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ppt课件
PPT课件
13
•牵拉肌肉(长 度、张力)→ 牵拉肌梭→神 经冲动传入中 枢→被牵拉肌 反射性收缩。 由肌梭引起的 反射叫牵张反 射。
PPT课件
14
2.腱梭
•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 受器。
• 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腱梭发生兴奋→ 冲动传人中枢→ 反射性地引 起肌肉舒张。
PPT课件
19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髓 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PPT课件
20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能感受躯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叫本体感受器。其中,肌肉中的叫肌梭,肌腱中的 叫腱梭。
• 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感觉。
PPT课件
12
1、肌梭
是分布于骨骼 肌,特别是与精细 运动有关的肌肉如 手肌、眼肌等内的 梭形小体,内含210条细小有骨骼肌 纤维,称梭内肌, 受γ 运动神经元支 配。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21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 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3
•牵拉肌肉(长 度、张力)→ 牵拉肌梭→神 经冲动传入中 枢→被牵拉肌 反射性收缩。 由肌梭引起的 反射叫牵张反 射。
PPT课件
14
2.腱梭
• 腱梭:分布在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 受器。
• 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腱梭发生兴奋→ 冲动传人中枢→ 反射性地引 起肌肉舒张。
PPT课件
19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髓 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PPT课件
20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能感受躯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叫本体感受器。其中,肌肉中的叫肌梭,肌腱中的 叫腱梭。
• 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感觉。
PPT课件
12
1、肌梭
是分布于骨骼 肌,特别是与精细 运动有关的肌肉如 手肌、眼肌等内的 梭形小体,内含210条细小有骨骼肌 纤维,称梭内肌, 受γ 运动神经元支 配。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21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 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优选】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PPT资料
正反射。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而引起。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 在体育运动中,转体、转身等动作是在翻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正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 节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姿势反射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 中的作用
•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而引起。 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 小脑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状态反射
•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 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 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 状态反射。
• 状态反射在完成一系列运动技能时起重要 作用,如体操中的后手翻、后空翻、跳马 等,举重运动员的发力、短跑运动员起跑 等均与状态反射有关。
翻正反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而引起。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 在体育运动中,转体、转身等动作是在翻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正反射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 节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姿势反射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 中的作用
•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而引起。 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 小脑可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状态反射
•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 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 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 状态反射。
• 状态反射在完成一系列运动技能时起重要 作用,如体操中的后手翻、后空翻、跳马 等,举重运动员的发力、短跑运动员起跑 等均与状态反射有关。
翻正反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可使肌紧张减弱。
•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与肌紧张的控制、随意活动的稳定和运动程序有关。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课件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绒球小结叶
按发生
原小脑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功能
维持平衡
半球内侧部+其余小脑蚓 旧小脑 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
小脑半球外侧部 新小脑 大脑小脑 运动协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5
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 维持平衡
• 损伤:站立不稳、步态不稳
• 协调肌紧张
• 对肌紧张抑制、易化双重作用
• 协调随意动作
抑制区 4
桥髓 网网 状状 脊脊 髓髓
下
束束
行
性
影
响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Ⅶ Ⅷ层
8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三、姿势反射 •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 分类: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意义:增加骨骼肌收缩力量 骨骼肌轮流交替收缩→轻度持续收缩→维持一定肌张力
• 肌张力产生原因
• 重力对肌肉的轻度牵拉 • 高位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少量冲动→梭内肌纤维→轻度收缩 • γ运动神经元调节梭内肌长度 • γ—环路: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同一肌肉α神经元活动→肌肉
