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合集下载

2014年湖北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题与答案

2014年湖北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题与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

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学科网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直接根据材料概括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根据道教地位变化不难说明。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学科网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 析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  析

宋明理学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工业化
4
维新思想
欧元
4
中国电影
宋应星、牛顿
20
20
(二)通史比较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 世界近代现代 世界古代史 代史 史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201 4
题 3 数 分 24 值 题 2 数 分 30 值
1
5
1
1
中等难度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 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 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 “天”为神,皇帝为 “天子”而祭天,百姓则祭祖。“子民”,是以民为子之意,皇帝 祭天带有祭祖之意,阐释君权神授,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可见祭 天祭祖是手段,维护统治是目的。 辨析: 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 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 ; B项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 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 系; 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 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 干不相符,排除。 正确项为B。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 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 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014年全国1卷历史参考答案

2014年全国1卷历史参考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答案24.【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

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B。

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

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答案】C【考点】xx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

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

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答案】D【考点】xx【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

(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

27.【答案】A【考点】xx古代的经济及政策【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把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征。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

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干知识。

B、C材料无体现,D项不符史实。

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集(答案与解析)

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集(答案与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君主专制缘于秦朝的“大一统”,故排除A项;祖先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早于秦始皇确立的皇权至上的原则,故排除C项;宗法制度衰落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秦汉以后”,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祭拜……祖先”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A、B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故排除C项,选择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清初的中外贸易。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皆有”可知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外国银钱……各省流行”不符,故排除;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D项的表述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但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外国商品仍难以打开中国市场,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以及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故排除A、C两项;B项的表述与1842年《南京条约》中“关税协定”的条款不符,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戊戌变法。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课标1卷 纯Word版解析可编辑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课标1卷 纯Word版解析可编辑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课标历史)2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4. B[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5.C[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6.D[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2014年全国卷1 文综真题及答案

2014年全国卷1  文综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1C.全年P<1D. 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精编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解析

精编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课标历史)2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了宗法制度24 B [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儒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强化训练D.佛教的社会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薄弱25.[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强化训练。

故答案为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一直讨论的问题。

强化训练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家主张‚存天,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6.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思想的内涵,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认为人性与天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4年6月8日9:00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I)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1C.全年P<1D. 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修订稿)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修订稿)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及启示2014年高考我们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I)卷。

必修部分试卷结构:从通史角度看:中国古代史分值28分、中国近现代史28 分、外国史29 分、合85 分;从专题史角度看:政治史28 分、经济史20 分、文化史37 分、合85 分。

一、试题的特点1、从命题的形式看,试卷继续保持“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

2、从能力考查来看,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考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相对作答的难度比较大。

同时,2014年相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

从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变成了历史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题。

其次,试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试题题干材料难度不大,但选项之间难于区分。

第三,通史看中国古代史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专题史看文化史比重上升,政治史经济史比重下降。

第四,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考查教材以外的改革。

第五,从试题的材料选取来看,材料选取比较单一,均为文字材料。

二、2015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

第二,抓好第一、二轮复习,又快又好,夯实基础。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抓主干知识,基本史实、基本概念、;(2)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3)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同时期西方历史的比较,今年的40题就是东西方科技的比较。

第三,要精选试题,规范训练。

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跟高考模式一致,采用12+1模式;二是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三要加强对高考试题的训练和研究,尤其是新课标全国卷和江苏卷海南卷的试题。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现代科技之发达,信息流通之快,令吾辈叹为观止。

6月8日上午11时30分,历史高考告罄,13时笔者在手机上已经见的了高考试题(12:13分发的)。

然而,一时间答案却众说纷纭,大仙出手各有不同,待到官方公布有人脸红有人撇嘴啊。

看来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带不来智慧呀!这还说明一个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的分层选拔功能充分体现。

当然,我也是一个试卷面前的折腰者,待我直起身子的时候,想法多多。

试卷是谁出的?它与以往比较有何异同?在逐题分析后,感觉它除了知识能力外好像还要告诉我们什么似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复习情况、做题过程谈一谈体会。

一、追根溯源,有疑问——是谁在出高考题?(一)我们做的是哪份试卷?这还用问吗,当然就是那份发下来的试卷了。

其实这是个问题。

那么我们的高考一共有几份试卷呢?经笔者查找了解到,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版本如下: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2013年以前是不分新课标Ⅰ卷Ⅱ卷的。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04、自主命题地区: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海南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启示: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启示: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与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启示: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24.(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

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B。

25.(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C)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
24.(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分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

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B。

25.(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C)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

26.(2014·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分析】
本题以宋明理学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难点的能力。

题干直接点岀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考生熟知的主张,要求考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观”的联系。

考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中孟子与荀子(及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 C项乃佛教的一种主张,且不具有本质与外在二元对立之意,因而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答案为D
27.(2014·全国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教材中的明清时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内容。

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岀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断A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正确选项。

B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

C 项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可以排除。

从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D项亦可排除。

28.(2014·全国Ⅰ卷˙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D)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比较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上看,19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纱、棉布的量大大少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同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地,而印度的殖民地化过程更早、程度更深,自然经济的破坏也更严重,所以,对英国商品的阻力就更小。

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输出有顽强的阻碍作用。

故正确选项是D。

鸦片战争的破坏不能十多年后影响棉纱、棉布的销售,清政府也没有实行保护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