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理论精品文档

产业内贸易理论精品文档

(二)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1. 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 2. 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 《贸易与变化》(1961)中提出的。 3. 需求偏好相似说的主要内容: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 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 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 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 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 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3)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 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 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
7.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单个厂商规模的扩大,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 ○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等成本支出较大的产业来说,国际贸易更加重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贸易形式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相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流 动。
•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之间的双向 流动,通常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增长和收入 提高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 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这导致 企业需要进口更高质量的同 类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 时也使其具备出口该类产品 的能力。
05
产业内贸易的政策研究
关税与产业内贸易
要点一
总结词
关税是产业内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 要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可对国内产业提 供保护,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产业内贸易中, 关税可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的水平和结构。
非关税壁垒与产业内贸易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欧盟内 部产业内贸易对欧盟经济也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进 了欧盟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就 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业 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有助于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东亚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日本和东亚产业内贸易概述
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亚经济 的崛起,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日益密切。
产业内贸易包括相同产品的交换和相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对应。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成熟产业内贸 易和新兴产业内贸易。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51产业内贸易理论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51产业内贸易理论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 为商品出口国。
先发优势
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 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 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 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 口国。
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 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 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 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就投资品而言,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的关系似乎没有直接 的联系,但存在间接关系。
收入水平高的国家资本存量多,而收入水平低的国家资本存量少。 资本丰富的国家需要更高级、更先进、更精密的机器设备,其贸易
对象国是同样的国家。 资本稀缺的国家需要的是较简单、较低级的机器设备。 当然,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较先
产业内贸易理论
解释二战以国家贸易现象的理论 贸易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进行 各国贸易结构趋同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拉萨(B·Balassa)、格 鲁拜尔(H·G·Grubel)、劳埃德(Lioyd)等人,特别 是1975年格鲁拜尔和劳埃德合作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 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 系统化表述。
林德尔的观点是: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相近,需求结构越 相似,对某种次的产品重叠性需求的部份越大,它们之间的 贸易量越大。
林德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二)人均收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主要 因素。
林德尔认为,平均收水平的相似性可以视 作需求结构相似性的指标。
林德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品和投 资品的需求类型存在密切联系。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间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理论
假设前提: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

主要内容:
①产业内贸易定义: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提出来的。

②产业内贸易特征:同类产品而非产业间非同类产品交换;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类产品相互进出口;贸易产品具有多样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其贸易商品消费上互相替代,生产中需要相似要素投入
③产业内贸易起因:同类产品也存在异质性,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企业规模经济存在差别,促进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产业内分工,经济水平接近重叠需求越多,经济水平越高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越大产业分工越发达。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 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 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 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 。
4. 1. 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 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如
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 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 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因此, 产业内贸 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求 偏好的多样性。
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
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 30%—40% 。 另一种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 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比较接近的产品渐 进性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大约为60%—70%。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
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 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假设A和B两个国家, 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生产汽车和小麦两种产品
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汽车不是差异性产品
A国
汽车
小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国 H-O理论的贸易模式
2、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部门,汽车 是差异性产品
A国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B国
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第0类 -食品和活畜
012345678911021 -第--有皮饮活皮煤动发预邮机革1料的,,物电制政化,类动表焦油机建包工皮物皮煤脂械筑裹产革饮以和及设物并品制外 毛 煤 备 , 无品料的 皮 球 管 按,及其 , 道 实不另他 原 , 物烟说动 料 发类明物 热,的 及并分 照经裂 明处装理置的和毛皮设备,不另说明 000椎000000122222或22233344脂5555555566666666777777电778填8888889992345678985954123456792346783452346789358967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动布肪家充---------------------------无染医精肥初在化橡软纸纺非钢有金肉乳鱼谷蔬糖咖喂杂烟石天软纸纺原金原石天电固动个金一办电电道其家旅服鞋专摄杂特硬金物料或庭制2345678机料药油料级非学胶木,织金铁色属及制(物菜,啡养项草油然木浆织油属油油然流定物别属般公信气路他具游装子业影项殊币,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制油型品化,产及(形塑材制及纸纱属金制肉品不和和糖,(食及种橡及及纤肥矿动,气油或工加工室和机车运及用及,仪制交(非造类设学鞣品香除状料料品木板线矿属品制和是谷水制茶不品烟子胶木废维料砂物石脂植业工业机录械辆输其品衣科器品易金货(的,备非 矿 动 化 按 机 杂天品革膏组塑,及,制和,产品鸟海物果品,包产草和(纸(,及和油,物专机机器音,(设零,服学,和币币,不)不)料和料初制不品纸织制2然植物学原食械项7蛋 洋 制 及 可 括 品 制 含 包 毛 矿 金 植 产 原 油 用 械 械 和 及 仪 包 备 件 手 配 及 设 商 除 (香级品另(浆物品另另2和人哺 品 蜂 可 没 和 品 油 括 条 产 属 物 品 油 脂 机 和 自 音 器 括 , 袋 件 控 备 外 不物燃品料用及制水形,说不的,,说说制)乳 蜜 , 有 筹 果 合 除 和 废 材 及 , , 械 设 动 响 和 气 床 及 制 和 并 ) 包原状不明包文制不明明造油料及分原运品料另括章成另动 香 碾 备 实 成 外 原 料 料 副 成 加 备 资 设 用 垫 上 类 供 无 , 括的说家,品说;、、有类料输物 料 磨 工 和 和 油 制 产 品 工 和 料 备 具 车 用 似 仪 应 按 没 黄厕)明具纸,明) , 的 作 再 其 ( 品 品 或 过 机 处 和 , 辆 容 器 品 实 有 金所脂润关的设()或不燃,, 及 谷 生 他 不 分 的 器 理 仪 巢 ) , 及 , 物 法 矿纸另及滑产制备抛甲 其 物 ) 精 包 馏 零 仪 器 , 床 器 光 定 砂;料不板说光壳 制 ) 梳 括 件 器 及 垫 具 学 货 及油品成蜡明宜除和类 造 羊 煤 , 零 , 产 币 其,食及品清外, 毛 , 不 件 床 品 精以的洗有软 ) 石 另 ( 垫 矿;及)的混钟相体 及 油 说 包 , )准关合表关动其和明括软备物原产物废宝非座工或品具料和料石电垫动水()气及物生不同类或无成行似植脊纱,的物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和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及假设前提
概念: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概念 它指同一产业(或部门、行业)内部的差异产品 及其中间产品的国际交换。 假设前提: 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q H P G F E D C O yA yB y A B
所需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档。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 级越高。 两者关系可以用图中的OP来表示。 yA: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yB: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FC: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HE:B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 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处于品质等级EC和HF之间 的商品不可能成为贸易品 处于品质等级E和H之间 的商品成为贸易品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限三个阶 段。 1、初始期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 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 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 的诱因。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的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 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 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 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这在初始 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要初始 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爱之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 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3.3产业内贸易理论

