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基础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原理的了解,同时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步掌握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生命的定义;
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
维生环境的形成及组成;
地球的生命力量―Gaia假说;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观点;
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 MAB, IGBP和DIVERSITAS;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起源的理论,尤其是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主要时期;
熟悉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几大生态学派的基本观点;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MAB, IGBP和DIVERSITAS)。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
物种的概念;
环境的概念及类型;
环境因子分类;
生态因子的及一般特征;
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态幅;
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指示生物;
光强、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变温与温周期现象,物候节律;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动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生态适应、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的概念。
【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分类,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的关系,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熟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掌握物种的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生态适应、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的概念。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种群概念及特征;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绝对密度及相对密度;
初级种群参数;
年龄结构(age ratio)及类型;
性比(Sex ratio);
生命表的概念;
生命表的类型(动态生命表,静态生态表,综合生命表);
存活曲线;
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及其类型;
种群调节(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因素,自动调节学说)。
【教学要求】
了解绝对密度的测量方法,相对密度,初级种群参数,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生命表的类型,存活曲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掌握种群概念及特征,种群的密度和分布,年龄结构及类型,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教学内容】
生活史定义;
个体大小与寿命;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概念;
扩散的定义与动植物扩散的方式;
繁殖价值;
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
繁殖成本(reproductive costs);
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生活年限与繁殖);
繁殖策略(生活史对策);
植物的选择受精和动物的性选择。
【教学要求】
了解繁殖格局,r对策和K对策的提出,r对策者的波动与K对策者的稳定;
熟悉植物的选择受精,动物的性选择;
掌握生长、发育和繁殖、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概念的概念, r和K对策生物的特点。
第五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教学内容】
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定义及其类型;
密度效应的2个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
动、植物的性行为: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婚配制度的概念;婚配制度的类型(: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领域性、社会等级的概念,
他感作用的概念、他感作用的物质、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竞争的概念、类型及一般特征;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竞争模型――Lolk—Volterra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