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看商朝饮食

合集下载

甲骨文中的商代农业文明

甲骨文中的商代农业文明

甲骨文中的商代农业文明作者:徐衍来源:《中国瓜菜》2019年第10期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是古代历任统治者尤为关心的问题,饮食的文化浓缩着农业发展史的剪影。

哪怕至今,农业一直是当局者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仍是保证国家稳步发展的核心。

我国早期的文明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典型标志。

恩格斯曾断言,农业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生产部门,农业也是野蛮低级阶段与野蛮中级阶段的分界口。

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长达数千年之久,早在3 000多年前有牛耕技术之时,农业生产就已非常普及。

在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那时我国的南方已种植水稻,在6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发达的原始农业文明。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商代农时的记录屈指可数,在《尚书》的只言片语中可推断出当时已有农业生产活动。

更有学者推断西周之前我国已形成规范的农业概念,但缺乏实证的论据,然则甲骨文的出土极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其中有很多关于商代农业的字形。

透过甲骨文的原始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殷商时期农业概念的完备。

众多的商时农业生产活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所反映,这是研究商时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众多学者都借助甲骨文资料对商代农业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

因此,本文结合《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对甲骨文中的商代农业文明进行分析研究。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等方面。

每篇按“甲骨文原貌”“原文和释文对照”“文字演变与释义”“释文、译文、价值和意义”顺序编撰。

其中该书对甲骨文记录的关于农业的研究极具开拓意义,既有学术上的创新,也有方法论上的开拓。

书中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商代农业文明的研究。

首先,《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以一定的篇幅讲述了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尤其是与商代农业的关系。

商代自成汤伊始,终于纣王,历经600余年风雨,是我国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四)——围观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四)——围观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四)——围观商人的衣食住行(上)夏商时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这是很多人在读夏商历史时总会有的疑问。

53.1河南鹤壁鹿台阁(仿商代鹿台建筑)如果只看古代文献和文物图片,绝大多数人都会惊叹,没想到夏商时期中国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会发现夏商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挣扎在温饱线附近,让人唏嘘不已。

53.2刀耕火种(究竟哪个才是真商朝?)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只是参照物和出发点不同,才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围绕百姓最关心的'衣食住行',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状态,至于商朝文明是否先进,由您自己来判断。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证因商朝早期的资料较少,不能完全描绘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绘的场景都是商晚末期繁荣时期的景象。

该阶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记录和考古实物支撑,再加上先秦时期文献佐证,可以清晰描绘出商人的生活图画。

※ 食民以食为天,首先谈商人的吃喝大事。

据专家考证,商代时中国饮食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还有为王公贵族专门服务的厨师,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厨师。

当时厨师已经有详细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腌等烹饪技法,为中国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础。

53.4民以食为天商朝的平民和奴隶通常是一日两餐,上午九点吃多一些(因为要劳作),称为'大食',下午五点吃少一些,称'小食'。

商朝的王公贵族则是一日三餐,除上述两餐外,还要在晚上加一顿宵夜。

接下来详细为大家介绍商人如何吃饭。

1、主食商代最普遍的农作物是'稷'和'黍'。

稷,又称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粮食,耐旱、产量高、易保存,因此种植面积最广;黍是黄米,产量不如稷,却是酿酒的材料,因此种植也颇为广泛。

其他还有来(大麦)、麦、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这些作物因产量少,都属于奢侈品,只有贵族们才能享用。

甲骨文与饮食文化

甲骨文与饮食文化
谓的“醴酒”。古
三、甲骨文反映的饮食行为
• 坐姿
宿
席地而坐




杏 李
肉多 有
野生动物
虎兕熊象彘麋鹿 兔狐猱麇鸟雀凫
兔 狐 猱 麇 鸟 雀 凫
鱼它龟
家养动物
牛马羊豚豕犬鸡 龙凤 麟 凤 龙 麟
甲骨文中还有部分动物是不能吃的
2、饮品

酒 黍酒 鬯酒 醴酒
鬯是以黑黍 用“蘖”酿的酒。 用“蘖”酿的酒一 为酿酒原料,般含酒精度比较低, 加入郁金香 酒精含量一般在 左右,这种酒 草(中药)酿 4% 古人把它称之为 成的。 “醴”,也就是所
鬴 釜
釜即鬴,是一种圆底无足的 古代炊具,釜口为圆形,可 以直接用来煮、燉、煎、炒 等,相当于现代人们用的锅。



“鼎,三足两耳,合五味之 宝器也。”(《说文解字》)
鼎最初是一种烹煮食物的青铜 器皿,体积较大的鼎多用来煮 肉,较小的则用来盛肉。到殷 周时代,鼎就已经由炊器演变 为礼器。

2、食器
甲骨文与饮食文化
甲骨文与饮食文化
甲骨文字所反映的饮食器具
甲骨文字反映的商代食物饮品
甲骨文所反映的饮食行为
饮食器具
• 1、炊器

用于煮粥和烧水
鬳(yàn)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 上下两层,中间有箅 子,陶制或青铜制。

