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

合集下载

农田土壤水分状况PPT演示课件

农田土壤水分状况PPT演示课件
lg t lg1
it i1t
16
入渗试验——例
t(min) i(mm/min)
1
7.4
2 5.81
3 5.04
4 4.56
5
4.2
10 3.3
15 2.87
20 2.59
30 2.25
50 1.88
100 1.48
200 1.16
lgt lgi 0.0 0.87 0.3 0.76 0.48 0.70 0.60 0.66 0.70 0.62 1.00 0.52 1.18 0.46 1.30 0.41 1.48 0.35 1.70 0.27 2.00 0.17 2.30 0.06
lgi
1
0.8
y = -0.351x +
0.8668
0.6
0.4
0.2
0 0 0.5 1 1.5 2 2.5 lgt
设:y kx b
k 0.351
lg i1 b 0.8668
17
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应用——例
积水或径流
18
五、SPAC系统的概念
1. 定义:在水势梯度作用下,土壤水分被作物吸收、 传输,并转化成水汽从叶面扩散进入大气的连续 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 系统,即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i(f 单位:mm/h)
入渗总量:
1
I St 2 i f t
(单位:mm)
13
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
i f ——稳定入渗率,相当于渗透系数
s ——吸水率,与土壤含水率有关, 系。
5、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图):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水分运动

量纲:取决于水头梯度。如果水头梯度取长度比长度则导水率的量纲完全与 通量相同,也是速度的量纲(LT-1),经常使用。其它量纲不直观,应用很 少。
一、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 Flow of water in saturated soils
影响导水率因素: (1)土壤性质: A.质地: Ks(sand)=10-2~10-3(cm/秒) Ks(clay)=10-4~10-7 (cm/秒) B.结构:饱和导水率取决于能够导水的大孔隙的孔度,并不是取 决于土壤总孔度;田间裂隙、根孔和虫孔都是饱和导水的主要通 道(这些孔道往往在灌水入渗期间成为发生优先流的地方。有结 构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无结构的土壤。 总孔隙度大的土壤未必是饱和导水率最高的土壤 注意: 由于土壤基模特性的不稳定性,导致实际上土壤饱和 导水率往往不是常数。如土壤中离子代换作用、土壤胀缩过程、 以及封闭气体作用等。饱和导水率是一个常数是理论概念,它建 立在土壤基模特性稳定的基础上。实际上却并不是一个常数。 (2)环境温度:温度会影响到土壤中封闭空气的溶解度、会影响 到土壤中溶质离子溶解度,同样影响到水分的物理性状。所以, 影响到土壤导水率。 (3)流体性质:液体的粘滞系数(viscosity)和密度(fluid density) 也是影响导水率的主要因素。
一、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 Flow of water in saturated soils
2.达西定律(Darcy’s law) 1856年法国工程师Henri Darcy在Dijon城解决城市人口用水问题时总结发表 了达西定律,他指出:细沙过滤器中水流的速度与其所受的压力差成正比例,而 与过滤器的长度成反比。(达西定律诞生背景) 达西定律表达式: 一维情况下: Q q = A⋅t = − K ∆H ∆Z q : 流速( flux density ; LT -1) Q :流量 ( quantity of water ; m 3 ) A:土柱横截面积 ( cross − sec tional area ; m 2 ) t:时间( time ; s) K :导水率 ( hydraulic conductivi ty; m/s) ∆H :压力差( hydraulic head; m) ,水分移动的驱动力 ∆Z:土柱长度 (column length; m) ∆H :水势梯度 ( hydraulic gradient ; m / m ) ∆Z “ −”:表示水流的方向由 水势高出流向水势低处

最新土壤学第五章土壤水PPT课件

最新土壤学第五章土壤水PPT课件
则重力势为正,反之,重力势为负。 (4)压力势 (pressure potential)Ψp
标准状态水的压力为1个大气压,但在土壤中的水所 受到的压力,在局部地方就不一定为1个大气压。
如果土壤中有水柱或水层,就有一定的静水压;悬 浮于水中的物质也会产生一定的荷载压。若存在上述状 况则Ψp为正值。
土水势Ψt=Ψm+Ψs+Ψg+Ψp
15
(三)土壤水的有效性(availability) 土壤水的有效性(availability)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
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 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最大有效水含量是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的水分。
表5-1 土壤 重壤土 粘土
田间持水量(%) 12 18
22
24
26 30
凋萎系数(%)
3
5
6
9
11 15
有效水最大含量(%) 9 13
16
15
15
116 5
(hygroscopic coefficient)
(wilting coefficient)
(field capacity)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改进快速法——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 酒精烘干法、酒精烧失法等。
风干土— 烘干土 水分= ————————×100%
烘干土
2.中子法
简便、较精确。但只能用于较深土层水分测定,不能用 于土表薄层土。有机质中的氢也会影响H2O的测定结果。
3.TDR法(时域反射仪法)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
初始含水量 水v%=10%×1.2=12%

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状况系指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多少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

一切农田水利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以改善土壤中的气、热和养分状况,并给农田小气候以有利的影响,达到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

因此,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农田水分状况一、农田水分存在的形式农田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即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

