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二、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 学习者主体性“导学式”教学模式倡导的是学习者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他们需要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通过实践来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这种学习者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与数学学科的特点高度契合,因为数学是一门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学科。

2. 合作学习“导学式”教学模式还倡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相互激励和促使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数学学科的学习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推理和推导,因此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方法。

3. 实际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倡导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1. 构建学习情境在“导学式”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去研究与解决。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者,他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的方式来研究和探究知识。

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试错和思考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领悟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得他们在合作中相互激励和促使,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和实施的策略研究

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和实施的策略研究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激 发 探 究 内驱 力
利 用 类 比不 仅 可 以 在 问 题 解 决 过 程 中不 断 提 出 新 的 问 题, 为 问 题解 决指 明方 向 , 还 可 以提 出根 据 已 有 命 题 和性 质 提 学 生 未知 的命 题 和 性 质 , 例如学牛在掌握 了等羞 、 等 比 数 列
定 义 的 区别 和联 系后 , 很 容 易就 能 从 等 差 数 列 的 性 质 中 , 提
1 . 教育心理学表 明: 当 学 生产 生学 习 兴 趣 时 , 就会产生 力
集 巾注 意力 , 采 取 积 极 主 动 的 意 志 行 丫 匕 求 掌握 知识 的 理 智 感 , 为, 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 从 而 提 高 学 习效 率 . 因此 , 教 学
知 一一 引 申 应 用.
的机会 , 充分发 挥学 生的 主体作 用 , 使 学 生 主动 构 建 , 全 面
观察, 积 极参 与 , 有 利 于培 养 、 发 展 学 生数 学 意识 , 学会 _ } 丰 j “ 数 学思 维” 解决 问题 .
提 出问题一 教 学 模 式
质 疑 探 究—— 建 构 新
索 出 问题 导 学 教 学 模 式 的基 本 流 程 :
中 掌

D, 而 乙具 有 甲 相似 ( 或相同) 的属 性 A , B , ( , 因而 乙 也 可 能 具 有与甲相似 ( 或 相 同) 的属 性 D . 类 比 是 提 m 问 题 的 伟 大
源泉.

物 的家 用 电器 ( 如冰箱等) , 为 对环 境 有 污 染 . 现 在 比如 说 某
家用 电 器 ( 如冰箱等) 使 用 的氟 化 物 的释 放 破 坏 了 大 气 上 层 的