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 空心的足,有柄喙。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 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 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皿 益 簋 簠
“盃、監、盥” 等各种与水有关的 容器全都用“皿” 来表示。

3、酒器

皇贝宝讲历史,殷商时代与枸杞 文档

皇贝宝讲历史,殷商时代与枸杞 文档

皇贝宝讲历史殷商时代吃枸杞
殷商时代,枸杞种植载于甲骨文。

就古代文献记载而言,枸杞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皇贝宝胶囊当时称为“杞”。

武丁时期的卜辞载:“癸巳卜,令登赉杞。

”祖庚,祖甲时期的卜辞载:“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亡灾。

”帝乙,帝辛时期的卜辞载:“庚寅卜在女香贞,王步于杞,亡灾;壬辰卜,在杞贞,王步于意,亡灾。

”对上述甲骨卜辞中的“杞”字,皇贝宝胶囊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从木已声”。

《尔雅?释木》载:“杞,枸?。

舍人曰:句杞也。

孙曰:即今枸芑。

殷商时期,枸杞已属农田人工栽培果木。

甲骨卜辞中关于殷商时期农田生产的内容颇多,在商代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将枸杞与禾、麦、黍、稷、稻等农作物同样记载。

卜辞中还有“田”“作大田”的记载,并将“杞”与“田”联系在一起。

从甲骨卜辞“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的记载看,是说殷商国王在“杞”“田”中占卜枸杞有无自然灾害。

以上甲骨卜辞关于枸杞的记载证实:一是殷商时期枸杞已属人工种植的农田作物。

二是殷商帝王对枸杞生产非常重视。

枸杞易遭病虫害,殷商帝王为了祈祷、预测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的
丰欠,他们经常进行占卜。

民以食为先味以香为范饮食文化概论

民以食为先味以香为范饮食文化概论

民以食为先味以香为范饮食文化概论民以食为天,据专家考证,商代时,中国的饮食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仅有了主食和副食之分,还有了为王公贵族专门服务的厨师,而且在厨师中他们也已经有了详细的分工,也基本上掌握了目前常用的煮、腌、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而这些也都为中国饮食名扬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

据考证,商代时的平民和奴隶通常是一日两餐,两次开饭的时间大致相当于现代上午九点和下午五点。

王公贵族们与平民与奴隶不同,王公贵族们则是一日三餐的,除了上述两餐之外,他们还会在晚上加一顿“宵夜”。

根据对甲骨文资料和其它一些考古资料的研究,专家们认为商代种植的作物最普遍的是“栗稷”和“黍”。

“栗稷”是当时占最主要地位的粮食作物,这个名称是当时的叫法,直至今日他也是我们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就是小米。

小米之所以能成为商代人最主要的粮食,是因为在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下,耐旱的特性使它成为所有农作物中最容易种植的,而且产量比其它粮食作物要高一些,又更易于保存,因此地位最为重要。

“黍”就是黍子(去皮后就成为黄米),它的产量不如栗稷,却是酿酒所必需,因此种植也颇为广泛。

除了栗稷和黍,商代人也种植麦、稻、豆等农作物,但这些东西由于种植难度等问题在当时都属于奢侈品,只有贵族们才有机会享用。

商代副食与现代相仿,肉食的种类与现代基本没有差别。

瓜果、蔬菜等素食的种类远不如现代丰富,在当时都是贵族们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隶几乎没什么机会尝到。

商代人的烹饪方法也已经相当高明了。

陪同成汤建商的名相伊尹曾经就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厨师。

《史记·殷本纪》里对于伊尹有过这样一段描写:“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以饮食滋味为商汤诠释治国之道。

从他关于烹调的精彩讲解来猜测,商代的厨子们多半已经能烹调出各种精致的美味,否则这位宰相大概无法通过饮食来说明那般深刻的道理的。

根据对磨盘、杵臼这些商代前就已出现的粮食加工器具的研究,有的专家认为商代人很可能已经懂得用麦子制作面食;通过商代人出土的炊具和饮食器具可以看出,商代人已经学会蒸饭、煮肉和煮肉分开烹饪和食用了。

商朝的食品与烹饪古代饮食文化的美味

商朝的食品与烹饪古代饮食文化的美味

商朝的食品与烹饪古代饮食文化的美味商朝的食品与烹饪:古代饮食文化的美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在商朝时期,饮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商朝食品的多样性、烹饪技术的发展以及饮食文化的美味三个方面来探讨商朝饮食文化的魅力。

一、多样性的食品品种商朝的食品种类丰富多样,以谷物为主,包括大米、小麦、粟、黍等,其中以大米最为重要。

除了谷物,商朝人还食用蔬菜、水果、畜肉、禽类、鱼虾等动植物性食品。

根据商代甲骨文的记载,商朝人还喜欢食用坚果类食品,如杏仁、核桃等。

这些丰富的食品品种使得商朝人的餐桌上充满了色彩和诱人的香气。

二、烹饪技术的发展在商朝时期,烹饪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商代人掌握了烹饪的基本技巧,懂得炖、炸、炒、蒸、煮等多种烹调方法。

