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建国以来,收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辞赋,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学形式,宛如一颗穿越历史长河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要说辞赋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时候的辞赋,就像是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充满了稚嫩和天真。
《楚辞》就是其中的代表,屈原的那些激情澎湃的词句,不就像那炽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难道不令人心潮澎湃?这时候的辞赋,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到了汉代,辞赋迎来了它的成长阶段,就如同茁壮成长的少年,愈发健壮有力。
汉赋那华丽的辞藻、宏大的篇幅,像极了一场盛大的宫廷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那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难道不令你惊叹?那简直是把世间的繁华都描绘在了纸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如同一位逐渐成熟的青年,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这时候的辞赋不再追求宏大的场面,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感受。
王粲的《登楼赋》,把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不正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吗?唐宋时期,辞赋又有了新的模样,仿佛一位历经风雨的智者,变得更加深邃和内敛。
这时候的辞赋与诗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兴衰,这难道不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元明清时期,辞赋虽然不再是文学的主流,但依然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老者,守护着曾经的辉煌。
辞赋的发展演变,不就像人生的旅程吗?从懵懂的孩童到青春的少年,再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成为睿智的老者。
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欣赏辞赋的同时,不也应该思考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吗?我们不应该让这一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而应该让它继续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你说是不是?。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一种有韵散文。
特点是韵散结合体,专事铺叙。
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内容可分为五类: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前二者为汉赋代表。
汉赋的形成汉初赋家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赋家继承楚辞余绪,流行“骚体赋”,其后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小赋开始兴起。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鹏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王刘安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
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二百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九十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内容上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何新文【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3页(P135-137)【作者】何新文【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徐志啸教授早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改读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其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两个专业,涉及面广而视野宏阔,成绩斐然。
但古代赋学,却是他较早涉足且始终关注的领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赋学研究方兴之际,硕士毕业不久的徐志啸就在王运熙教授的指导下,从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披沙拣金,辑录自西汉至清末民初的赋论资料,并最终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赋论资料集《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对促进海内外赋学研究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简明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著者在《导论》中说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中国历代的赋学发展史。
事实也是如此,本书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历史眼光,全面地概括了自西汉以迄20世纪末赋学发展的轨迹,勾勒了简明而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作者将整个赋学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分六章依次论述:两汉赋学;魏晋南北朝赋学;唐宋元赋学;明清赋学;近代至20世纪末赋学;台港地区赋学。
同时,又以相应的词语对这五个阶段在整个赋学史上的地位给予界定,即两汉的“初露端倪”,魏晋南北朝的“自觉意识”,唐宋元的“沉潜缓进”,明清的“步入高潮”和近现代的“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样一个划分,是简明而清晰的。
时间上从西汉至20世纪末;内容上包括历代赋学的宏、微观状况,而不涉及21世纪和国外的赋学研究。
其中,将“唐、宋、元”三代归入同一阶段,虽然是目前所见中国文学史或分体文学史著作所不曾采用的分期方法,而属于本书的创新之处。
但是,本书作者列出了自己的理由说:“原因在于赋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的发展阶段,它有其自己的产生期、拓展期、低谷期,以及高峰期,完全是因着赋学本身的产生发展而呈现。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述论
用典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起到了凸显作品文化底蕴、丰富作品内涵、提 高作品审美价值的作用。同时,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 和历史的热爱与尊重。
对偶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广泛运用对偶修辞手法,通过字词、句子乃至段落之间的对仗,使辞赋在视觉和听 觉上更具美感。
详细描述
对偶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辞赋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还突显了对称美和和谐美 的艺术追求。这种修辞手法在增强辞赋表现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
02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题与 风格研究
政治主题辞赋
