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好学。
孔子30岁时就办了一件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以后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大事,民间办学,后来的私塾,现在的民办学校也许都与孔子的办学理念有关。
孔子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开山鼻祖,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自己上私塾时因为没有孔子的画像,就对着一幅梅花鹿的画像鞠躬。
可见孔子的确被塾师尊崇,现代学校很少见到孔子的画像,挂的都是像爱因斯坦一类的外国名人的画像,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或数典忘祖之嫌啊。
孔子做了43年教师,据说学生有3000多人,有大出息的学生只有72人,也就是能做官从政的有72个。
都说名师出高徒,孔子这样的万代师表,高徒的比例也只有
2.4%,普通教师不比汗颜。
孔子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仅仅满足于做老师的人,他的野心其实很大,他眼中的有出息的学生,用现在通俗点的话来说,大都是一些政客。
在他去各国游说,穷困潦倒的时候,之所以还有那么多学生跟随,因为孔子的梦想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而优则仕。
学习成绩优秀就k可以做官。
拿破仑我不是说不想当元帅的柿饼不是好士兵吗?
这句话孔子早就说了,不想做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老人家虽然没有这么直白,但“学而优则仕”不是挑明了吗?
孔子的梦想在51岁以后实现了,他做了鲁国的大官,与强大的齐国斗智斗勇,取得了外交上的辉煌胜利。
如果没有这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不知道孔子的名字和他的言行会不会被记载并流传下来?
如果孔子门下没有那72贤弟子,能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孔子的语录还会不会流传?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身逢乱世,心怀远虑,加上能言善思,有着一双看透世事的慧眼。
有主见,不妥协,睿智的主张能吸引大波年轻的粉丝,他们互粉互动,抱团成长。
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
他们互相成就,互相吸引。
虽没有现代便捷的通讯设备,酒香不怕巷子深,孔子的大名早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家喻户晓了。
你以为他办学校跟现在的民办学校一样吗?完全两码事。
现代人一切向钱看,孔子一切向前看。
虽然读音相同,意义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民办学校那么多,也有些民办非常火,却再也没有有名如孔子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现的原因。
孔子爱名,不爱钱。
现代人爱名更爱钱。
有钱的名人更吃香,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名利双收,湖北衡水中学名声在外。
他们更在意什么?不言自明,读者不是傻子,百姓不是没有分辨力。
孔子也爱名,也一心想出人头地。
可他是为了站在高处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推广自己的思想,不是为名利而炒作,夸大宣传,言过其实,若为利,宁愿死。
这就是一个虽然主张“学而优则仕”,却仍被世人爱戴的孔子。
孔子爱学生是真爱,他主张“有教无类”。
我们现在的名人名校,与名利二字脱不了干系。
衡水中学,没钱能上吗?新东方打遍天下无敌手,做大做强
给普通百姓实惠了吗?
未上课,先给钱,规矩谁定的?培训机构都这样,龙头老大新东方树立了榜样。
私立学校有才没钱你试试?门都进不了。
最后就剩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有才有钱有门路的都可以奔着私立学校去了,去不了的还可以到类似新东方的机构去学。
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普通小民,就只能眼巴巴希望公办学校的老师能善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重温经典,感受时代大潮下孔子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