同时,烹饪工具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如商代使用的炊具和厨具就比较先进。

商代人还善于利用食材的独特特点,注重调味和烹饪时间的掌握,以使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百珍宴”的宫廷宴会,这是商朝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

百珍宴选取各种珍稀食材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如烧鱼、蒸肉、烤鹿等,不仅仅是一道饭菜,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示。

百珍宴的出现不仅体现了社会的繁荣,也表达了统治者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

三、饮食文化的美味商朝的饮食文化不仅追求食物的美味,还寓意着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商代人认为饮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因此,商朝人对于饮食的态度非常重视。

在商朝时期,宴会和酒宴成为了分享喜悦和交流情感的场所。

人们在宴席上品尝美食,品味美酒,并且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增进团结和友谊。

同时,商朝的饮食文化还与社会礼仪紧密相连。

商代人认为饮食礼仪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宴席上的礼仪和仪式非常讲究。

人们在宴席上举杯祝福,以此表达对朋友或亲人的祝福和敬意。

商朝的饮食

商朝的饮食

商朝的饮食说起饮食的历史,如果从用陶器煮饭开始算起,中国的饮食历史已有近万年。

在商朝时期,中国的饮食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主食和副食之分,有了为王公贵族专门服务的厨师,且在厨师之间有了详细的分工,也基本上掌握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烹饪方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与从先古时期人们的发明、创造和智慧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商朝时期的饮食发展,就为现代中国饮食名扬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煮、腌、蒸、烤等多种制作食物的方式,这要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烹饪方式都要丰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商朝,农牧业为主的社会,尤其是农牧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殷人积累了长期的种植经验,所以商朝时期的饮食种类是极为丰富的,研究发现商朝的饮食器具也种类繁多。

从这一方面也反映出商朝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此外,从甲骨文上,我们得以知道,在那时,中国要比现在更温暖湿润,大象、貘、犀牛以及一些热带与亚热带动物群曾经活跃在中部平原。

除了谷物之外,我们还能了解商朝饮食中的肉类。

猪、狗、鸡、绵羊、山羊、牛和马早就可以获得,水牛与鹿已被驯化。

狩猎规模很大,人们用网捕捉各种猎物,从象、犀牛到兔子和鹿。

各种鱼和龟都被食用。

剔去了肩胛骨和甲壳的献祭动物大概是被捆起来放进炖锅的。

商朝时期,人们是实行两餐制的。

顺便你可以了解一下商代的时辰划分。

他们的时辰天亮时叫“明”,天明后叫“朝”,早饭时间成为“大食”,中午称“日中”,日偏西的午后成“昃”,傍晚叫做“郭兮”,晚饭时叫做“小食”,日落叫“昏”,睡觉时叫“住”,下半夜到天明成为“寤”。

主要食品有:1、稷:主要粮食。

2、麻:一般很少做粮食吃,可以榨油。

3、豆:一般煮豆吃。

4、稻:大禹治水时引进到北方,但当时很少吃。

5、麦:从西方引进,但是当时不会磨粉,煮粒吃,但也很少。

6、黍:黄米,主要用于酿酒。

7、水果类:桃、樱桃、郁李、梅、枣,水果也可用于酿酒。

8、鱼:鲫鱼、黄颡(sang三声,给你注音哈哈)鱼、鲤鱼、草鱼、青鱼,赤眼鳟鱼等。

“饮食共舞”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饮食共舞”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饮食共舞”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饮食共舞”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饮食共舞“饮”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匕勺匙斗升料斛饼饵卤馆曾会饪饯即既尝旨甚斟食饭饲饴饷餐卿乡与饱饶馈蚀饥饿馑饰斜斡食族会意。

甲骨文字形。

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

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

小篆演变为“饮”,隶书作“饮”。

本义:喝。

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低声言语。

飲,甲骨文(手捧酒罐)(舌头,品味),表示手捧酒器,品味美酒。

有的甲骨文将“舌”写成,省去“手”形。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舌”写成“口”。

篆文将金文的“口”写成“今”(吟,低语),表示慢悠悠地品味美酒,且喝且吟,陶醉、赞叹。

篆文异体字省去“欠”。

籀文以“食”代替“酉”,表示喝酒与进餐的关系。

造字本义:品酒吟叹。

隶书综合篆文与籀文的两款字形。

会意。

甲骨文字形。

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

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

小篆演变为“饮”,隶书作“饮”。

本义:喝。

附文言版《説文系傳》:酓,酒味苦也。

从酉,今聲。

附白话版《説文系傳》:饮,酒味发苦。

字形采用“酉”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

①本义,动词:品酒吟叹yǐn。

饮酒饮泣饮料饮食饮水思源饮鸩止渴/ 豪饮痛饮,也。

从欠,酓聲。

,古文,从今、食。

——《说文· 部》,古文饮。

——《玉篇· 欠部》,古文饮。

亦作。

——《玉篇· 食部》君子以饮食宴乐。

——《易· 需》饮酒浆饮,俟于东房。

——《仪礼· 公食礼》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 告子上》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史记》子反受而饮之。