政治主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题辞赋多以讽刺时 弊、抨击腐败为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统治 和世风日下的不满。
表现手法
政治主题辞赋通常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借物言 志,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态度。
代表作品
如曹植的《洛神赋》、庾信的《哀江南赋》 等,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 反思和批判。
象征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象征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某一事物或人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象征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使得辞赋在表现作者情感和观念的同时,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人生、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铺陈修辞
文学思想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深入探讨了辞赋 的文学思想,包括审美观念、艺术追求等 方面。
文化背景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关注了辞赋产 生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地域文化、宗教信
仰等因素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比较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采用了比较研 究的方法,将魏晋南北朝辞赋与其他时期 的文学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赋的代表作
陶渊明,虽然他的赋只保留了三篇:《归去
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但在东晋赋坛实在是独具高标。
南北朝赋代表作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
水县)人。鲍照在刘宋一代文坛上地位很重 要,诗歌自不必说,就赋成就而言,有“宋 赋之雄”之称。鲍赋与其诗作一样,感情激 越,处处流露出寒士在豪门世族门阀制度压 制下的愤懑,而在表现方法上,赋作更显婉 曲含蓄,这一点在其众多的咏物赋中体现比 较明显。鲍赋中最有名的是《芜城赋》,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 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 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 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 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 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 “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 “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 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涵。
建安赋的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邹县)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 辞赋”,可见他的赋作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他今存赋27篇,但完整的只有《登楼》一篇。 在此赋中充分展现了时难未平、壮志难酬、 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慨。此赋的突 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的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境界,可以说 借景抒情之赋当始于此。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
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 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 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 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 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 绝代。
汉魏六朝赋
西汉前期
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追随屈、宋传统
,以抒情为主)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人。 年仅二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任太中大夫,参与 国家事务,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性格尖锐,敢于 说话,好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满,被贬谪到楚地 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 》和《鹏鸟赋》。 在文体特征上,《鹏鸟赋》是楚辞体与汉赋之间的一种 过渡。重视说理,而少直接抒情;文句,除去语气词“兮” 字,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赋的内容,以假设自己与鹏鸟的 问答展开,也隐然开汉赋问答体的先河。
体的宫殿及场景,或大段铺写,或一笔带过,都有严
谨的考虑;在句式、遣辞方面,也追求铿锵的节奏与 响亮的音色。总体上说来,《两都赋》既不同于司马 相如赋的纵横疏宕,也不同于扬雄赋的瑰丽奇谲,而 是自成一种典雅和丽的风格。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也 就由《两都赋》确定下来。
东汉中后期的辞赋,比较前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首先,充斥于东汉前期辞赋中歌功颂德的内容几乎一扫 而空,阐发儒教思想的成分也明显减少。大赋的题材虽无 太多变化,但由于统治思想束缚的松懈,抒情意味更为浓 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显著增加,因而显得较为活泼有 生气。更重要的转变,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种短小的赋 篇,不仅完全以抒情为中心,而且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更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东汉中后期辞赋的转变, 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奠定了基础。东汉中期著名的传统大赋 ,有张衡的《二京赋》、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 鲁灵光殿赋》等。
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无所用, 遂免官去梁,从枚乘游于梁孝王门下,孝王死后 归蜀。武帝读他的《子虚赋》大加叹赏,把他召 到宫廷,他又为武帝作《上林赋》。除了作为宫 廷文学侍从,司马相如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安抚 当地人心。晚年因不满于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常 称病闲居。 代表作:《子虚》、《上林》二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与思想变革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对于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革和思想变革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文学变革1. 断裂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断裂点。