3.3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间贸易一般通过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进行 贸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 个市场来实现。
第4页,共67页。
➢ 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 “水平分工”的现象
➢ 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 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
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
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 ,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贸易。
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 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 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 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 贸易是差别产品的贸易。
第21页,共67页。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
➢ 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C 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贸易。如果引入偏好 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 优势或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 PPC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说 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异。
第6页,共67页。
➢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
( Xi Mi) Xi Mi
Bi
100%
Xi Mi
X:出口值
M:进口值
B:产业内贸易指
Xi Mi


Bi 1
100%
Xi Mi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及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要有凡登、迈克利、巴拉
萨、小岛清。

70年代中期以来有林德、波斯纳、弗农、格鲁贝尔、劳埃德、戴维斯、克鲁格曼、兰卡斯特。

内容: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
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原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造成市场需求多样化,使
各国对同种产品的不同类型产生一定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2、为获取规模经济。

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产业部门的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应市场。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或者生产技术差异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
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3)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
1
i 1 n
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
Xi Mi
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1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 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 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 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 溢
4.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 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 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 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 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 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 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 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而人均 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间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消费上能够相互 替代,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 对一国而言,产业内贸易要受该国技术水平、资本及人力 资本密集度的影响。
▪ 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实现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业、 产品差异及消费者偏好不同的产业。
4. 产业内贸易的一般规律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 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 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 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 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 要素禀赋差异。
IITi 1
Xi Mi Xi Mi
IIT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 的出口额,Mi为一国i产品的进口额。
IITi∈(0,1),IITi→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IITi→0,产业内贸易程
度越低。
2.从某一国家角度分析
n
Xi Mi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 IIT
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 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2.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对比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
贸易基础 贸易流向
收入分配 要素流动
产业间贸易
国家之间的要 素禀赋差异
可根据贸易前 同种产品的相 对价格来确定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 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 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 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 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 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提高本国丰裕要素 的报酬降低稀有要 素的报酬
替代关系
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 经济
具体流向很难确定
所有要素都可能从中 获益 互补关系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 从静态出发分析 ▪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 ▪ 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 考虑需求情况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1.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
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
(一)规模经济说
1. 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的实证研究。 2. 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 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为产业内 贸易提供了基础。 3. 规模经济的分类
(1)内部规模经济:个别厂商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企业的单位产品成 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企业收益增加。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 产业内贸易指数 ▪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 ▪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评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1. 概念(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同时出口和
进口同类型的产品。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
总产量
递增
不变
递减
O
可变要素投入量
5.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规模经济描述的是企业生产规模与企业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关系,规
模报酬(return to scale)描述的是企业生产规模与企业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
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