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汽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

(1)汽态水系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汽,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故对植物根系有利。

由于数量很少,在计算时常略而不计。

(2)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两种形式:吸湿水被紧束于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薄膜水吸附于吸湿水外部,只能沿土粒表面进行速度极小的移动;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土壤的最大分子持水率。

(3)毛管水毛管水是在毛管作用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那部分水分,亦即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排除的水分中超出吸着水的部分。

分为上升毛管水及悬着毛管水,上升毛管水系指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的水分。

悬着毛管水系指不受地下水补给时,上层土壤由于毛细管作用所能保持的地面渗入的水分(来自降雨或灌水)。

(4)重力水土壤中超出毛管含水率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排出,这种水称为重力水。

在这几种土壤水分形式之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线,其所占比重视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和温度等而异。

可以假想在地下水面以上有一个很高(无限长)的土柱,如果地下水位长期保持稳定,地表也不发生蒸发入渗,则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地下水面以上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土壤水分分布曲线。

这个曲线反映了土壤负压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亦即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见图1-1),这一曲线可通过一定试验设备确定。

在土壤吸水和脱水过程中取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种现象常称为滞后现象。

入渗和土壤水运动

入渗和土壤水运动

下渗模型
• 经验模型 • 近似理论模型
Saturation Zone饱和带 Transition Zone 过渡带
Transmission Zone 传递带 Wetting Zone 湿润带 Wetting Front湿润锋 depth
下渗模型
经验模型
Kostiakov模型 考斯加柯夫(Kostiakov,1932)公式。主要用于灌溉情况, 它需要一组实测下渗资料以率定参数。
H L
q K
dH dL
式中:q——单位土壤断面积的流量或比流量,m/s,常称为Darcy速度或通量;L——水流 方向上的距离;H——水头,为单位重力水的能量,可表达为:
H h z
式中:h——土壤水压力水头, h 面以上的高程

, 是土壤水压力,
是水的比重;z——某基准
土壤水运动原理
1.4 f GI A S a f c
• 式中:f ——下渗率;fc——稳定下渗率;GI——作物生长指数,在 生长季节中从0.1变化到1.0;A——下渗能力与有效蓄水量的1.4次方 之比值;Sa——是地表层有效蓄水量。
下渗模型
近似理论模型
格林—安普特(Green-Ampt,1911)公式 地面积水、深厚均质土层以及初始含水量均匀分布,水流以活塞流形式进入土壤,在 湿润和未湿润区之间,形成一个剧变的湿润锋面。
影像土壤水运动的特性
土壤水特性
水等深(单位面积上土壤水所能形成的水深)
Equivalent depth of water (d)
= volume of water per unit land area
d = (v A L) / A = v L
V = 土壤体积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fraction) L = 土壤厚度depth (thickness) of the soil layer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

实际水重 100% 干土重
例1 :土壤烘干前湿重为95g,烘干后重79g,求质量含
水量。
(2)土壤容积含水率
水分容积 100% 土壤容积 土壤含水量(重量%) 土壤容重
(3)蓄水深度
水层厚度 土层厚度 土壤含水量(容积%)
例3: 如某土层厚度为10cm,容积含水量为25%, 求水深。
4)、重力势
土壤水处于重力场中,由于地球引力而使土
壤水所具有的势能称为重力势。
数值上等于:将单位数量的土壤水分从某一
点移动到参考状态平面处,而其它各项维持不变
情况下,土壤水所作的功。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 水所处的高度。
参考平面任意,一般可取:海平面、地面标
高、地下水位标高。
土壤中垂直坐标为z、质量为m的土壤水所具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1200
壤土
土壤负压-h(cm)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 40 含水率θ(%)
•土壤在吸水和脱水过程中的水 分特征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 •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吸水 释水
★ 土壤孔隙的不规则性 ★ 吸水过程中,空气常被封闭 于土壤孔隙中
4. 土壤水流动的基本方程
1)汽态水
汽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隙 中的水汽
2)吸着水
薄膜水:
吸湿水:
紧束在土粒表面, 不能自由移动
吸附于吸湿水外部, 只能沿土粒表面做 微小的移动
土 粒
膜状水示意图
膜状水移动示意图
3)毛水
毛管水: 受毛管力的作用保 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存在形式:气态 固态 液态 设想实验:材料(玻璃珠子、细管)+水(水杯)
2.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常数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456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456
第四节 下渗的物理过程
教学目标:
1. 下渗,下渗率,下渗容量的定义。 2. 下渗率,下渗容量的影响因素。 3. 分析土壤水分剖面,分析出下渗曲线的意义。
一、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水分剖面
若土壤含水率用容积含水率表
z2
W 示,则计算土层含水量的公式
0
——初始土壤含水率;
n ——土壤饱和含水率;
Ks ——饱和水力传导度;
f p
dFP dt
d
n
(z,t)d
dt 0
Ks
第五节 下渗理论与公式
下渗曲线不仅是下渗物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 且是下渗物理规律的体现。推求下渗曲线的具 体表达形式是下渗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渗方程
求解土壤水分剖面表达式
刻渗入土壤的总水量。
四、下渗机理
1、随时间变化特点 第一阶段为渗润阶段。这阶段土 壤含水量较小,下渗容量较大, 下渗容量随时间递减迅速。 第二阶段为渗漏阶段。这阶段, 由于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下渗 容量明显减小,下渗容量随时间 递减变得缓慢。 第三阶段为渗透阶段。在这一阶 段,土壤含水量达到了饱和状态, 下渗容量变得稳定,达到下渗容 量的最小值,为稳定下渗率。
湿润锋:湿润区与下渗水尚未涉及到的土壤的交界面 称为湿润锋。在湿润锋处,土壤含水量梯度很大,因 此在该处将有很大的土壤水分作用力来驱使湿润锋继 续下移。
五、求解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 关系
若已知供水强度充分大 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剖面。
n
FP z( ,t)d Kst 0
z( ,t) ——从土壤水分剖面的数学表达式
2
t D z2 k z
(z,0) 0 (0,t) n