——《韩非子· 十过》是以龙宫象阙,兴自信心,坐树河,还其所息。

——清· 王闓运《衡州西禅寺碑》②动词:享受,承受yǐn。

饮弹饮恨饮誉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南朝梁· 江淹《恨赋》③名词:供食用的液体yǐn。

甲骨文中代表食物的字

甲骨文中代表食物的字

食,会意字,从良。

“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

“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本义是粮。

民以食为天,“食”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亘古的话题,许多汉字的起源都与食物、进食有关,从中可以窥见人类源远流长的吃货本质。

1来——麦从天降“来”的甲骨文来,本义为麦子。

其甲骨文的字形像极了麦子,从繁体的“來”也可见一斑。

《诗经·周颂·思文》曰:“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据《诗经·大雅·生民》所传,周的始祖后稷受命于天,把麦子等农作物带来人间,并带领周部族勤劳耕种,取得了一个个丰收之年,从此被尊为“谷神”。

从“麦”的本义,到“来”的今义,《说文解字·来部》的解释是:“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即麦子是天帝赏赐给周民的,它来自于天上,因此引申为行来之“来”。

既然“来”的本义是麦子,那“麦”又是怎么来的呢?《说文解字》曰:“麦,芒谷。

秋种厚埋,故谓之麦。

从来,有穗者;从夂。

”即麦是有芒刺的谷,在秋天种下并深埋,所以叫作麦。

也有人认为,“麦”的甲骨文从来、从夂,来表声,夂表意(行走往来),因此其本义为到来的“来”。

后来“来”借走了“麦”的到来之义,“麦”只留下了麦子的意思,二者就此阴差阳错交换了字义。

2庶——无锅之炊“庶”的甲骨文“庶”,今义为平民百姓、众多,但在甲骨文中,“庶”的上部为“石”,下部为“火”,其本义是“以火燃石而煮”。

这是在陶器未被发明之前的古老烹饪方式:将石块用火烧烫,放入盛水的坑中,使水加热,反复数次,直至水沸腾则可煮熟食材。

“庶食”如今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傣族、鄂伦春族中仍然可见。

现今饭馆里也有一道做法独特的菜,名曰“鸡蛋里挑石头”,先将砂锅里的石头烹热至稍冒油烟,再关火并倒入调好的鸡蛋液,用筷子翻动鹅卵石使鸡蛋均匀受热,金黄的蛋液在砂锅和鹅卵石间滋滋作响,香气逼人。

这种巧妙的烹饪方法说不定也发源于远古的无锅之炊。

3年——谷熟为年“年”的甲骨文“年”的甲骨文上部为向下垂的禾谷,下部为弯腰垂臂的人,形似人负禾谷,本义为谷物成熟。

从甲骨文史料看商人的日常生活

从甲骨文史料看商人的日常生活

从甲骨文史料看商人的日常生活作者:王丽蓉来源:《卷宗》2020年第01期摘要:从1899年甲骨文被认出到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事业又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

商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朝代,甲骨文史料为我们研究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甲骨文史料中关于衣、食、住、行的材料,可以对商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关键词:甲骨文;商朝;服饰;饮食;交通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的史料,自从1899年被发现到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先后发掘出甲骨14万片左右,单字近5000字,这些甲骨文史料对殷商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作用。

通过其中一些关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材料的研究,可以对商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1 关于衣服饰是人体穿戴的衣着及装饰品,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汉书·食货志》:“洪范八政,一曰食,一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二者民生之本……”。

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把“布帛可衣”列为“民生之本”,甲骨文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与服饰有关的字,对甲骨文服饰字的考察可以更清楚明晰地了解商代先民的服饰文化。

甲骨文中关于服饰的字列举一部分如下,所引说法,出自《甲骨文字典》[1]并标明页码,出自其他者,加注释以说明。

衣,象一件衣服的俯视图。

《甲骨文字典》922-933页:“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襟衽左右拖覆之行。

’”裘,一件皮衣的象形。

《甲骨文字典》939页:“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

”《说文解字》[2]:“裘,皮衣也,从衣,求声。

”巾,佩巾。

《甲骨文字典》862-863页:“象佩巾之形,与《说文》篆文同。

”《说文解字》:“巾,佩巾也。

从冂,丨象系也。

”弁,古代的帽子,象两手扶冠之形。

《甲骨文字典》:“《仪礼·土丧礼》郑玄注:‘弁名出于槃。

’槃,盘古今字。

盘,弁古音同,就是把盘旋于头上的圆形冕叫做弁。

商朝的食品与饮食商代的饮食习惯与特色

商朝的食品与饮食商代的饮食习惯与特色

商朝的食品与饮食商代的饮食习惯与特色商朝的食品与饮食商代的饮食习惯与特色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建立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在商代,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特色有着鲜明的特点,以下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商朝的食品与饮食在商代,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是农业产品。

农耕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主要种植粟、稷、麦等谷物作物,其中以粟为主食。

商朝的人们还种植了一些瓜果蔬菜,如豆类、葱姜蒜等,丰富了饮食的口味。

此外,商代人民还养殖了许多家禽、牲畜,如鸡、鸭、鹅、猪、牛、羊等,这些动物的肉类成为人们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的人们经常进行狩猎,猎取各种野味,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商代的食品加工技术也相对发达,人们学会了发酵、腌制、熏制等加工方法。

