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线

合集下载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引言近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非破坏性、快速、准确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近红外光谱分析利用物质吸收或反射近红外光时产生的特征光谱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近红外光谱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1.分子振动吸收原理:物质中的化学键振动会引起近红外光的吸收,吸收峰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特异性有关。

2.红外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物质吸收了红外光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特征的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主要包括光源、光谱仪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

光源常用的光源有白炽灯、光电二极管和激光等。

其中白炽灯发射连续谱,适用于宽波长范围的分析;光电二极管具有快速响应和高稳定性,常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激光具有较高的亮度和窄的波长范围,适用于特定波长范围的分析。

光谱仪常用的光谱仪有分光镜、光栅和红外线摄像机等。

分光镜通过将近红外光谱聚焦到光栅上,并通过旋转光栅来选择不同波长光线;光栅则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分散成不同的角度形成光谱;红外线摄像机可通过感应近红外光谱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数据处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数据处理通常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等步骤。

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光谱校正、光谱平滑和光谱标准化等;特征提取可使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模型建立则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等模型进行建立。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以下为几个常见的应用示例:•食品质量检测:近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等,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药物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药品的成分分析、质量控制以及伪药的鉴定等。

•化妆品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分析化妆品中的成分、性质和质量,以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环境监测:近红外光谱分析可用于监测土壤、水质和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帮助保护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

光谱工作波段

光谱工作波段

光谱工作波段光谱工作波段是指光谱学家在进行光谱分析时所用到的波段范围。

这些波段覆盖了不同的波长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都有涉及。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就各个光谱工作波段进行介绍。

1. 紫外线波段紫外线波段的波长范围为200nm到400nm。

这个波段有丰富多彩的应用,如分析有机物、金属离子和微量元素。

此外,紫外线波段也常常用于质谱联用技术中。

2. 可见光波段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范围为400nm到700nm。

可见光波段涵盖了人眼能够看到的所有色彩。

这个波段对于颜色的定义、量化和标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见光波段也是许多化学分析方法中的重要工具。

3. 近红外线波段近红外线波段的波长范围为700nm到2500nm。

近红外线波段可以用于分析大分子化合物、定量分析有机物和水分析,同时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和医学领域。

此外,近红外线波段还可用于农业领域,比如识别检测农作物健康状况和品种。

4. 中红外线波段中红外线波段的波长范围为2500nm到25,000nm。

中红外线波段可以分析分子结构和功能团。

这个波段在质谱、化学和医学领域中有大量应用,如分析和鉴别化合物中的有机化学功能团、检测药品中的成分等。

5. 远红外线波段远红外线波段的波长范围为25,000nm到1mm。

远红外线波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环境科学中,可以用于分析空气污染物、水质、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

总之,不同的光谱工作波段,有其独特的应用和优势,能够广泛地应用到生活的不同领域中。

光谱学的发展不仅为化学和物理学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近红外线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近红外线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近红外线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在农业中的应用最早,分析的项目种类很多。

近年来,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增多,其应用扩展到其他许多领域,如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和基本有机化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目前,研究范围已涉及生物反应过程的研究与监测、生物体组织分析、临床医学、药物研究、微生物鉴别、细胞病理等。

1 近红外线的特点近红外(NIR) 谱是指介于可见区(VIS) 和中红外区(MIR)之间的电磁波。

根据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规定,其波长范围为700 ~ 2 500 nm。

近红外光谱为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组合频谱带,主要指含氢基团(C - H,O - H,N-H,S - H)的吸收,包含了绝大多数类型有机物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丰富信息。

由于不同的基团或同一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吸收波长有明显差别,因此可以作为获取有机化合物组成或性质信息的有效载体。

对某些无近红外光谱吸收的物质(如某些无机离子化合物),也能够通过其对共存的本体物质影响引起的光谱变化,间接地反映其信息。

1. 1 近红外光谱法的优点:①简单,无需烦琐的前处理,且不消耗样品;②快速;③光程的精确度要求不高;④所用光学材料便宜;⑤近红外短波区域的吸光系数小,穿透性高,可用透射模式直接分析固体样品;⑥适用于近红外的光导纤维较易获得,利用光纤可实现在线分析和遥测;⑦高效,可同时完成多个样品不同化学指标的检测;⑧环保,检测过程无污染;⑨仪器的构造比较简单,易于维护;⑩应用广泛,可不断拓展检测范围。