灌排水知识要点

灌排水知识要点

管排水概论农田水分状况与水分特征参数农田水分状况(Field water regime):农田中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状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总称农田水分调控(Regulation of field water regime):利用农田水利措施对农田水分状况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改善土壤中的气、热、养分状况及农田小气候,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105℃烘干至恒重时失去的水量。

以单位质量干土中水的质量或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的容积表示(质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土壤含水率的表示:体积含水率:θv =Vw /V0重量(质量)含水率:θg =mw /m s饱和度:w=Vw /Vv贮水深度:h=Hθv(量刚为L)相互关系:θv = θg ρd /ρww=θv/n土壤含水量的主要测定方法称重法(烘干法)核技术测量:中子仪,γ射线仪电磁测量:时域反射仪(TDR)核磁共振测量热脉冲测量遥感测量:大面积地表含水率称重法(烘干法,直接法):测定过程:土钻取土,测定土壤湿重m;在105℃烘箱中烘6~8h,测定干土重ms。

则土壤质量含水率为θg =(m-ms)/ms快速烘干方法:酒精燃烧,红外线灯照射优点:原理简单、测量精度高、设备简单缺点:耗时长、破坏土体,代表性差(空间变异性影响)中子仪:原理:快中子、H→慢中子,慢中子通量反映H(水)含量快中子源:放射源(Ra/Am)、Be体积含水率与记数R的关系:θ=a R/R std+b优点:原位重复测量缺点:确定率定曲线空间分辨率低价格,辐射时域反射仪(TDR):原理:土壤介电常数与含水率的关系(介电常数:水80;干土5;空气1)优点:简单缺点:仪器价格,分辨率低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根据土壤水分形态不同而定义的土壤特征含水量,如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量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计算灌溉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灌溉入渗入渗: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类型:一维垂直入渗:降水、灌溉入渗二维垂直、水平入渗:河道、渠道入渗三维垂直、水平入渗:水库、湖泊入渗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非饱和土壤水运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分区:饱和区过渡区传导区湿润区饱和区、过渡区一般不存在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积水后,表土含水率很快增加到θ0 (<θs )地表处含水率梯度由大变小,t足够大时地表含水率不变地表入渗率逐渐减小湿润锋不断下移,含水率变化平缓⏹描述土壤入渗过程的物理量:◆入渗率i: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入渗水量(地表水通量),mm/min, mm/h,mm/d◆累积入渗量I:从入渗开始到某一时刻通过单位面积的总水量,mm◆i与I的关系:i(t)=d I(t)/d t◆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供水速率P(降水强度…)、土壤入渗能力f◆P<f,入渗率i取决于供水速率P(通量控制);◆P>f,入渗率I取决于入渗能力f(剖面控制),超过f的部分产生地表积水、径流(超渗产流)再分布:降水、灌溉之后,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运动表层水分由于蒸发、继续向下运动而减小深层水分继续向下运动,湿润锋下移田间持水量蒸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决定了大气蒸发能力水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蒸发面水汽向大气的扩散过程土壤条件:土壤表层的含水率状况决定了土壤供水能力潜在蒸发强度: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度,一般用水面蒸发强度表示土面蒸发的阶段性(大气蒸发能力不变)稳定蒸发阶段:AB,θ>θk;蒸发强度E0;θk取决于土质和大气蒸发能力,毛管破裂点(50%~70%田持)土面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阶段:BC。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docx

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2.docx

第五章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第一节水向土中入渗过程一、概述降雨和灌水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与潜水蒸发一样,是水资源评价和农田水分状况调控的重要依据。

水渗入土壤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降雨或灌水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土壤渗水性能。

如果土壤渗水性能较强,大于外界供水强度,则入渗强度主要决定于外界供水强度,在入渗过程中土壤表面含水率随入渗而逐渐提高,直至达到某一稳定值。

如果降雨或灌水强度较大,超过了土壤渗水能力,入渗强度就决定于土壤的入渗性能,这样就会形成径流或地表积水。

这两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入渗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在稳定灌溉强度(例如喷灌)下,开始时灌溉强度小于土壤入渗能力,入渗率等于灌溉强度;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土壤入渗能力减少,灌水强度大于土壤入渗能力,于是产生余水,如图2-5- 1所示的降雨或灌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

