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近世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序》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作,要求译文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要忠于读者,要求译文要明白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对于语言风格的尊重,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去体现原作风格特色。

一部中国翻译学史,同时又是一部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历史。晋朝著名的翻译家道安(314—385)法师主张直译,这以后,隋代的翻译家彦琮(557—610)法师、唐代的翻译家玄奘(602—664)法师也都采用直译,到了近现代,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傅斯年、周作人等人也都主张直译。后秦高僧、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是主张意译的代表人物,民国翻译家林琴南的翻译则完全属于意译。总的来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主流。

我们认为,翻译文言文,应该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决定译文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不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不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文出现歪曲、遗漏、赘疣和变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

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5、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6、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

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主要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二、需要采取意译的情况: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9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蒲松龄《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需要展开。

例10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会不来呢?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压缩。

例11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文: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译文要作到信、达、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12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色彩变化。

例13 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4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夫)面前。

例15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先生的大恩,(可以)使死者复生,(可以)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使用了修辞格的语句的翻译。

例16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贾谊《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