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文字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概况

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是城市“看得见的历史”,久远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着城市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载体、最集中的体现。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西津渡古街(环境建筑)

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自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历史街区的各种规划,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明确了街区保护建设的总体原则,保护手法和发展规划。并积极开展保护建设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修缮了五十三坡道路西侧围墙;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金陵渡小山楼等文物建筑;完成了“蒜山游园”;“西津雅苑”和“长江渔港”工程。2006年实施街区管道改造、立面整治,2006年年底完成西津渡800米旅游通道的建设,2007年上半年完成镇江中国救生博物馆、西津渡观音文化展示馆布展工程,使之成为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区。西津渡历史街区集中有序地展示了古城风貌,集聚了分散的文化资源,显现隐性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的文化特色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区,文化特色的展示区,“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的旅游区。

主要景点

昭关石塔

位于观音洞一条街东端。塔高约五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部分。全用青石分段雕成。

塔的底层立四石柱,依石柱的南北两面以石块逐层砌筑石壁,紧贴在路北救生会和路南观音洞房屋之间,南北宽3.2米,东西长3.8米。东西两面敞开可通行。

塔座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塔座上置一复莲座,塔身扁圆,成体形。以上为亚字塔颈,又置一复莲座,上为十三天,刹顶的下部华盖为仰莲瓣座。

在平台东西两面条石的外侧,有刻文,右刻镇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等官称和人名,中为“昭关”两个大字,左刻丹徒知县、县丞、主簿、典吏等官称和人名,并有“万历

年十年壬午(1582)十月吉重修”字样。

昭关石塔系元代所建,明清先后修治。该塔为过街塔。根据佛经解释,从塔下经过,就算是礼拜。

1990年市人民政府、市建委先后委托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国家文物局与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玉成研究员等五名专家对过街石塔进行了考察指出:该过街石塔是由元武宗下令重修的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主持者刘高是参与修建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该塔现在是我国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唯一的过街石塔,弥足珍贵,该塔重新修建后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遗产保护奖。

石塔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

观音洞

观音洞在小码头街7号室内,由天然岩洞扩凿而成,早在宋时就建观宇,后屡兴废。现为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碑石,书大字“观音洞”石额一块,上款“咸丰九年三月重建”,下款“众姓敬立”、“同治元年桂月日立”、“水营赖邦重修,值事吴德锦”。观音洞是过渡人礼拜的地方。

1999年,市人民政府出资,迁移了居住在洞内的居民,并重新修缮一新,向游人开放。

该项目与昭关石塔、救生会一起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度优秀遗产保护奖。观音洞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救生会

救生会位于观音洞对面,现为民居,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

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首蔡洸在西津渡:“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并植旗一。”并限定载客人数,这是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明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置舰2艘,并招募水手30余人驾船济渡救生。特别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十五人力“劝邑中输钱,救涉江复舟者”。他们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5年后,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3间作为会址。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京口救生会,打造救生红船,实施救生事宜。现在这些救生会的遗址已荡然无存,而只有镇江的救生会遗址,保存最为完整,1999年政府出资整修后,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2001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

救生会于198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位于云台山麓,小码头街1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主楼两层,局部三层,以青砖夹以红砖叠砌,全勾白色灯草缝,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约460平方米。

历史文化

街区因渡而生、历史存续久远、风貌保存完整,构成我们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元素。津渡文化是西津渡渡口文化、救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西洋文化、商贾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合。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厚载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多元聚合、主题明确、独具特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