开始时入渗速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小。

土壤的入渗能力随时间而变化,与土壤原始湿度和土壤水的吸力有关,同时也与土壤剖面上土质条件、结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开始入渗阶段,土壤入渗能力较高,尤其是在入渗初期,土壤比较干燥的情况,然后随土壤水的入渗速率逐渐减小,最后接近于一常量,而达到稳定入渗阶段。

在较干旱的条件下,土壤表层的水势梯度较陡。

所以,入渗速率较大,但随着入渗水渗入土中,土壤中基模吸力下降。

湿润层的下移使基模吸力梯度减小。

在垂直入渗情况下,如供水强度较大,使土壤剖面上达到饱和,当入渗强度等于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时,将达到稳定入渗阶段。

如供水强度较小,小于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时,达到稳定入渗阶段的入渗强度将等于该湿度条件下的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

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上水分分布与土表入渗条件有关。

根据 Coleman和Bodman 的研究,当均质土壤地表有积水入渗时,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可分为四个区,即表层有一薄层为饱和带,以下是含水率变化较大的过渡带,其下是含水率分布较均匀的传导层,以下是湿润程度随深度减小的湿润层,该层湿度梯度越向下越陡,直到湿润锋。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
由于土壤的基质吸力(即弯月面力和吸附力) 对水份的吸持而引起的水份势值的降低,成为 基质势。 一般以纯自由水的水势为零作为参比标准,所 以基质势是负值。 含水量越高,基质势的绝对值越低。 当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时,基质势趋于零。 因此,基质势对非饱和土壤的水势运动和保持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压力势(ψp) 、压力势(ψ
毛管上升水的高度与孔隙的半径成反比。 但当孔隙过细时,管壁对水份运动的阻 力增加,因而上升高度反而变小。
4、重力水
当土壤水份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份不 能为毛管所保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 下渗漏,这部分水就称为重力水。 重力水对作物是有效的,但由于它渗漏很快, 不能被保持,所以对旱作而言是无效的。 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份 时,土壤的含水量就称为饱和持水量。
4、重力势(ψg) 、重力势(ψ
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 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 的水势称为重力势。 重力势可正可负,它是与参照面相对而 言的。参照面以上的土壤水重力势为正 值,参照面以下的为负值。 通常选择剖面内部或底面边界。
土水势代表土壤水分总的能量水平。土 水势的绝对值越小,土壤水分的能量水 平就越高。 土壤水总是从土水势高(即绝对值)低 处移动。 如果只考虑土壤水分运动,而不考虑植 物对水的吸收,溶质势可以忽略。其余 三个分势和称为水力势: ψh = ψm+ ψp+ ψg
(1)水深(Dw) 指在一定厚度(h)和一定面积土壤中所 含水量相当于同面积水层的厚度。 Dw= θv.h 单位可以用cm或mm,

(2)绝对水体积(容量)
指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壤所含水量的体 积,量纲为L3。 V方/公顷,
V方/亩
二、土壤水的能态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重力水:如地下水位高,停留在根系层 的重力水影响土壤的通气,这部分水称 为过剩水。
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它是重力 水和毛管水、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2
二、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
水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1)水是作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2)水使作物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水是作物营养元素、矿物质的载体; (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体温。
(2)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的蒸发 若地下水埋藏较浅,表土蒸发消耗的水分在毛管力的作
用下有地下水补给。如果外界蒸发力不随时间而变,土
壤水分蒸发强度与地下水向上补给的通量处于相对平衡
状态,就形成稳定蒸发。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5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6
四、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 (SPAC)
参照作物需水量ET0:指的是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
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长、宽均在200m以 上)绿草地(高3~15cm)的蒸发蒸腾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只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目前采用的计算作物需水量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考虑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计算参照
作物蒸发蒸腾量ET0 ;
(5)改善土壤性能
可将农田水分过多部分积蓄以用于灌溉。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9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一、作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
作物根系吸水,也称植株蒸腾①
农田水分消耗
植株间水分蒸发,也称棵间蒸发② 深层渗漏:旱作物
渗漏③ 田间渗漏:水稻
作物需水量:是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土中水的运动规律主要涉及到土壤水分运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的一种自然资源,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有助于进行合理的土壤管理和水资源利用。

1. 水的入渗: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入渗过程进入土壤中的。

入渗是指自由水通过土壤表面进入土壤深层的过程。

入渗速率受土壤质地、土壤毛细管力、土壤的初始水分含量、土壤的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快,粘土质土壤的入渗速率较慢。

2. 土壤水分的分布:土壤中的水分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出现水分下渗和水分上升的现象。

水分下渗是指自由水在土壤中向下移动,直到达到地下水位或土层底部。

而水分上升则是指土壤中的毛细水在根系的吸引作用下向上移动。

土壤中的水分下渗和上升过程受土壤的质地、根系的吸水能力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3. 土壤中水分的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在自由水的下渗和毛细水的上升过程中容易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水分保持。

常见的水分保持方式包括覆盖物(如秸秆、覆膜等)的使用、植被覆盖以及合理的灌溉管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多余流失。

