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正常的环境组成和性质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改变,而这种变化是有害于正常的自然过程或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质。
2.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就叫做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3.大气温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4.对流层特点:a.该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Г=0.6K/100m )。
b.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于污染物扩散。C. 密度大
5.辐射逆温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6.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形成,当白天地面受日光照射而升温时,近地面空气的温度随之而升高,夜晚地面由于向外辐射而冷却,便是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自下而上逐渐降低,由于上面的空气比下面的空气冷却的慢,结果就形成逆温现象。
7.大气稳定度: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在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8.大气稳定度的判断:Γ<Γd,表明大气是稳定的;Γ>Γd,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Γ=Γ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在对流层Γ>0
9.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污染物本身的特性(相态,降解性,浓度);空气的机械运动(风和乱流);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局地环流)。
10.最大混合层高度(MMD):受热气块会不断上升,直到T`与T相等为止。这时气块与周围空气达到中性平衡。这个高度定义为对流混合层上限,或称为最大混合层高度(MMD)。
11.光化学烟雾现象
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危害: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形成条件:1。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2大气温度较低3强的阳光照射4氧气存在
日变化曲线:①早晨交通繁忙时,NO和烃类物质浓度最大;
②随后N>O被氧化成NO2,NO2光解产生O3,烃类进一步转化成醛类
12.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1)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排放,如碳氢化合物。(2)在大气中散发能控制自由基形成的阻化剂(3)通过改变RH和NOx的浓度来控制O3的浓度
13.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的基本化学特征:a.NO向NO2转化;b.由于氧化过程使烃类消耗c.臭氧及其他二次污染物生成。
14.硫酸烟雾型污染
定义: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特点:多发生在冬季,低温,湿度较大,日光较弱的气象条件下。是一种还原性烟雾。
15.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冰雹、雾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这种过程称为湿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称为干沉降。这两种过程都称为酸沉降。
16.降水pH值背景值:①pH大于等于5.6,表明降水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即使有,这种雨水也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不会使雨水酸化。
②pH5.0~5.6,表明雨水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未超出天然本底硫的范围。③如果雨水pH值小于5.0,就可以确信有人为影响的存在。
17.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和及其转化的条件(2)大气中的氨
(3)颗粒物的酸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式的影响
1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CO2 CH4 CO O3 CCL4 N2O CH3CHCL2 氟氯烃
19.臭氧洞: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O3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分被其吸收,臭氧洞是大气平流层中一些区域臭氧及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
20.大气颗粒物:大气是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也可称为气溶胶体系。气溶胶体系中分散
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
21.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的作用下的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两种机制:
a. 对于粒径大于0.1μm的球形颗粒物是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使其降落在土壤、水体的表面或植物建筑物等物体上。
b.粒径小于0.1μm的颗粒靠布朗运动扩散,相互碰撞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去除。
22.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a.雨除(云内清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雨滴的中心,通过凝结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为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就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欲出对半径小于1um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特别是具有吸湿性和可溶性的颗粒物更明显。
b.冲刷(云下清除)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赐福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冲刷对半径为4ym 以上的颗粒物的去除效率较高。
23.空气动力学直径:与所研究的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密度为1g/cm3的球体直径。
大气颗粒物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如下几类:①总悬浮颗粒物:用TSP 表示。其粒径多在100μm以下,尤以10μm以下的为最多。②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 μm 的颗粒物。③降尘:一般直径大于
10μm的粒子④可吸入粒子:直径小于等于10μm。
大气颗粒的三模态:1Aitken核模(Dp<0.05μ 2 积聚模0.05<Dp <2μm 3 离子膜Dp>2μm
24.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K+ 、Na+ 、Ca2+ 、Mg2+、HCO3-(CO32- )、Cl- 和SO42- 、NO3-
水的总含盐量:TDS=[ Ca2+ +Mg2+ + Na+ + K+ ]+[ HCO3-+ Cl- +SO42-]
25.总碱度=[HCO3-]+2[CO32-]+[OH-] - [H+]
总碱度=cT(α1 +2α2) + Kw/[H+] –[H+]
酚酞碱度= [CO32-] +[OH-] - [H2CO3*] - [H+](pH=8.3时,HCO3-不授不受H+)
苛性碱度=[OH-] - [HCO3-] - 2[H2CO3*] - [H+] (pH=10.8 CO32-不受H+)
总酸度=[H+]+[HCO3-]+2[H2CO3*]-[OH-]
CO2酸度=[H+]+[H2CO3*]-[CO32-]-[OH-] pH=8.3 酚酞指示剂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 pH=4.3 甲基橙指示剂
总酸度=cT(α1 +2α0) +[H+]–Kw/[H+]
26.特别注意:在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CT不受影响,碱度的改变值即为加入的酸量或是碱量。而加入[CO2]时,总碱度值并不发生变化。这时溶液pH值和各碳酸化合物浓度虽然发生变化,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