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韩洛川一、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必选课程之一。

我校从1994年开设本课程,周课时3, 3个学分,经过建设现为云南大学主干课程及精品课程。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基础或环境科学基础,需要配合教师的讲授,积极参与讨论和勤于思考。

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普通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观察和实践的方法。

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基础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

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孤立地存在。

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

在这第一部分中,共分三章,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温度和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不同光制与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如何调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火的生态作用及管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第二章能量环境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

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

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第三章物理环境水、大气、土壤是另一类生态因子,它们构成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成为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

同时,它们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碳、氢、氧、磷、硫、铁、钾、钠、钙等)与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2024版生态学原理教学大纲

2024版生态学原理教学大纲

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0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物种保护和研究、提高公众保护
意识等。
0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
如大熊猫保护、朱鹮保护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际法律法规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等。
在实验过程中引入随 机因素,以消除潜在 偏差。
04
控制实验条件
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 控制,以便准确评估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 响。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
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如观察、 测量、问卷调查等。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等预处理 工作,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01
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 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作用,包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02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 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作用,包括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技术创 新、加强制度保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环境治理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的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丧失等,并探讨其带来的机遇,如绿色经济发展、国际合 作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介绍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实施路径,包括制定国 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生态学基础》(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讲述生物圈中各个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各种生态因子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生态效应,它讲述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和生物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分析环境保护多个方面的问题,并为环境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出对策。

它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生物圈中各个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作用与协调关系,环境因子对生物与人的影响和作用,生物在环境改善中的积极作用。

2、掌握生物与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与净化。

3、掌握种群动态规律和种群调节机制;群落演替理论及生态系统原理,了解自然生态退化与恢复的生态机制。

1、掌握生态系统工程在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2、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途径。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认识生态学*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及其内容*生态学发展的历史*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要求:掌握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第二部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光污染与生物*生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学机制*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恢复*水污染的生物监测*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要求: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生态效应第三部分种群生态*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种群关系及其调节*人口动态规律*影响人口动态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要求:掌握种群规律及人口规律第四部分群落生态*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分布*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对环境恢复的作用要求:掌握环境生态恢复机制第五部分生态系统平衡与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功能运行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其监控要求:掌握生态系统规律和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原则三、实践环节和要求:试验题目:城乡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被的生态功能作用认识(16学时)试验内容:1.居住小区的绿化树种识别和种类的生态习性认识2.湖泊(河道)水生植物种类鉴定及种类生态习性认识3.水生生态系统对COD,BOD的净化率测定(利用水生生态模拟试验装置)要求:1.掌握植物种类的分类鉴定技术2.了解城乡常见的绿化植物种类和生态习性四、教学时数分配:总学时:68 讲授 52 实验 16五、其它项目: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属考试考查课,考核方式为闭卷。

生态学A教学大纲

生态学A教学大纲

生态学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003.课程名称:生态学04.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3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杨持,《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生态学》,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普通生态学》,孙濡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普通生态学》,郑师章、吴千红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版。

4、《普通生态学》,尚昌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大纲执笔人:12.课程中文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及技术的开展,生态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程分别从环境因子、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四个层次,旨在向环境科学专业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为解决相关生态学问题储藏一定的理论。

15.课程英文简介:Ecology is the science rela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ecological theory would contribute to provide the principles for resolving them. This course trie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ecological principle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of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respectively. The course is suitable fbr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16.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概述、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生态对策、种内及种间关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以及群落动态掌握环境因子、种群生态以及群落生态各章的主要理论。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基础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教学要求普通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生态学的本质、生态学与进化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观察和实践的方法。

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3. 运用发现法教学。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生态学 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  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Fundamentals of Ecology【课程编号】1411001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学时数】32学时【编写日期】2007年6月一、教学目标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结合科学研究实例、社会实践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

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介绍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第二节介绍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认识学习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以及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生态学定义和研究内容与对象。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7学时主要内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介绍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第二节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第三章能量环境第一节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二节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反应第三节生物对极端温度、变温的适应第四章物质环境第一节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第二节大气、土壤、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特点。

掌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适应极端温度的机制及鱼类渗透压调节和陆生动物保持水平衡的机理。

