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fa8020f12d2af90242e637.png)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汉语言文学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李瑶琴于善志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
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关键词:路径动词“到” 语言类型学不对称一、引言运动事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从类型学(Talmy,1985, 2000;Slobin,2004, 2006)、词汇化(黄月华、李应洪,2009;李雪、白解红,2009)和句法语义(Langacker, 1987;吴建伟,2009;郭泉江、罗思明,2011)等角度对路径动词所在的运动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汉语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种词性:动词(如“到北京去”);介词(如“到那时”);助词(如“办得到”);形容词(如“周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到”进行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所著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小说于2000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且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排成话剧。
小说描述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80年代。
受欢迎程度高,时间跨度长。
《长恨歌》约30万字,采用工具Antc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Talmy(1985)认为,一个运动事件可分解成由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组成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表运动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
“路径”指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或存在的位置。
根据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典型表达形式,世界语言可分为三类:动词内建构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VF)、动词外建构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构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
Talmy与Fillmore语义分析模型的异同比较
![Talmy与Fillmore语义分析模型的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057e27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d.png)
Talmy与Fillmore语义分析模型的异同比较邵琛欣【摘要】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代表Talmy与格语法研究的代表Fillmore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义分析模型。
他们都关注了语言的意义和形式,并对原因和工具两种语义要素的关系有相似的处理。
不同之处在于,Talmy“游标”、“背景”、“路径”等语义要素概念更适合词汇语义的分析(即词汇化),而Fillmore“施事”、“源点”、“终点”、“行径”、“受事”、“工具”的语义格概念更适合语法语义的分析;Talmy的贡献在于描写了词汇概念形成的过程,而Fillmore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底层语义结构和表层句法形式的格关系。
%Talmy and Fillmore have propos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emantic analytic models. Both of them pay atten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of languages,and deal with the cause and instrument by similar method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igure, Ground and Path of Talmy’s model are more appropriate to analyze lexical semantic, while Fillmore’s Agent, Source, Goal, Patient and Instrument are better for syntactic semantic analyzing. Talmy contribute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lexical concept, while Fillmore reveals the case relation between deep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urface syntactic structure.【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认知语义学;格语法;原因;工具【作者】邵琛欣【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为了说明在一个命题中名词和动词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并且为句子的语义解释找出一个更深的、非线性的底层结构(陈保亚,2009),Fillmore(1968)建立了语义格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格语法理论。
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特征[1]
![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特征[1]](https://img.taocdn.com/s3/m/4cbea28384868762caaed5d6.png)
词floated。
在形态发达的语言里,哪个是核心语哪个是附加语可以用形
态来判别。汉语由于缺乏形态标记,判别起来就比较困难。
按照Talmy(2000)的观点,核心语和附加语的区分是从结构
着眼的,核心是指结构核心而不是语义核心。从结构上区分核心
词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有致使的用法。
247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
柯理思(2002)认为汉语动补结构的补语自身也能充当谓语的
主要动词,如“漂进”的“进”,跟英语的int。纯粹是虚词不一样,因
此汉语是混合类型的语言。
用缩减法或扩展法究竟能不能检侧出动补结构的核心来?袁
统林(2000)认为马希文只是拿受事做主语的句式来检测核心语,
从语义上讲,主事件中的路径概念代表运动事件的抽象框架
(frame),如int。就代表一个抽象的运动框架:一个物体进人到另
一个物体里,具体的凸体、衬体、运动等项目可以填充到这个框架
中去,主事件因此也叫做构架事件(framingevent)。从结构上讲,
英语的float和西班牙语的sali6是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语
〔thekegmovedintothestoreroom〕主事件+[1rolledthekeg〕副事件
表示运动原因的副事件“我滚动小桶”含有一个有意愿的施事
“我”。下面的事件可以看做空间运动事件的引申:
1shookhimawake.