汉朝之后,帝国的政治体制逐渐瓦解,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也面临着断裂和创新的局面。
传统的汉赋在魏晋时期渐渐式微,新的文学形式如辞章、诗歌等开始兴起。
2. 辞章与文言诗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辞章成为主要的文学流派。
辞章以其短小而精致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言诗也开始兴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优秀的文人如曹操、陶渊明等以文言诗作品闻名于世。
3. 玄言与佛教文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玄言成为重要的流派。
玄言主张超越现实,通过玄妙的语言来表达心灵的追求。
同时,佛教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兴起,佛教故事和诗词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二、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种新思潮相互碰撞和交流,思想的多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1. 玄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为一种新兴的思想流派。
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心灵与道的合一。
代表性的玄学家有王弼、郭象等。
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和创新。
2. 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提倡“苦空无我”,与传统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也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文人士人的思想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人开始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超越。
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卓越的人格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特点。
例如,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和超越的思想。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思想变革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赋与魏晋文学的比较分析
汉赋与魏晋文学的比较分析1. 引言汉赋和魏晋文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篇文章将对汉赋和魏晋文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异同点。
2. 汉赋2.1 定义和起源汉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韵文体裁,起源于汉朝。
它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平仄音律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风格特点•多样性:汉赋既有抒情性质的乐府赋,也有记叙性质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等。
•文章结构:常采用对偶法或并列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
•描述手法:善于使用形容词修饰词、拟声词等手法,使人物、景物栩栩如生。
2.3 代表作品•"七步诗":西汉初年班固所作,以虞姬之死为题材,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来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陈阿娇赋":东汉时期曹操所作,描绘了陈阿娇的美丽和他与曹操的爱情故事。
3. 魏晋文学3.1 背景和特点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起源于魏晋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遭遇挫折和困顿,文化氛围逐渐变得开放多元。
魏晋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矛盾感受。
3.2 文学流派•乐府诗: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民间疾苦。
•神仙派:着重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背离尘世纷扰。
•士族派:关注社会现象和政治风貌。
3.3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所著,收录了魏晋时期的名人轶事和言行,以及士人的交往礼仪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纯净之美的追求。
4. 汉赋与魏晋文学的比较在内容方面,汉赋多以历史、神话等作为创作题材,强调咏史抒怀;而魏晋文学注重个体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汉赋更加正统严肃,而魏晋文学则更加自由多元。
在形式上,汉赋采用平仄音律并援用古代传统诗歌特点;而魏晋文学则拥有更大的变体空间,并注重其表现力。
简析魏晋时期对赋的论述
简析魏晋时期对赋的论述作者:李金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魏晋时期,时人论及赋这种文体时,着意提高其价值,对“丽”这种在前代被批评的艺术特征做了高度肯定,赋和颂这两种文体在这时也被区分开来。
关键词:魏晋;赋;肯定;丽;区分作者简介:李金金(1987.3-),女,汉,河南叶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体裁,也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盛于两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体例也在不断变化,时人对这一文体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赋这种在汉代颇受轻视的文体地位开始提高,其“丽”的艺术特征也开始被肯定,两汉时期混为一谈的赋颂在这时也被区分开来。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魏晋时期对赋这一文体的讨论。
一、对赋的肯定两汉时,时人虽致力于创作赋这种文学样式,但是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是被轻视的,两汉论赋者多认为赋是“淫靡不急之事”,对其持轻视的态度。
赋家本人在当时也被人轻视,赋作者“自悔类倡”。
《汉书·艺文志》中虽将诗赋这种最具文学性的艺术样式单独收入“诗赋略”,认识到了诗赋的独特性。
但在当时经学独尊的大格局下,实为“依经立义”,其最终目的还是将“诗赋”统一到经学大一统的格局中去。
曹魏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出于政治的原因,大力提倡文学,使得文学的价值、文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到了两晋时期,文才逐渐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才能。
在这种背景下,赋的价值逐渐得到肯定和高扬,这在当时的文学理论中有一定表现。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奏议宜雅,书论欲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将文章分为四大类,并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价值大加赞扬。
他《与王朗书》中也说:“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若著篇籍”。
汉赋的形式演变与思想意义考察
汉赋的形式演变与思想意义考察一、引言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豪放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从汉赋的形式演变和思想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汉赋的形式演变2.1 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辞章和雅乐,经过秦朝和西汉初期的酬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格律体裁。
