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最新教育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我们有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愿多动脑筋,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因素,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呢?有没有考虑我们老师上课设

计的问题能否真正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么流于简单,只要学生回答是或否,缺少思考的价值;要么问题大而无当,学生“无从下口”,只能保持沉默;要么问题的设计只为自己讲课的需要,让学生成为上课的道具,这种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点拨的重要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的点拨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讨论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课堂讨论中受益?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又能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开放性问题设计毫无疑问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

什么是开放性问题?或者说,问题的开放性体现在哪里呢?其一,体现在答案的灵活性上。开放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甚至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保留不同的见解。其二,

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上。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就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进行发散性思维,力求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其三,体现在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上。对同一问题,学生即使有相似的看法,不同的学生往往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也会有所不同,或简明扼要,或委婉含蓄。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也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敢言、善言也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所比较关心的。其实,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要简单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备课时是不是经常遇到各种“疑难杂症”?是不是经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对于我们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翻阅大量的资料,经过深入思考或广泛讨论,形成自己的“标准答案”,然后在课堂上直接或间接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了接受的机器,毫无学习的主动性。长期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为什么不把我们备课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难点、问题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查阅资料、思考讨论而解决呢?越俎代庖的结果是苦了教师自己,害了学生前途。

(二)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思辨性问题设计。思辨性问题设计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概念、结论、观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辨析。主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甄别能力,让学生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例如,《窦娥冤》这篇课文中关于窦娥形象的评价,教学参考书中有一句话:[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有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教学时,左引右导也未能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最后只得“亲自讲解”,结果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生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课堂效果很不好。笔者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教参的这个评价确实拔高了窦娥的形象,值得商榷。于是,笔者上课时就把这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移植”到课堂上,结果学生讨论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认为,窦娥心地善良,恪守妇道,却遭受不白之冤、临上刑场时,她终于看清了不分清浊,混淆是非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就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有的学生认为,这里只是窦娥对造成自己的不公平命运的那个封建社会发出不平的哀号,一种无法遏制的无可奈何的悲叹。也有的学生认为,对天地的斥责只能是一个弱女子最后的怨愤之情的倾泻。课堂上学生们引经据典,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有几个自觉地写出

专门的评论文章。《中庸》讲“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慎思、明辨就是讲的对具体问题作思辩性的思考。

质疑性问题设计。设计这类的问题需要教者课前精心地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又有一定思考价值的一些“疑点”,供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笔者先开始按部就班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课堂平铺直叙,缺少高潮和波澜,教学效果一般。在另一班上课时,笔者改变了教学思路,放手让学生讨论,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在小说一开始是忍辱负重、苟且偷安,而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却为什么毅然走上杀人放火的不归之路?学生们在讨论中满怀激情地解读了主人公林冲

性格发展的心路历程,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性格,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陆世仪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

想象性问题设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能力。学生们脑子活、思维快,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好富有想象性的问题,能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玛蒂尔德当初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会过上她当初向往的那种奢华的日子吗?在小说的最后,玛蒂尔德知道了自己会付出十年辛苦的那挂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热情,课后有很多同学都对原小说作了第二次创作,其中不乏有精彩之笔。

(三)

教师把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表面上看来好像是降低了教师的备课要求,其实相反,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反而更高。因为教师要有更为精心地准备,来应对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讨论理解毕竟受其知识结构、思考习惯、认知能力、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影响,在开放性问题的讨论中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合逻辑、不合事理的悖论、谬论,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课堂节奏缓慢,容量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造成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又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又是关键之关键。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最少要基于如下几点:一是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二是贴近教材,要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升华;三是问题要具有思辨性、开放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