我将他摇醒。
[Hemovedintoastateofbeingawake〕主事件+〔1shookhim〕副事件
“Thebottleexitedfromtheeave,floating."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26bce73b83c4bb4cf7ecd11e.png)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林青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来综述认知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发展认知与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又开始重视认知与智能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也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从这一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中叶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认知语言学简介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马克·约翰逊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它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一步,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所以,认知语言学立秋用较少的归结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解释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56673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4.png)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界限域的认知语言诠释尹付摘要:“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
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
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
“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
“无界”的认知体因可以被看作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关键词:“有界”;“无界”;时间;空间;语义句法;心理界限;认知语言―、“有界”与“无界”命题和认知语言的阐释所谓“界(bound)”是指主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对统一的、均值的意象。
“有界(bounded)”与“无界(unbounded)”是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状态等方面的离散性和联系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认识和组织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基本手段之一。
如果事物的界限特征比较明显,内部结构体现离散性即为“有界”。
相反,如果事物没有界限或者和周围事物相区别,内部结构呈现连续性和广延性的均值特征即为“无界”。
最先使用“有界”和“无界”这一概念的是Bloomfield。
他认为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Bloomfield,1980:254),也即相当于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Langacker将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概括为:内部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
(Langacker,1987)沈家煊则概括为:(一”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其性质、功能和属性没有任何改变。
有界事物的内部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分割以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二)无界事物的同质性决定其伸缩性(flexible),有界事物异质性决定其凝固性(unflexible)&例如给水再加上一些水或减去一些水还是水,沙子加上一些沙子或减少一些沙子还是沙子。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813ee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9.png)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语义学研究一直有两个传统,语言学传统本身和哲学研究。
前者关心词的意义及其变化,后者关心的是语言表达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经常交汇和融合。
19世纪后半叶及20世纪前几十年中,语言学和哲学十分关心语言与感知、物理世界的关系,语言与神经的关系,关心词语的来源,语言结构中的心理过程、概念方式和过程等。
但是,由于Russell 的逻辑主义,Frege 对“心理主义”的批评,哲学就忽视了对自然语言意义的研究,语言结构分析与哲学中的语言理论分割,忽视认知结构在语言结构描写中的作用等。
Taylor(2002)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三元论的。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问题,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世界和知性的关系是不能回避的。
语言从自然属性上说是一套符号系统,从社会属性上说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从心理属性上来说是人们的思维的工具。
因此,在语义学研究中,实际上可以分出三条路子:(1)语言-世界路子。
语义被看作是语言词语与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
(2)语言-内部路子。
语义被作为语言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3)概念路子。
语言词语的意义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概念化方式。
(Taylor,2002)在从语言-世界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这一词语,什么样的情景是通过它表达的?在从世界-语言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要回答的问题是:针对这样一种事态,什么样的语言词语可以用来描述它?语言-世界路子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这一研究路子只能限于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灵魂”、“鬼怪”之类词语的意义就无法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2)语言词语并不直接指称外部世界,它们指称的是心理空间中的事物。
在这样的心理空间中,被指的事物可以是想象中存在的事物。
同样,心理空间本身也可以是假设的、想象的、虚拟的。