后来,随着东汉文化繁荣,诸多著名作家如司马相如、贾谊等相继出现,推动了汉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
2.2 格律与风格汉赋采用了严谨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对仗、押韵等。
而在风格上,则有刚劲有力、积极向上、表达情感直接等特点。
尤其是自杜甫以后,更加强调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和社会观察。
2.3 形式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的影响,汉赋逐渐从盛行的雅乐表演转向成为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
汉赋开始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创作主题上出现了社会现实、爱情、怀古等诸多变化。
三、汉赋的思想意义3.1 儒家思想与士人精神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多汉赋作品包含了对忠诚、孝顺、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映。
同时,作为士人创作的产物,汉赋中也体现了士人批评时事、倡导理想社会等精神追求。
3.2 社会状况的抒发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许多汉赋作者通过描绘社会矛盾和抱怨现实来批判当时腐败无能的政治局面,表达人民的疾苦和渴望。
3.3 怀古情怀许多汉赋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文化的悼念和向往。
通过描写古代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汉赋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与感慨。
四、结论综上所述,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其形式在演变中不断发展创新。
与此同时,汉赋还承载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意义,反映了儒家思想、士人精神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
汉赋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为后来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新第六章 辞赋、骈文与散文
《哀江南赋》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叙述了梁 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全部过程,抒发了国破家亡后, 身仕异朝的矛盾与痛苦之情,表达了浓重的故国 之念、乡关之思。
此外,《小园赋》、《枯树赋》、《竹杖 赋》都是后期的抒情之作。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咏怀古迹》)
•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 1、解题
• 此赋是黄初三年,作者入朝后返回封地,途 经洛水,有感而作。洛神,即洛水女神,相传为 古帝伏羲之女,淹死于洛水。
• 关于此赋的主题,有“感甄说”,“艳遇之 思说”等。
• 假托洛神思慕君王,含恨离别的情节,抒写 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惆怅 与悲哀。
•
• 2、内容层次
• 第一层(开头段):经洛水,遇洛神,惊异 其美。
• 1、赦罪可降:
•
“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
•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2、录用前途:
•
“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
疆埸之任。”
第三段:北魏不足恃,处境危险/晓之以理。 1、南燕慕容超、后秦姚泓均被刘裕擒杀。 2、“北虏恶积祸盈,理至焦烂。”/“伪孽昏
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方当 系颈蛮邸,悬首藁街。”
1、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初仕梁, 梁亡,逃奔北齐后仕周、隋。
颜之推是一位学者。
《颜氏家训》是一部告戒子孙之作,说教之 处,常利用亲身经历以证之,从中可见当时社会 风气。其中《文章篇》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
《颜氏家训》语言质朴,文气平易,无论 叙事还是议论,都非常平实而真挚,其中一些生 动传神的小故事,完全可以看作情味隽永的笔记 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流派以及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
一、起源与特点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的汉赋作品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汉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辞章华丽、意境丰富为特点:汉赋注重辞章的华丽和意境的丰富,通过修辞手法和冷艳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借古抒怀,抒发个人情感:汉赋往往以借古抒怀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借用,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量。
3. 以抒写人生、思量人生为主题:汉赋往往以抒写人生、思量人生为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二、流派与代表作品汉赋发展演变过程中,浮现了多个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乐府赋:乐府赋是汉赋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歌谣、乐府的形式表达情感,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乐府赋》等。
2. 风雅赋:风雅赋是汉赋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文雅、清丽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刘向的《七发》和班固的《两都赋》等。
3. 田园赋:田园赋是汉赋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嵇康的《山行》等。
4. 怀古赋:怀古赋是汉赋的又一个重要流派,以怀古、叙述历史为主题,代表作品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三、发展演变汉赋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是汉赋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乐府赋》等。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辞章华丽、意境丰富,以借古抒怀为主要表现手法。
2.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是汉赋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有刘向的《七发》和班固的《两都赋》等。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风雅之美和田园之乐,以文雅、清丽的风格著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赋的繁荣阶段,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嵇康的《山行》等。
汉赋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
汉赋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魏晋时期则是汉赋达到巅峰的时期。
汉赋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赋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