近红外光谱可测量形式如漫反射、透射和反射,能够测定各种各样的物态样品的光谱。

1. 2 近红外光谱法的缺点:①由于测定的是倍频及合频吸收,灵敏度差,一般要求检测的含量大于1%;②建模难度大,定标样品的选择、制备,精确的化学分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选择计量学方法的合理性,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

红外线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的基本原理

红外线的基本原理1. 红外线的定义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指波长长于可见光波长的电磁辐射,它的波长介于无线电波和可见光之间,常用于无线通信、热成像、遥感和物体检测等领域。

2. 红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热辐射:所有物体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会发出红外辐射,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成正比。

2. 能量转换:通过电流或电压的作用,将电能转化为红外辐射。

3. 光学转换:通过激光或LED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再通过材料的吸收、反射或透过等,转换为红外辐射。

4. 化学反应: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会产生红外辐射。

3. 红外线的特性红外线具有以下特性: 1. 穿透性:红外线在空气、玻璃、塑料等透明媒介中的传播能力较强。

2. 能量性:红外线的能量低于可见光,但高于无线电波,可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3. 方向性:红外线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不具备强烈的散射现象。

4. 干扰性:红外线受到气象条件、灰尘、烟雾等因素的干扰较大。

4. 红外线的分类红外线按照波长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远红外线:波长大于25微米,主要用于遥感探测、红外热像仪等领域。

2. 中红外线:波长介于2.5-25微米之间,主要用于红外热像仪、热成像设备、红外线测温等领域。

3. 近红外线:波长介于0.75-2.5微米之间,主要用于红外线通信、红外遥控、红外测距等领域。

5. 红外线的探测原理红外线的探测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热电效应:当被红外线照射的物体温度不同于探测器的环境温度时,通过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探测器上的温升,产生微弱的热电流信号,经放大后可用于检测和测量。

2. 光电效应:红外线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时,光子的能量被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吸收,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跃迁到导带,导致半导体的电导率改变,进而产生电信号。

3. 光吸收:红外辐射被物体吸收后,物体的温度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变化。

有害光波长

有害光波长

有害光波长
有害光的波长通常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光波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害光波长:
1. 紫外线(UV):紫外线波长分为UVA(315-400纳米)、UVB(280-315纳米)和UVC(100-280纳米)。

UVB和UVC具有更高的能量,能够引起皮肤灼伤和角膜损伤,而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下会增加罹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风险。

2. 蓝光:蓝光波长范围是380-500纳米,它在自然光中占比较小,但现代电子产品中的LED照明和显示屏中的蓝光比例较高。

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眼部不适,还可能干扰睡眠质量和打乱生物钟。

3. 红外线:红外线波长范围较广,通常被分为近红外线(700-2500纳米)和远红外线(2500-30,000纳米)。

长时间接触高强度的红外线会导致皮肤灼伤和眼部损伤,特别是远红外线可以产生较高温度的热能,损伤皮肤和眼睛。

这些有害光波长在适量的情况下通常是安全的,但长时间暴露或过度接触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适当的光照和保护措施,以降低对有害光的暴露。

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怎么看

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怎么看

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怎么看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是一种通过红外线技术来测量脑部活动及血氧饱和度的方法。

该技术能够提供实时的脑部血流、脑氧合情况及脑功能活动的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监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下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的解读方法。

报告第一部分是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在阅读报告之前,我们需要确认该报告是针对某一次具体的检查结果,而非患者的全部记录。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检查过程的详细描述。

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近红外光探头的布置、检查时间和过程中的相关操作。

阅读这一部分可帮助我们了解检查的具体情况,有助于确定结果的准确性。

接下来是报告的主要部分,包括脑血流量、脑氧合水平以及活动相关的数据。

脑血流量是指脑血流量的多少,通常以毫升/分钟为单位。

脑氧合水平是指脑细胞中氧气的供应情况,反映了脑功能的活跃程度。

活动相关的数据包括脑部特定区域的血流变化,常用来描绘特定脑区的功能激活情况。

在报告中,这些数据通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图表中可能包括不同时间点或任务下的测量数据,并以线条或柱状图的方式显示。