3)即使我们只研究具有具体指称对象的词语,这一研究方法也有问题,因为语言词语的意义并不限于词语和被指事物之间的关系。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https://img.taocdn.com/s3/m/bf173ce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0.png)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简介Talmy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被誉为认知语义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沈家煊是国内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对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Talmy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构建和运用场景和事件的认知映射。
他通过研究语义场景的结构、语义结构的概念、语义类别、事件类别、角色和参与者、语言意义的依存结构、动态空间及图像性表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
Talmy的核心理论语义场景结构Talmy认为,语义场景是一种限定事件的上下文,包括地点、实体、时间、动作和状态等要素。
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不同的语义场景结构。
比如,我们可以将事件的要素按照时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排列,构成线性场景结构;也可以将要素按照主体和宾体的关系进行排列,构成层级场景结构等等。
语义类别Talmy认为,语义类别是基于经验世界所建立的概念系统,它是对语言意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义类别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关系、动作、状态、感知、语言等。
Talmy还提出了语义类别的组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类属关系网络,进一步解释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变异现象。
事件类别除了语义类别,Talmy还提出了事件类别的概念。
事件类别是基于场景结构、语义类别等方面的抽象化,它与语言的谓词、语态、时态等方面息息相关。
Talmy将事件类别划分为动词类、名词类和形容词类三类,其中动词类最为重要。
他认为,在事件类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语义上的的复合事件。
角色和参与者Talmy认为,语言意义中的角色和参与者是语义场景的基本因素之一。
角色包括动作的执行者、影响者、客体等,参与者则是指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另一个实体。
他还提出了“表达式角色”的概念,即语言结构中的主语、宾语等角色。
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认知语义学》汉译本评介
![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认知语义学》汉译本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4b4495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d.png)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 所著的《认知语义学》语言理论高屋建瓴、精奥深厚、创见迭出,研究视角新颖独特,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鸿篇巨著。
该书汉译本的出版对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福印教授团队的汉译本译笔流畅,用语规范自然,对认知语义学在国内的传播意义重大,对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认知系统;评介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3-0159-02(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5)王文峰赵晓瑞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王文峰(1984-),男,河北邯郸人,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研计划一般专项项目“事件融合视角下英汉致使事件的语义编码研究”(20JK0291)。
当今语言学发展迅速,主要呈现出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功能语言学等流派。
这些流派在国内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谓如火如荼,异彩纷呈。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研究领域,即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两部分。
当前,国内的认知语法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够充分。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内容的研究,主张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中间存在一个认知构建层次将二者联系起来。
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哲学假设认为概念结构具有人的身体、认知和社会的认知体验性,语言表达层面的语义结构等同于抽象层面的概念结构,还假定语义结构在本质上具有百科观,并且语义的构建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
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伦纳德·泰尔米(Leonard Talmy )教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理论建树,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享有盛誉,是认知语言学流派的主要创始人,专注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
Talmy 倾注毕生心血创作了两卷本的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1-2],近年又出版了The Targeting System of Language (2018)[3],均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e4af247375a417866f8fde.png)
《财经界》July,2007 企业文化1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沈敏敏(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泰州,225300)摘 要: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Leech 和沈家煊总结了当前流行的3种不同的看法:(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
(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
(3)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相互补充的学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研究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