重点、难点: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及生态幅随不同条件的变化,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及沙漠动物对缺水的适应,动物的低氧适应,土壤的生态作用。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8学时主要内容:第五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种群动态与生命表第三节种群增长模型第四节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第六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第七章第七章生活史对策第八章种内种间关系第一节种内关系第二节种间关系教学要求: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理解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动,物种的进化与生活史对策,种内种间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参数、生命表,指数与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进化动力与物种形成方式,r-对策与K-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与竞争模型,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特点与规律。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态学》是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及实践。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概述: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2、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技术。

6、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态调查、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视频教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为了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制定了这份生态学教学大纲(二)。

本大纲将聚焦于五个重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正文:一、生态学基础知识1.1 生态学的定义与起源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目标1.3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5 生态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2.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2.5 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价3.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3.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3.4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3.5 生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4.2 农业活动与生态系统4.3 工业化与生态危机4.4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4.5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五、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5.1 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5.2 样地定位与设计5.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5.4 模型构建与模拟实验5.5 科研文献阅读与科学写作总结:通过学习本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学生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能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学会野外调查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为建设美丽的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大纲

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大纲

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学大纲摘要:1.生态系统概述2.生态学简介3.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4.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6.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正文:【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则包括气候、土壤、水等因素。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

【生态学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探究生物群落结构、功能、演化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态学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2.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它们通过摄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3.分解者:主要为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分解死亡生物和有机废物,将有机物质还原为无机物质,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保障。

4.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等因素,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资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与服务,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

这些功能与服务是生态系统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模拟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规律,为生态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材:《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阅读文献:第一章:绪论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著. 《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0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必读文献:尚玉昌, 蔡晓明编. 《普通生态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参考文献钟章成,曾波.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群落生态学》李振基,陈圣宾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必读文献Integrative ecology : from molecules to ecosystems. Author Woodward, Guy. Call Number Q/1015783 Publisher Edition Publishing Date 2012.参考文献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美) F. Stuart Chapin Ⅲ,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李博, 赵斌, 彭容豪等译Author 蔡平, F. S. (Chapin, F. Stuart) 著Call Number P9/12 Publishe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必读文献Costanza R, d Arge R, de-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 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6 ( 6630 ) : 253-260.参考文献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 t: Biodiversity synthesis report.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第七章:生物多样性必读文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钱迎倩. 科学出版社,1994《保护生物学》,李俊清等.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生物多样性》杂志上最近三年的综述类文章第八章: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必读文献《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恢复卷),李文华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3参考文献《恢复生态学导论》,任海, 刘庆, 李凌浩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8.第九章:生态学野外调查必读文献:《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 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参考文献《普通生态学实验指导》,章家恩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杨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课程负责人(签字):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系)、部(盖章)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附件1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Ecology)课程编码:1313020216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44 课内实验时数:16学分:2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念,微生[1]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念[3]科体系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难点:生态学的性质及学科体系作业:1.课外查阅生态学有关的期刊,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问题?思考题: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生态环境的的概念与类型[3];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3];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3];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3];重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的概念;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难点: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光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2];光质[2];光照周期[3];重点:光照周期的定义;光照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难点:生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照周期的适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温度的生态作用温度的变化规律[2];温度的一般生态作用[3];温度与生物类型[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重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难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态作用[3];难点:防火管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最小因子定律法则?2.耐受性定律?3.什么是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表现在哪几方面?4.有效积温的概念,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及应用意义?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种群的概念[3];种群的基本特征[3];重点:种群的概念;影响种群数量的变量;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的类型;哈迪——魏伯格定律难点:年龄结构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种群的增长生命表与存活曲线[3];种群增长模型[3];重点: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概念、类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难点:生命表的编写;K-因子分析;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调节种群数量动态变化[3];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3];集合种群动态[2];重点:种群平衡;生态入侵[2];[2];()()()。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生态因子类型与限制因子概念;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种群分布及动态变化、种内与种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结构,群落波动、演替的动态及原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等;地球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结构、功能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领域,了解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1.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2.生态学的定义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分支学科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第四节学习生态学的意义习题要点:生态学的研究途径、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定义及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难点是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研究途径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使学生(1)了解学习生态学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理解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和最新发展趋势;(3)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即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1.生物钟的概念及其类型2.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3.环境因子的概念4.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习题要点:生态学中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区别第二节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分析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3.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习题要点: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2.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3.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习题要点: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表现形式;举例说明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本章重点、难点:生物的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限制因子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各种因子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基础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态学是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原理的了解,同时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步掌握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生命的定义;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维生环境的形成及组成;地球的生命力量―Gaia假说;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观点;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 MAB, IGBP和DIVERSITAS;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起源的理论,尤其是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主要时期;熟悉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几大生态学派的基本观点;掌握生物圈的概念,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MAB, IGBP和DIVERSITAS)。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教学内容】物种的概念;环境的概念及类型;环境因子分类;生态因子的及一般特征;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指示生物;光强、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变温与温周期现象,物候节律;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动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生态适应、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的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分类,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的关系,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熟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掌握物种的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生态适应、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的概念。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教学内容】种群概念及特征;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绝对密度及相对密度;初级种群参数;年龄结构(age ratio)及类型;性比(Sex ratio);生命表的概念;生命表的类型(动态生命表,静态生态表,综合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及其类型;种群调节(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因素,自动调节学说)。