例如,他们会将肉类制成腊肉,用盐水腌制鱼肉,制作出口感独特的腌菜等。

这些加工方法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并且延长了保存期限。

二、商代的饮食习惯与特色在商代,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特色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商代人民讲究饮食的仪式感。

他们常常在大事之日或重要场合摆设盛宴,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

这种饮食仪式常常需要众多的人参与,需要大量的食材和繁复的制作工艺。

在这些宴会中,人们品尝各种美食,并享受美食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其次,商代人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饮食观念,即“养生”概念。

商代人们相信食物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摄入。

他们会选择一些有益健康的食材,如山珍海味、草药植物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养生效果。

此外,商代人们还有着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

例如,在商代的封建王朝中,人们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各个等级有着不同的饮食禁忌和要求。

贵族享用各种珍奇的美食和美酒,而下层人民则只能食用简单的谷物和蔬菜。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商代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特点。

从粮食和肉类的产出与加工,到饮食习惯与特色,商代人民通过食物与饮食的选择和观念,对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很多。

透过甲骨文了解商代习俗文化

透过甲骨文了解商代习俗文化

透过甲骨文了解商代习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

它来源于商代的甲骨文。

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它多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小屯一带,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大约4500多个单字,而如今可识者只有1/3。

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字形结构,奠定了中国汉字延用至今的基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刻写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当时商王室的占卜师是用龟甲和兽骨作为占卜的材料,在占卜时,在加工过的甲骨片反面钻出凹槽,用火灼烧,然后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并把需要祈求的事情与结果刻在卜骨上。

叫作卜辞。

卜辞的内容包括了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关于时日、吉凶、祭祀、征伐、狩猎、年成、以及天气、出行、生育、疾病等等。

三千多年前,古老的黄河中下游河流纵横,森林沼泽密布,气候温润,许多野兽、飞禽、鱼类栖息于此,史记中谈到殷商之地有:“麋鹿在牧,飞鸿满野”之记载。

从对甲骨文动物名称的检索中,我们可以见到商代栖息在中原森林、沼泽、草地中的动物类别。

已经识别出的动物名称有70多字,代表了30多种动物。

例如哺乳类陆地动物:象、虎、鹿、麋、兕、狼、狈、狐、兔、猴、獾、兽等,水陆两栖或水生动物如蛇、龟、鱼、鼋、黾、虫等,飞禽类雀、鸡、雉、燕、鸟、鹬等家养和驯化的动物牛、马、羊、豕、犬等,以及经过神化的动物龙、凤等。

有学者对殷墟出土的动物群二十多种进行分析,发现野牛、猪、麇鹿的骨骼占有80%以上,这种动物适应生长在平坦的沼泽区和湿润的森林植被较好的环境中,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原的环境特征。

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与动物相关的社会活动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田猎商代田猎是商王室的一项重大活动,主要田猎区域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南部,多数田猎活动与商王和贵族的游乐观、土地的开发、除禽兽之害和军事演习有关。

武丁时的一条卜辞问出猎的吉凶,其意是:“第二天是癸卯日,用焚烧树林的方法能擒获野兽吗?癸卯这天用焚烧的方法果然得获兕牛十一头、野猪十五头、獐二十一头。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而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有许多,以下为你列举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仅供参考:
1. 豆:甲骨文的“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高脚杯,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豆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2. 皿:甲骨文的“皿”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盘,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皿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3. 簋:甲骨文的“簋”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碗,用于盛放谷物。

在古代,簋是祭祀和宴飨时用的礼器之一。

4. 鼎:甲骨文的“鼎”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锅,用于煮食物。

在古代,鼎是重要的炊具和礼器,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

5. 酒:甲骨文的“酒”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酒坛子。

在古代,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常用于祭祀和宴飨等活动。

6. 肉:甲骨文的“肉”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块肉。

在古代,肉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7. 鱼:甲骨文的“鱼”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条鱼。

在古代,鱼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以上是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

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从甲骨文看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从甲骨文看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业【摘要】我国古代的甲骨文在其形体构造上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的具象性和表意性。

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至殷商时期,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耕作制度。

文章通过一系列有关的甲骨文字形、卜辞和所记载的史实资料的分析研究,描述了由甲骨文所反映出来的殷商及之前的种种耕作情况。

【关键词】甲骨文,殷商,农业,耕作制度商朝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出土了很多农作物和农耕工具。

到了商代,农具进一步发展完善,从以前的原始农业发展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这样的转型很大程度上需要劳动者有充分的耕作经验和先进的耕作方式,而商代的农业耕作是怎样的呢?本文就试试通过现有的甲骨文资料对殷商时期的农业情况进行研究.一.农作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农业的发展程度,首先要谈的自然是当时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我们知道,自夏朝到殷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落后部族生活得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事技能了.而中国作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从炎帝神农氏已经开始种植五谷,周王室的祖先后稷传说就是黄帝身边司长农业的农神。