根据当前最为流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相互关系的观点,即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相互补充的学科的观点分析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结合概率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推动了界面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语义学 语用学 界面 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3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7)07—0001—021.引言:从认知的角度看语义和语用研究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很难截然分开的领域。
国际上目前最流行的看法是语义和语用是两个互补的领域。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是把语义研究看成是句子真值条件研究。
John Lyons 甚至把真值条件研究看成是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代名词。
真值条件把语义解释成为了解了解语句在什么条件下为真,就是语言的意义。
真值条件的优点是非常明确得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为意义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但是很多句子并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只是在描述一些客观的世界发生的一些状况。
如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感叹句,疑问句等等。
这些句子的意思似乎并不能用真值条件来解释。
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流派从人类认知能力的角度解释了意义,为意义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
2.从认知的角度看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以语义为基础,语义是概念或意向形成的过程。
语义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语义就是使句子为真的条件。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https://img.taocdn.com/s3/m/ae03060958fb770bf78a557f.png)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第一卷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
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1.语义上受限制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This和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解释与预测复制
![解释与预测复制](https://img.taocdn.com/s3/m/1db1dd1558f5f61fb6366628.png)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提要语法研究的目标,语法学家的任务,一般认为是要对一种语言中全部已有的合格句子做出解释,不仅如此,还要对这种语言中可能会有的合格句子做出预测。
下面用三个实例说明,有许多语法现象,我们不可能按严格的规则做到完全的预测,但是也并非完全任意、无法预测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受倾向性原则的支配。
我们实际能做到的是对现象形成的动因做出充分的解释,或叫做“弱预测”。
关键词语法预测解释1.“的”字结构的转指现象修饰NP中心语的“的”字结构“VP的”,有的能用来转指NP中心语(严格地说是转指整个偏正结构),有的则不能,例如:(1)开车的(人)*开车的(技术)新买的(车)*说话的(声音)裁纸的(刀)*到站的(时间)他讲的(故事)*爆炸的(原因)他给我的(信)*打架的(事情)朱德熙(1978)先将句子中与谓语动词联系的的名词性成分划分为“潜在句法论元”和“非潜在句法论元”两类,然后提出句法成分的“提取”规则,目的是要解释和预测“的”字结构的这种转指现象。
这样的规则可以归纳如下:1)每个动词V有n个潜在句法论元(n为1至3个);2)“VP的”只能转指由“的”提取的潜在句法论元;3)“VP的”转指的歧义指数p的计算公式为:p = n – m。
(m为“VP的”里显现的句法论元数,且m < n)(1)的右列不成立显然是因为违背规则2,括号里的名词不是动词的潜在句法论元。
下面是这组规则做出解释和预测的其他一些例子:(2)先咳嗽的是你。
(n=1, m=0, p=1)反对的是他。
(n=2, m=0, p=2)我反对的是他。
(n=2, m=1, p=1)我教他的是物理。
(n=3, m=2, p=1)我教的是他/物理。
(n=3, m=1, p=2)然而,袁毓林(1994)指出,当“的”字结构包含“一价名词”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例如:(3)价格便宜的(毛料)体形苗条的(姑娘)折了腿儿的(桌子)抽屉坏了的(衣柜)(以上n=1, m=1, 但p=1)(4)儿子上大学的(家长)爱人在农村的(战士)(以上n=2, m=2, 但p=1)“价格”“体形”“抽屉”“儿子”“爱人”这类名词属于“一价名词”,它们会“激活”一个与之有依存关系、在语义上受它们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是这类名词的一个“配价”论元)。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9485c79b89680203d8252b.png)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摘要:句法结构反映人的概念结构和对世界的识解方式。
包含相同概念内容的句式也会因为对事件的识解方式不同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
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两个典型构式,双宾构式 (DOC) 和与格构式(DC)不是衍推和转换的同义关系,而是体现了认知和意义的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三价动词这一范畴的典型特征,继而探讨了DOC和DC的构式义及其成因,分析了这两个构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这两种构式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延伸形成SVNX和SVN2XN1的构式范畴。
关键词:DOC构式;DC构式; 识解; 隐喻; 转喻中国论文服务网为您服务Abstract:The syntax of an expression reflects 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theway people construe the world.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containing the same conceptual contents may differ in mean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struals employed to structure the conceived scenes. The English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DOC) and dative construction (DC), arenot of the relations of derivation or transformation, but ratherdiffer in cognition and meaning. This paper will first explore the prototypical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ditransitive verbs, and then elaborate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OC and DC, and then account for their restrictions and underlying causes, and finally their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al extensions. Key words: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dative construction; construal;metaphor; metonymy 1.引言语序的选择要受信息结构、词的长度(weight)和生命性 (animacy)的制约。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90dbf20722192e4436f658.png)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吴方言中重叠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构成的“Vv+A”结构式,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分支类别“动+形”式,具有较强的语言辐射力。