【教学要求】了解绝对密度的测量方法,相对密度,初级种群参数,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生命表的类型,存活曲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掌握种群概念及特征,种群的密度和分布,年龄结构及类型,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种群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教学内容】生活史定义;个体大小与寿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概念;扩散的定义与动植物扩散的方式;繁殖价值;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繁殖成本(reproductive costs);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生活年限与繁殖);繁殖策略(生活史对策);植物的选择受精和动物的性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繁殖格局,r对策和K对策的提出,r对策者的波动与K对策者的稳定;熟悉植物的选择受精,动物的性选择;掌握生长、发育和繁殖、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概念的概念, r和K对策生物的特点。

第五章种内和种间关系【教学内容】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定义及其类型;密度效应的2个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动、植物的性行为: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婚配制度的概念;婚配制度的类型(: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领域性、社会等级的概念,他感作用的概念、他感作用的物质、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竞争的概念、类型及一般特征;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模型――Lolk—Volterra 模型;竞争与生态位理论;捕食作用的概念;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动物的防卫机制;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寄生的定义,寄生关系的起源和进化,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概念及类型。

【教学要求】了解他感作用的物质,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竞争与生态位理论,捕食作用、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概念;熟悉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婚配制度的概念,婚配制度的类型,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领域性、社会等级的概念,他感作用的概念,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掌握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定义及其类型,密度效应的2个规律,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模型――Lolk—Volterra 模型。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教学内容】植物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及性质;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生活型的概念、C.Raunkiaer生活型;植物群落的外貌,层片的概念及特征,同资源种团的概念;群落的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干扰与群落的缺口;抽彩式竞争——小群落演替过程;中度干扰假说;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群落的外貌,层片的概念及特征,同资源种团的概念,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熟悉植物群落的定义,生活型的概念,干扰与层盖度,干扰与群落的缺口,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的概念,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C.Raunkiaer生活型,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竞争、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抽彩式竞争,中度干扰假说,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MacArthur的平衡说。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教学内容】群落变化的类型;演替与波动的概念、波动的原因、波动的特征、波动的类型;裸地的类型及其成因;生物群落的形成及发育;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单元顶极论,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群落的发育单元顶极论,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假说,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两种不同的演替观;熟悉演替与波动的概念,波动的原因、特征及其类型;掌握群落变化的类型,裸地的类型及其成因,生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目前有关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类型及特征;营养级位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概念及类型;生态效率、营养级位之内及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正反馈,负反馈),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阈值,生态危机。

【教学要求】熟悉目前有关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食物链类型,生态阈值,生态危机;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级位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生态金字塔的类型,生态效率,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营养级位之内和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内容】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力,生物量,现存量概念;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初级生产者的生产效率;陆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次级生产的概念及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分解过程的概念及其过程;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热力学定律,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和能流路径,能量是单向性和逐级减少;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及其传递。

【教学要求】了解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初级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生态系统中分解过程的概念,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和能流路径,食物链层次上、生态系统层次上、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熟悉初级生产量,淨初級生产量,总初級生产量,初級生产力,生物量,现存量,次级生产的概念、测定及其生态效率;掌握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库,流通量,周转率,周转时间的概念;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温室效应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发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成员的责任,京都议定书定的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届缔约国大会,京都议定书的结论摘要;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概念;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实例(DDT,汞)【教学要求】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发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成员的责任,京都议定书定的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届缔约国大会,京都议定书的结论摘要,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熟悉氮循环,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硫循环;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碳循环,磷循环第十一章陆地生态系统【教学内容】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三向地带性;我国植被分布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垂直带特点,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关系;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的气候、特点、动物特点;草地(草原,草甸),草原(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我国的不同草原区域(中温草原地带,暖温草原地带,高寒草原地带)的类型;荒漠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