4. 土壤水分的运动路径:土壤中的水分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多个运动路径。

主要包括:大孔隙流动(通过土壤中的大孔隙直接流动)、毛细流动(通过毛细孔隙的连通路径上升和下降)、分散波动流动(由于土壤颗粒无序排列而产生的波动流动)和根系吸水。

不同路径的运动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根系的分布情况。

5. 影响土中水运动的因素:土中水运动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温度、压力和植被覆盖等。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和通道的大小和连通性,从而影响水分的运动速率和路径。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会改变土壤中的毛细力和浸润能力,进而影响水分的入渗和上升。

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还会影响水分的气体交换和蒸发速率。

综上所述,土中水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水的入渗、分布、保持和运动路径等方面。

灌溉排水概论

灌溉排水概论
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生育期内的灌水次 数、每次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灌溉定额 充分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制定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溉制度
➢经济灌溉制度:确定效益最大的灌溉定额 ➢优化灌溉制度:灌溉水量在生育期内分配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制定灌溉制度
➢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 发+植物蒸腾)
华北平原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常数
土壤 质地
最大 吸湿量
砂壤土 1-2
轻壤土 1-2
中壤土 2-3
重壤土 2-3
轻粘土 -
中粘土 -
重粘土 -
重量百分比(%)
凋萎 系数
田间 持水量
饱和 含水量
最大 吸湿量
4-6
22-30 30-40
2-3
4-9
1.2.3 蒸发
陆面蒸发:
➢土面蒸发:soil evaporation ➢植物蒸腾(散发):plant transpiration ➢腾发(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蒸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 等气象因素决定了大气蒸发能力
水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
蒸发面水汽向大气的扩散过程
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植物开始发 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 或萎蔫点
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 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
➢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计算灌溉水量
需水量的直接计算方法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
• 原因:地表水汽压力梯度和土壤吸力变化增加了供水能力.
• 当外界蒸发能力大于土壤供水能力时,蒸发强度由有后者决定。
• 原因:土壤导水率降低、吸力梯度变化-路径变化增加了长度
2、描述土壤水分运动存在的问题
• (1) 模型参数不容确定: 过程复杂、空间变 异性大。
• (2) 在有作物条件下,根系吸水项不容确 定。
土壤水分形态小节
• 1、土壤水分各形态之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线,其所占 比例与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以及温度有关。 相同的含水量下,粘土土壤水吸力大于砂土;相同的 土壤吸力下,有机质多的土壤含水量亦高于有机质低 的土壤。
• 2、根据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水可分为有效水、 无效水和多余水。
• 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量低于吸湿系数的1.5~2.0倍, 土壤吸力在7~40×104Pa时(一般人为在15个大气压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作物吸收,作物发生永 久性凋萎。
降雨径流损失(水土保持较差); 土壤保水性能差(有机质少) 过度蒸发(原因和防治方法)
<二>几中有关农田水分状况的灾害
• 干旱:农田水分不足(或其他原因引起作物水分失调)。
干旱是我国北方农业上层的主要灾害
• 涝灾:旱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导致农业减产。 • 渍害: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土壤潮湿,影响
第一节 农田水分状况
一、农田水分存在的形式
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土壤水分是农田灌溉研 究重点
土壤水的形态: 1、气态水-存在于土壤孔隙,数量较少。有利于
微生物活动。
• 2、吸着水 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
• A、吸湿水:被紧紧束缚于土壤颗粒表面,无法在 重力和毛管力作用下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 土壤含水量为 吸湿系数。土壤颗粒对吸湿水的吸 附力在31~2000atm,无法被作物利用。

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ppt课件

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ppt课件

精品课件
45
总土水势的表示方法(单位):可统一用水 柱高度表示。 势能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可进行代 数运算。 势能的梯度具有方向,土壤水总是向势能减 小的方向运动,即向负梯度方向运动。
精品课件
46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 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 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 的曲线。
• 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所以达西定律 也称为线性渗透定律
• 渗透流速是一假想流速,是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断 面时所具有的虚拟的平均流速。
• 研究地下水水量时,只关心流量,而不关系具体每个 水质点的运移轨迹。
精品课件
56
水力梯度I
• 水力梯度I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 长度的比值。
精品课件
8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 与粒径大小有关?
精品课件
9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
精品课件
最松散排列 47.64%
最紧密排列 25.95%
10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 分选性
o 分选程度愈差,孔隙度愈小
精品课件
11
常见岩石的孔隙度
❖ 矛盾之一:与粒径的关系不是愈大则愈大? ❖ 矛盾之二:孔隙度超过最疏松排列的47.64%— 达到70%
第五章 土壤水和下渗
土壤水 一、土壤的水理特性 二、土壤水的存在形式和分类 三、土壤水的水力特性 四、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精品课件
1
5.1 土壤水 学习重点及难点: 1.认识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重点掌握) 2.掌握土壤水分常数的概念(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 3.了解土壤水势的存在形式及其达西公式,为后续 的学习打基础。(难点、了解)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课件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课件