这里运用国外分布分析法及构式语法理论剖析“Vv+A”这一语法构式的内在规定性,归纳其句法特征、语汇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对于今天深入开展方言吟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Vv+A” 句法功能语义分析语用价值吴方言是江浙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语的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
重叠是吴语构词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吴方言中,特别是温州话中的动词、形容词常用重叠式,重叠后表示某种附加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重叠动词附带单音节、双音节动词作补语,温州方言里常用的有“问问看、食食去、讲讲灵清(讲清楚)、鱼洗洗光生(洗干净)”等,这一格式多用于祈使,表示动作尚未进行。
后面的补语虽是结果补语,实际上却表示动作的目的。
池昌海(2004)认为,动词重叠带结果补语这一现象在方言中较为多见。
如浙江永康话里有“把门关关好,地扫扫干净”的说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有“讲讲清楚”“洗洗干净”之类的说法。
[1]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有着较强的辐射力。
近些年,一些感官功能动词,或者说“自主的持续性动词”,如“看、讲、摆、分析、打扫”等在口语中单独使用时,也经常以重叠后的Vv式,附带单个形容词A作补语,组成“动+形”(“Vv+A”)基本结构式,形成诸如“摆摆平”“说说清楚”“考虑考虑周到”等语汇,改革开放后已逐步融入普通话语汇中来。
对于这样一种动补结构,早些年有的语法学家从中古汉语的角度考察认为不太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2]本文依据国外分布分析理论及构式语法理论等,联系大量语言运用实例,分析“Vv+A”结构式的形成因素、制约因素及语用价值。
一、语用特征描述沈家煊按照Talmy(2000)世界语言类型学区分的理论,论证了汉语基本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
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这种“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特征。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4e27e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e.png)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https://img.taocdn.com/s3/m/d9993710a2161479171128ac.png)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54bfe08bed5b9f3f90f1c5c.png)
第29卷 第4期2006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 l of PL A Un i ve rsity of F oreig n Languages Vo.l 29 No .4J u l y 2006收稿日期:2005-10-10作者简介:1.胡 琰(1979-),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2.苏晓军(1964-),男,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L 1Tal m y 的认知语义观评述)))兼与Langac ker 和La koff 理论的比较胡 琰,苏晓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 1Ta l m y 关于认知语义学及其他认知科学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学术理念、研究范围、以及对词汇和语法、语义和句法关系的看法上与Langacke r 和Lakoff 的观点都有差异。
但是,同样作为认知语言学家,他们在哲学基础、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等方面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关键词:塔尔米;兰盖克;莱考夫;认知;语义;图式系统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0420012203L 1Ta l m y p s V ie w s on C ogn itive Se m an tics)A Com par ison w ith Langa cker and L akoffHU Yan ,S U X iao 2jun(School of F oreig n Languages ,Soocho w University ,Suzho u ,Jiangsu P rov .,215021,Ch i na)Abstr ac t :The A m er ican cogn itive li nguist L .Ta l m y p s research i n cognitive se m anti cs and other co gn iti ve sc i ences i s an i m portant part of the fi e l d of co gn iti ve linguisti c t heor i es .H is vie wpoi nts are different fro m Langacker p s and Lakoff p s w it h regard t o their beli e fs ,sco pes of research ,and views on t he relati ons be t w een l exicon and gramm ar ,and bet ween sem antics and syntax .H o weve r ,as cogniti ve li ngu ists ,t hey a re predesti ned to have si m il ar phil osoph ica l bases ,t heoretical assu m pti ons and research objecti ves ,a m ong otherthi ngs .K ey word s :Ta l m y ;Langacker ;Lakof;f cognitio n ;se m anti cs ;sche m atic syste m s0<0.引言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兴起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其研究兴趣有增无减。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384b2d9b6648d7c0c74634.png)
基础。 • b. 意象图式存在于概念产生之前, 并独立于概念,强调了
语言的认知基础。 • c. 意象图式为我们理解抽象的经验和概念提供了结构。
.