首先,汉赋的文学风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汉赋中常常描绘山水田园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图景:“云气蔼蔼,日月融融,霞映彩云,风袭繁林。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汉赋的文学风格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汉赋往往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为主题,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汉赋中,情感的表达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实现的。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张衡在《病起赋》中以自己的病痛为主题,通过对病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痛苦和对康复的渴望。
这种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的文学风格,使汉赋更加贴近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汉赋的文学风格还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讴歌。
汉赋中常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对他们的赞美和讴歌,展示出古人对英雄和伟人的崇敬之情。
例如,东汉时期的赋家班固在《白马篇》中,以白马非马之辩为主题,通过对白马历史故事的讲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这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也体现了古人对英雄和伟人的崇拜之情。
魏晋时期是汉赋的黄金时期,也是汉赋文学风格的发展和变革时期。
在魏晋时期,汉赋的文学风格逐渐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赋家开始注重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
他们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词藻的变化,使赋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艺术性。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赋家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真实描写,使赋的内容更加真实和感人。
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学风格,使魏晋时期的汉赋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汉魏辞赋新变原因初探
关键词 : 汉魏 ; 赋 ; 变 ; 因 辞 新 原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律 、 人 一 面 。 相 比而 言 , 魏 小 赋 , 材 、 旨 、 构 、 千 汉 题 主 结 语 言 、 格等方面灵活多样 、 彩缤纷 、 具个性 。 风 五 极 汉魏辞赋 的新变 , 固然有其发展 的内在 规律 , 在此 不
汉 魏 辞 赋 新 变 原 因初 探
余 留伟
摘 要 : 为 一 代 之 文 学 的 汉赋 , 继 东汉 衰 乱 而 来 的 汉魏 时期 出现 了一 系列 的 变革 , 创 作 题 材 、 想 作 在 在 思 内容、 创作手法等方面均呈现 出迥异 于前代特征 . .汉木辞赋新 变的原 因, 有文 学 自身发展 的 内在 原 因, 既 又 和 汉魏 之 际这 一 特 定 时代 的 社 会 气 氛 、 人 心 态 、 作 观 念 等 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士 创
一
下 , 以艺术 化的再现 。正如 司马相如所言 :赋 家之心 , 加 “ 包括宇宙 , 总揽人物 。 汉大赋的创作追求广大的容量 、 ” 恢 宏的气势 , 欣赏那 种让 人产生崇 高感 的巨丽之 美。在汉
大赋中 , 凡是 能 够 写 入 作 品 的 东 两 , 要 囊 括 包 举 , 大 都 细
名词铺排与魏晋南北朝赋的创作
名词铺排与魏晋南北朝赋的创作吴礼权【摘要】赋的创作,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转型发展期.在名词铺排文本建构上,这一时期的赋也跟汉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模式上趋向简约化,连续铺排的名词与名词句在数目上有所减少;二是在审美倾向上不追求铺排壮势的效果,而是注重在增添作品画面感的同时,对赋的语言节奏予以调节,从而使赋在文字表现上更趋自由灵动.【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3【总页数】8页(P49-56)【关键词】名词铺排;魏晋南北朝;赋;结构模式【作者】吴礼权【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一“名词铺排”[1],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
之所以说它非常独特,是因为它遣词造句根本不用动词,在古代汉语中甚至不用结构助词、介词等虚词,纯粹以名词铺排的形式呈现,在语法结构上跟其前后的其他语句没有纠葛,自成一个独立表义的语言单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例(1)是元曲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名篇,其中的前三句就是我们所说的名词铺排文本。
从句法上分析,它的结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属六言成句的“NP+NP+NP,NP+NP+NP,NP+NP+NP”式;从语境与语义上看,这三句居于全曲的开篇,在它之前没有其他语句,因此就没有跟其前句的语法纠葛问题。
在它之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句,则是各有动词的普通主谓句,跟这三句也无语法结构上的纠葛。
再看这三句之间的关系,明显是彼此并列的,互不充当彼此的语法结构成分。
因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一个独立表义的语言单位,即我们所说的“名词铺排文本”。
经学视野中的两汉赋论
经学视野中的两汉赋论
王洪泉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其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拟赋论.
【总页数】4页(P136-139)
【作者】王洪泉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两汉经学称极盛一代宏编呈豹全——《两汉全书》经学著作整理的意义 [J], 王培元
2.经学浸染下的两汉赋论 [J], 陈功文;
3.汉宣帝赋论发微——兼论其在赋论经学化中的导向作用 [J], 沈有珠
4.经学浸染下的两汉赋论 [J], 陈功文
5.反思与进路:经学视野下两汉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J], 吉峰;张恩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赋学批评从汉赋兴盛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汉代批评家们多从讽谏的角度来评论赋这一文体。
随着赋作创作情况的变化和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赋论较两汉赋论发生了变化。
各家赋论更加重视从文体学角度来肯定赋的价值,而非如两汉时期以讽谏功用来论赋。
本文分为四章,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重点以曹丕、曹植以及刘勰的赋学理论为中心,并分析魏晋南北朝赋论产生新变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介绍两汉赋论的总体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赋论对其的继承和新变。
本章从各家赋学批评入手,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赋论的新变情况。
第二章,主要探讨曹丕与曹植的赋论。
从这二人的主要文学观入手,并联系他们自身及同时代辞赋家的赋作情况深入探讨他们的赋论。
第三章,主要探讨刘勰赋论。
从解读《文心雕龙》的赋论篇章入手,分析刘勰赋论的深层内涵。
第四章,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形成的文学背景。
结语部分对魏晋南北朝赋论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客观公允的定位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