收缩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 损伤:肌无力、随意运动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16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区)功能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有交叉的性质
2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将它们传向细胞体 树突:将胞体处理、加工过的 信息传出,输向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 器。
第2页,共41页。
神经元
第3页,共41页。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
当电流施加于神经纤维外 表面时,一方面,电流经 膜外的电解质由阳极流向 阴极,(内向电流,引起 膜的超极化)而到了阴极 处则由膜内流向膜外(外 向电流,引起膜的去极 化)。膜完全是被动的, 这种外加电流对膜只是起 着电容放电的作用,神经 生理学中将这种外加电流 所致的电容统称为电紧张。
第19页,共41页。
位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 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腹壁有壶 腹崎,含有感受性毛细胞的适宜刺 激:旋转正负加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 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 帽弯曲,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 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 动感觉。
第20页,共41页。
②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范围较
小,包括延髓腹内侧部。
第30页,共41页。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节律性运动:又称形式
化运动,运动一经发起则 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能够 自动的、以固定的模式重 复进行。如:行走、奔跑 等。 虽然控制行走的脊髓中枢 具有自动的、协调的引起 伸肌和屈肌运动神经元节 律性传出兴奋的能力,但 是脊髓中枢受到脑干的中 枢运动区的激活和控制, 所以,行走运动可以随意 发动和终至。
第31页,共41页。
(三)姿势反射
一、概念:为维持身体基本姿 势而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
反射。
二、分类
迷路紧张反射
状态反射
姿势反射
颈紧张反射
翻正反射
第32页,共41页。
状态反射
第2页,共41页。
神经元
第3页,共41页。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
当电流施加于神经纤维外 表面时,一方面,电流经 膜外的电解质由阳极流向 阴极,(内向电流,引起 膜的超极化)而到了阴极 处则由膜内流向膜外(外 向电流,引起膜的去极 化)。膜完全是被动的, 这种外加电流对膜只是起 着电容放电的作用,神经 生理学中将这种外加电流 所致的电容统称为电紧张。
第19页,共41页。
位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 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腹壁有壶 腹崎,含有感受性毛细胞的适宜刺 激:旋转正负加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 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 帽弯曲,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 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 动感觉。
第20页,共41页。
②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范围较
小,包括延髓腹内侧部。
第30页,共41页。
(二)脑干对节律性运动的调控
节律性运动:又称形式
化运动,运动一经发起则 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能够 自动的、以固定的模式重 复进行。如:行走、奔跑 等。 虽然控制行走的脊髓中枢 具有自动的、协调的引起 伸肌和屈肌运动神经元节 律性传出兴奋的能力,但 是脊髓中枢受到脑干的中 枢运动区的激活和控制, 所以,行走运动可以随意 发动和终至。
第31页,共41页。
(三)姿势反射
一、概念:为维持身体基本姿 势而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
反射。
二、分类
迷路紧张反射
状态反射
姿势反射
颈紧张反射
翻正反射
第32页,共41页。
状态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肌肉活动的 神经调控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组成: 1、细胞体:胞体呈圆形或锥形,
内有核、细胞器以及尼氏体和神经 元纤维 。处理和加工信息。
2、突起 轴突:接受传入信息,并
将它们传向细胞体 树突:将胞体处理、加工过 的信息传出,输向另一个神经元或 效应器。
听觉
适宜频率的声波振动 通过骨膜、听骨链传 到内耳引起听觉感 受器兴奋,这些兴奋 的信号再传导到大脑 听觉中枢就会产生 听觉。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 问题:一是声音(如何 传递);二是对声音的 分析(频率、强度、音 质等)
位觉
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 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 觉。
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位觉 感受装置是内耳迷路中的前 庭器。
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的感受器是囊斑。(头部位 置改变 或人体作直线变速运 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 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 , 耳石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 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 冲动传导到前庭神经核,引 起躯干、四肢有关肌紧张的 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位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 半规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 腹壁有壶腹崎,含有感受性毛 细胞的适宜刺激:旋转正负加 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 变速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 用,使终帽弯曲,刺激毛细胞 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
意义:
1、传递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活动
2、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不敏 感。
(二)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神 经肌肉接点)
1、中枢化学突触的结构 特征
(1)在神经元的树突、 胞体和轴突中,最常 见的突触类型是轴突 -树突型;轴突-胞 体型;轴突-轴突型
(2)突触后电位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 递质后膜产生去极化)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
当电流施加于神经纤 维外表面时,一方面, 电流经膜外的电解质 由阳极流向阴极, (内向电流,引起膜 的超极化)而到了阴 极处则由膜内流向膜 外(外向电流,引起 膜的去极化)。膜完 全是被动的,这种外 加电流对膜只是起着 电容放电的作用,神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功能:
(1)转运功能:神经元与血管 间代谢物质转运站
(2)参与血脑屏障组成
(3)构成神经纤维髓鞘,具有 绝缘作用。
(4)填补神经元缺损。
(5)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胶质细胞还可摄取和贮藏神经 元所释放的递质,需要时重新 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 信息传递过程。
神经胶质 细胞
五、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是一定强度以上的外向电流导致膜的主 动活动,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刺激 达到阈强度时,就在这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爆发 动作电位 。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都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只 是局部反应期间,钠离子内流极为有限,还不足 以引起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
刺激
动作电位 产生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方式
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 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
受体的功能:识别递质;激活效应器
受体的特征(1)饱和性(受体分子是有限的)
(2)特异性(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递质结合)
(3)可逆性
四、神经胶质细胞
形态:
形状多,体积小,数量多,约 神经元6-10倍。
促进神经生长的、可溶 性蛋白质。
神经营养因子:
促进神经元发育、生长 和维持其活性的因子。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概述:
(1)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 反映。
(2)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的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3)感受器分类:内感受器、外感受 器、化学感受器
①外感受器:分布在头部和体表皮肤, 如眼、耳、鼻、舌等,一般能引起主 观清晰感觉,并能精确定位;
意义:增加神经传导的速度;节省能量。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每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 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 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信息从前一 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 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 称为突触的传递。
(二)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突触前膜和后膜相同,成为 双向传递的基础。在突触间隙有许多条排列整齐 的缝隙连接通道将两侧突触膜连接起来。
1、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
于无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以 局部电流方式进行的。即:在神经 纤维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 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 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和邻接的 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 部电流。
2、跳跃式传导:对于有髓神经纤维,由于其包裹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
成膜电阻不均匀,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并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 跳跃式传导。
机制:突触后膜对Na-、K-尤其 是Na-通透性升高产生去极化。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提高后膜对Cl-通透性,导致 突触后膜超极化。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 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使膜对Cl-通道开放,造成氯
突触后电位总结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完 成的。如脑咖啡、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有的在中枢神经系 统起兴奋作用,有的则是起抑制作用。
②内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等感受 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内脏和血管 内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 受器。一般不引起清晰的主观感觉
(4)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的
二、视觉
视觉是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 它占所有感觉传入信息的70%以上。 光感受器: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是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受光的部 位。 视杆细胞主管暗光;视锥细胞主管亮 光和颜色 实验证明:具有良好色觉的动物存在 三种不同光谱吸收的视锥色素,它们 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说明在光感受器这一水平的颜色信息 是红、绿、蓝三种不同的信号进行编 码的。 色盲:人体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 的视锥细胞。 色弱:人眼对某一波长光线的敏感性 比正常人弱。
第一节 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组成: 1、细胞体:胞体呈圆形或锥形,
内有核、细胞器以及尼氏体和神经 元纤维 。处理和加工信息。
2、突起 轴突:接受传入信息,并
将它们传向细胞体 树突:将胞体处理、加工过 的信息传出,输向另一个神经元或 效应器。
听觉
适宜频率的声波振动 通过骨膜、听骨链传 到内耳引起听觉感 受器兴奋,这些兴奋 的信号再传导到大脑 听觉中枢就会产生 听觉。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 问题:一是声音(如何 传递);二是对声音的 分析(频率、强度、音 质等)
位觉
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 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 觉。
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位觉 感受装置是内耳迷路中的前 庭器。