土中水的运动过程
1
影响因素
土壤的孔隙度、渗透性和毛细管吸力等因素影响着土中水的运动。
2
达西定律
土中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即水分自高到低压力梯度的方向流动。
3
水分循环
土中水通过渗透、吸引和扩散等过程,完成水分在地下的循环。
土中水的利用
在农业中的作用
土中水对农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农田灌溉提 供水源。
在城市中的应用
土中水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饮用水等多种用途的 供水。
结论
1 重要性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入研究土中水
合理利用土中水需要对其运动规律进行深入 研究,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降雨入渗到土壤
降雨水分通过入渗作用进入土壤,开始形成土中水。
2 蒸发和吸附
部分水分会被土壤蒸发,另一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或结合。
3 剩余水分的渗透剩余Leabharlann 水分会向下渗透,并逐渐形成土中水。
土中水的运动特点
1 缓慢的地下水运动
土中水的运动速度非常缓慢,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发生明显变化。
2 受地表水影响
土中水的运动受到地表降水和蒸散发量的影 响,形成一个复杂的水文循环系统。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土中水是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地下水资源管理 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概述
1 土中水是重要组成部分
土中水是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 影响着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
2 对资源管理和利用有意义
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中水的形成

2 土壤水分运动

2 土壤水分运动

§2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水分运动的两种途径:毛管理论、水势理论。

毛管理论仅适用于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分析。

水势理论则是根据在土壤水势基础上推导出的扩散方程,研究土壤的水分运动。

这种方法理论严谨,适用于各种边界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应有前景。

一、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在一般情况下,达西定律同样适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则,可推导出水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两种形式:式(1-11)和式(1-14。

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已知的情况下,可求解式(1-11)和式(1-14),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的计算公式,或用数值计算法,直接计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

二、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除雨和灌水入渗是补给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

教材中针对地面已形成一薄水层情况,推导了如下基本公式:
(1)剖面含水率分布,式(1-19')
(2)入渗速度公式,式(1-20)
(3)入渗速度挖计算公式,式(1-21)
(3)在单间t内入渗入总量计算公式,式(1-21')
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由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推导出了入渗速度的近似计算式,式(1-22),以及t时间内总入渗量计算公式,式(1-23)。

我国习惯采用考斯加可夫经营公式计算入渗速度和入渗水量。

即式(1-25)和式(1-26)。

本课程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考斯大林加可夫公式。

农田水利学3(1)土壤水分运动PPT课件

农田水利学3(1)土壤水分运动PPT课件

阶段
微弱 阶段
0 θc
含水率θ(%)
——土壤蒸发强度
0 ——水面蒸发强度
土壤蒸发
②蒸发率下降阶段:
此阶段控制蒸发率的 主要因素是土壤含 水量,气象因素退 居次要地位,该阶 段的土壤蒸发强度 随含水率减少而逐 渐减小。
0 表土蒸发与土壤含水率关系
1.0
稳定
阶段
下降
0.5
阶段
微弱 阶段
0 θc
含水率θ(%)
中粘土 — 12~17 25~35 35~40 — 17~24 35~45 48~53
重粘土 —
— 30~35 38~42 —
— 40~50 48~55
土壤水分常数
4、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 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土壤水分 是否能被作物利用及其被利用 的难易程度。土壤水分有效性 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存在的 形态、性质和数量,以及作物 吸水力与土壤持水力之差。
微弱 阶段
0 θc
含水率θ(%)
——土壤蒸发强度
0 ——水面蒸发强度
土壤蒸发
影响土壤蒸发的因 子有土壤因素和 气象因素两种, 而土壤因素是内 在因素,是决定 蒸发发展的根本 原因;气象因素 是外部因素,是 决定蒸发变化的 条件。
土壤蒸发 影响因子
土壤蒸发
外界蒸发能力
表土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表土蒸发与土壤含水率关系
渗吸阶段
入渗
(2)、渗透阶段
随着入渗时间不断延长、 土壤湿润范围扩大,土 壤饱和,土壤基势质接 近于零,这时驱使水分 向下入渗的动力逐步转 为重力,土壤的入渗速 度减小到一个稳定值, 这时就进入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
3、入渗影响因素
土壤水分的入渗主要取 决于外界供水强度和土壤入 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降雨和灌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第一节水向土中入渗过程一、概述降雨和灌水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与潜水蒸发一样,是水资源评价和农田水分状况调控的重要依据。

水渗入土壤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降雨或灌水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土壤渗水性能。

如果土壤渗水性能较强,大于外界供水强度,则入渗强度主要决定于外界供水强度,在入渗过程中土壤表面含水率随入渗而逐渐提高,直至达到某一稳定值。

如果降雨或灌水强度较大,超过了土壤渗水能力,入渗强度就决定于土壤的入渗性能,这样就会形成径流或地表积水。

这两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入渗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在稳定灌溉强度(例如喷灌)下,开始时灌溉强度小于土壤入渗能力,入渗率等于灌溉强度;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土壤入渗能力减少,灌水强度大于土壤入渗能力,于是产生余水,如图2-5-1所示的降雨或灌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