问题导学模式下实施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实践策略

问题导学模式下实施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实践策略

问题导学模式下实施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实践策略夏丽琴(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㊀213100)摘㊀要:问题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ꎬ在课堂中教师以问题为纽带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㊁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解决问题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掌握和认知.同时教师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实施微课教学ꎬ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ꎬ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关键词:高中数学ꎻ微课程ꎻ问题导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36-0005-02㊀㊀一㊁设计情境ꎬ激活思维问题导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方式ꎬ教师以复杂的问题为中心设计情境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㊁趣味性㊁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ꎬ利用微课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ꎬ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展开自主独立的学习思考思考ꎬ让学生可以在问题启发下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ꎬ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开展微课教学ꎬ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ꎬ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ꎬ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ꎬ要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ꎬ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ꎬ从网上收集丰富的资源素材展示问题要点.微课程教学适宜控制在10分钟以内ꎬ教师要避免视频内容对学生增加认知负荷.因此ꎬ教师在制作微课问题情境时ꎬ要强调问题的思考性㊁观赏性㊁层次性和趣味性ꎬ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ꎬ促使学生在问题启发下ꎬ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概念展开思考和学习.例如ꎬ教学«指数函数»过程中ꎬ教师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折纸问题ꎬ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指数函数的概念的学习ꎬ教师用动画视频内容展示知识要点ꎬ让学生细致观察视频的折纸过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ꎬ对折次数x与层数y之间关系得y=2xꎬ让学生结合问题观察分析ꎬ对折的次数x与折后面积y关系得y=(12)xꎬ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共性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ꎬ探究指数函数的定义ꎬy=ax(a>0且aʂ1)为指数函数ꎬx是自变量ꎬR为函数的定义域ꎬ 为什么要限制a>0且aʂ1? 如果a<0㊁a=0㊁a=1又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中ꎬ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R.㊀㊀二㊁讲解重点ꎬ巩固认知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应用微课教学ꎬ可以通过播放层次性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ꎬ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进行讲解ꎬ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ꎬ教师要利用微视频帮助学生疏导疑问ꎬ让学生在探究释疑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在微课程中教师要始终以问题为载体ꎬ营造可视化的知识画面ꎬ让后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技能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ꎬ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图象㊁符号㊁动画ꎬ来描述抽象的概念ꎬ让数学知识成为可视化的学习内容ꎬ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短㊁小㊁精的教学原则ꎬ可以采取追问㊁反问㊁精讲的教学形式解释核心重点ꎬ对学生的数学视野ꎬ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延伸.教师在微课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符号ꎬ转换为可视化的生动画面ꎬ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认知和理解.同时ꎬ教师在设计微视频过程中ꎬ要明确学习内容的难点与重点概念ꎬ促使学生能结合微视频图形对知识概念进行定义ꎬ不断地完善自我认知ꎬ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ꎬ教学«指数函数»过程中ꎬax中x既可以是有理数又可以是无理数ꎬ因此ꎬR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ꎬ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ꎬ y=(a2-3a+3)ax是指数函数ꎬ求a值. 若f(x)是指数函数ꎬf(2)=4ꎬ求f(x)的解析式. 教师让学生在问题启示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用微视频向学生演示底数a取不同的值时ꎬ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ꎬ让学生可以依据函数图象ꎬ归纳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㊀㊀三㊁拓展延伸ꎬ突破难点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核心难点ꎬ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完整的知识框架ꎬ呈现可视化.形象化的学习难点ꎬ教师设计微课时要确保微视频内容具有丰富的信息量.良好的观赏性和积极的交互性ꎬ让学生以微课内容为核心ꎬ拓展延伸思维展开积极的学习和探索ꎬ并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ꎬ教学«正弦定理㊁余弦定理的应用»过程中ꎬ教师利用微视频向学生演示问题动态图形ꎬ图形中两条直线相交呈现出60ʎ角ꎬ两条直线的交点为Oꎬ甲㊁乙分别在OX㊁OY上ꎬ距离O点为3千米和1千米的A㊁B两地ꎬ两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ꎬ甲沿AO㊁乙沿OB方向步行ꎬ教师指导学生结合问题探讨 甲乙的起初距离?什么时候甲乙距离最短? 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ꎬ能以包含t的式子表示t小时后两人的距离ꎬ设甲乙起始位置A㊁Bꎬ则AB2=OA2+OB2-2OA OBcos60ʎ=32+12-2ˑ3ˑ1ˑ12=7ꎬ甲乙t小时后位置为P㊁Qꎬ则AP=4tꎬBQ=4tꎬ当0ɤtɤ34时ꎬPQ2=(3-4t)2+(1+4t)2-2(3-4t)(1+4t)cos60ʎ=48t2-24t+7ꎻ当t>34时ꎬPQ2=(4t-3)2+(1+4t)2-2(4t-3)(1+4t)cos120ʎ=48t2-24t+7.综上ꎬPQ=48t2-24t+7.PQ2=48t2-24t+7=48(t-14)2+4ꎬ当t=14时ꎬ即15分钟末PQ最短.综上所述ꎬ教师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应用微视频教学ꎬ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ꎬ在课堂中启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思考ꎬ教师在设计微视频学习内容的过程中ꎬ要综合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ꎬ以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依据ꎬ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反思性微课学习视频ꎬ促使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ꎬ自主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案ꎬ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探究ꎬ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㊀㊀参考文献:[1]高国圣.PBL模式下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 以 不等式与数列求和教学 为例[J].中学数学ꎬ2016(7):4-5.[2]邵为爽ꎬ李晓红.建构主义观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科技通报ꎬ2016ꎬ32(9):247-250.[责任编辑:杨惠民]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丁肖燕(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㊀213100)摘㊀要: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ꎬ是开启学生创造意识㊁创造潜能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应依据数学的学科特点ꎬ从问题角度出发ꎬ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ꎬ有效突破思维定势ꎬ形成对问题的独特观点ꎬ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激发ꎬ鼓励学生在解题时能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㊁分析㊁辨别ꎬ得出独创性的意见结果ꎬ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索中有效实现创造性思维发展与提升.关键词:高中数学ꎻ创造性思维ꎻ课堂实践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36-0006-02㊀㊀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ꎬ学生思考问题时运用独特性㊁新颖性的解题思路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ꎬ可以从一个问题中产生多种解题思路ꎬ并寻找出正确解题方案的思维过程.因此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ꎬ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ꎬ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ꎬ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思考探索ꎬ形成创造性的解题思维.㊀㊀一㊁发展个性ꎬ激发想象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ꎬ精心设计思考问题ꎬ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时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思维的灵活性与发展性ꎬ逐步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精神.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ꎬ。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担当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科本体论、建构主义理论、激励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等。

学科本体论认为,高中数学是一门以数学概念、方法和应用为内容的学科。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体,通过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探究和发现,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2.问题导向。

导学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

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启发性教学。

导学式教学模式强调启发性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导学式教学模式: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真实情境和数学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教学软件、数学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5.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摘要: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应试教育影响,高中数学教学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忽视学生学习体验,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

传统教育的问题在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教学质量差。

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顺应教育领域发展,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合理利用新型教学模式,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向学法;应用思考;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学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融入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需要将新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导学法的出现,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作用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抛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预习和思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寻找答案,在讨论过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思考,逐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