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的感受器是囊斑。(头部位 置改变 或人体作直线变速运 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 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 , 耳石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 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 冲动传导到前庭神经核,引 起躯干、四肢有关肌紧张的 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位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 半规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 腹壁有壶腹崎,含有感受性毛 细胞的适宜刺激:旋转正负加 速度 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 变速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 用,使终帽弯曲,刺激毛细胞 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
意义:
1、传递速度快,可使很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活动
2、能耐受阻断化学传导的药物,对温度变化不敏 感。
(二)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神 经肌肉接点)
1、中枢化学突触的结构 特征
(1)在神经元的树突、 胞体和轴突中,最常 见的突触类型是轴突 -树突型;轴突-胞 体型;轴突-轴突型
(2)突触后电位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 递质后膜产生去极化)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
当电流施加于神经纤 维外表面时,一方面, 电流经膜外的电解质 由阳极流向阴极, (内向电流,引起膜 的超极化)而到了阴 极处则由膜内流向膜 外(外向电流,引起 膜的去极化)。膜完 全是被动的,这种外 加电流对膜只是起着 电容放电的作用,神
(二)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
功能:
(1)转运功能:神经元与血管 间代谢物质转运站
(2)参与血脑屏障组成
(3)构成神经纤维髓鞘,具有 绝缘作用。
(4)填补神经元缺损。
(5)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 胶质细胞还可摄取和贮藏神经 元所释放的递质,需要时重新 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 信息传递过程。
神经胶质 细胞
五、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是一定强度以上的外向电流导致膜的主 动活动,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刺激 达到阈强度时,就在这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爆发 动作电位 。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都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只 是局部反应期间,钠离子内流极为有限,还不足 以引起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
刺激
动作电位 产生
(三)神经元信息的传导方式
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 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
受体的功能:识别递质;激活效应器
受体的特征(1)饱和性(受体分子是有限的)
(2)特异性(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递质结合)
(3)可逆性
四、神经胶质细胞
形态:
形状多,体积小,数量多,约 神经元6-10倍。
促进神经生长的、可溶 性蛋白质。
神经营养因子:
促进神经元发育、生长 和维持其活性的因子。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概述:
(1)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 反映。
(2)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的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3)感受器分类:内感受器、外感受 器、化学感受器
①外感受器:分布在头部和体表皮肤, 如眼、耳、鼻、舌等,一般能引起主 观清晰感觉,并能精确定位;
意义:增加神经传导的速度;节省能量。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每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 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接触的部位 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信息从前一 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 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 称为突触的传递。
(二)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的结构:突触前膜和后膜相同,成为 双向传递的基础。在突触间隙有许多条排列整齐 的缝隙连接通道将两侧突触膜连接起来。
1、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
于无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以 局部电流方式进行的。即:在神经 纤维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 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 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和邻接的 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 部电流。
2、跳跃式传导:对于有髓神经纤维,由于其包裹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
成膜电阻不均匀,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并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 跳跃式传导。
机制:突触后膜对Na-、K-尤其 是Na-通透性升高产生去极化。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提高后膜对Cl-通透性,导致 突触后膜超极化。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 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使膜对Cl-通道开放,造成氯
突触后电位总结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完 成的。如脑咖啡、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有的在中枢神经系 统起兴奋作用,有的则是起抑制作用。
②内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等感受 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内脏和血管 内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 受器。一般不引起清晰的主观感觉
(4)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的
二、视觉
视觉是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 它占所有感觉传入信息的70%以上。 光感受器: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是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受光的部 位。 视杆细胞主管暗光;视锥细胞主管亮 光和颜色 实验证明:具有良好色觉的动物存在 三种不同光谱吸收的视锥色素,它们 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说明在光感受器这一水平的颜色信息 是红、绿、蓝三种不同的信号进行编 码的。 色盲:人体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 的视锥细胞。 色弱:人眼对某一波长光线的敏感性 比正常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