通过观察这些图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相对变化。

在解读图表时,我们需要注意时间和任务的设定,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报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定量结果。

这些结果可能是基于标准化指标或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得出的。

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并且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可以提供有关脑部活动的信息,但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用来替代其他更为准确的脑部检查方法。

医生在阅读报告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阅读近红外脑功能检查报告需要注意个人信息、检查过程、图表数据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的解读,才能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帮助医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通常被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1. 紫外线辐射:波长范围为10纳米至400纳米。

紫外线被进
一步细分为三个区域:
- 紫外线A(UVA):波长范围为315纳米至400纳米。

- 紫外线B(UVB):波长范围为280纳米至315纳米。

- 紫外线C(UVC):波长范围为10纳米至280纳米。

2. 可见光辐射:波长范围为400纳米至700纳米。

可见光被分为不同的颜色,从短波长到长波长依次是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3. 红外线辐射:波长范围为700纳米至1毫米。

红外线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区域:
- 近红外线(NIR):波长范围为700纳米至1.3微米。

- 中红外线(MIR):波长范围为1.3微米至3微米。

- 远红外线(FIR):波长范围为3微米至1毫米。

4. 微波辐射:波长范围为1毫米至1米。

请注意,这些波长范围只是一般范围,具体数值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科领域还存在一些其他细分的波长范围。

光谱成像对应光谱范围

光谱成像对应光谱范围

光谱成像对应光谱范围
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光谱范围,包括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具体光谱范围取决于使用的光谱成像设备和应用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光谱范围及其对应的应用:
1. 可见光谱范围:大约为400nm到700nm。

可见光谱成像广
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2. 紫外线谱范围:大约为10nm到400nm。

紫外线谱成像主要
用于材料研究、光电子学、太阳能等领域。

3. 近红外线谱范围:大约为700nm到2500nm。

近红外光谱成
像在食品质量检测、遥感、医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4. 中红外线谱范围:大约为2500nm到8000nm。

中红外光谱
成像通常用于化学分析、燃烧排放监测等领域。

5. 远红外线谱范围:大约为8000nm到1mm。

远红外光谱成
像主要应用于红外传感器、天体物理学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光谱范围可能因为不同的设备、应用和研究领域而有所不同。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红外线遥控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家电控制和其他无线设备的遥控器。

其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通信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红外线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遥控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通常包含一颗红外线发射二极管(IR LED)和一个微控制器。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时,微控制器会发送相应的红外线编码信号。

这个编码信号是一个特定序列的数字信号,其格式会根据遥控器的不同而不同。

红外线发射二极管会根据这个编码信号发射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在0.75至1000微米之间,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在红外线通信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近红外线(IR-A)范围的红外线,其波长在0.75至3微米之间。

这种红外线的特点是能够穿透空气,并避免对设备和人体产生光学损伤。

接收器部分通常由一个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和一个解码器组成。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时,发射的红外线会经过空气传播到被控设备的红外线接收二极管。

红外线接收二极管会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给解码器。

解码器会将电信号转化为与按键对应的数字编码。

这个解码过程是通过对红外线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操作实现的。

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以获得稳定的电信号。

解码是指将解调后的电信号进行数字化,并与预先设定的编码进行比较,以确定按下的是哪个按键。

一旦解码器确定了按下的是哪个按键,它就会通过连接到被控设备的红外线接口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这个控制指令可以是开关设备、调节音量、切换频道等等。

被控设备会根据接收到的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一下,红外线遥控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器发射特定编码的红外线信号,接收器接收并解码这个信号,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控制指令发送给被控设备。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红外线遥控器成为一种简单、方便的远程控制方式,在家电控制和其他无线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线遥控器是一种无线遥控设备,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红外线信号来实现远程控制。

红外光频率范围

红外光频率范围

红外光波长及频率范围
红外线(infrared ray)又称红外辐射,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波长范围为0.75~1000μm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它是频率比红光低的不可见光。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高频红外线,能量较高),波长为(3~2.5)μm~(1~0.75)μm 之间;中红外线(中频红外线,能量适中),波长为(40~25)μm~(3~2.5)μm之间;远红外线(低频红外线,能量较低),波长为1,000μm~(40~25)μm 之间。