Eg6:时间意象图示
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extension)。
•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
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
清晰边界 4 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 翻译的认知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
上下位
•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 范畴向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 畴 ,且物体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 次范畴 ,因此又被称为寄生范畴。 (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畴它是在 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认知语言学
小组成员:牛桂芳 刘颖 潘敏 潘玉倩
1,[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等著,彭利贞等译,《认知语言学导 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学的 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 Charles J. Fillmore • William Croft •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
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fe792c6e58fafab069dc0262.png)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沈家煊提要 按照T almy(2000)“核心语构架语言”和“附加语构架语言”的类型区分,论证汉语的动补结构基本上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且在某些方面较强地表现出这种类型特征。
但是汉语核心语和附加语的区分不明显,因此汉语不是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言”0。
关键词 动补结构 类型学 核心语构架 附加语构架一 运动事件先看一个英语例子: The bottle floated out of the cave.这个句子表达一个“运动事件”:瓶子漂出岩洞。
按照T almy(2000)的分析,一个运动事件(m otion event)由四个概念要素组成:凸像(Figure):指一个运动物体,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背衬)而运动,如the bottle背衬(G 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个物体(凸像)相对它而运动,如the cave运动(M otion):指运动本身MOVE路径(Path):指凸像相对背衬而运动的路径,如out of至于句子中的谓语动词float,它代表运动(M ove)和运动的方式(Manner)。
实际上,上面句子代表的是一个宏事件,它由一个主事件和一个副事件复合而成:宏事件(Macro2event)=主事件(M otion event)+副事件(C o2event)[凸像 运动 路径 背衬]主事件 ←联系[运动事件]副事件[the bottle m oved out of the cave]主事件 ←方式[the bottle floated]副事件副事件本身也是一个运动事件,它和主事件之间的联系,除了表示主事件运动的方式外,还经常表示主事件运动的原因,例如: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the napkin m oved off the table]主事件 ←原因[the wind blew]副事件物体的静止存在可视为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the pencil be located on the table]主事件 ←方式[the pencil lay]副事件这里“运动”要素是BE Loc(存在)而不是MOVE(移动),“路径”(on)是占据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第一卷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
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1.语义上受限制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This和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图式:。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across界定的概念图式:I swam across the lake.与lake的大小形状无关(shape neutral, magnitude neutral)一张纸团成一团后仍然叫它“一张纸”,这是量词的拓扑性。
大部分语法成分所指的概念具有拓扑性或准拓扑性:点、线、在…处、在…里、域、边、分割、单数、复数、同、异、邻接、对应、分布方式少量的语法成分不具有拓扑性:材料、空间、时间、运动、介质、当前说及的实体语言形式的拓扑学与数学的拓扑学有同有异:同in the thimble/volcano (大小neutral)in the well/trench (形状neutral)异语言的in更抽象:closure neutral: in the bowl/balldiscontinuity neutral: in the birdcage/ball更具体:across 不能用于长和宽比例不对,分割的两部分大小严重不对称。
thisthis说话人这个与那个之间的距离跟两个事物与说话人之间的距离不成比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The closer glass is water and the further glass is wine,不能说This glass is water and that glass is wine.过去时标记可以指一分钟前,也可以指一万年前。
实词的所指也可以具有拓扑性(previous表示过去),但是虚词的所指一定具有拓扑性。
虚词只有concept-structuring 的功能,实词除这个功能外还有content fill-in的功能。
Bulk neutral: The caterpillar crawled up along the filament/the flagpole/the redwood tree.Token neutral: 指型不指例。
有专用名词,但没有专用介词,如*Jesus walked Astation the hill named Calvary.(介词Astation指专门的路径)(动词和形容词也是token neutral)substance neutral: a bubble passed through the water/milk/mercury.当发生语义矛盾时,实词向虚词让步,而不是相反。