问题导学法对促进学生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而产生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收获很多理论知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形成后有助于数学思想的形成。

数学思想不仅仅在数学学习中有用,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一)布置预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导学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解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性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和发现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2.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问题可以分为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和概念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问题。

3. 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或其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4. 归纳总结: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点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梳理和理解所学内容。

5. 拓展应用: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问题和情境中。

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恰当地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一、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及特点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问题引发学习动机:通过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探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导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问题导学法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应用如下:1.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并给出解决方案,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反思,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为了更好地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1.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和启发性,问题不宜太难或者太简单,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式。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一、实施现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数学教师对问题导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局限性。

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往往把问题导学简单地理解为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给出解题思路,最后交代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

这样的问题导学方法往往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而只是把问题导学变成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往往会倾向于使用“讲解-练习”模式,而很少使用问题导学。

这样导致学生对问题导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无法真正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倾向于机械地学习公式和运算,缺乏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导学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很难真正从问题导学中受益。

二、改善对策1.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建设需要加强数学教师对问题导学方法的培训和建设。

学校可以组织数学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和研讨会,提高他们对问题导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学校还可以建立数学教师互助研修小组,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导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问题导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中适当安排问题导学环节,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问题导学。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开展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分析一、导学方式的定义与目的“导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和理解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导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

导学方式通过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方式的种类1.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是高中数学课堂上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问题导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自我探讨和组织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

2.案例导学案例导学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知识。

案例导学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讨论导学讨论导学通过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导学是非常适合高中数学课堂的一个教学方式。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集思广益,让思路更加开阔,而且能够培养各种思维方式,如合作、比较、综合等思维。

4.探究导学探究导学是将学生的学习重点由知识传递转向发现和解决问题。

探究导学强调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探究掌握知识。

5.启发式导学启发式导学是通过一定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刻思考,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方式的优缺点优点:1.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实际生活的问题,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导学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使得教学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法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法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法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该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5. 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

6. 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问题导学”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发表时间:2019-03-15T15:54:24.02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作者:李果[导读] 高中数学新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

而“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展示问题、引出教学目标、导学、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李果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高中数学新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

而“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展示问题、引出教学目标、导学、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239-01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

所以,教师要善于设定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能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

笔者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前导―先学―后教―再练的过程。

在这四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究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开放性、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合理猜测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引入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先通过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这个问题通常和本课的主题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一些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逐渐理清思路。

二、讨论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互相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激励,互相补充和纠正,共同解决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讨论。

三、问题解决: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试验、推理、验证等环节,逐步得出结论。

教师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反思:问题解决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讨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

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和收获。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和技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导学法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一、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理念问题导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更像一位导游,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积极学习。

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突破教与学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问题导学法则通过问题的设立和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知识,从而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距。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法注重在教学中设立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导学法,学生不再只是 passively接受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问题导学法中,学生常常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或者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老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求助,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

优点:3.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探索和学习。

1. 教师的指导需要得当。

问题导学法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着更多的引导者角色,需要老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

2. 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要求较高。

问题导学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 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设计。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中数学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他们将来进入大学学习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

由于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对于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实施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老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

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预习,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思考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辨和探索。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改进学习方法。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解读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

(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1、“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

“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

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2、“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

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导学案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考察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

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高中数学教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数学思想能力,研究与实践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产生疑问、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多媒体导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

多媒体导入是导学式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引入,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问题引导是导学式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和讨论,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然后,合作探究是导学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归纳总结是导学式教学的结束环节。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和思维路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框架,提升学习效果。

导学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和消极情绪。

而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导学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尝试。

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问题导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多。

本文旨在对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善对策,并为提高问题导学效果和推广问题导学提供建议。

1.2 问题导学的定义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问题导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导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导学的核心理念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问题导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创造中,实现教学的双赢。

1.3 问题导学的重要性问题导学是高中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问题导学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式的练习,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降和学习动力减弱。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摘要: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来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积极性导学法一、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有效的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师要在课前对于问题的内容以及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设计的问题上,这样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才能够起到导入的作用。

同时也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层次,让学生都能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进而能够对于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个初印象,然后随着教师的层层引入而逐步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来思索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好奇心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

二、设置恰当的问题层次,深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同样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要先难后易、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设置问题的难度,引导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既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逐渐的扩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提高数学能力。

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会不断地积累课程知识内容,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地深化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学习过平面几何。

教师可以以平面几何为依托,设置第一层问题,以长方形为例,平面上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长方形有四条边、一个面;然后教师抛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长方体,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带到三维的空间之中,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平面图形,逐步的引申到立体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山西省浑源中学高二数学组朱金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

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
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

(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

(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

(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

(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

(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

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

(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

(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

(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

(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
学活动地主动权。

5.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 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 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 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 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