通常将红外光谱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1、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波长0.75 ~ 2.5μm,对应频率13,330~4,000cm-1;
2、中红外线(Middle Infra-red,MIR):波长2.5 ~ 25μm,对应频率4,000~400 cm-1;
3、远红外线(Far Infra-red,FIR):波长25 ~ 1,000μm,对应频率400~10 cm-1。

注:红外线的波长界定,会随着应用的场合、研究的领域而出现定义上的不同。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000μm之间。

红外线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

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俗称红外光。

红外线的物理特性有两个:
第一、有一定的穿透性,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

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

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
第二、热效应,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

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
后是造成烧伤。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

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有关。

红外线的这两个物理特性也说明红外线具体杀伤力,因此也是光污染的范围。

更多的光污染知识介绍,更多造成光污染的原因请大家继续关注的相关知识。

红外线原理及物理特性(2)

红外线原理及物理特性(2)

红外线原理及物理特性(2)红外线的原理及物理特性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

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

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

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之间。

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完全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红外线的物理特性】 1.有热效应2.穿透云雾的能力强【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

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

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近红外光谱的主要技术特点

近红外光谱的主要技术特点

近红外光谱的主要技术特点近红外光谱(NIR)是一种分析物质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科学技术。

它具有非侵入性、非破坏性和快速分析等优势。

近年来,NIR技术在农业、食品、化工、制药、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就近红外光谱的主要技术特点进行探讨。

波长范围广NIR波长范围约为780 ~ 2500 nm,这个范围涵盖了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NIR区域的光谱数据呈现出许多的谷、峰、肩峰和平台,反映出样品中所包含的化学组分和结构信息。

由于样品中各种化学键的振动方式不同,所以相应的光谱峰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位置和形态。

信噪比高NIR技术具有很高的信噪比,这是因为近红外光的穿透能力较强,即使通过较厚的样品,也能得到较好的光谱数据。

此外,NIR分析的样品常为固体和液体,与传统光谱分析相比,无需样品前处理、无需消耗试剂,不仅可以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同时也能保证较佳的信噪比,减少了仪器检测误差。

精度高NIR技术可以对样品中的有机物、肥料、农药和化工原料等进行快速的非破坏性检测,而且具有高精度。

在光谱图中,NIR区域的光谱峰宽度较大,峰面台阶较平滑,因此它所反映的成分信息是全面而准确的。

此外,NIR技术可以对多种成分进行同时分析,相比传统化学分析方法,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准确度也更高。

全谱扫描NIR技术的主要设备是一种称为近红外光谱仪的仪器,可以进行全谱扫描。

全谱扫描要求在分析时覆盖尽可能大的波长范围,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获取样品信息。

近红外光谱仪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多种扫描模式,调节仪器的参考光和采集光,使得数据采集更加稳定,且更有规律可循。

数据处理NIR光谱仪可以输出大量的光谱数据,但光谱数据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反映出样品的有用信息。

因此,在NIR光谱检测中,数据处理也至关重要。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常规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样品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样品分类、定量分析、反演分析等。

结论总体而言,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波长范围广、信噪比高、精度高、全谱扫描和数据处理等特点。

红外线定义

红外线定义

一红外线定义: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

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

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

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

二红外线波长范围:●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000μm 之间。

三红外线的发射与接收:红外对射管由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两部分组成。

红外发射管在外加电压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出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光线,具有普通光的性质,但又不同于普通可见光,它不会被察觉。

红外线具有可以光速直线传播、强度可调、可以通过光学透镜聚焦、可以被不透明物体遮挡等等诸多优点。

红外接收管是与发射管配对的特制二极管,它可以接收到红外发射管发射出的红外线,并产生微小的光电流,可以使用一对红外线发射与接收的装置,构成红外线的对射系统,称为主动式红外线应用系统。

使用中,经常配对出现,当红外线收、发装置之间的隐形光路被阻挡时,接收装置可以立即察觉到。

利用这种对射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构建红外线发射与接收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直射式,其二是反射式。

直射式指的是发光管和接收管彼此相对安放在发射与受控物的两端,中间相距一定距离;反射式指发光管与接受管并列一起,平时接收管始终无光照,只有在发光管发出的红外光线遇到反射物时,接收管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才工作。