开始时入渗速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小。

土壤的入渗能力随时间而变化,与土壤原始湿度和土壤水的吸力有关,同时也与土壤剖面上土质条件、结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开始入渗阶段,土壤入渗能力较高,尤其是在入渗初期,土壤比较干燥的情况,然后随土壤水的入渗速率逐渐减小,最后接近于一常量,而达到稳定入渗阶段。

在较干旱的条件下,土壤表层的水势梯度较陡。

所以,入渗速率较大,但随着入渗水渗入土中,土壤中基模吸力下降。

湿润层的下移使基模吸力梯度减小。

在垂直入渗情况下,如供水强度较大,使土壤剖面上达到饱和,当入渗强度等于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时,将达到稳定入渗阶段。

如供水强度较小,小于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时,达到稳定入渗阶段的入渗强度将等于该湿度条件下的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

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上水分分布与土表入渗条件有关。

根据Coleman和Bodman的研究,当均质土壤地表有积水入渗时,典型含水率分布剖面可分为四个区,即表层有一薄层为饱和带,以下是含水率变化较大的过渡带,其下是含水率分布较均匀的传导层,以下是湿润程度随深度减小的湿润层,该层湿度梯度越向下越陡,直到湿润锋。

随着入渗时间延续,传导层会不断向深层发展,湿润层和湿润锋也会下移,含水率分布曲线逐渐变平缓。

二、影响入渗过程的条件降雨或灌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和初始土壤剖面上水分分布与地下水位条件有关,一般入渗问题的定解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初始条件入渗过程的初始条件一般为初始剖面含水率或负压分布已知的条件,即⎩⎨⎧>==>==)0,0()()0,()0,0()()0,(z t z h z h z t z z i i θθ (2-5-1) (二)边界条件 1.地表边界条件(1)通过降雨或灌水使地表湿润,但不形成积水,表土达到某一接近饱和的含水率,即(一类边界)0,0),0(0=>=z t t θθ (2-5-2)(2)降雨和喷灌强度已知,且不超过土壤入渗强度,地表不形成积水,即(二类边界)0,0)()()(=>=-∂∂-z t t R k z D θθθ 或 0,0)()1)((=>=+∂∂-z t t R zhk θ (2-5-3) 式中:R (t )——降雨或灌水入渗强度。

(3)当降雨或灌水强度大于土壤入渗强度,地表形成积水,成为压力入渗。

即(一类边界)0,0)(),0(=>=z t t H t h (2-5-4)式中:H (t )——地表积水深度。

当地表积水而没有产生径流时,地表水深为H (t );若产生地表径流,积水深度H (t )可根据来水强度R (t )、土壤入渗强度i (t )及地表径流量Q (t )求得。

2.下边界条件(1)地下水埋深较小,以地下水位作边界。

当地下水位变化很小或基本保持不变时,则地下水面处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率(地下水面离地面距离为d ),故⎩⎨⎧>==>==0, ,0),(0, ,),(t d z t d h t d z t d s θθ (2-5-5) 当地下水面随时间而变化时,即地下水埋深d 为时间t 函数d (t ),则地下水面处负压为零,即0 ),( ,0)),((>==t t d z t t d h (2-5-6)(2)地下水埋深较大的情况,在计算范围内,下边界土壤剖面含水率保持初始含水率,即0 ,)(),(>==t d z d t d i θθ (2-5-7)在上述条件下,如初始含水率上下一致,i i z θθ=)(,得0)(=∂∂zz i θ则 0 ,)()()(>==+∂∂-=t d z k k zD q i i iθθθθ (2-5-8)式中:k(θi )––––离地表距离d 处断面通量。

(3)不透水边界。

下边界为流量等于零的边界,即0 ,,1 ,0)1)((>==∂∂=-∂∂-=t d z zhz h h k q (2-5-9) 上述表明,研究入渗时边界条件是较为复杂的,所以,计算方法也较为复杂。

第二节 土壤水入渗线性化方程的近似解在垂直入渗情况下,一维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可写作:()()zk z D z z ∂∂-⎥⎦⎤⎢⎣⎡∂∂∂∂=∂∂θθθθ (2-5-10) 如降雨或灌水前的初始含水率(在土壤剖面上含水率均匀分布)为θi ,则初始条件为i z θθ=)0,( (2-5-11)在地表有一薄水层时,表层含水率等于饱和含水率θS ;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时,计算时段内入渗水不会到达下边界。

为此,下边界土壤含水率不变,等于初始含水率,则边界条件可以写作以下形式:⎩⎨⎧>∞→=∞>==0 ,),(0,0),0(t z t t z t i s θθθθ (2-5-12) 由于式(2-5-10)为非线性方程(因为扩散度D (θ)及水力传导度k (θ)均为待求含水率θ的函数),求解比较困难,为了简化计算,近似地以平均扩散度D 代替D (θ),并以00)()(θθθθ--=s s k k N 代替θθ∂∂)(k ,则式中(2-5-10)可简化为z N zD t ∂∂-∂∂=∂∂θθθ22 (2-5-13) 式中(2-5-13)为常系数线性方程,可以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

