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碳关税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碳关税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碳关税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摘要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而能源导致的环境问题更主要地表现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恶化。

在这样时代新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等新概念、新政策相继而生。

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对变革能源、经济、以及价值观,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向生态文明,应用创新低碳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关键词
碳关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能源产业资本
三、引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以一种新的形式再度出现美国其中,美国欧盟相继通过“碳关税”法案,推行环境保护名义下的贸易保护政策。

此举遭到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虽然依据WTO规则,“碳关税”的合法性是不明确的,但是根据GATT第20条,碳关税可能是合法的,该条允许在某些情况下基于环境理由的贸易限制。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在全球采取措施不同程度承担节能减排义务的同时,中国应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谈判,坚持“京都议定书”和WTO基本原则,维护自身利益,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合作。

本文以低碳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国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效锦帛之力。

四、正文
第一部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
来:创建低碳经济》。

英国意识到了本国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英国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 至40%。

2008年7月,G8 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对中国而言,中国政府一直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里路线图”所确立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从国情和实情出发,提出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200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2008年1月,清华大学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第二部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低碳经济发展困难发展缓慢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

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

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

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②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其次,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产品平均能耗都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

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最后,全球产业
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主要为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处于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也有许多制约和瓶颈。

①政策制约发达国家制定促进本国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尚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缺少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定义明晰、实施明确的政策,无法给技术开发与转让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激励。

②成本和市场制约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和产品上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费用,如果没有额外付出的成本费用无法在低碳市场上获得市场回报,必然会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同时,目前世界上很多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低碳技术市场具有的垄断性容易造成市场失灵,这也会增加发展中国家进入低碳市场的难度。

③技术转让和资金制约全球公共物品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都会和获取低碳技术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有所冲突,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资金支持的缺少,及对未商业化的额外成本部分的资助,这些都需要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下加以解决。

第三部分: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建议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

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

加快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

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

煤、石油、天然气是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必须开发新能源,建立低碳能源产业。

建立生物质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建立风能、水电能源产业;核能核电的发展;开发太阳能产业;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积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普及工作。

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从而引导公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能源的浪费,使得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成为全民参与的实际行动内容。

第四部分:低碳经济为我国带来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4、有利于我国有效解决碳排放空间不大这一现状。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从而有效面对排碳空间被挤压这一现状。

从而有利于我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5、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的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激烈竞争形势,成为了中国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的绝大驱动力和重要机遇。

技术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对策。

这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机遇。

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
低碳经济,并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寻突破、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禄生.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 经营管理者. 2010(01)
[2]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3]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1
[4]孙桂娟殷晓彦孙湘云杨锐孙少叶王莹. 低碳经济概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5
[5]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
[6]夏先良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国际贸易 2009年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