甲骨文中关于农业种植的记载更是早于希腊1000多年。

商代的许多农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比如他们已经懂得用粪肥田和灌溉技术。

关于农事的字有很多,比如作的本意是从事农事,艾在甲骨文中是割草的意思,垦的意思是筑田场,稼的本意是种庄稼,浚的本意是疏浚沟渠等等。

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农具如序辰、摺来等,也表示商代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此之外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有、、、、()、、、、粳稻等。

据陈梦家先生说,年、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在单称如“受年”、“受禾”、“年有足雨”、“禾有及雨”,年和禾都是指谷;而“黍年”、“柜年”是对谷类的泛称。

“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稻,而是禾的一种。

商民还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

比如有桑甚、杏、李等。

甲骨卜辞中经常会见到囿,从口、从木,就好像田园里长出植物,很可能当时已经有专门种果树的果园。

透过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

透过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

禾字甲骨文
物的生长规律
长期粮食需要的目的
除了出土了谷物等直接证据外
业发达也可佐证粮食生产的情况
家字甲骨文图示
兴隆洼文化人猪合葬居室墓
家是会意字,上面是“宀”,表示与人的居所
下面是“豕”,即猪。

直译就是在人生活的屋子里养猪。

有学者对此做进一步解释:
,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
“庙”的,往往在屋檐下摆“豕
耒字金文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
江西新干大墓出土耜字篆文
的商代青铜耒
河姆渡遗址河南辉县商代遗址
出土的骨耜出土的铜耜
从字形看,耒字初文上有曲柄,下有犁头
义是犁杖,引申表示耕地农具。

耜字是形声字
表示是锸、锹一类挖土的农具
协字甲骨文协字甲骨文图示
耦字篆文耦耕模拟示意图
协是会意字,从劦从十。

表示众人合力耕田
从字形看,它由三个耒构成
井字甲骨文图示田字甲骨文图示
井字是象形字,用四木交搭像井口围栏。

[8]田字亦是象形字,既像田猎战阵之形,又像井田之形。

[9]
邦字甲骨文
商周时期国字的内涵有别于今天邦指代早期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谈飙(师范学院中文教育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甲骨文中的商代的农业,它们分别是: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作物、甲骨文中所见的农业生产工具、甲骨文中所见的生产过程、甲骨文中所见的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相关的历法。

一、甲骨文中所见的农作物1.禾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禾”字,字形为或均象谷子的形状。

“禾”字在古书里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一切谷类作物,是泛指名词,近似于现在所说的“农作物”或俗称“庄稼”,由此引申为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庄稼长得好,如卜辞:《合》33273禾于河。

(大意是,壬申这天卜问:向河祈求庄稼有好收成。

)狭义指谷子(小米)是“禾”的本义,古人观察事物很细致,在造字时充分体现出来,抓住同类事物的微小差别造成了不同的字,谷子的穗是聚于一起的,黍子的穗是散的,麦子的穗是直向上的,所以“禾”写作:;“黍”字写作;“麦”字写作,主要是依靠穗形的不同来区别他们。

在甲骨文中“禾”字有时还写作,状,强调成熟的谷子。

谷子是古代北方的最重要的谷物,所以“禾”引申为一切谷物的通称,甲骨卜辞里的“禾”字多数用于引申义。

年字的甲骨文作,上部分的“禾”应该就是泛指各种谷物的,年字从“禾”反映出谷子在古代粮食作物中的重要性。

卜辞中的““都是商人卜问是否有好收成,其中的“禾”包括“年”中之“禾”,都是泛指种种谷物的,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泛指说明了“禾”这种农作物在古代先民观念中的重要性。

2、黍甲骨文中出现了“黍”字,证明了“黍”这种农作物的存在,甲骨文中“黍”字的形体很多,如“”、“”、“”。

“黍”的字形突出了黍子散穗的特征,下面加,说明黍这种农作物与水有关,需要充足的水分,虽是商代的主要农作物,在有关的卜辞里,黍的地位非常突出,提到的次数比其他农作物多得多,例如:《合》376正:贞:我受年。

(大意是,卜问:我们商国能获得黍子丰收。

)“黍”之贵重也表现在用它祭祀祖先,例如卜辞:《合》1484正:…丑卜,宾贞:翌乙…黍蒸于祖乙。

商代——奠定中华饮食基础

商代——奠定中华饮食基础

商代——奠定中华饮食基础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4年第4期文吕田中国人有高超的烹饪技术,这在世界上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说,商代饮食业的发展为现代中国饮食名扬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商代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煮、腌、蒸、烤等多种制作食物的方式,这要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烹饪方式都要丰富。

商代的人民生活多方面飞跃发展的农业农业是商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商人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比如《盘庚》中就说:“若农服田啬,乃亦有秋”。

在盘庚迁殷后,更是留下了大量关于农业的占卜记录。

当时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增加。

在卜辞中关于垦田的记录有很多,由于当时宜农空地还很多,所以垦田是当时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商人使用的农具已经有很多种类。