(概念框架不轻易变动)She is somewhat pregnant.语义冲突:虚词somewhat表程度,实词pregnant不表程度。
解决冲突的办法是实词让步,由无程度的“怀孕”义转向有程度义的“妊娠期”。
实词的这种变化叫“(语义)应变”(shift)。
3.总藏量有限,具有普世性。
可能是天生的,可能是从其他认知系统复制(copy)过来的。
普世性有程度之别。
语法范畴系统语法范畴又叫图式范畴(schematic categories),它们构成一些图式系统(Schematic systems)。
大致有五种图式系统有待说明:1.Configuratioanal structure 时空型式2.Perspective 视角3.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 注意力的分布4.Force dynamics 动力作用5.Cognitive state 认知状态图式范畴和图式系统的的一些基本组织原则:1.域与域之间的对应和投射(如空间域与时间域:他在厨房→他在做饭)2.一个范畴内的概念A由于与实词类发生交互作用会转变为概念B(如在“域”domain这个范畴内,空间概念变为时间概念),也能使交互作用的实词的词义发生“语义应变”或调适(如somewant 使pregnant的词义做相应变化)。
3.叠套(nesting)图式范畴之一:domain域(空间、时间等)空间域—事物:个体objects (离散)集合mass (连续)时间域—行动:动作acts (离散)盛碗里活动activity (连续)盛鱼域与状态相关:状态:静态(stablicity)—空间域动态(progression)—时间域在“域”这个范畴内,由空间转变为时间,这种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叫reification 或reconceptualization“概念转化”。
如由一个动作转化为一个个体(两者都是有界/离散的):John called me. → John gave me a call.She bathed the child. → She gave the child a bath.The child was bathed by her. → The child got a bath from her.The child bathed (himself). → The child had/took a bath.洗澡,洗个澡,来个热水澡由一个活动转化为一个集合(两者都是无界/连续的):John helped me. → John gave me some help.I was helped by John. → I got some help from John.帮助,给一些帮助,得到一些帮助由事物转化为行动:Hail(stones) came in through the window. → It hailed in through the window 天雨Ice is forming over the windshield. → It is icing up over the windshield. 冰一冰I removed the pit from the cherry. → I pitted the cherry. 坑人He has blood coming from his nose. → He is bleeding from his nose. 流水/水流She ejected spit into the cuspidor. → She spat into the cuspidor.Crowds of people went to the fair. → People thronged to the fair.从类型学上看,有的语言是事物为主的语言(object-dominant),有的语言是行动为主的语言(action-dominant)。
英语属于前者,名词变动词困难,动词变名词容易。
北加州Atsugewi 语言属于后者,与动作相关的事物概念都由动词的前缀后缀来表达,有许多基本名词是由动词名化而来的,如名词cnehwu“太阳/月亮”是动词词根-hw u-“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名化而来。
(前一类语言多,后一类语言少。
动变名、名变动认知上的不对称。
)除了空间和时间两个域,还有其他域,如认同域(identificational space)或心理空间域,区分与说话人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一个买有机食品的顾客来到新社区后向邻里打听:Where can you buy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Where do they sell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you/they 泛指人,与说话人认同用you,不认同用they一个卖有机食品的商人向同行打听:Where can you sell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Where do they buy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This/that区分物理空间的远近,you/they区分心理空间的远近。
时空型式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图式系统之一这个图式系统包括7个图式范畴1.单复数Plexity事物动作单数 A bird flew in. He sighed (once). 叹了一口气复数Birds flew in. He kept sighing. 连连叹气复数化的结果是无界化:事物由有界变为无界,动作也由有界变为无界。
变为有界复数的一定是有标记形式:a flock of birds, a grove of trees, a pate of sighs有的词项有内在的复数性,如furniture, timber, breathe,它们的单数化也是有标记的:furniture→a piece of furnitureshe breathed with full concentration→she took a breath/breathed in with full concentration.(breathe in “吸入”有界)2.有无界State of boundedness事物动作无界*we flew over water in one hour. *We slept in eight hours.有界we flew over a sea in one hour. She dressed in eight hours.有界化:water→a body of watersleep→ sleep for an hour无界化:shrub→shrubberypanel→panelinga tear→tearscat→there is cat all over the driveway.mile→there are miles of pencil in that stationary store.动作有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相应地也按有界理解;动作无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相应地也按无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