红外线发射电路:该图为其中的一幅红外对射电路。

当红外发射管D5加上电压导通之后,红外接收管D6将产生一个微小的光电流,NPN三极管Q15的基极将产生一个微小的电流,基极微小的电流存在使得Q15的b-e之间导通,NPN三极管Q15工作在饱和状态,c-e 之间的电阻很小,近似短路,集电极相当于直接接地,电压为0V。

NIRx近红外线成像仪介绍_2012.3.23介绍

NIRx近红外线成像仪介绍_2012.3.23介绍

深圳市翰翔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光源
探测器
图 2 一个通道
图 3 地形图光源与探测器排挤,及计数方式(红色:光源;绿色:探测器)
深圳市翰翔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图 4 地形图成像图例
2. 断层图成像
断层图成像方式时,光源的光不仅能被相邻的探测器探测,还能被较远的探测器探测, 因此一个光源可与多个探测器组成多个通道,见图 5。光源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最小为 1cm, 则起通道数计数方式见图 6。通过该方式得出的图像将图 7.
深圳市翰翔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一、 fNIR 概述
近红外线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imaging,fNIR)是一种使用光谱法测量大脑神经 活动水平的神经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神经血管耦合,即代谢活性和血管中氧水平(氧合血 红蛋白)的关系。fNIR 以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等为指标,考察与神经 元活动、细胞能量代谢以及血液动力学相关的大脑功能。这一技术具有无创性、可实时在体 监测、能在动态运动条件下应用等优点。
1. fNIR 的物理原理
大脑的活动与脑组织光学特性的变化相联系,光学参数与细胞活动、能量代谢和血液动 力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近红外脑成像设备,将光源置于头部相应部位,在距光源 2~ 7 cm 处放置近红外光探测器。光源发射的光进入组织或细胞后,除被脑组织吸收外,还会 受到多次散射。吸收主要源于脑组织内的生色团,导致能量在脑组织中的丧失,散射则主要 与细胞核有关,发生在介质的边界。在历经一系列吸收、散射事件后,仍会有一部分光子到 达皮层表面,探测器可以接收到这些光信号(见图 1)。
1 Jobsis FF. Non-invasive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cerebral and myocardial oxygen sufficiency and circulatory parameters. , 1977, 198: 1264~1267 2 Wray S, Cope M, Delpy DT, Wyatt JS, Reynolds E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a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cytochrome α α 3 and haemoblobin for the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cerebral oxygenation. , 1988, 933: 184~192

红外线 PPT课件

红外线 PPT课件
2023年11月29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2、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 ❖ 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 。
2023年11月29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 加速伤口的愈合。
2023年11月29日
五、适应范围
❖ 1、软组织炎:慢性的神经炎、肌炎、 纤维组织炎及关节炎、末梢神经炎、 腱鞘炎。
2023年11月29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 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 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 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 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 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 极作用 .
2023年11月29日
红外线疗法
2023年11月29日
什么是红外线?
❖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 长为760nm-1.50μm之间;远红外线, 波长为1.5-l000μm 之间。
❖ 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
2023年11月29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 ❖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 ❖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 ❖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
2023年11月29日
五、注意事项
❖ 1、注意单次治疗时间:15-30分钟。 ❖ 2、请匆直接照射眼晴。
2023年11月29日
蓝紫光疗法
❖ 主要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治疗作用:扩张血管,分解胆红素转化为无
毒胆绿素,水溶性,易于排出体外。
2023年11月29日
激光疗法
❖ 治疗作用:低强度激光改善血液循环、加快 新陈代谢、抑制痛觉、提高免疫力、加速组 织修复。

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筛选与开发

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筛选与开发

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筛选与开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防晒的重视程度提高,防晒产品市场逐渐升温。

虽然大家都知道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但很少人了解到红外线的危害。

事实上,红外线也会对皮肤造成损害,尤其是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红外线的防护成分。

因此,如何筛选和开发能够有效抵挡红外线的化妆品成分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红外线的危害、筛选防护成分的方法以及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红外线对皮肤的危害红外线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远红外线三个波段,其中近红外线(700 - 2500nm)对人体皮肤的伤害最大。