春秋战国时代农民必备的农具如耜、铫、镰等,在商代实际上已经有了。

虽然有些还不一定用金属制造,但种类是齐备的。

从考古收获看,商代农具有斧、镢、铲、臿、耒耜、锄、镰、刀、銍等多种。

其质地有石、骨、蚌、木、青铜等。

长久以来争论比较多的是青铜工具的问题。

因为在商代所发现的青铜器中很少有农具。

1989年、1990年前后,关于青铜器是否在农业生芹中广泛使用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青铜器并没有被广泛使用,理由是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实用农具并不多,而且这少量的农具还多发现于都市、贵族的墓葬和铜矿的周围,青铜趣具在社会中不带有普遍的意义,始终没有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也有人说旧的青铜农具都被回炉了,所以没有能够被大量发现。

不过多数人认为直到铁器广泛使用,石器、木器才被取代。

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兵器和贵族用器。

在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适于农作物生长。

商代的农作物种类已经很多,后世所谓的“五谷”差不多在此时都已经出现。

只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和文字的变迁,在称呼上难免不一。

比如甲骨文中所说的各类农作物究竟是今天的哪种农作物,即便是在有考古实物出土的情况下也很难对上号。

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的粥与饭

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的粥与饭

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的粥与饭
赵晓明;乔永刚;宋芸;田永生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7)002
【摘要】通过甲骨文形态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判定甲骨文"米","箕"是对薏苡果实(总苞)脱壳过程即远古舂取薏米仁的描述.发现夏商时代薏苡主要以粥和饭的形式消费.
【总页数】8页(P124-130,133)
【作者】赵晓明;乔永刚;宋芸;田永生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1
【相关文献】
1.走进夏商时代的日常生活--读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 [J], 刘源
2.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的有益探索--《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评介 [J], 郭旭东
3.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薏苡的收获 [J], 赵晓明;乔永刚;宋芸;田永生
4.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薏苡的栽培 [J], 赵晓明;乔永刚;宋芸;田永生
5.甲骨文收购社交招聘公司SelectMinds交易价未披露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钟鸣鼎食:舌尖上的商朝

钟鸣鼎食:舌尖上的商朝

钟鸣鼎食:舌尖上的商朝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古代饮食的复原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王仁湘等学者在此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更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

本文从丰富的商代墓葬资料出发,试图复原数千年前的“商朝滋味”。

▲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中出土的觚、爵,均为盛酒的器具目前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商代墓葬超过2万座,出土了为数不少与饮食有关的器具,部分器具中还保留有食物遗存,通过分析饮食与墓葬时代、等级等方面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认识商代的饮食习俗与礼仪,提供吉光片羽。

食常道“民以食为天”,“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材料与制作,材料包括食材、调料等,制作就是烹饪、调制等。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商人“吃什么”和“怎么吃”。

食材总体来看,商代的食材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分配的等级性等特点。

种类的多样性多样性,亦可称为“广谱性”。

商代已经利用的食材大致可以分为作物类和肉食类,前者又称“粮食”,因为在先秦时期石磨还没有普及使用,所以又被称为“粒食”(磨碎后食用称为“粉食”);后者即所谓“鲜食”。

作物类食材在文献中有“五谷”“六谷”“九谷”等多种说法,就商代而言,粟、黍、麦、稻等应是主要作物。

粟,甲骨文写作“禾”,也称“稷”,脱壳后即小米。

古人认为粟脱壳后容易腐坏,不脱壳的话适宜长期保存,所以常以粟作为“国家储备粮”的主要种类。

《史记·殷本纪》载,“(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以盈钜桥之粟”。

将“钱”与“粟”并举,显示了粟在当时的重要性。

春秋时代,秦救晋饥的“泛舟之役”输运的仍是粟,“自雍及绛相继'(《左传·僖公十三年》)。

黍,也称“黍子”,去皮后即大黄米。

粟和黍都以黏性强者为佳,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用“秫”字指称粟之上品,而根据《说文》记载,“秫”就是“稷之黏者”。

麦、稻(甲骨文称“秜”)等当时也已有一定数量的种植。

此外,豆类的种植应该也已经开始,主要是菽(即大豆)等。

▲商代主要作物山东前掌大墓地的时代为商末周初,从经检测的49个人骨样本来看,当时人们的主食以粟类为主,稻类和麦类也占有一定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2010.05从甲骨文看商朝饮食李桂娟(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从1899年甲骨文被认出到1928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学又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先后发掘出甲骨10万片左右,发掘出单字总数约为4500字,它为我们研究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已确认的甲骨文字中关于饮食的文字很多,通过研究这些文字,可以对当时人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甲骨文 饮食 商朝中图分类号:K892.25&H121 文献标识码:AViewing the Shang Dynasty Diet from OracleLI Gui-juan(Anhui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039 )Abstract: The Yin Ruins have been explored scientifically, since oracle was identified in 1928. Archaeology in China has scored a major success, has excavated bones about 100,000 and a total of about 4500 words. it privies us a reliable basi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Shang Dynasty over 3,000 years ago. In the inscription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characters of diet are so many, so that through researching these words, we can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about eating habits in those years.Key words: Oracle; Restaurants; Shang Dynasty一 2006年7月30日,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殷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殷墟作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我国目前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司母戊大方鼎出土的故乡,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它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青铜器、甲骨文、玉器、骨器等精美之物,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朝的存在,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自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被发现或者认识,到1903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刘鄂《铁云藏龟》、1904年我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字的专著孙诒让《契文举例》相继问世,直至后来罗振玉、王国维等一批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最终创立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新学科——甲骨学。