对式(2-5-13)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后可得象函数方程:i D Pdz d D N dzd θθθθ-=--22 (2-5-14) 式(2-5-14)的通解为()z P D N D D N z P D N D D N eC eC P z ⎥⎥⎦⎤⎢⎢⎣⎡⎪⎪⎭⎫ ⎝⎛+-⎥⎥⎦⎤⎢⎢⎣⎡⎪⎪⎭⎫ ⎝⎛+++=4122412122,θ (2-2-15)式(2-5-12)经拉氏变换后,得:PP sθθ=),0( (2-2-16)PP iθθ=∞),( (2-2-17)根据边界条件式(2-5-16)、式(2一5-17)确定常数:PC C is θθ-==21 ,0代入式(2-5-15),得象函数的表达式为()()z P D N D D N i s iePPP z ⎥⎥⎦⎤⎢⎢⎣⎡⎪⎪⎭⎫ ⎝⎛++-+=4122,θθθθ (2-5-18)进行逆变换后,得含水率的表达式为()()⎥⎥⎦⎤⎢⎢⎣⎡⎪⎪⎭⎫ ⎝⎛++⎪⎪⎭⎫ ⎝⎛--+=t D Nt z erfc e t D Nt z erfc t z D Nzi s i 222,θθθθ (2-5-19) 补余误差函数可自表1-2-2查得。

式(2-5-19)中D 可用下式计算:()()()⎰--=3203503/5θθθθθθθθid D D s (2-5-20)若已知D 与θ的关系式,代入式(2-5-20)积分,即可求得D 。

采用式(2-5-19)求得的土壤剖面上含水率分布如示意图2-5-2所示。

由于地表的入渗强度()()θθθk zD i +∂∂-=,为了推求入渗强度,首先根据θ的象函θ的表达式求z∂∂θ: ()zP D N D Ni s e P D N D D N P z ⎥⎥⎦⎤⎢⎢⎣⎡⎪⎪⎭⎫ ⎝⎛+-⎥⎥⎦⎤⎢⎢⎣⎡⎪⎪⎭⎫ ⎝⎛+--=∂∂41222412θθθ (2-5-51)地表处,z=0,则()⎥⎥⎦⎤⎢⎢⎣⎡⎪⎪⎭⎫ ⎝⎛+--=∂∂P D N D D N P z i s 4122θθθ (2-5-21’) 在入渗初期,22.0N D t <,相当于D N P 4202⨯>时,P D N P ≈+42,DP D P DN-≈-2,则式(2-5-21)可近似写成: ()()P DD P P z i s i s 1--=--=∂∂θθθθθ(2-5-21’’) 经逆变换得:()21---=∂∂t Dz i s πθθθ(2-5-22) 入渗初期:[当D (θ)取平均值D 时]()()()()s i s s k t D k z D i θπθθθθθ+-=+∂∂-=-21(2-5-23)入渗时间较久,即当D N P 42012<之,相当干280ND t >时DN P D N 4422≈+,DNP D N D 2412≈⎪⎪⎭⎫ ⎝⎛+代入(2-5-21’)式,则0=∂∂zθ,所以0=∂∂z θ 则入渗时间久时,入渗强度(i →k s )为()()()s s k k zD i θθθθ=+∂∂-= (2-2-24)自式(2-5-23)、式(2-5-24)得入渗速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如图(2-5-3)所示。

第三节 Green -Ampt 模型的入渗解Green -Ampt 模型[50]是1911年提出的一种简化的入渗模型,它是建立在毛管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入渗模型。

假定土壤是由一束直径不相同的毛管组成,水在土壤入渗过程中,湿润锋面几乎是水平锋面,且在锋面上各点的吸力水头均为S m 。

锋面后面的土壤含水率为均一的,如图(2-5-4)所示。

所以k (θ)也为常数,这种模型又称活塞模型。

根据达西定律:i 图2-5-3 入渗率随时间变化图()()zzS H k J k q m ++-=-=θθ (2-5-25)式中:H ——地面以上水层厚度;S m ——锋面处土壤负压; z 一锋面推进距离。

式(2-5-25)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流入土体的水量。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应等于土体内增加的水量θ∆=dtdzq ,即()θθ∆=++dtdzz z S H k m s0θθθ-=∆s()zz S H k dt dzm s s ++-=0θθθ (2-5-26) 式(2-5-26)积分:()⎰⎰-=++zt s s m dt k dz z S H z00θθθ()()[]()t k z S H S H z S H s s z m m m 00 ln θθθ-=+++-++︱()()t k S H z S H S H z s s m m m 0lnθθθ-=++++=所以()()⎥⎦⎤⎢⎣⎡++++--=m m m s s S H z S H S H z k t ln 0θθθ (2-5-27)式(2-5-27)为z ~t 关系式,原则上可以求得任何时刻t 时入渗锋面所达到的位置,当然也就不难求得该时刻的累计入渗量:()z W s i 0θθ-= (2-5-28)H →0时,式(2-5-27)可写作:()⎥⎦⎤⎢⎣⎡+--=m m m s s S z S S z k t ln 0θθθ (2-2-27’)或由式(2-5-26)()zz S H k dt dzm s s ++-=0θθθ,当t 很小时,该式的H+S m +z 项中z略去,所以z S H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