近红外线能够直接穿透人体表皮进入真皮层,导致真皮层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红外线的辐射会促使胶原蛋白降解,导致皮肤松弛和皱纹形成。

此外,红外线还会引发色素沉着,导致肤色不均匀。

因此,红外线防护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外线防护成分的筛选方法1. 红外线辐射检测技术为了筛选适合的红外线防护成分,首先需要测定红外线的辐射强度和波谱分布。

常见的红外线辐射检测技术包括红外线热像仪和红外线光谱仪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准确评估化妆品中的红外线防护效果,并找到合适的筛选指标。

2. 原料筛选与评估在筛选红外线防护成分时,需要考虑到其稳定性、安全性和适应性等因素。

常见的红外线防护成分包括聚合硅氧烷、巴西胶木提取物等。

对于原料的筛选和评估,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等方法进行。

这些实验可以评估原料的红外线防护效果和对皮肤的安全性。

三、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开发1. 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添加通过选取合适的红外线防护成分,并以适量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提高产品的红外线防护效果。

在化妆品配方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添加浓度和红外线防护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红外线防护成分的作用,还可以考虑将其与其他功能成分相结合,实现多重效益。

2. 化妆品中红外线防护成分的评估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对于化妆品中添加的红外线防护成分需要进行评估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红外线1.定义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I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对植物十分敏感。

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2.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

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

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

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的含量或是物质的品质属性的值。

与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是用统计的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 tion Model)。

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的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的样品光谱数据和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测得的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

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1) 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的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的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

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

虽然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样本数目很有限,但通过化学计量学处理得到的模型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对于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校正方法视样品光谱与待分析的性质关系不同而异,常用的有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和拓扑方法等。

显然,模型所适用的范围越宽越好,但是模型的范围大小与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校正方法有关,与待测的性质数据有关,还与测量所要求达到的分析精度范围有关。

实际应用中,建立模型都是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实现的,并且有严格的规范(如ASTM-6500标准)2) 在预测过程中,首先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待测样品的光谱图,通过软件自动对模型库进行检索,选择正确模型计算待测质量参数。

NIR 定量分析的过程近红外定标及样品分析的流程如下:收集/ 制备定标样品——→化学方法测定某成分含量↓用近外仪采集样品的光学数据↓光谱数据的数学转换(一阶或二阶导数)↓←——————————————将化学方法测得数据输入回归计算收集制备待测样品↓↓建立定标方程近红外仪扫描待测样品↓←—————————┘成分含量计算↓最终结果从上述流程图可以看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其实就是一种间接的相对分析,通过收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样本,通过严格细致的化学分析测出必要的数据,再通过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即定标,以最大限度反应被测样本群体常态分布规律,然后再通过该数学模型或定标方程,预测未知样品的所需数据。

3.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a) 无前处理、无污染、方便快捷近红外光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检测样品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前处理,可以穿透玻璃和塑料包装进行直接检测,也不需要任何化学试剂。

和常规分析方法相比,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可以节约大量的试剂费用。

近红外仪器的测定时间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测试,并打印出结果。

b) 无破坏性无破坏性是近红外技术一大优点,根据这一优点,近红外技术可以用于果蔬原料及成品的无损检测。

在果品贮藏库中安装近红外装置,能够实现果蔬的自动检测,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c) 在线检测由于近红外技术能够及时快捷的对样品进行检测,在生产中,可以在生产流水线上配置近红外装置,对原料和成品及半成品进行连续再现检测,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原料及产品品质的变化,便于及时调控,维持产品质量的稳定。

光纤导管和光纤探头的开发应用使远距离检测成为现实。

且远距离检测技术特别适用于污染严重、高压、高温等对人体和仪器有损害的环境应用,为近红外网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多组分同时检测多组分同时测定,是近红外技术得以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

在同一模式下,可以同时测定多种组分,比如在测小麦的模式中,可以同时测定其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硬度、沉淀值、快速混合比等指标,这样大大简化了测定操作。

不同的组分对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在测定过程中,其它组分对近红外光线也有吸收。

e) 测定速度快近红外光谱的信息必须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一个样品取得光谱数据后可以立即得到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在不到2min内完成而且可以通过样品的一张光谱计算出样品的各种组成或性质数据。

f) 投资及操作费用低近红外光谱仪的光学材料为一般的石英或玻璃仪器价格低操作空间小样品大多数不需要预处理投资及操作费用较低而且仪器的高度自动化降低了操作者的技能要求。