甲骨文目前已被发掘出单字总数约为4500字,已被释读出约2000字,其中有1000多个字经多年研究已被大家公认可识,余下的尚有争议。

在已确认的文字中,关于饮食的很多,因为饮食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正所谓“食者,万物之始,从之所本者。

”[1]二商代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尤其是农业,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殷人积累了长期的种植经验,总结了多方面的农业科学技术。

甲骨文中关于“商人对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早于希腊有关这方面记载一千多年”。

[2]这些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为我国后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中出现的农作物品种就已经相当丰富,有(年)(禾)(麦)(稻)(黍)(粟)(米)等。

其中有三个字需要说明一下:对于“禾”“年”,陈梦家考证:在商代,“卜辞之年、禾亦有广狭两义:凡单称的如‘受年’、‘受禾’、‘年有足雨’、‘禾有及雨’,都指谷子;凡称‘黍年’、‘秬年’则泛称谷类。

”[3]对于“稻”字,据陈梦家推论:那时还没有“渠引水入田”,是不能种稻的,他认为“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稻,而是禾(小米)的一种。

我们根据武丁卜辞“我受黍年、我受稻年”中的“黍”和“稻”与年同卜,“稻”是谷物没有问题。

商代的林木蔬果之属的生产,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卜辞中经常会见到(囿),从口、从、从木或从又,字象田园中有植物生长之形,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有可能已经出现类似于今天的果园。

同时(树)字在卜辞中也常见,《说文》:“树,生植之总名。

”甲骨文中的树应该也包括有果树。

另外卜辞中已出现(杏),《说文》:“杏,果也。

从木可省声。

”由此可见商朝人已开始食用水果。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动物种类也不在少数,说明当时的畜牧业也有一定的水平。

卜辞中经常出现(圂),从豕、(下转第62页)作者简介:李桂娟(1987.5—)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09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典籍与传统文化。

·62·2010.05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意见和各种疑虑。

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逐步澄清了是非,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

三、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为先导的。

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

这就是说,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红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新成果强调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的模式,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新成果抛弃以往种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观念和政策,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新成果不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一些论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思考中,科学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的束缚,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新成果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新成果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新的科学论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等等。

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抓住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责任编辑:琰 柽(上接第72页) 从口,字像猪在圈里,本义是猪圈。

李孝定释:“为豢豕之所也。

”[4]说明当时家庭圈养牲畜已不在少数。

商代畜牧业发展有它自身的原因,主要是: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成了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甲骨文中就有(肉)字;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每每要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牲畜作为牺牲,需求很大;田猎工具改进,能捕获象、虎等大兽饲养。

商代的田猎集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外受到重视,卜辞中经常出现(狩)字,从犬从丫,字像一犬被猎具所获,即田猎。

《说文》:“狩,犬田也。

从犬守声。

易曰:‘明夷于南狩’。

” [4]说明在商代田猎活动较为普遍。

在商代甲骨文中常见的动物有(牛)(羊)(犬)(豕)(虎)(马)(兔)(豚)(鹿)(象)(鸡)等,由此可见商代畜牧业的水平。

商朝的肉食品主要来源于这些牲畜,说明商朝人肉食品种类较为丰富。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商朝食物种类较为丰富,通过研究发现商朝的饮食器具也种类繁多。

甲骨文中常见的饮食器具有(豆),独体象形字,象豆形,古盛食品的器具,后用作礼器,本义是器具。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从口象形。

”(皿),独体象形字,字像盛食物之器具,相当现在用的大盘子。

《说文》:“皿,饭食之用器也。

象形。

与豆同意。

读若猛。

”(盂),从于、从皿,于标声,像侧视之盘子形。

古盛食物的器具,是为本义。

《说文》:“盂,饭器也。

从皿亏声” (爵),独体象形字,象古饮酒器形。

有三足,流和鋬,本义是酒器。

《说文》:“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

中有鬯酒又持之。

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5]由此也可以看出商代酿酒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饮酒之风较为普遍。

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嗜酒成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稷等谷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商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三代”。

从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到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进入全盛时期,直至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被周武王连同西南各族攻灭,走过了近6个世纪的历史。

其强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东部,北达河北东部,南至长江,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同时,作为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朝代,虽然已逝去3000多年,但它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奴隶制社会的商朝,物质生活虽然无法与今天相比较,但从对甲骨文中有关饮食的单字的研究可以看出已经较为丰富,由此可见我国先民的智慧,不得不让后人惊叹佩服。

参考文献: [1] (汉)伏生.尚书大传[M].[2]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特约编辑:刘必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