当然,近红外光谱分析也有其固有的缺点:首先,它的测试灵敏度比较低,相对误差比较大;其次,由于是一种间接测量手段,需要用参考方法(一般是化学分析方法)获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数据,因此测量精度永远不能达到该参考方法的测量精度,建立模型也需要一定的化学计量学知识、费用以及时间;最后,近红外光潜的测量范围,只适合对含氢基团的组分或与这些组分相关的属性进行测定,而且组分的含量一般应大于0.1%才能用近红外进行测定。

对于经常的质量监控是十分经济且快速的,但对于偶然做一两次的分析或分散性样品的分析则不太适用。

因为建立近红外光谱方法之前,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校正模型。

4.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近红外光谱仪器从分光系统可分为固定波长滤光片、光栅色散、快速傅立叶变换、声光可调滤光器和阵列检测五种类型。

滤光片型主要作专用分析仪器,如粮食水分测定仪。

由于滤光片数量有限,很难分析复杂体系的样品。

光栅扫描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由于仪器中的可动部件(如光栅轴)在连续高强度的运行中可能存在磨损问题,从而影响光谱采集的可靠性,不太适合于在线分析。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这类仪器的弱点同样是干涉仪中存在移动性部件,且需要较严格的工作环境。

声光可调滤光器是采用双折射晶体,通过改变射频频率来调节扫描的波长,整个仪器系统无移动部件,扫描速度快。

但目前这类仪器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价格也较高。

随着阵列检测器件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采用固定光路、光栅分光、阵列检测器构成的NIR仪器,以其性能稳定、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以及性能价格比好等特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与固定光路相匹配的阵列检测器中,常用的有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二极管阵列(PDA)两种类型,其中CCD多用于近红外短波区域的光谱仪,PDA检测器则用于长波近红外区域。

5.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a) 仪器的波长范围对任何一台特定的近红外光谱仪器,都有其有效的光谱范围,光谱范围主要取决于仪器的光路设计、检测器的类型以及光源。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波长范围通常分两段,700~1100nm的短波近红外光谱区域和1100~2500nm的。

b) 光谱的分辨率光谱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光谱仪器的分光系统,对用多通道检测器的仪器,还与仪器的像素有关。

分光系统的光谱带宽越窄,其分辨率越高,对光栅分光仪器而言,分辨率的大小还与狭缝的设计有关。

仪器的分辨率能否满足要求,要看仪器的分析对象,即分辨率的大小能否满足样品信息的提取要求。

有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比较接近,要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就要对仪器的分辨率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甲苯异构体的分析,一般要求仪器的分辨率好于1nm。

c) 波长准确性光谱仪器波长准确性是指仪器测定标准物质某一谱峰的波长与该谱峰的标定波长之差。

波长的准确性对保证近红外光谱仪器间的模型传递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仪器间校正模型的有效传递,波长的准确性在短波近红外范围要求好于0.5nm,长波近红外范围好于1.5nm。

d) 波长重现性波长的重现性指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谱峰位置间的差异,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峰位置所得波长或波数的标准偏差表示(傅立叶变换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习惯用波数c m-1表示)。

波长重现性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传递均有较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影响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仪器波长的重现性应好于0.1nm。

e) 吸光度准确性吸光度准确性是指仪器对某标准物质进行透射或漫反射测量,测量的吸光度值与该物质标定值之差。

对那些直接用吸光度值进行定量的近红外方法,吸光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f) 吸光度重现性吸光度重现性指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扫描,各扫描点下不同次测量吸光度之间的差异。

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峰位置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表示。

吸光度重现性对近红外检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模型建立的效果和测量的准确性。

一般吸光度重现性应在0.001~0.0004A之间。

g) 吸光度噪音吸光度噪音也称光谱的稳定性,是指在确定的波长范围内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得到光谱的均方差。

吸光度噪音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将样品信号强度与吸光度噪音相比可计算出信噪比。

h) 吸光度范围吸光度范围也称光谱仪的动态范围,是指仪器测定可用的最高吸光度与最低能检测到的吸光度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